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课
我在讲八年级上课题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时,在引导学生归纳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后,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当自己不小心伤害了别人,你应怎么办?” 生:向他们道歉。
师:当自己被他人伤害时,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宽容他人。 师(追问):为什么?
生: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宽容。 师:那不一定!
我们要宽容别人,但并不是要“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宽容”,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我顺着学生的话题,引导学生作进一步分析: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人则是放纵,从而归纳出“宽容是有原则的,宽容要讲究策略”,这样的引导“搅乱”了我课前预设,但毫无疑问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会更精彩!
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教学需要预设,因为预设是促成生成的前提条件。但教学更需要生成,因为课堂复杂多变,预设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穷尽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而今的课堂,总体上说是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堂上教师总是忠实地按照自己的预设组织教学,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错失生成良机;要么蜻蜒点水,不及要害。这种问题在一些评优课、公开课中尤为突出:学生的活动要经反复演练。学生的回答业经教师多次推敲,甚至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由教师预先“钦定”。这种“作秀”味很浓的课只会使学生变成教
师课堂表现的“道具”,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旺盛的创造力。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一方面要注意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有效把握学情。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并使教学设计为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还要历练教学智慧,运用教学机智,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预设中的不足。 唯其如此,预设和生成才会相得益彰,课堂也才会因此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