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庙岭滑坡灾变链式演绎规律研究

庙岭滑坡灾变链式演绎规律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庙岭滑坡灾变链式演绎规律研究

摘要:为了给山区公路滑坡的防治提供依据,研究了滑坡的链式灾变演绎规律和特征,以及治理措施,将滑坡链式关系分为致灾环、激发环、损害环和断链环,提出孕源断链减灾的概念和重要作用,并在陕南庙岭滑坡的综合治理中得到应用。

关键词:滑坡;链式反应;灾害环;断链减灾

1链式规律特征

将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视为一个由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灾害链式过程。其中,灾害发生前形成灾害启动要素和激发的过程成为启动环,把由于地质灾害产生后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过程称为损害环,阻止或预防地质灾害启动因素的形成和地址灾害形成后的工程治理视为断链过程。

滑坡的链式规律为:早期阶段原始地貌遭到人为或者由于地质构造等原因形成了潜在滑坡体,形成了裂缝等表现特征;中期阶段在早期的物质积累的基础上,在强降雨、冰雪融水等诱发因子的激发下滑坡体蠕动变形,表现出裂缝的进一步发育或贯通,滑动面出现等特征;晚期阶段内部岩土体强度发生劣化降低,达到了滑坡发生的临界值,进而在诱发因子的异变耦合作用下产生突发失稳,造成滑坡,这一阶段滑动面贯通,滑坡体瞬间变形陷落,表现特征明显。

2滑坡灾变演绎

通过以上对滑坡灾害链式反应过程的研究,将发生滑坡的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链,其中包括原始地形地貌、原始植被、环境因素和滑坡诱导因素等。形成滑坡要素的过程是滑坡的孕育过程,滑坡的发生是灾害产生的过程,采用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是对滑坡的灾后处理与再次发生灾害预防的过程。在形成滑坡要素前后采取人工干预措施,形成稳定工程体,可视为断链减灾的过程,通过局部的改善或提高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工程活动,进一步减少滑坡引起的损失,这是可行的。

滑坡的演绎过程极少是简单的链式过程,而绝大多数是由复杂灾害链形成的破坏过程。通过对陕西国省干线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分析,结合对G316线庙岭滑坡的综合治理加以详述。

2.1庙岭滑坡破坏过程及形态描述

试点工程区路段位于G316线安康白河—汉滨段,全长300米左右。庙岭滑坡位于一个巨大的古滑坡体中部两侧,属于坡残积物滑坡,涉及公路上下边坡。G316线在滑坡中上部以半填半挖方案通过,此路段的路基岩土结构为上软下硬的基座式结构,这类结构的常见病害是软弱岩土沿下伏相对坚硬岩土层产生

滑动,发生滑坡灾害。滑坡变形是滑坡复活与发生的直观标志,且有着长期的发展过程,受各种诱发因素的作用。

2.1.1滑坡的总体发育特征

滑坡主轴为东西向。由于滑体土质为千枚岩风化的坡残土,结构松软,厚度较大,如有临空面,在地表水,地下水和车辆动载的影响下,极易使路基周围的土体产生局部沉陷滑移,钻探资料显示,由于风化土层较厚土层滑移可沿任何一个面进行滑动,也就是说只要条件具备土体沉陷于滑移可在古滑体任一部位,或者任一深度发生。

2.1.2滑坡变形与破坏研究分析

该滑坡是在古滑坡的基础上由于人工开挖而引起新滑坡,在内部岩土强度变化和外部诱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形和破坏过程。

(1)路基开挖填筑变形破坏。在未开始建设加宽该公路时,古滑坡地段是相对稳定的。在滑坡中上部修筑半填半挖路基后,开挖部分削弱了土体的抗滑作用,填筑部分增大了滑坡体上部荷载,增加了下滑力,古滑坡体出现了滑动迹象。公路改造后不久,路基就出现局部沉陷,路面出现长约20~100m的拉张裂缝,裂缝一般宽0.2~1.0cm,挡墙受到滑体上部推力而开裂等。经过现场勘察,由于人员和资金的,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在路线上边坡和下边坡修筑了简单的抗滑挡墙进行了治理防护。

(2)工程治理后的变形破坏。由于前期治理工程不够系统和完善,加之滑坡体上部全部为居民灌溉农田,地表水下渗严重,2005年在陕南汛期大规模降雨的激发下,滑坡体出现大面积的滑动,造成严重的路基沉陷,最深处超过0.2m,路面、挡墙基本完全损毁。经过对滑坡体的再次勘察,再次制定了治理的系统的详细措施,2007年施工完成交付验收。

(3)现阶段主要的变形和破坏。二期治理工程之后,在2008年到2009年的两年汛期过后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滑坡体下部整体已经处于稳定状态,但由于滑体上部农田灌溉的问题没有解决,路面还是出现了3~10cm的沉陷并且伴有裂缝,上边坡挡墙也发生局部基础下沉和开裂。说明二期治理工程基本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滑坡中上部仍然处于缓慢变形之中,目前仍处于欠稳定状态。一旦滑坡体再次出现整体滑动,其危害后果将极其严重,直接危及公路的正常运营。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彻底的治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2.2 庙岭滑坡治理

2005年汛期庙岭滑坡出现大面积的滑动,造成严重的损失。经过现场勘察论证和费用分析,设计采用维持治理方案,即局部问题局部治理,用较少的投资治理,保证一定年限内古滑坡体南北两侧的局部小滑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古滑坡体下部坡体发生滑动,再投资进行治理。具体的治理措施为:(1)完善地

表截排水系统,即设计修筑截水沟、急流槽,不同类型的排水沟,边沟等,尽量将雨水快速排出滑体以外,使雨水较少渗入滑体;(2)加强对公路通过处滑体内地下水的排疏,即设计支撑渗沟,纵向与横向盲沟,使地下水能较快疏排,增强治理滑体自身的抗滑能力;(3)设支挡构造物,即在滑坡下部剪出口设抗滑挡墙,在路基上边坡设抗滑挡墙,在局部路基设路肩墙,提高抗滑力,使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2007~2009年,路基出现小规模沉陷和开裂,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滑坡中上部目前仍然在缓慢的变形。因此,该滑坡路段需要治理,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可行的方案:

(1)地表和地下防排水

原治理工程中在公路下边坡设计了支撑渗沟,但施工现场的调查发现,渗沟间距太小,且不顺畅,不利于水流的排出;上部虽设有截水沟,但农田灌溉渗水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成为隐患。应该尽量减少灌溉的渗水,在既有排水沟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干扰较小的地表排水网络;建立地下排水系统,地下排水管在滤水管的四周填砾,以达到长期排水效果;根据滑坡后壁长大的特点,建议加大截水沟尺寸和布设范围,拦截从斜坡上部向下的坡面径流。

(2)裂缝封闭

对滑坡体及其后缘出现的少量裂缝应用黏土夯实处理,再填混凝土封闭;对排水沟上的裂缝进行修补,在排水沟的下沉段设立排水口,防止排水沟排水不畅积水进入滑体。

(3)支挡构造物

支挡构造物是治理滑坡的关键之一,在路堑中上部针对可能出现的浅层滑动设施抗滑挡墙等可以防止滑坡在半坡剪出,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设置格构体护坡,可以固定浅层滑坡及表土。

(4)加强滑坡监管

在日常的养护过程中,建议对滑坡既有工程进行监测,进一步确定阻滑工程的位移情况以及排水构造物的破损情况。破坏变形部分及时上报加以维护使用,未损坏部分及时养护保持其功能。

3结语

(1)链式反应是灾害孕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滑坡灾害链式反应是内部岩土条件和外部环境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分析研究灾害机理的一种实用方法。

(2)滑坡的链式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孕源断链是分析研究滑坡灾害治理时机和措施的指导思想。

(3)滑坡灾害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支挡构造物的基础上,应足够重视地表地下排水系统的作用。排水系统的合理完善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理效果,这点在庙岭滑坡的两期治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肖盛燮.灾变链式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郑颖人,陈祖煜,王恭先,凌天清.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李明,唐红梅,叶四桥.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研究[J].灾害学,2008,23(1):1-5.

[5] 牟顺.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