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心病学科内涵与外延浅析

中医心病学科内涵与外延浅析

来源:保捱科技网
Clinical Journal ofChinese Medicine 2013 Vo1.(5)No.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7):392—394 [18]马伟,等埏经丸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血清PTH,CT的影响[J].陕西中医, 2012,5(33) [13]魏绍斌,届家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肾虚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 1 996,6:337—339 [19】郭晓黎-延经丸对骨质疏松大鼠组织形态学及血清骨钙素含量的影响[J]. 河南中医,2012,8 [20]:E志旺,等.延经丸镇静催眠作用的实验研究[J]l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6 [14]负清亮.论活血化瘀对扶正补虚增效作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 2l(1):8 lO [15]娄志杰,韩向莉,等.骨质疏松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8,18(12):3093—3094 作者简介: 翟健宇,男,硕士。 牟慧琴,教授。 [16]侯灿.对中医脾本质功能探讨[J].新中医,2007,39(11):1 [17]张云霞,等.延经丸对地晒米松诱导的骨质疏松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9(22):8 编辑:赵玉娟编号:EA.12112249(修回:2013—02—19) 中医心病学科内涵与外延浅析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CM cardiopathia subi ect 韩丽华王振涛张会超莫晓飞 郑州,450002)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图分类号:R256.2 【摘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3)04.0046.02 要】中医心病学科作为内科临床三级学科,科学界定其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准确理解学科建设的内容和科学把握学科 建设方向,将极大的促进中医心病学术发展。 【关键词】中医心病学科;内涵;外延 [Abstract]As the three.1evel subject of intemal medicine,to defin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CM cardiopathia subject scientifically is helpful to understnd athe contents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grasp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ubject,which will promote the subject development. [Keywords]TCM cardiopathia subject;Connotation;Extension doi:10.3969 ̄.issn.1674—7860.2013.04.027 学科是科学的分支,学科建设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基础[】]。 其本质是学术建设。其目的是使该学科对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 研究活动越来越深刻,所概括的知识体系越来越逼近真理,使 研究人员的水平、能力越来越高强【2]c厘清学科的内涵和外延, 有助于准确理解学科建设的内容和科学把握学科建设方向,对 于当前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口中医心病学科作为 病。具体来说心病有3个内涵:一是与“心主血脉”功能相关 的疾病,包括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二是与“心主神明”功 能有关的疾病,包括西医的高级神经系统病变及精神疾病;三 是心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心者,君主之官”(《素问・ 灵兰秘典论》),心的功能失调会诱发其他脏腑疾病,包括某些 口腔病、泌尿生殖系病变等。 内科临床三级学科,科学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对学科建设具有重 要意义。 中医心病学科是内科临床三级学科,是中医学中专门研究 心与血脉相关病证的临床学科。其研究以心脏为中心,以心主 血脉、心主神明为理论基点,联系心之外窍、外合,涵盖心、 心包络、小肠及相关脏腑、经络、舌、脉的临床病证及其辨证 论治等内容。研究心与血脉疾病的概念、发病、病因、病机、 分类、诊断、治疗、预防、护理等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的一 门学科。是运用中医药理论阐述心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 律,揭示心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 医心系病证的辨证论治特点,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医心病学科的内涵 中医心病学科所涵盖的病名虽具特色,但缺乏优势。由于 病名内涵上的模糊和外延上的无限,造成命名的笼统和多义, 常常难以确定,界限不准,给临证、科研、教学以及行业间的 交流带来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对病名的定义及内容特点 进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心病学的命名定义应当是中医 “心主血脉、司神明,开窍于舌”,与其它脏腑关联三个功能 的各种病证。其基本概念应当是心系病证的病名沿革,病因病 机,诊断鉴别、辨证论治、转归预后、护理康复,保健预防的 各种诊疗措施。其内容特点应当是以心病为中心联系脏腑经络 以及精神活动的病证和从心论治而奏效的各类病 。 中医心病学的心是指中医概念的心,其包括的范围不单单 是内科理论体系研究的延续和深化。 中医心病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心的生理特点及心病的发 生发展规律;对中医心病的理论和诊治经验加以系统整理,发 掘和继承历代医家有关中医心病诊治的科学内涵;应用现代科 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对心病进行科学研究,以促进中 医心病学术发展。 是西医的心血管疾病,更包括与中医概念的心相关的一系列疾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第5卷第4期 2中医心病学科的外延 中医心病学隶属于中医内科学,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与中医老年病学、中医 预防医学、中医康复医学、中医急诊医学等相互交叉;与中医 脑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肺病学等相互渗透 的学科。 心病非心一脏之病,与其它四脏、六腑、气血津液及经络 等有着密切联系,中医心病学的外延即基于“整体观念”,结 ..47.. 展过程中,中医心病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来界定学科 内涵与外延。 参考文献: [I]I永炎,王忠.中医药学科建设目标、研究方向与人才培养[J].中医杂志, 2012,10:811—814 [215E永炎.新世纪中医药学科建设论要[J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O1:5-7 [3]李建生,樊蔚虹,姚建平.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探讨[J].中医教育,2011,06:16— 合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探讨心与其它相关脏腑疾病的 18 联系及相互影响。现代医学之心脑综合征、心肺综合征、心胆 [4]沈绍功,韩学杰.中医心病学正名与标准化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综合征、心。肾综合征等概念的提出也证实了这一点。 2007.7:485-487 3总结 科研课题: 学科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不同的历史阶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不同的背景环境学科所指的范畴不同。学科内涵和外延也随 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简介: 内涵是外延存在的前提,外延是内涵的拓展。学科的知识体 系是界定学科内涵和外延的依据_3】。中医心病学科内涵与外 王振涛,通讯作者。 延涵盖了广阔的医学领域,具有较大大发展空间。在学科发 编辑:赵玉娟编号:E一130122594(修回:2013.02.21) 郑绍周教授应用补肾益气法治疗中风病经验 Ex1gxoerl " ence r for yndrome’‘svnarome al tterentlrentiatiat n on and ana treatment of 0 stroke e Oy byPrOfessor ZHENG Shao.zhou 崔名雯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11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3)04-0047—02 证型:BDA 【摘要】从郑绍周教授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法方药等方面,探析了郑教授对中风病辨证论治的临床经验。认为肾 虚气弱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补肾益气法贯穿其治疗的始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名老中医经验:中风病:补肾益气法 [Abstract]This article probe into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for syndrome di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s ̄oke by Professor ZHENG Shao—zhou,according to understanding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d the law governing prescription of stroke.Professor ZHENG thinks that Shenxu Qiruo is the pathogenesis of stroke.Bushen Yiqi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whole treatment,and offers a new way of clinical treatment. [Keywords]Experience of famous TCM doctors;Stroke;Bushen Yiqi method doi:10.3969 ̄.issn.1674—7860.20l3.04.028 中风,是以语言謇涩、口舌歪斜、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 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疾病。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关于中风的记载。中风在西 医中相当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病。 1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肾气虚弱贯穿中风发病、发展过 由于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现已成 程的始终 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医药在治疗中 早在《内经》中,就已认识到。肾虚与中风发病的密切关系, 风病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在临床实践中有效应用中医 药的治疗优势,对于防治中风病具有巨大作用。 《素问・脉解》指出:“内夺而厥,则为扉,此。肾虚也。”明代 郑绍周教授是全国第三批、第四批名老中医,在50余载 张景岳强调“内伤积损”,认为治疗“只当以培补元气为主”。 的临床实践中,敬业博学,精于专长,形成了自己对中风病治 清代王清任亦认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在《医林改错》 疗的独特认识,其以补肾益气法为基本方法治疗中风病在临床 中指出“元气既亏之后,未得半身不遂以前,有虚证可查 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疗效,可有效地改善症状,控制疾病发展。 乎?……偶尔一阵头晕者,有头无故一阵发沉者,有耳内无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