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 马 戎 摘要2008年有黑人血统的奥巴马高票当选美国总统,人们将其看作美国种族关系得到改善的重要 标志。但是近期出现的反对种族歧视的浪潮,提醒我们美国的种族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美国 黑人经历了奴隶制、种族隔离制度和2O世纪6O年代的民权运动等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获得平等 的公民权利。从族群分层的视角比较美国白人与黑人的群体性社会、经济差异,并进一步分析黑人 内部出现的阶层分化及其社会影响,进而分析民权运动后新一代黑人精英和白人精英对美国种族关 系的不同态度,并归纳黑人精英人士的新特征。认为黑人精英群体和黑人底层社区之间的疏离和断裂, 是造成黑人底层社区民众目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关现象的讨论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的族群关系 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种族关系种族隔离制度族群优惠社区文化 作者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o 中图分类号C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5)08-0099-19 2008年和2012年美国两次选出有黑人血统的奥巴马担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人们曾经一度将其视为美 国种族关系改善的标志。然而,近期美国发生的一些涉及黑人的事件表明,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在奥巴马 任期内似乎呈现恶化趋势。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解读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 的“民权运动”至今,美国的种族关系发生了哪些重要的结构性变化?今天美国种族冲突的主要症结是什么? 改善美国种族关系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种族关系变迁过程的初步梳理,对以上问题进行分 析和讨论,希望这些讨论能够对我们思考中国当前的族群关系问题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一、美国种族关系演变历史 由于美国种族问题十分复杂,源头可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导致黑人迁移美洲的奴隶贸易,以及美国先后 针对黑人实行的奴隶制和种族隔离制度。为了把当代美国的种族问题放到一个历史进程中加以理解,简要 回顾一下相关制度的演变历程和重要事件,有助于我们认识美国种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背景。美国历史上的 种族矛盾头绪较多,既有欧洲自人殖民者与土著印第安人的关系问题,也有白人、黑人、亚裔和其他族群 之间的关系。本文关注的主要是白人与黑人的关系。 (一)奴隶制 黑人来到美洲的历史从奴隶贸易开始。“1517年巴托罗米奥卡萨斯主教通过许可西班牙人向美洲输入非 洲奴隶以鼓励向新移民时,新贩卖人口的贸易就正式开始了。”①16—19世纪被贩运到新的黑 ①[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张冰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44页。 孝 jl I Academic№伽 第47卷1 08 l Aug 2015 人总数约为1388.75万人 。1825年,美国的奴隶占西半球奴隶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黑人奴隶主要在美 国南部种植园从事农业劳动。为了永久性使用这些黑人奴隶,殖民者在北美恢复了在欧洲早已废除的奴隶 制。1661年弗吉尼亚英国殖民通过了北美第一部明文确认奴隶制度的永久性并包括奴隶子孙后代的法 律,此后所有黑奴及其子女在制度上都属于“永久奴隶”。奴隶制的正式确立是美国黑人史上的第一件大事。 在出售和购买黑人奴隶时,奴隶贩子和农场主刻意把来自非洲不同地区、不同部落的黑人加以混杂, 使他们无法用母语沟通,彼此之间缺乏传统的血缘和地缘网络,以便于农场主控制和管理黑人奴隶。这些 做法完全破坏了黑人社会原有的组织和权威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伦理传统。分散在各农场的黑人奴 隶被迫接受白人农场主强加于他们的所有规则。“他们(指白人农场主)不准奴隶使用姓氏,甚至连奴隶使 用‘我姐姐(妹妹)’或‘我母亲’这样的称谓都可能遭到惩罚” 。奴隶们必须忘掉自己原来拥有的一切, 只能学习讲英语,进农场主规定的教堂,在监工的皮鞭下劳作,无法拥有正常的婚姻与家庭。原属部落的 社会组织、语言和文化传统在黑人当中完全失去传承的空间与可能性,这种文化传统的断裂至今仍然深深 地影响着美国黑人的思维行为方式和社会发展空间。这是理解当代美国黑人问题时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南方奴隶条例禁止奴隶拥有财产,未经允许不能离开主人地界,天黑不得外出,除教堂活动外不得 与其他奴隶聚会,不得携带武器,即使是自卫也不得反击白人。条例不许白人教奴隶读书写字,并剥夺黑 人法庭作证、指控白人的权利。……如果主人在惩罚奴隶时使其丧命,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条例还包括 确定一个人种族的严格规定:任何哪怕有一丝非洲血统的人都应确定为黑人。” 这被称为“一滴血规则 (one~drop rule)”,这一规则直到1910年才在田纳西州废除。这些规定充分显示,黑人奴隶在美国的奴隶制 社会中不具备任何基本。 黑人奴隶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家庭仆役和种植园劳工。人数很少的黑人家庭仆役较快掌握了英语, 与主人一起进教堂,接受主人信仰的宗教和价值伦理,有的甚至被允许组建家庭生育子女,在日常交往中 建立起与上层社会的某种接触。与之相比,广大种植园的劳工奴隶则在监工管理下辛苦劳作,可被任意出 售或杀戮,对白人怀有更深的仇恨,他们无法建立稳定的两性关系和家庭,在宗教信仰和价值伦理方面也 与白人主流社会有较大距离,更不认同“白人的秩序”。早在奴隶制时代,在美国黑人内部即已经出现了结 构性的阶层群体分化。这是我们理解美国黑人问题时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因素。 1776年美国《宣言》宣布“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 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⑨,但是后的美国却在奴隶制和奴隶贸易这一议题上保持沉默。 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直至1808年英美两国才同意禁止贩卖奴隶的国际贸易。美国后,北方各州反对 奴隶制,称为“禁奴州”,而南方各州坚持奴隶制,称为“蓄奴州”。奴隶制是美国黑人史的第一个时期。 (二)种族隔离制度 美国种族关系史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废除奴隶制。1862年9月林肯总统发表《黑奴宣言》,宣布自 1863年1月1日所有奴隶获得自由。1865年南北战争胜利后,黑人在法律上解除了奴隶身份。1871年 颁布了制止“三K党”活动的法律。 南北战争后,黑人逐渐迁离南部并定居在全国各地,20世纪初期逐渐聚居在美国大城市。1982年以来 美国黑人的城镇人口比例高达99%。黑人构成城市贫民主体,因此黑人与白人的种族冲突也主要发生在城 市地区。 1896年美国最高裁定,“分离但平等”的设施是符合的,从而为在公共设施实行普遍而严格 的种族隔离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种族隔离制度的范围包括了居住、学校、、公共服务设施(旅 店、火车、公共汽车、商店、餐馆)和娱乐场所(剧院、游乐场)等。美国各州在学校和公共服务设施中 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黑人和白人分别居住在各自的住宅区,黑人孩子在黑人区的黑人学校学习,进 ①[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第52页。 ②③[美]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沈宗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5、239页。 ④⑤[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邵旭东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年,第317、981页。 l00 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 黑人区的黑人教堂。如果黑人去工厂或各类公司机构上班,必须乘坐黑人专用的公共汽车或车上的专用座位, 他们被在黑人专用餐厅就餐,使用专用厕所。即使是一些在任职或有一定资产、拥有自己公司的 黑人精英人士,也不能进入白人旅馆、俱乐部和购物、娱乐场所。因此,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精英阶层对 这一歧视制度非常愤恨。种族隔离制是美国黑人史的第二个时期。 20世纪初美国开始出现有组织的黑人运动,著名的有“尼亚拉加运动”和“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 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黑人学者杜波依斯(wiui砌Edward B.Du Bois) 。在这一时期,美国黑人不同阶层 的人士团结在一起,共同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黑人中间新涌现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成为黑人 运动的组织者、发言人和政治领袖。同时,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白人精英人士也参与了争取黑人平等权利 的运动② 二、20世纪中叶的民权运动和“民权法案” 美国黑人史上的第三件大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权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黑批应征 参军。战争后期,美国里逐步取消种族隔离 。二战结束后,一些黑人士兵根据美国的复员军人 优惠进入大学读书。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社会开始出现一个规模日益扩大的黑人中产阶级。 1965—1972年期间,黑人的大学年龄组人口中进入高校的比例增加了一倍,而白人几乎没有变化。“l960— 1972年问,从事专门职业的白人人数大约增加了20%,而黑人在这方面的人数却几乎翻了一番。……黑人 充当工头、工匠和的人数,增加到两倍,黑人工程师的人数则增加到三倍。” 其中一些获得高等教育 和一定社会地位的黑人精英人士开始在各领域抵制种族隔离制度,他们以美国《》为武器,以为 口号,对各州、各城市实施的具体隔离提出法律诉讼。这些和诉讼活动首先在北部各州得到进展, 并逐步扩展到南部。 (一)对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种族隔离制度的 在黑人的浪潮和法律诉讼活动的推动下,1950年美国北部有9个州和8个城市通过法令,正式废 除了公共住房中实行的种族隔离。1953年经最高裁决,华盛顿的旅店开始向黑人开放。1955年12月一 名黑人运动领袖罗莎・帕克斯女士因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上坚持不给白人让座位而被捕 入狱,引发各地黑人民众对公交车种族隔离制度的浪潮,一些州的火车和公共汽车开始废除种族隔离。 这件事成为美国取消公共设施种族隔离制度运动的著名事件。1960年2月,北卡来罗纳州夏洛特市黑人学 生遭餐厅服务员拒绝,在伍尔沃思午餐店静坐示威,几星期内类似活动遍布南方各州。1961年“种族 平等协会”(CORE)成员集体乘坐长途汽车到南方各地,努力迫使各地汽车站取消种族隔离制度,并与当 地白人发生冲突。最后,肯尼迪总统下令取消美国所有汽车站、火车站的隔离⑨。 (二)对学校种族隔离制度的 由于黑人学校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都比较差,严重影响了黑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因此, 打破学校种族隔离,使黑人学生能够进入白人学校成为黑人运动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在这一进程中,法律 诉讼同样成为最主要的抗争手段。1954年,联邦最高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的判决中宣布“隔 离的教育设施本身就不可能平等”,判黑人女学生布朗胜诉 。1955年联邦最高第二项判决要求各地“尽 全力迅速”结束学校隔离现象,但将具体执行的时间期限留给下层决定。 1957年秋,南方3000个校区中只有684个取消了种族隔离。1957年9月,在阿肯色州小石城中心学校 ①1959年杜波依斯访华时,曾受到接见。 ②[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第383页。 ③在朝鲜战争中,美国里取消种族隔离所占比例从9%上升到3O%。 ④[美]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第284页。 ⑨[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第864页。 ⑨布朗是一名黑人小学生,“她每天步行几英里到一所黑人隔离学校上学,而她家旁边几步之遥就有一所白人小学”。布朗因此到投诉当 地的学校隔离制度无法使她就近入学([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第843页)。 1O1 李 Jjl IAcademic…灿 第47卷l 08 j Aug 2015 黑人人学案中,艾森豪威尔总统动用了联邦强制执行最高裁定,成为当时废除学校种族隔离制度 的标志性事件 。在第二年9月,州长福布斯关闭了该州所有中学长达一年,以示 。1962年,联邦 裁定密西西比大学必须招收它的第一名黑学生詹姆斯梅・雷迪斯,因州长拒绝执行,肯尼迪总统 派联邦执行这一判决。1963年,亚拉巴马州州长公开抵制联邦关于黑人学生进入亚拉巴马大学的 判决,最后联邦执法队和首席检察长罗伯特・肯尼迪迫使其让步,判决得以实施④。“1965年的《中小学教 育法令》加上l3亿美元的拨款,进一步促进学校遵照民权法办事。到1965年9月,除南部和边界各州的 124个学校地区之外,都提出了可以接受的遵照民权法取消种族歧视的计划,包括自由选择计划” 。但是 直至1965年,仍有80%的白人学生在学生总数中90%一100%为白人的学校读书,65%的黑人学生在学生 总数中65%一100%为黑人的学校读书。 (三)黑人争取平等政治权利的抗争和《民权法案》 无论是在奴隶制还是在种族隔离时期,美国黑人并不享有与白人相同的社会身份和平等的政治权利。 甚至直至1958年,根据当地法律,“在南卡罗来纳、亚拉巴马、佐治亚和其他南方各州,杀害黑人是不受 任何惩罚的”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势开始改变,“艾森豪威尔总统完成了的种族整合,并于1957年签署‘人 权法案’,为希望注册选举的黑人提供联邦保障” 。在积极推动《民权法案》的肯尼迪总统于1963年11 月22日遇刺后不久,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1964年2月和6月先后通过了《民权法案》,禁止在联邦资助的 工程和计划中实行种族歧视。 1965年《选举权法》经约翰逊总统提出,获得议会通过。《选举权法》颁布后,黑人获得了选举权与 被选举权,得以参与地方选举。1959年出现了第一名黑人众议员,1973年,黑人选出15位众议员和1位参 议员⑦。 在这个时期颁布的重要行令,值得一提的还有肯尼迪1961年第10925号总统行政令,明确提出当 任何人向联邦以及与联邦有合同关系的机构谋职的时候,无论其种族、信仰、肤色和祖籍国,必须 促进和保证人人都有平等机会。1965年第10426号发布的约翰逊总统行政令,更加具体地规定凡与联邦政 府有含一万美金以上合同的机构,都需接受“肯定性行动”的限定。尼克松总统1969年提出的“费城计划” 首次要求承包项目的企业书面保证执行“肯定性行动”的量化目标(numerical targets)和时间表(time tables)。 (四)黑人运动中的两个倾向 整体来看,在60年代美国黑人运动中同时存在政治诉求目标和斗争形式完全不同的两个倾向。一个可 以被称为“理』生派”,另一个可被称为“激进派”。 黑人运动的“理性派”主要是传统的、强调与善良白人合作的黑人组织。其中包括“有色人种协进会”“全 国城市联盟”及马丁・路德・金博士领导的“南方教领袖会议”O马丁・路德・金博士是亚特兰大市著 名牧师的儿子,自己是浸eL@牧师,他坚持“非暴力原则”,“要求黑人一定要坚持和平,可以任人逮捕, 必要时可以忍受毒打,而且要以爱心对待仇恨”㈣。1963年8月28日二十多万示威者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 前举行示威活动,马丁・路德・金博士发表“我有一个梦”的著名演说,这次示威活动成为运动的高潮 。 但是到6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一些完全脱离运动主流的黑人组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黑人“激进 派”组织是“黑豹党”。“黑豹党是一个准军事化组织,在公共场合耀武扬威地携带武器……(显示)武 装起来的黑人自愿通过杆子为正义而战。”∞“黑豹党”的发言人埃尔德里奇・克利弗宣称:美国面临的 ①③⑥⑧⑩[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第843--844、864--865、845、845、864页。 ②[美]安德烈・莫鲁瓦:《美国史:从威尔逊到肯尼迪》,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89页。 ④⑤⑦[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第567、543、574页。 ⑨1968年马丁・路德・金博士被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杀。 102 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 选择是“黑人的彻底自由,要不就是美国的彻底毁灭” 。激进派的代表人物有北卡莱罗纳州黑人领袖罗伯 特・威廉,他是《带的黑人》的作者,他反对马丁・路德・金的思路,主张黑人在必要时采取自卫还击, “用的暴力来反抗反的暴力”②。这一时期美国曾有1 14个城市爆发武装冲突和巷战,造成数千人 死亡。“黑力会议”1967年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召开,会议提出的目标是“把美国分为两个的国家, 一个是白人的祖国,另一个是美国黑人的祖国”,进一步号召黑人参与武装暴力抗争 。 在黑人运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在宗教上不认同白人主流社会新教的思潮,一些人改信教 并改为穆斯林姓氏。黑人种族团体“国”成立于1931年,这个组织在60年代开始活跃。最著名的“黑 人穆斯林”是马尔科姆・利特尔,他参加黑人运动后改名马尔科姆・x,以x来代表自己失去的非洲姓氏。 他曾是一个吸毒者和皮条客,有坐牢经历,成为“国”领袖后于1963年5月在华盛顿设立“ 国”总部。他成为名望仅次于马丁・路德・金博士的黑人领袖 。 但是,通过联邦民权法案获得选举权后,部分激进的黑人却没有积极利用这一合法渠道来争取自己的 平等权益。“令人泄气的是,18到24岁的青年黑人的冷漠态度是那样严重,以致于在1976年登记的只有 38%,投票的更只有26%”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黑人的示威时常伴随着暴力活动。例如1964年纽约哈勒姆区和1965年 洛杉矶市沃茨区发生的种族导致36人死亡,1966年在芝加哥和克利夫兰等地曾发生43起种族, 在1967年发生的8起重大种族事件死亡43人 。这些暴力活动和伴随的抢劫商店、焚烧公共设施 等活动,引发白人民众的普遍反感,也成为中的白人种族主义者黑人活动的最好借口。 (五)“民权运动”的推动力量 20世纪中叶美国的“民权运动”的兴起,由几个不同的因素和社会力量所推动。 1.二战经历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黑人中下层民众有许多人曾经参加二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或在 战时工厂工作过,他们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形成某种组织网络,其中一些人因的退伍军人获得 高等教育,但是就业状况恶劣,对美国社会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极为反感。在60年代黑人运动中提出“武 装斗争建立黑人国家”的“黑豹党”就是其中一些激进分子的代表。 2.战后都市黑人中产阶级的出现。这些人在战后受过较好教育并在就业中取得一定成就,在社会中获 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由于种族隔离制度和社会普遍的种族歧视氛围,这些黑人中产阶级不能堂堂正正 地迁入高收入住宅区、进入白人俱乐部和消费场所。从自身的经历中,这些黑人精英深感黑人在美国是“二 等公民”,没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因此他们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带领底层黑人民众进行抗争。同时, 这些黑人精英十分理性地反对暴力,更不认为美国黑人通过“民族自决”“建国”是可取和可行的政 治目标。马丁・路德・金博士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 3.电视及其他通俗文化形式是唤醒黑人种族意识的另一个因素。“战后一代黑人比以往任何黑人都能更 多地、更生动地观察到一种现实——白人主体是在如何生活,黑人是如何被排除在这个世界之外的。电视 同样将示威活动播放给全国观众,使一个地区的抵抗运动能迅速激发其他地区的类似运动” 。新的传播手 段完全改变了美国社会运动的组织形式和动员方式。 4.黑人的各种合法组织在民权运动也起到了动员民众的积极作用。“黑人成员占相当比例的各行业工会 同样在声援(或资助)运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 5.白人青年参与民权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是越南战争。1965年在南越的美军规模已达10万人, ①③⑤[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第571、571、578页。 ②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18页。 ④1963年,当马尔科姆・X“把肯尼迪总统的被暗杀说成是‘得到了恶报’时,他被黑色穆斯林开除了。马尔科姆・埃克斯本人于1965年初 在纽约被暗杀,当时他正在参加他新组成的与黑色穆斯林相对抗的团体的群众大会”(参见[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 第492页;[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第868页)。 ⑥⑦⑧[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第867、845—846、846页。 103 每 jl jAcademic…洲 第47卷1 08 J Aug 2015 1967年底达到50万人。越战造成了15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美军死亡5.5万人,伤残30多万人。美 军在越南平民的残暴行径和士兵的战争经历及伤残牺牲,经新闻媒体和影视节目的传播引发美国民众 的极大反弹,许多白人青年(包括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的大学生群体)积极投身反战活动。在许多大专院校 的学生中出现了白人“新左派” ,他们集体烧毁征兵证,崇拜格瓦拉、和胡志明,在反越战的同时 热心支持黑人和少数族群活动。1970年5月4日国民卫队向示威学生开,导致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 4名学生丧生,9人受伤。10天后密西西比杰克逊州立大学两名黑人示威学生,这些件迅速引 发全国性示威 。 由于在政治指向和时间上与反对越战、反对外交的社会风潮合拍,这使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 利和取消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得到相当数量的白人民众和青年学生的同情与支持。由于黑人仅占美国总人 口的11%,没有白多数民众的同情与支持,《民权法案》等是难以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并顺利实施的。 此外,二战后非洲许多前殖民地先后获得建国,也提高了美国黑人的自尊心。“撒哈拉沙漠以南国 家的大大改变了美国种族问题的世界意义,并且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种族平等运动” 。前往非洲“寻根” 甚至号召美国黑人“返回非洲”(主要目的国是尼日利亚) ,在黑人民众中曾经成为一股潮流,也从侧面 助长了黑人激进分子在美国“建国”的世纪想象。 美国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带来的另一个社会后果,就是进一步吸引了西印度群岛和非洲国家的黑人移民。 早在20世纪20年代,“(纽约)哈莱姆的居民有四分之一是西印度群岛人。从全国来看,西印度群岛人已 大约占到黑人总人I:1的l%,但他们在黑人专业人员、生意人或知名人士中,占有额外突出的比例” 。非 洲一些国家后,一些非洲黑人学生开始申请到美国学习。这些来自西印度群岛特别是非洲的黑人有许 多出身于富裕家庭,向黑人学生开放的美国大学对这些黑人青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他们成长的社会、 文化与家庭环境与美国本土黑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研究者不能将他们与有漫长苦难经历的美国本土黑人 混为一谈,这是我们在理解美国黑人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因素。 三、美国新一代黑人精英阶层的出现 在一系列涉及黑利的法案和行令中,《肯定性行动》(AfirfmativeAction,也译作“平权法案”“平 权措施”“反歧视行动”等)明确规定公立学校必须参照所在城镇人口的种族比例招收相应数量的黑人学生, 要求大学在招收黑人等少数族裔学生时设立单独名额,实行优惠 。这些法令不仅使黑人学生可以进 入优秀中小学,而且大学校门也逐步向黑人优秀青年敞开。 例如以哈佛大学为首的“常春藤名校”在2006年至2009年这4年里,每年招收的少数族裔学生约占 招生总数的34%一42%,其中黑人学生占8.8%一10.5% 。2006年黑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2%,美国顶尖名 校每年招收黑人学生的比例接近黑人在人口中的比例。相关的实施使美国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出身名校、 进入社会上层社会网络并在美国政界、司法界、军界、教育界、科技界崭露头角的黑人精英人士。奥巴马、 赖斯、鲍威尔等即是这些黑人精英的代表。近期有关“常春藤名校”招生情况的分析报告指出,哈佛大学 招收的黑人学生中多达三分之二是来自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学生、非洲移民子女或者种族通婚的后代,来自 本土贫民区的黑人学生实际上很难进入一流大学。1981年就有美国学者指出:“地位显赫或引人注目的黑人, ①“与‘新左派’运动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公开挑战中产阶级社会的价值和传统的青年文化新潮。这种思潮被称做‘反文化…。其表现形式包 括年轻人蓄长发、穿奇装异服、吸毒、性、嬉皮士、摇滚乐等([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第890—895页)。 ②[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第890,906页。 ⑧[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第546页。 ④McLemore.S.Dale.Harriett D.Romo,and Susan G.Baker,Racia,and Ethnic Relations in America(Sixth editio ,Boston:Allyn and Bacon,2001,p-275. ⑤[美]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第276—277页。 ⑥王凡妹:《美国“肯定性行动”的历史沿革——从法律性文件的角度进行回顾与分析》,《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2009年第53期。 Schuman.Howard.Charlotte Steeh,Lawrence Bobo,and Maria Krysan,Racial Attitudes in Americ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P.194. ⑦http://ivysuceess.corn/index.htm1 .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 迄今一直大多出身于黑人精英世家,或出身于西印度群岛人家族。” 在美国黑人内部的阶层分化转型过程中, 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外来移民这一因素不可忽视 。 (一)“民权运动”后涌现的新一代黑人精英的特点 I.新一代黑人精英首先获益于《民权法案》和《肯定性行动》,这在制度上使他们得以受到良好教育 和顺利就业,否 ̄,lllP使是非洲移民、西印度群岛黑人移民后裔(如鲍威尔是牙买加移民后裔)或混血黑人(如 奥巴马父亲是肯尼亚黑人)在种族隔离制度下也不可能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在《民权法案》和《肯定性行动》 的大环境下,这些黑人青年在哈佛大学等名校的校园里成长,与周围的白人师生结成社会网络,这为 他们毕业后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美国社会为他们的“向上流动”打开了大门,他们很快进入中产阶 级的行列。 2.在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新一代黑人精英就业成功后迁离黑人区,住进白人区并努力融入上层社会。 他们努力使自己表现得像主流社会的“美国人”而不仅仅是美国黑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尽量和黑人底层 社区保持距离,避免被主流社会看作是“黑人代表人物”,特别是西印度群岛或 ̄ll@l,I移民后裔在内心并不认 同美国本土黑人,这种身份认同在客观上阻碍了他们去关心底层黑人民众的社会境遇以及为他们的权利和 利益去呼吁。 有的文章这样描述这一过程:“黑人族群中已经涌现了不少精英,涌现的过程中‘黑人名额’给了一 些助力。这些精英成为精英的方式是离开黑人聚居的社区,和大部分不是黑人的同阶层人士交往,再一代 一代地‘进化’到精英社会。而那些在很差的学区长大、父母都没怎么认真上过学、甚至大部分都没有一个 完整家庭的黑人孩子,f电f『]作为一个整体渐渐走向精英的机会、甚至是过上体面的生活的机会,都很渺茫。” 在新一代黑人精英中,甚至存在某些对自身所属种族的负面刻板印象。一项调查表明,认为“黑人富 有侵略性和暴力倾向”的比例在白人被访者中为52%,而在黑人被访者中则高达59%;认为“黑人生性懒惰” 者在白人中所占的比例为34%,而持有这种观点的黑人为39%。“当问题涉及到黑人作为一个整体是否具有 讨厌的社会特性时,而且当调查结果显示出白人与黑人在观点上的显著差异时,被调查的黑人对于其他黑 人总是表现出比白人更为负面的评价。”㈣一些黑人精英人士不仅在地理空间上脱离了底层黑人社区,而且 在感情上也与黑人社区渐行渐远。 3.学校和就业环境培育出新一代黑人精英的身份认同。这些有机会获得良好教育和体面职业的黑人精 英们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他们从心底里认同美国精神,其中一些人的政治认同发生根本转变,已 经不再自视为是“黑人精英”,而转型为美国的“国家精英”。人们形象地把这些“脱胎换骨”的新一代黑 人精英人士称为“黑皮白心”0这样的政治认同与身份定位使他们不再参与黑人的社会运动,甚至与草根黑 人运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自2O世纪70年代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像杜波依斯、马丁・路德・金博士、 马尔科姆・x那样既得到黑人民众普遍拥护、又博得不少白人民众的同情、为黑利奋斗牺牲的黑人运 动领袖。近期美国发生了多次暴力执法的聚会,我们在电视屏幕和网络图片上看到的示 威大多是群龙无首的自发行动,既没有统一的口号和明确的政治诉求,也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有威望的领袖 与代言人。 (二)新一代白人精英人士如何看待美国种族关系 在2O世纪中叶,当时的美国白人精英和中产阶级主流社会在意识形态和道义上是反对种族主义的,许 多白人积极主张种族平等,这与战后美国社会流行的自由主义思潮有关。但是,在“肯定性行动”推行 ①[美]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第287页。 ②与美国本土黑人相比,“西印度群岛人节俭得多,勤劳得多,而且更具创业精神。他们的子女在学校里学习较刻苦,成绩高出土生土长的黑 人儿童。在美国的西印度群岛人,其生育率和犯罪率既低于美国黑人,也低于美国白人……美国黑人称他们为‘黑人犹太”’([美]托马 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第281页)。 ③http://hx.cnd.org/?p=1 10296 ④Sniderman,Paul M.and Thomas Piazza,“Pictures in the Mind”,C.Elilson and W.A.Martin,eds.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adingsfor the 21st Century,Los Angeles: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1999,p.232. 105 字 jl iAcademic…tn- 第47 g-l 08』Aug 2015 四十几年后,新一代白人青年在竞争中切身感受到的是发展竞争中出现的“逆向歧视”,同时,他们在日常 生活接触中感受到的是底层黑人社区具有负面色彩的“社区文化”(高犯罪率、辍学、毒品与、失 业、对福利的高度依赖、不稳定的两性关系和破碎的家庭)。因此,他们虽然在政治表态时支持种族平 等,对于历史上的奴隶制或多或少仍有某种负疚感,但在现实交往中却对黑人持有负面印象。在美国生活 过一段时间的许多人都可以感觉到,真正关心如何改善底层黑众社会状况的白人精英人士其实并不多。 影响白J ̄,-t黑人态度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1.对“肯定性行动”带来的“逆向歧视”的反感。在“肯定性行动”法案刚刚通过后不久,哈佛大 学著名社会学家格雷泽 就出版了《肯定性歧视》(Afirmatfive Discrimination:Ethnic 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一书,把“肯定性行动”称之为针对白人公民的逆向歧视制度 。随后,各地区陆续都发生了一些 由于“肯定性行动”优惠的实施而利益和发展机会受损的白人提出的法律诉讼,都以美国为武器 来反对“逆向歧视”。 最著名的案例是197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诉巴基案(Regent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mia v.Bakke o艾 伦・巴基(AllenBakke)为白人男性,1973和1974年先后两次向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递交申请。1973年, 巴基的基准分高达500分中的468分,但遭淘汰。在巴基被淘汰之时,给“特别招生计划”(以少数族裔为 对象)预留的16个名额中仍有4个名额空缺。1974年,巴基递交申请的基准分达到600分中的549分,然 而再次被拒。由于这两年通过特别招生计划进入戴维斯分校医学院的申请者各项分数都远低于巴基的相应 分数,巴基于是将加州大学告上了法庭,认为自己遭受了“逆向歧视”⑨。该案引发全美对于“肯定性行动” 是否违宪和对少数族裔优惠是否属于对白人歧视的大讨论,最后由联邦最高裁定,巴基有权利在 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学习,同时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对黑人实行“特别招生计划”也不违反。 老一代白人由于自己对历史上歧视黑人的种族隔离制度和黑人的不幸境遇有亲身感受,大多对黑人表 示同情。而一些年轻白人缺乏这些切身感受,往往从规定的平等权利和自身权益受侵犯的角度来考虑, 因而认为“肯定性行动”属于歧视。“在一般的白人当中该法(‘肯定性行动’法案)造成了强烈的愤懑情绪, 这种情绪又被日渐抬头的种族主义组织如三K党和美国纳粹党等所利用。” 白人主流社会的“代际更替” 和新一代白人反对优惠的诉讼,迫使美国各州根据本州白人的反弹力度逐步降低了“肯定性行动” 的执行力度。 2.对少数黑人暴发户“炫富”行为的反感。另一个造成白人对黑人态度渐趋负面的现象是部分黑人暴 发户的“炫富”和与新教徒传统价值不同的黑人社区文化。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一代黑人精英大多在政界、 司法界、教育界等机构任职,遵循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但是,还有一部分黑人通过个人掌握的 特殊技艺成为体育界、娱乐界的明星级人物。这些人迅速进入美国社会收入最高的人群,他们购买豪宅别墅、 出入高档俱乐部、拥有豪华游艇和私人飞机。这些黑人暴发户人数并不多,但是他们的“炫富”行为与许 多白人富豪的低调生活和慈善捐献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发生的一些刑事案件也增加了白人民众对黑人 的负面印象。如1994年辛普森杀妻案虽然最终被判无罪,但许多白人民众并不接受这一判决 。这些事件 无疑不利于在年轻一代白人民众心目中延续老一代白人对黑人历史境遇的同情。 3.不认同黑人贫民区的“社区文化”。黑人贫民社区普遍存在几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是高犯罪率(抢 劫、毒品、卖淫等),二是中小学生的高辍学率,三是帮派团伙横行,四是单亲家庭比例高,五是许 多人对国家福利制度的高度依赖。以上述社会问题为特征的底层黑人社区文化模式与白人主流社会的新教 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存在明显距离。黑人社区普遍存在的这些社会与文化现象使新一代白人和新一代黑人 ①②Glazer,Nathan,Afirmatifve Discrimination."Ethnic 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New York:Basic Books,1975. ⑨王凡妹:《美国‘肯定性行动’的历史沿革——从法律性文件的角度进行回顾与分析》,《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2009年第53期。 ④[美]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第286页。 ⑤“当全世界大多数人从证据上认定辛普森有罪时,超过70%以上的黑人却根据辛普森的肤色认定其无罪”(http://tieba.baidu.corrdp/2204916604)。 后来辛普森在2009年又因绑架、武装抢劫等12项罪名被判入狱33年。 106 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 的心理和社会距离越来越大。 四、美国“族群分层’’的整体发展态势 社会学把“社会分层”概念和研究方法引入族群关系研究,相关研究被称为“族群分层”(ethnic stratiifcation),主要是分析在一个社会中不同族群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相对地位,从而对这个社会的族群平 等和各族群的社会流动趋势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在20世纪6o年代的《民权法案》《肯定性行动》及相关法案、法令的帮助下,一批黑人青少年获得 了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处在美国高等教育金字塔尖的8所“常春藤”名校本科生招收中的黑人学生 比例长期以来大致接近黑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这些毕业于名校的黑人高才生逐渐进入美国社会的上层。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黑人内部开始出现严重的阶层分化和阶层隔离,看到社会底层黑人民众的教育、就业、 收人情况急剧恶化。黑人内部的这种“两极化”的发展趋势部分表现在社会阶层隔离与种族隔离现象的重 合与并立。在传统的“族群分层”研究中,我们看到的主要研究成果,大多是黑人与白人群体之间各种指 标的相互比较。毫无疑问,这些量化指标的比较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社会结构中两个种族之间的相对发展 态势,使我们能够在群体的层面了解美国种族关系的宏观图景。关于黑人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问题,将在 下一节讨论。 (一)白人群体和黑人群体在受教育水平上的差距 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02学年白人与黑人的大学资格考试成绩存在明显差距,黑人成绩甚至不如 拉丁美洲裔学生。亚裔、拉美裔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母语不是英语,但是他们的成绩却超过母语是英语的 黑人学生。我们考察的其他年份(图1为2005年)各族群考试成绩的差距大致如此,黑人学生的考试成绩 始终排在印第安人和拉美裔的成绩之后。 在1977—1990年期间,每年美国黑人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比前一个时期减少25%以上,但是同期每 年亚裔人士获得博士学位的数目增长了82% 。2007年白人中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为30.5%,黑人为 17.3%,而亚裔高达49.5%。近些年来,黑人与其他族群在受教育水平方面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是在持 续扩大。这一趋势无疑会对黑人青年未来的学习、就业和个人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表1美国大学资格考试成绩族际差距(2001—2002年) 白人 1060 144 59.7 2.4 平均分数(总分1600) 低收入组、高分数组分数差 父母大学毕业比例(%) 英语非母语(%) 家庭年收入3万美元以下(%) 家庭年收入l0万美元以上(%) 黑人 857 212 37.0 2.9 拉美裔 936 265 31.4 32.4 亚裔 1070 259 58-3 36.8 11.8 23.6 45.7 5.1 46.1 7.1 35-3 15.0 2005年,在全美国的学术评价考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中,各族群考生的平均分数为: 亚裔1091分,白人1068分,印第安人982分,墨西哥裔916分,波多黎各人917分,其他西班牙语裔932分, 黑人864分(见图1 o黑人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各群体。 有人把黑人受教育水平低的原因归之于黑人家庭收入低。但是一些调查发现,当家庭收入背景这一变 量被带人受教育水平的族群差异分析时,学者发现来自年收入5万一6万美元家庭的黑人学生的成绩与来 自年收入1万一2万美元的亚裔学生相似,以此说明黑人学习成绩较低并不是单纯地受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 。 ①Ellison,Christopher G.and W.Allen Martin,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United States:Readings for腑P 21st Century,Los Angeles: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1999,p.327. ②Sniderman,Paul M.and Thomas Piazza,“Pictures in the Mind”,C.Ellison and W.A.Martin,eds.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adingsfo,the 21st Century,Los Angeles: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1999,p.231. 107 李 j《 fAcademic Mont 差距 第47卷 J 08 l Aug 2015 (二)白人群体与黑人群体之间的失业率 据统计,“1977年白人失业率是6_3%,黑 人则为13.2%。白人青年的失业率约为15%, ¨ (三)白人群体与黑人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年份 1950 黑人青年则为40%一55%”。 1995年,美国全 国黑人的平均失业率达到12%,而白人仅为3 %。1999年,美国黑人的失业率为7.9%,白人 为4.3% 2012年数据显示,弗格森镇所在的县, 黑人失业率高达26%,而白人失业率仅为6.2%。 黑人与白人在就业率方面的悬殊差距,与受教 育水平、就业态度、犯罪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 1994年美国四口之家的“贫困线”标准是15141美元,该年度黑人家庭收入的中位数是21027美元。 1994年白人家庭的贫困率为11.7%,黑人家庭的贫困率是30.6%(《华盛顿邮报》1995年10月6 Et)。1997 年美国全国贫困人口占总数13.7%,在白人中占8.4%,在黑人中为23.6%,在拉美裔中为24.7%。2006年 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为:白人8.6%,黑人11.8%,亚裔23.2%,西班牙语裔24.7%(美国全国为 1 1.1%)。黑人家庭的平均收入一般为白人家庭平均收入的60%左右(见表2)。 表2 1 95O一1 995年美国各族群家庭平均收入变化 白人 (美元) 3445 黑人 (美元) 1869 拉美裔 (美元) 占白人收入% 黑人 拉美裔 54.3 与白人实际收入差距 黑人 拉美裔 1576 196O 1970 1980 5835 10236 219O4 3233 6516 13843 14716 55.4 63.7 63_2 67I2 26O2 372O 8O6l 7188 1990 1995 36915 42464 21423 25970 23431 2457O 58.O 60.9 63.5 57.6 15492 16676 l3484 18076 资料来源:[美]文森特・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周兵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84页。 “杜克大学和位于华盛顿的咨询机构全球研究中心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非洲裔美国人家庭的流 动财富(可轻松变换成现金的资产)中位数为200美元,拉丁裔家庭为340美元,而白人家庭为2_3万美元。” 另一项研究认为2005年“黑人家庭的资产净值平均为6100美元,而白人家庭则高达6.7万美元,几乎是黑 人家庭的10倍。在住房方面,只有略高于48%的黑人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白人家庭的住房拥有率却高 于75%” 。这些指标显示出大多数黑人家庭的贫困状况。 (四)黑人与白人在婚姻与家庭模式上的差异 黑人社区的两性关系和家庭状况也是美国社会学家关注的另一个社会问题。许多黑人青少年从小就没 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以母亲为家长的黑人单亲家庭,从1950年占黑人家庭总数的18%上升到1973年的 33%” 。1997年女性户主家庭在所有户数中的比例:白人为9%,黑人为32%。80年代初,48%的有18岁 以下未成年人的黑人家庭以女性为户主,而同类情况的白人家庭占14%;在由15—24岁黑人女性生育的孩 ①[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第579页. ②Popenoe,David,,Sociology(1 1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0,p.255. ③有多次犯罪记录的人,在他们出狱后通常在求职时遇到阻力。 ④美国《时代》周刊2015年5月18日文章,引自《参考消息》2015年5月9日,第6版。 ⑤http://wenda.haosou.com/q/13773430440635287sm=140. ⑥[美]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第285页。 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 子当中,68%是未婚母亲,全部黑人妇女中有69%从未结过婚 。 枷 瑚 1981年美国白人已婚人口的离婚率为10%,黑人的离婚率为23_3% 。1981年,50%以上的黑人婴儿 0 O O 瑚 O 是由未婚妇女生育的,同期白人未婚妇女生育的婴儿仅占白人婴儿的7%。1990年,63.7%黑人婴儿为婚外 生育,56.2%的黑人家庭是以女性为户主 。由于美国对未婚母亲及子女、失业者、低收入的贫困家庭在住房、 医疗、生活费用(食品券)等方面有很好的福利,许多不完整家庭的生活费用实际上依靠的资助和补贴。 不稳定的婚姻和不完整的家庭被普遍视作导致黑人诸多社会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家庭是孩子学习社 会规范、培养自身观念与能力的重要场所,大量黑人婴儿属于非婚生儿童,没有一个真正的家庭环境,收 入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的福利项目,女孩无法从母亲那里学习关于婚姻的伦理规范,男孩从未见 过父亲或无法从父亲那里吸收在一个正常职业谋生的伦理和能力,在这样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中成长的黑人 青年自然很难在美国社会找到个人发展和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和空间。 (五)黑人群体与白人群体的犯罪率差距 在美国各族群当中,黑人的犯罪率高居首位。据1990年美国的统计,黑人因谋杀被逮捕的人数是 白人的8.53倍,因抢劫被逮捕的人数是白人的14-3倍,因盗窃被逮捕的人数是白人的3.5倍。1990年,美 国20—29岁的黑人男性中有23%正在坐牢或者处在缓刑或假释期 。1995年,美国20—29岁的黑人男性 当中有三分之一因犯罪进过监狱 。2000年共有791600名男性黑人在服刑,规模大大超过同年黑人男性在 校大学生(603000人)。2010年黑人占美国人口13.6%,但黑人占2009年全美监狱犯人总数的46.1%(表 2)。《美国司法统计》(US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表明在2010年,黑人男性中每10万人中有4347人正 在监狱服刑,白人每10万人中有678人。图2表明,无论在男性中还是在女性中,黑人的犯罪率长期远高 于其他族群。 表2美国在监狱服刑犯人种族比例(%) 1930 1950 1970 2Oo0 2010 白人 黑人 76.7 22.4 69.1 29.7 60.5 35.8 36.1 46.3 33.0 6.14 其他(拉美裔为主) O.9 1.2 3.7 17.6 20.9 图2各族群人口每10万人当中在监狱服刑人数(2000--2007年) 2000 1500 1000 500-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白人男性 _黑人男性麓囊西语裔男性 _白人女陛l■黑人女性 口西语裔女性 资料来源:美国纽约大学皇后学院孙雁教授提供。 ④Ellison,Christopher G.and W.Allen Martin,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Readingsfo, P 21st Century.Los Angeles: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1999,p.368,PP.367—368. ②[美]B.罗贝:《美国人民:从人口学角度看美国社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85页。 Sniderman,Paul M.and Thomas Piazza,“Pictures in the Mind”,C.Ellison and W.A.Martin,eds.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thP United States." Readingsfor the 21st Century,Los Angeles: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1999,p.231. ⑤新加坡《联合早报》1995年l0月19日。 109 孝 jl lAcademic M ont 第47卷l 08 i Aug 2015 为什么美国社会有这么高的黑人入狱率?一些人认为20世纪9O年代美国联邦和24个州通过的一 条名为“三振出局”(three stirkes and you are out)的法例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这一法例的“内容是 以个人如果犯过两次案被定罪的话,第三次再犯时无论所犯罪名多么轻微(如只偷了几块饼),假如裁定有 罪,他会被判坐牢25年以至终身监禁” 。 因为黑人社区男性的超高犯罪率,美国为了控制当地的犯罪率和提高工作效率,就很自然地把这 些黑人男性作为街头盘查的重要对象群体 。因为许多黑人屡抓屡犯,从司法部门的角度看,最简单有效 的预防犯罪的办法,就是把屡犯者终身监禁。而这些做法又反过来造成许多黑人家庭破碎甚至无法组建家庭, 出现大量私生子,导致许多母亲做工、父亲坐牢的黑人少年加入街头帮派,参与犯罪活动,形成了一个不 断重复的恶性循环。 五、社会底层黑人的“文化模式" 在上文中我们采用的是族群社会学常用的“族群分层”指标进行群体分析,即把黑人群体和白人群体 各自作为一个人口单元来进行比较。从引用的数据中,我们看到在黑人整体与白人整体之间存在明显的族 别差异。但是,这个比较方法也存在一个严重的局限性,即忽视了白人和黑人各自群体内部的阶级分化状况。 在群体比较中应用的指标,实际上是白人群体和黑人群体的平均值或中位数。假如黑人内部出现严重的阶 层分化,上述比较方法很可能会掩盖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黑人贫 困社区人口占黑人总数的五分之三,那么把以整群人口进行统计的这些数值集中到这部分人口上,相关的 指标数字很可能会更加怵目惊心。由于无法获得美国黑人群体内部社会分层的统计数据,下面通过一些描 述性报道来帮助我们了解基层社会社区的生活状况。这些信息的代表f生无法确认,但是生动地展示了黑人 底层社区民众生活的现象。 (一)黑人贫困社区的学校与日常生活图景 许多来源提供的观察与分析都向我们证实,在美国黑人内部确实存在十分严重的阶层分化现象。一方 面美国有一批社会地位很高的富裕黑人,另一方面也生活着许多居于社会底层、十分贫困的黑人民众。我 们从网上发现一些对黑人贫困社区实际生活的非常生动的描述。例如有篇文章这样来描述底特律市贫困街 区黑人的生活状况: (在底特律的)这些社区,“一早起来,少数有工作的人会去上班,有些没工作的人,会去市中心的赌场, 或者去固定的地点开始准备犯罪。不愿犯罪的人就会去教会等着吃免费午餐。再有些人会去上街,或者去 附近的地方找零工打。还有些人在家打游戏。中午的时候,附近的教堂会异常热闹:大家来吃免费午餐了。 吃过饭后大家就会懒洋洋地聊天说话,吸点毒品,砸个玻璃抢个包,拦几个倒霉鬼要个小钱啥的。(帮派) 火拼的一般都是下午,少的时候一边三五个人,多则七八个甚至十几个”。 (二)美国的福利制度和部分黑人对社会福利的依赖 美国社会有很好的福利,对失业者、单亲母亲、贫困家庭、病残者等都有很好的福利补贴。但是 有时这些资助并没有能够帮助黑人重新就业,而是出现了另外一种风气,使一些人产生依赖感,甚至把政 府发放的“食品券”去换取现金,用来买毒品或。一篇描述底特律黑人区生活的文章这样写道: 白人如果不工作的话,真的是会饿死的——因为底特律财政太差劲了,白人的补助发不出来,而且基 本不给白人解决住处的。至于黑人嘛,不工作也会养着,黑人的补助不存在发不下来这么一说,这是 要想尽一切办法确保的。有些黑人,还会给他们租房子住。总结一句就是黑人的福利要远好于白人, 且更有保障。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就连很穷的白人都跑了。 ①陈纪安:《美国法律》,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 ②毋庸回避的是,死于美国下的布朗,据报道当天有抢劫商店的嫌疑,民众的是布朗举起手后,不应开,口号是“举 起手后不要开”(handsup,donot shot)。死于“锁喉案”的加纳,据说也有贩卖私烟的前科,“但罪不至死”。的口号是“我不能呼吸” (I can’tbreathe)。 ⑨④http://bbs.wenxuecity.corn/ 110 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 我们当然可以对这些描述的代表性提出疑问,但是一些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指出:“确实,在70年代有 那么多黑人家庭失业而靠福利救济过活,因此美国很可能养了整整一代从来没有干过任何工作来养活自己 的黑人。这种可能情况的含义是如此可怕,简直不堪设想。” 写下这段话的约翰・富兰克林本人是一位著 名黑人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博士,他在《美国黑人史》这本书中多次表达了对美国黑人社会发展前景的忧虑。 网上有篇文章这样分析美国黑人的发展态势: 现在美国领取福利券的高达4800万人,差不多每6个美国人就有一个领福利。而事实是,美国根本不 存在每6人就有一个活不下去的情况。太多的人在钻福利的空子。底特律黑人比例高,领取福利的人更多。 有福利可领,那些在鬼城废弃房屋旁转悠、在曼哈顿黑人区哈莱姆的街头游手好闲的黑人等,才可以不去 工作,因为可以躺在福利上吃别人,吃勤劳创造者的财富。 美国有很好的福利制度,但是并不是高福利就可以解决贫困问题,如果这些资金发放得不得法,恐怕 会导致和民众预想不到的社会效果。 (三)黑人社区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黑人社区有许多青少年并不愿意刻苦学习,其中一些人的梦想是练好篮球技术,进NBA球队,或者在 田径场和各类体育比赛中一举成名,或者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成为歌唱天才,这些都是凭特殊技艺而不 用多年刻苦读书考试就可以出名挣大钱的捷径。所以,我们看到许多黑人青少年在街区的篮球场上练习球技, 在街头跳“街舞”,但是在学校里的平均成绩却低于其他族群。另外一些人希望在帮派中混到“老大”的地位, 有钱有势有派头。为了提高自己在帮派中的地位,他们通过参加斗殴凶杀来显示自己的残忍和取得信任, 这是一条无法回头的人生之路。在黑人区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黑人青少年,在心理上往往处于阴影之中。 一名华人学生在与黑人学生接触后写下这样的话: 许多黑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愤怒,他们的祖祖辈辈可以追溯到黑奴时代。我曾在上学时的小组讨论 会上问过他们,为什么时至今日,他们还在纠缠那段时光,并找出中国人的例子,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 他们的回答是:第一,你们至少知道你们是哪里来的;第二,当你生活在一个没有希望的家庭、环境、地区时, 你没法不绝望。…… 这一文化模式进一步恶化了黑人青少年的社会流动状况,导致黑人远高于美国其他族群的犯罪率,并 把黑人青少年推到了美国和司法体系的对立面,形成了社会底层黑人青少年与街头执法之间冲突 不断的恶性循环。近日随着暴力执法事件和黑人的活动,同时也出现多起白人被击身亡的 事件 。这说明极少数黑人底层激进分子开始活跃起来,这也可以说是当年“黑豹党”精神的继续,即通 过暴力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怒,而不是通过和平示威来表达政治诉求。 (四)黑人与之间的互动 1987年春美国全国一度最引人注意的新闻是纽约地铁杀案。一个每天乘地铁上下班的白人白领职员, 由于一年里在地铁站台上被黑人青年抢劫30余次,屡次报案都不了了之,实在气不忿,自己买了一把手, 这天早上在站台再次遇到4名黑人青少年持刀抢劫时,就向这4个人开了,导致多名重伤,后来这名白 人被全国通缉。当这个人的经历被电视媒体介绍给公众后,许多白人公开同情和支持这名开者,有的白 人在报纸上登广告表示愿意在家里接待他,称他是“自己的朋友”。而黑人则万口一词地谴责开者,认为 他防卫过当,属于种族歧视 。当时我几乎天天观看电视节目中对这一案件的持续争论,印象极为深刻。 关于暴力执法现象,还有一篇文章是这样介绍费城的。 ①[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第579页。 ②http://xueqiu.com/9081360174/25531 164. ③由美国纽约大学皇后学院孙雁教授提供。 ④《参考消息》2015年5月11 151,第8版。 ⑨到了2015年,对于执法行为仍然存在不同的态度。“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莫里斯舆情研究所本周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47% 的受访者认为执法人员对白人和黑人采取双重标准,44%的受访者认为没有这个问题。82%的黑人受访者认为采取双重标准,51%的 白人受访者不赞同这种看法。调查还显示,50%的白人受访者相信不会在抓捕嫌犯时过度使用武力,而黑人受访者中只有13%的人持 这种看法”(http://news.sina.oom.cn/w/2014-12—11/000431270622.shtm1)。 孝 j《 J Academic… 第47卷l 08 l Aug 2015 费城殴打黑人有个特点,动手的基本上都是黑人,白人都在旁边看着。有次两个黑人青 年毒贩被堵在店里,进来四个,两个黑人,两个白人。两个黑人对那两个黑人青年 拳打脚踢,还用电棍捅,两个黑人青年被打得鲜血直流,在地板上打滚,而那两个白人则堵在门口, 袖手旁观。第一次看到美国打人,而且是黑人打黑人,当时我心里很是震撼。后来类似的情景发 生过好几次,几乎都是黑人动手,白人旁观。我进一步观察发现,到费城黑人区巡逻的以黑 人为主,最少也是一黑一白搭配,绝少看到纯白人的巡逻车。联想到最近美国频繁发生的白 人射杀黑人的事件,而在费城这种事件基本没发生,我想这是费城当局以黑人制黑人的成功。 以上这些社会现象生动地勾画出黑人贫民区的“社区文化”,报刊媒体的持续报道也逐渐在美国主流社 会中形成了对“黑人”的负面“刻板印象”(stereotype o另外,美国许多州的械管制很松,社会上有大 量支,许多犯罪分子使用支与对峙,美国的死亡率是全世界最高的。也正因为美国每天 面临死亡的高风险,和司法部门对使用械不当案例的惩罚也相对比较宽容。 社会学家戈登在1964年曾这样描述黑人的低等阶级: 黑人低等阶级居住在北部和大都市中,他们的生活世界可以反映出他们来自南部乡村的社会背景。尽 管他们现在居住在北部城市的贫民区,他们的日常口语依然带着浓厚的南部乡村低等阶级的口音。在他们 的家庭和性生活模式中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是成年男子经常在外游荡着寻找工作,在家的女性则设法养家 糊口,这就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遗弃、离婚、非法同居、私生子、家庭暴力都属于十分常见的现象, 而且妇女成为家庭单元中占主导的稳定因素。由于她们必须长时间在外面工作来挣钱养家,孩子们通常得 不到照料和管教,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很高。 (五)底层黑人社区的现状与部分黑人精英的相关 美国并不是一个杜绝现象的社会,在“选票决定”的民主社会,一个政客(包括黑人政客) 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社会福利来争取选票,选民的种族人口比例也使一些黑人政客在选举中打“种族牌”,借 此掩盖个人的行为。一篇报道这样描述底特律市黑人的现象: 上任黑人克瓦姆.基尔帕特里克(当政6年),因欺诈、勒索、贪污、受贿等24项罪行,被判刑2O年。 现任黑人戴维炳,是退役的NBA球员。据福克斯电视记者斯托赛(John Stosse1)的报道,这位黑人球 星也是,他坐公家的豪华礼车去“夜总会”多达5O次,还把29个亲戚朋友安插到市部门。 为什么底特律市如此却能继续掌权,就因为他们得到黑人的支持,很多黑人不问是非,只问肤色…… 黑人多支持左翼民主党,所以当选的黑人左派、议员们就热衷实行大、高税收、高福利、宽容犯 罪等社会主义。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国家,这样的福利对于黑人社区带来的社会后果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一部分确实需要救助的黑人家庭得到的资助,这无疑是好事,但是如果高福利制度形成了一种带有惯 性的社区文化,出现了许多黑人家庭对福利的高度依赖,那对大多数黑人青少年在学校努力学习,在 就业中努力工作,切实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就有可能带来负作用,也不利于黑人民众提高自己的自信 心和自尊心,在美国社会争取真正的平等地位。 六、美国黑人群体内部的阶层性断裂与空间、心理区隔 在任何一个现代社会中的少数族群社区,族群精英人士的领袖角色和引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大 多受过较好教育,有较宽阔的视野,也有与和其他族群打交道的经验。他们是这个群体的大脑和心脏。 我们在考察一个多族群社会中的少数族群的社会发展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看这个族群的精英集团 是否与本族大多数民众保持密切联系,他们是否能够引导本族民众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开拓思路、 学习吸收在现代化进程中领先族群的知识体系和文化模式,他们是否提倡发展现代教育,以此提高本族青 ①hup:#fieba.baidu.corn/p/2204916604. ②[美]密尔顿・戈登:《美国社会中的同化》,马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年,第158页。 ③http://bbs.wenxuecity.com/currenteventF/23340.htm1. 112 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 少年在社会流动中的竞争能力,是否鼓励他们以个人自身实力在主流社会中争取发展机会,从而逐步达到 族群整体的向上社会流动,并在主流社会获得受尊重的地位和平等的话语权,概而言之,看看他们是否发 挥了积极引导本族民众走上现代化的历史作用。在今天世界上的生存空间里,对于一个族群的生存和发展 来说,是否拥有一个从内心深爱本族广大民众,同时在族群发展路径上又能够做出理陛选择的族群精英集团, 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我们看到在美国黑人上层精英人士与低层黑人社区之间出现的结构“断裂”和空间“区隔”, 使这一联系和推动作用基本上消失,导致失去领袖人物的黑人社区和底层广大民众的境况持续恶化,也使 许多黑人青少年人感到前景“毫无希望”而放弃自身努力。 尽管美国在法律上废除了居住中的种族隔离制度,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今天在美国各地依然存在着边 界大致清楚的“白人居住区”和“黑人居住区”。形成这种居住隔离的原因是:(1)白人害怕黑人住户把 犯罪活动带人社区,造成治安问题,(2)白人家长害怕子女与黑人交友,受到黑人文化影响,导致学习成绩 下降;(3)白人父母害怕女儿跟黑人男孩约会;(4)居住区的黑人住户多,会影响房价和租售;(5)白人 如居住在种族混合社区,会被主流社会视为地位下降。这样的种族居住隔离实际上对黑人社区造成了严重 伤害:(1)2005年,48%的黑人小学生及49%的拉美裔小学生集中于“高度贫困区”,(2)在黑人占学 生半数以上的学校里,有四分之一的数学老师无该科目学位 。在这样的居住社区与学校环境中,是无法 走出事业上有前途的黑人青年的。 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龚小夏在2014年写了一篇题目为“种族隔离与黑人社区的人才流失”的短文,描 述并分析了美国黑人精英与底层黑人社区之间的隔离程度,以及这种隔离对黑人社区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 她的分析指出,废除居住方面种族隔离制度的目的是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给黑人 社区带来了未曾预想的负面影响。 自从1954年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件以来,种族隔离在法律上已经被废除。l965年的民权法案,保 障了少数族裔在各方面的平等权利。如今,如果少数族裔在就业、入学、住房、提升的时候遭受到任何歧视, 可以根据平权法案上告法庭。 然而,为什么过了半个世纪之后,黑人的贫民窟并没有消失、黑白之间的差 距仍然如此之大?仅仅是因为种族歧视,还是有更多复杂的、深层的原因? 在观察了多个南方的小市镇——它们与最近的新闻热点密苏里州的弗格森镇有共同特点——之后, 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黑人的社区只有贫民窟和蓝领阶级。上升到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地位的黑人 绝大部分都搬走了。即便是在黑人聚居的社区里面,商店的店主多数并不是黑人,而是白人或者其他少数 族裔。……为什么黑人社区里缺少黑人的小企业主?……亚特兰大的马丁・路德・金中心……的一位工 作人员比亚特丽斯对我的问题作出了一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解答。 比亚特丽斯说,黑人社区在20世纪上半叶涌现出了大批中产阶级职业人士。由于种族隔离制度,黑人 必须住在一起。医生、律师、教师、牧师、银行家等等,都是本社区之内的人。当时黑人赚的钱,在本社 区内要转八圈才会转到外面去。(当今的犹太人社区内,钱要转十二圈。亚裔的数字恐怕更高。)这样本社 区内的企业经营者也就有了可以保证的市场。种族隔离取消之后,黑人中的职业人士渐渐地离开了。现在 黑人赚的钱,在本社区内连一圈都转不够,马上就在外面花掉了…… 在马丁・路德・金时代,黑人的中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居住在同一个街区,上同一个教堂,去同一个商店, 孩子们在一同玩耍,人们对彼此之间的生活状况了如指掌。黑人的领袖人物通常出身于受过教育的人当中。 他们给整个社区树立了榜样,带领社区共同去争取权利与推动社会进步。我们看到,在五六十年代的黑人 民权运动中,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那个年代的黑人民权领 袖的政治主张有几个特点。 首先,他们坚持非暴力。马丁・路德・金在哲学上奉印度的圣雄甘地为精神导师。尽管当时的使 用暴力现象比如今严重不知道多少倍,可是他们并不主张以暴抗暴。这一方面固然是他们从根本上相信美 ①http://www.edweek.org/ew/issues/achievement—gap/ 113 孝 其 IAcaaemic M。ntht 第47卷1 08 l Aug 2015 国的民主制度、相信通过合法的途径来推动进步,另一方面也是作为经济上的中上层阶级,他们并不希望 砸烂现有的秩序。而且历史证明,非暴力的民权运动的确通过民主与法制的程序为少数族裔争取到了平等 权利。 其次,这批民权运动领袖是教育的得益者,也是教育的提倡者。南北战争之后,最早涌现出来的一批 黑人社区领袖将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比如奴隶出身、在亚拉巴马州兴办了著名的塔斯克基学院(Tuskegee Institute)的布克.T.华盛顿,在l895年代表南部的黑人与白人达成了“亚特兰大妥协”,承诺容忍种族隔 离与歧视,条件是黑人必须免费获得基本教育。到了20世纪中叶,黑人已经普遍有阅读和书写的能力,越 来越多的黑人进入了高等院校。教育被认为是改善个人和族裔境遇的重要途径。因此,民权运动开始于在 教育领域打破种族隔离是有历史根源的。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民权领袖们对家庭和宗教价值观的重视。自奴隶制时代以来,南部的 黑人就笃信宗教。而废奴之后,黑人社区都成立了自身的教堂。(主要是教新教的浸信会和卫理会。) 教堂的牧师就是当地的精神领袖,在他们中间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民权活动人士。他们的社会价值观是相当 传统的,包括主张维护婚姻家庭、父母对儿女尽责,反对酗酒、吸毒等行为。他们尤其重视为黑人男性树 立榜样,从穿戴举止到言语行动,要对外界树立起有尊严的形象。 今天美国黑人的成功人士,就是遵循着这条路走过来的。可是,随着种族隔离被打破,黑人和其他少 数族裔在各行各业获得的机会增加,受过教育的黑人不断地离开原来的社区。民权运动过去半个世纪之后, 非洲裔美国人中大约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多种族的郊区。在各行各业的高层中——包括白宫里——都有大 批黑人的身影。然而,黑人社区却失去了大批领袖以及有可能成为领袖的人。留在贫民区里的黑人青年也 失去了模仿的榜样。虽然的社会福利制度保证了人们基本的衣食住,但是这又从另一方面增强了人们 的无力感。中产阶级流失得越多,社区也就越贫穷;社区领袖离开了,地痞流氓就有机会横行;家庭楷模 不见了,不负责任的父亲和单身母亲家庭的数目便直线上升;好教师走了,学校就败坏得惨不忍睹。 在这样的社区里,毒品与犯罪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随之紧张。 击嫌疑犯时有发生,而嫌疑犯击的事件也同样频繁。于是就有了弗格森那一幕。 这种在社会学上被称作“brain drain”(人才流失)的现象到处都存在——发达国家吸引发展中国家 的人才,富裕社区吸引贫穷社区的人才。毕竟,人都愿意往高处走。华人在美国虽被称作“模范少数族裔”, 但也有这样的经历。到各地传统的中国城去,都能看到那里的肮脏和衰败。中国城里的移民的孩子,读完 大学之后几乎无一例外离开中国城。8O年代的一份调查表示,纽约中国城居民有高中毕业文凭的不到一半。 由于历史的原因,黑人社区的人才流失比其他社区的规模更大更快。如何才能重建黑人社区?如何才 能使中产阶级向社区回流?或者如何尽快解决贫民窟的现象,使得种族之间进一步融合?这些都是摆在美 国社会面前的紧迫议题 。 美国黑人群体内部的阶层性断裂与空间一心理区隔似乎是致命的,而且哈恰是20世纪中叶“民权运动” 和“肯定性行动”等一系列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法律得以实施,才为这样一个黑人内部的阶层性断裂与 空间一心理区隔创造了条件。历史似乎和美国黑人开了一个玩笑。 美国黑人与白人在语言与宗教信仰方面基本相同,母语是英语,信仰新教或天主教,这是二百多 年彼此共处而形成的,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共性”。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心目中的价值伦理和行为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自身所属的社会阶层挂钩,而不是与种族身份挂钩。换言之,白人上层人士与黑人上层 人士的价值伦理和行为规范是相似的,白人贫民与黑人贫民的价值伦理和行为规范是相似的。这使得有机 会改进自身社会地位的黑人精英人士,在思想上认同并很愿意加入白人主流的上层社会,也正因为如此, 他们对阻碍他们这样做的种族隔离制度极其痛恨。 从白人方面来看,经过南北战争和“民权运动”,大多数白人精英和普通民众接受了种族平等的政治理 念,黑人在许多城市已成为人口的多数,所以美国白人必须适应与黑人共同生存,而没有其他选择。在这 样的前提下,那些与白人共享基本价值伦理与行为规范的黑人上层精英已经被白人上层社会所接纳,他们 ①http:llwww.voachinese.corn/ 一talent一2O1408 .,2427316.htm1. 114 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 接受了奥巴马和其他与之相似的黑人精英。这些黑人精英也在依照白人主流社会的行为规范做事,就像近 期巴尔的摩的黑人、黑人检察官和黑人在遇到黑人嫌犯时所做的那样。因此,美国社会中肤色差 异所带来的距离感也许主要存在于社会阶层之间。 也正因为如此,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的白人青年和精英人士不会接受下层贫民区的“社区文化”(不 完整家庭、高辍学率、高犯罪率、对社会福利的高度依赖等),他们也与底层社会的白人穷人保持距离,但 是当他们遇到底层社会的黑人穷人时,这种距离感是双重的,造成这种局面的既有社会阶层之间在价值伦 理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无形的差异”,又加上一层不同肤色的“有形的差异”。甚至一些接受新教伦理的中 下层白人民众(包括普通、职员、工人等),也会因为不认同黑人贫穷社区的“社区文化”而与这些 底层黑人保持距离。这就使得黑人社区处在完全无助和毫无希望的境地。这里的居民和青少年感到自己被 本种族的精英所抛弃,从白人中产阶级那里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与白人下层民众的接触大多是就业机会 的无情竞争,和他们之间没有距离感的,也许只剩下那些与他们共享这一“社区文化”的白人底层群体。 2010年,黑人男性每10万人中有4347人正在监狱服刑,在黑人人El中的比例高达4.35%,白人每10 万人中有678人,占白人的0.67%。从这一数据对比中可以估算出黑人的犯罪率约为白人的6.4倍。只要黑 人社区延续这样的高犯罪率,美国以下层黑人男性为主要盘查与执法对象的情形就不会改变,类似近 期发生的布朗案、加纳案、格雷案等暴力执法的事件也难以杜绝。假如美国各地参照上述费城警 察局的做法,淡化这类事件中的种族色彩,也许美国社会对这类事件的关注度就会下降。近期几起含种族 色彩的事件所引发的民众活动,人数规模最多的只有两三万人,持续时间两三天。20世纪中叶“民权 运动”时动辄几十万人的场面已成为历史。这几起事件引发的风波已经平息了,但是我们不禁要 问,美国下层黑人社会的发展前景是什么?在这些社区中成长起来的无数黑人青少年的人生道路已经无法 改变了吗?美国如何才能走出当前在种族关系上面临的困局?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尚无法得出确切的答案。 但是针对这些现象所引发的普遍反思,会引导我们的认识更加接近美国的社会现实。 结语 美国建国的历史与种族关系的演变史代表了殖民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与民族构建(state and nation building)的一种类型,在许多方面是中国社会无法进行类比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观察美国社会种 族关系变迁时思考一些人类社会具有共l生的特征和进行社会结构演变进程的比较。 美国种族关系演变也许可以为我们思考中国的民族问题提供几个启示: 第一,族群平等、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原则,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必然导致被歧视群 体的反抗。我们必须坚持民族平等,相互尊重,无论是作为中国主流群体的汉族,还是各自治地方的“自 治民族”,都不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我们必须坚持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少数民族中的狭隘民族主义。种族隔 离制度不利于各族民众之间的交流交往,更谈不上交融。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民权运动”要从废除学校的 种族隔离和公共服务设施中的种族隔离人手,争取开拓一个各族民众可以平等交往的社区与学习环境。中 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也需要借鉴这样一个思路,努力为民汉合校、民汉合班创造条件。一些地区各族群之间 存在的语言差异不应当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少数族群学生掌握汉语是他们在中国社会成长发展的重 要条件,而少数族群聚居区的汉族学生学习和掌握当地族群语言也是他们在当地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在少数族群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和平理性抗争的长远社会效果通常优于暴力斗争。在强大 的国家机器面前,以武力抗争的激进的“黑豹党”只能是昙花一现。而主张非暴力、以切实兑现中的 平等为斗争目标的理性抗争,既可以团结本族的绝大多数成员,也可以获得主流群体广大民众的同情 与支持,最后把各族民众和精英中(如民主党的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的积极力量汇总到一起,从制 度和法律上改变少数族群的传统不利地位,为下一代青年争取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第三,族群优惠(如“肯定性行动”)在制度变革(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之后的一个时期产生了 积极正面的社会效果。但是随着主流群体的人口代际更替,主流群体的新一代人必然会质疑族群优惠 l15 李 j《4『Academic№洲 第47卷1 08 i Aug 2015 的公平性。其中一部分人会像当年的“民权运动”的做法,同样以“兑现中的平等”为旗帜开展 法律诉讼,引发有关“逆向歧视”的社会反弹。另一部分人则会因此而丧失对黑人境遇的同情,这也 同样不利于各种族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目前美国各州根据本地民众的反弹程度逐步调整“肯定性行动” 对特定族群的优惠力度,是明智的做法。中国多年来也在一些领域(计划生育、大学招生等)对少数族群 实行优惠,在最初实行时,获得主流社会的普遍支持,但是我们同样观察到,这些实行了几十年后, 人口的“代际更替”同样带来新一代对“逆向歧视”的反弹。这无疑也十分不利于各族群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四,美国实施的“肯定性行动”在培养新一代少数族裔精英方面十分成功。美国政坛、司法界、军界、 企业家中出现了一大批杰出黑人精英人士。而且,这些在美国一流大学校园培养出来的黑人青年人才已经 完全把自己的政治认同和身份定位为美国的“国家精英”,而不再像民权运动时期的黑人精英那样主要是代 表黑人利益的“族群领袖”。虽然美国本土黑人的这一向上“社会流动”的渠道是否足够畅通,是否在实 践中为黑人移民的第二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一点仍可争议,但是本土黑人中确有才华的青年一代毕竟 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会。新一代黑人精英人士的政治认同和身份定位的改变,有效地化解种族之间的群体 冲突,因此,在今天的美国已经看不到有组织、有领袖、有明确政治目标的黑人运动,20世纪60年代的黑 人运动与目前发生的关于暴力执法的小规模活动的性质是很不相同的。从消除族群民族主义和维 护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做法。因此,美国在一流大学培养少数族群新一代精英 的思路和做法是成效显著的。 中国目前的思路仍然是把优秀的少数族裔学生选送到民族院校去培养,这些大学里的少数族群教师和 学生相对集中、强调学习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实际上是斯大林理论)、偏重少数族群语言和历史学科教育的 学习环境。我们能否借鉴美国的思路和做法,把各少数族群的优秀学生通过一定的优惠选送到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这样的中国一流大学去培养,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广阔的个人 发展道路,对于加强新一代少数族群青年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应当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 青年的成功经历又为广大各族青年起N--4" ̄范的作用,这样无疑会促进中华各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第五,美国有很好的社会福利制度,但是看起来这样的高福利并没有真正解决下层黑人的贫困问题, 结果反而造成了许多人对国家福利的依赖。这种依赖性一旦形成,任何调整或削减福利的做法都会导致底 层民众的强烈反弹而造成社会动荡,变成“欲罢不能”的尴尬局面。美国今天一些城市(如底特律)甚至 联邦出现的严重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美国现行的福利制度相关。 中国正在努力步入“小康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财政状况明显好转,也有实力不 断提高社会福利,包括在少数族群聚居区实施许多带有福利性质的住房建设、社会保障项目等,对于这些 福利项目在实施中的社会效果,需要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来进行了解。目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许多少数 族群聚居区的地方积极向申请财政支持,用以提高当地少数族群民众的社会福利,这些申请 通常也得到的大力支持。但是,考虑到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长期施行福利的实际效果, 中国和主流社会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假如这些资金发放得不得法,恐怕会导致和民众预想 不到的社会后果,而且这一社会后果真正的严重性就在于其难以逆转。 第六,我们看到美国“民权运动”以来在改善种族关系方面的实践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假如种 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和吸收少数族裔优秀青年进入一流大学,其结果是造成新一代少数族裔精英脱离了本族 群民众,在族群内部阶级分化的进程中与本族下层民众、青年在地理空间和心理情感上出现“断裂”,使本 族大多数民众失去前进中的正确引领,从而导致本族下层民众和青少年进入一个失去向上流动的兴趣、动 力和基本能力的极具负面色彩的“社区文化模式”(包括青少年的普遍厌学和高辍学率、帮派与泛滥、 高犯罪率、不稳定的两性关系、家庭的不完整和高贫困率,对国家福利的高依赖率、与之间的恶性互动), 那么,这个社会将会产生带有种族色彩的新的社会问题,种族矛盾就会以新的形式出现并危及社会和谐与 稳定。 一个多族群社会的少数族裔精英人士,应当担负起双重责任,第一个方面是理性地引导本族群与主流 l16 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 社会和进行良性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积极为本族群争取平等权益,包括本族成员在选举、被选 举和任用方面的政治权利,在语言使用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权利,与主流群体学生一样在国内一 流大学学习的权利,平等参与国内各项经济活动和就业的权利,保护本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等。第二个方面是维系与本族中下层民众和社区成员(他们是本族人口的大多数)的密切交流,努力与本 族大多数成员保持良性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关心他们当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引导他 们认清国家发展的大形势,引导他们辩证和历史地看待本族群的文化遗产,继承精华,剔除糟粕,推陈出 新,引导他们客观地认识本族历史以及各族之间的交往历程,认识到族群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 的大趋势。中国的少数族群精英应当鼓励本族青年建立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还要鼓励本 族青少年积极投身于教授现代知识体系的学校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来参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 程。与此同时,当本族部分青少年因个人发展不顺利而步入歧途时,我们必须努力防止类似美国黑人贫困 社区“街角文化”的成形与蔓延。我国一些少数族群聚居区出现的吸毒、犯罪、团伙现象已不容忽视, 需要引起、主流社会和少数族群精英人士的高度关注。 少数族群精英一方面要把自己定位于“国家精英”,另一方面又要担负起引领本族民众的历史社会责任, 这两者的角色不会发生冲突吗?如果我们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框架的角度上来思考,多元与一体之 间完全可以是一种辩证的统一。正因为把自己定位为国家精英,他们必须站在国家整体的高度来看待和处 理各项与少数族群相关的事务,但同时由于他们出身于少数族群,对本族群的历史文化和群体心理有更深 的了解和情感,所以应当对本族民众和青少年负有引领的责任。假如有些人自己进入国家干部和知识分子 行列后,对于本族出现的社会问题除了发发牢骚外,并不去实际做一些可以切实改善本族境遇和纠正负面 倾向的事,那么出现少数族群精英与本族底层民众之间的“断裂”现象及后续的严重社会后果,恐怕就是 难以避免的了。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美国纽约大学皇后学院孙雁教授的许多帮助,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周奇) On the Racial Problem in the US:Symptom and Inspiration Ma Rong Abstract:The recent street demonstrations against police brutality in the US attracted many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racial relations.American Blacks experienced slavery and segregation systems in history, received equal right after the“civil rights movement”in the 1 960s.When Barack Hussein Obama won the 2008 presidency election,it was considered as a symbol of improvement of racial relation in the US.The recent street riots and demonstration remind US that this issue is not such simple.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American Blacks have went through,and compares the White and Black groups by the approach of ethnic stratification.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tratification within Black groups should be studied and the breakup of Black elites with the mass Black people in poor communities might be a key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Black people in the US,and the discussions might provide some clu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Key word:racial relation in the US,segregation,affirmative action,community culture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