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税收分析统计题库

税收分析统计题库

来源:保捱科技网
税收分析统计题库(重点税源部分)

一、填空(50)

1、重点税源是指那些提供的税收收入占所在地区税收总收入有举足轻重影响的辖区、行业、企业或产品。 2、对重点税源的调查应采用经常性调查

3、对重点税源的管理,主要采取报告制和建立管理档案方式 4、重点税源应建立一套报告制度,使收集、掌握的档案规范、系统、连续、可比。

5、由于各地的重点税源无论是构成上,还是在管理要求上都不尽相同,因此,重点税源的报告制度往往也不统一。各地应当在满足上级机关的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经济、税收结构及特点,制定自己的重点税源报告制度。

6、重点税源报告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上报的事项,通常采用重点税源统计表的方式,二是其他有关规定和要求,如上报方式、方法、时间、检查、考核和奖励等。

7、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布置2006年度重点税源监管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5]1001号)文的精神,重点监管企业选户标准为:上年两税交纳500万元,营业税交纳100万元,所得税交纳500万元;上年年经营收入1亿元。

8、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税负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税负水平,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0%之间。而发达国家则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25%—30%之间。

9、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从分析企业的收益性、成长性、流动性、安全性及生产性来分析,这又叫做经济效益的五性分析。

10、分析方法服从于分析目的,应当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往往需要用到回归分析法;对流动性的分析,往往需要用到比率分析法;对计

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往往需要用到因素分析法等。

11、税源分析程序:一是确定分析目的;二是收集分析资料;三是选择分析方法;四是进行分析计算;五是撰写分析报告。 12、产权比率又称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是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率。

13、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利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她是衡量企业偿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

14、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企业规模的具体划分标准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

15、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中型工业企业确定标准为业人员数在300-2000以下(单位人)、销售额在3000-30000以下(单位万元)和资产总额4000-40000

以下(单位万元)。

16、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大

型工业企业确定标准为业人员数在2000及以上(单位人)、销售额在30000及以上(单位万元)和资产总额在40000及以上(单位万元)。

17、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小型工业企业确定标准为业人员数在300以下(单位人)、销售额在3000以下(单位万元)和资产总额在4000以下(单位万元)。 18、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大型批发业企业确定标准为业人员数在200及以上(单位人)、销售额在30000及以上(单位万元)。

19、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中型批发业企业确定标准为业人员数在100-200以下(单位人)、销售额在3000-30000以下(单位万元)。

20、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小型批发业企业确定标准为业人员数在100以下(单位人)、销售额在3000以下(单位万元)。

21、税源的经济类型分布,是指监控的税源企业在经济类型之间的分布状态,反映税源企业在经济类型之间的规模、比重等数量关系。

22、企业资产是指企业所占用的除人力资源以外的各种社会资源价值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资产、货币形态资产和无形资产。 23、应收帐款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帐款平均余额的比率。

24、判断一个企业存货周转快慢的标准有二:一是行业平均存货周转率;二是按企业经营思想计算出的计划存货周转率。 25、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流动资产在一定时期所完成的周转额即销售收入净额与流动资产的平均占用额之间的比率。

26、固定资产周转率是企业年销售收入净额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

27、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净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28、计税收入,是根据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税收品目要求计算分项税收收入的计税依据,也称税基。 29、销售毛利率也被称为直接边际收入。

30、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31、企业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可以通过生产销售的增加和成本费用开支的节约来实现。

32、市盈率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 33、市盈率可以用来估计股票的投资报酬与风险。 34、净利润率是净利润与净销售收入的比率。

35、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是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36、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经营按照营业执照上规定的主营业务内容所发生的营业收入。

37、主营业务成本是企业经营主营业务而发生的实际成本。 38、主营业务收入主要用来衡量企业获利能力、收入负担水平等基础性经济指标。

39、利润总额主要用来衡量企业获利能力和测算工业增加值、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基础性经济指标。

40、负债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41、企业的平均规模是指全部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税收总量、职工人数等指标平均水平。

42、研究企业的税源规模的目的是建立税收与税源的相对关系,评价企业税负的合理性,研究企业欠税变化的合理性。 43、研究企业资产规模目的之一是建立税收与企业资产规模的相对关系,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税收贡献。

44、企业的分类规模特征主要是指企业在规模、行业、地区等特征之间的分布状态。

45、、征税对象是征税的客体,是税收产生的基础。

46、为提高税源的预测的准确性,既要分析相关的经济因素也要分析非经济因素,以增加可信度。

47、国际上计算宏观税负,也是用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

48、给税收经济分析带来困难的是经济统计指标与税收统计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49、在税源分析中对税基的分析目的是要揭示税基对税源的影响

程度。

50、对生产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要查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经营能力、生产经营水平和生产成果的分配问题。

二、判断(45)

1、由于各地的重点税源无论是构成上,还是在管理要求上都不尽相同,因此,重点税源的报告制度往往也不统一。各地应当在满足上级机关的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经济、税收结构及特点,制定自己的重点税源报告制度。 (√)

2、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对资产总额的比率,这一比率越小,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3、资产负债率也表示企业对债权人资金的利用程度。(√) 4、资产权益率越大,资产负债率就越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小。(√)

5、资产权益率的倒数称为权益乘数,说明企业资产总额是股东权益的多少倍。(√)

6、赊销收入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

7、在一定时期内,应收帐款周转的次数越多,表明应收帐款回收速度越快,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越高。(√)

8、在存货平均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存货周转率高,表明企业的销货成本数额减少。(×)

9、固定资产周转率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充分,但同时也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应增加固定资产的投入。(×) 10、总资产周转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

11、企业的销售收入变动与应收帐款变动有内在联系,应当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是合理有效的。(√)

12、销售毛利率也被称为直接边际收入。(√)

13、销售(净)利润率指标越大不一定说明企业销售的盈利能力越强。(×)

14、成本费用利润率能直接反映增收节支、增产节约效益的指标。(√)

15、总资产报酬率也称税前资产利润率。(√)

16、企业经营收入,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实现的各项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和劳务收入。(√)

17、市盈率越高意味着市场对公司的未来与成长潜力看好。(√) 18、单纯使用市盈率指标就能分析评价一家公司的盈利状态。(×) 19、对重点税源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主要是为掌握税源的发展变化情况。(√)

20、实行最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利润表》中未有“主营业务成本”这一栏。(×)

21、“主营业务收入”不是最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利润表》的统一名称。(×)

22、利润总额主要用来衡量企业获利能力和测算工业增加值、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的基础性经济指标。(√)

23、工资总额的计算原则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

24、工资总额可作为衡量企业发展潜力、获利能力等方面的参考性指标。(√)

25、通过企业负债总额的分析能衡量企业偿债能力、资本结构等方面的经济指标。(√)

26、产品产量主要用于简单测算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税金等数据。(√)

27、产品销量主要用于简单测算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税金、产销比例等方面。(√)

28、出口产品销量指标主要用于简单测算企业出口免、抵发生额和企业内外销比例。(√)

29、期初、期末存货指标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益、偿债能力、进项、销项的合理性等。(√)

30、分析期初、期末存货指标能用来测算企业资金周转水平、速度比率、流动利率等。(√)

31、退还税金不应计入补贴收入。(×)

32、分析补贴收入主要是衡量企业享受的优惠。(√) 33、分析企业的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能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盈利能力、生产效率、发展潜力等。(√)

34、主营业务收入主要用来衡量企业获利能力、收入负担水平等基础性经济指标。(√)

35、利润总额主要用来衡量企业获利能力和测算工业增加值、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基础性经济指标。(√)

36、企业平均资产=(期初资产+期末资产)÷2。(√)

37、研究企业资产规模可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税收贡献。(√)

38、在税收分析中研究企业规模要选与税收有直接关系的企业规模指标作为对象。(√)

39、只有征税对象可以具体量化并作为应纳税额的基础时,才称为计税依据和税基。(√)

40、从分企业类型对税源状态的分析看,我国目前的经济统计对企业类型的划分,存在既有按产权(所有权)划分的,也有按投资方式划分的,给按所有制类型分析税源带来了很大困难。(√) 41、我国目前的经济统计对企业类型的划分标准统一。(×) 42、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分企业类型的税收收入指标上分类不一致。(×)

43、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分企业类型的经济指标上分类一致。(×)

44、在进行税收收入因素分析时,必须紧紧围绕税源与税基状态进行。(√)

45、建立税收与税基长期状态分析关系,应根据税收与税源紧密相关的选择经济指标。(√) 三、单选(30)

1、重点税源调查按调查类型时间的连续性不同可采用( ③ ) ①全面调查、②重点调查、③经常性调查、④一次性调查

2、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布置2006年度重点税源监管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5]1001号)文的精神,重点监管企业选户标准为:上年两税交纳( ② )万元,营业税交纳( ④ )万元,所得税交纳( ② )万元;上年年经营收入( ① )万元。

①10000、②500、③300、④100

3、在总局的《重点税源监控月报表》的《企业税收财务信息表》中的、消费税、营业税、和其他税费指标按( ③ )上报,企业所得税、金融企业营业税和企业表的利润指标、资产负债表指标、现金流量表指标按( ② )上报。 ①年、②季、③月、④日

4、在进行企业资产流动性分析中,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③)是比较适宜的,它表明企业财务状况稳定可靠,除了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外,还有足够的财力偿付到期短期债务。 ①1、②1.5、③2、④3

5、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责的比率。根据经验,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为( ①)较为合适。 ①1、②1.5、③2、④3

6、通过企业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分析可以衡量企业(④)的能力。 ①盈利能力、②发展潜力、③经营效率、④偿债能力 7、征税对象是征税的(②),是税收产生的(④)。 ①主体、②客体、③依据、④基础

8、通过税源与产业、行业构成关系分析主要是寻找税收与所有制经济关系、税收与行业分布间的关系规律和特点,为实现有效的税源 提供(③)。

①数据、②规律、③理论支持和分析方法、④税源

9、我们进行税负分析时,具体对产业、行业分析税负时,经济指标应该是产业、行业的(③)。

①总产值、②国内生产总值、③增加值、④总的销售收入 10、我们进行税负分析时,根据宏观税负的定义,分析宏观税负的经济指标应该是(②)。

①总产值、②国内生产总值、③增加值、④总的销售收入 11、在进行税收收入因素分析时,必须紧紧围绕税源与(④)进行。

①经济关系、②企业状态、③国际、国内市场状态、④税基状态 12、在进行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关系时,一般采用(①)模型。

①回归预测、②因素预测、③分类型和行业、④计税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

13、在税源分析和比较中应按企业规模大小(①)归类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合理。

①相同、②随意、③销售总量、④税金总量

14、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中型工业企业确定标准其中业人员数在(②)(单位人)。

①300-2000之间、②300-2000以下、③300-1000以下、④300-1000之间

15、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中型工业企业确定标准其中销售额在(③)(单位万元)

①3000-20000之间、②3000-20000之间、③3000-30000以下④3000-30000之间、

16、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中型工业企业确定标准其中资产总额(③)(单位万元)。 ①2000-40000以下、②3000-40000之间、③4000-40000以下、(④4000-40000之间

17、在从重点税源监控指标体系或从税收资料调查指标体系中取数研究入库率,提取税款指标应为(②)。

①应征税款、②实际入库税款、③含免抵调的税收会计口径的税收收入、④净入库数

18、分析重点税源税基中的计征和免征销售额比例关系,目的在于了解销售额中(②)。

①计税依据、②税收产出关系、③税基大小、④税收结构 19、纳税能力是指在现行税收制度下一定经济规模所能决定的(④)。

①应税收入、②应税税基、③应税税款、④应税总量 20、分析收入征收效能可以反映(①)的关系。

①纳税能力与实际征收效果、②税企间、③现行税收执行中、

④级税收管理效能

21、解决税收征收率的计算问题,一个突破点就是能不能准确选择(④)的计算。

①应征税款、②计税收入、③税源总量、④纳税能力

22、建立税源的微观经济指标与宏观经济的联系的分析,就是要把具体的企业的微观数据整理、汇总成(①),并以此推断总体宏观经济形势。

①样本数据、②宏观经济数据、③经济总量、④具体数据 23、税源监控职能的实现,首要任务是掌握能反映纳税人涉税经济活动和行为的相关(④)。 ①规律、②关系、③联系、④数据 24、税源监控是税收管理的一项(②)。

①重要工作、②基础性工作、③日常工作、④专项工作 25、目前国家税务总局是以企业的(①)为标准确定税源监控对象和范围。

①税收规模、②销售额、③企业大小、④地区企业比例 26、重点税源数据库的数据属(③)级。 ①普通、②保密、③机密、④绝密

27、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应配备(④)人员。 ①兼职、②负责、③高科技、④专职

28、国税局以(②)为对象,建立重点税源数据库。

①纳税人、②一般纳税人、③入库税款达一定规模

的纳税人、④销售收入达一定规模的纳税人

29、重点税源数据库实行(④)级管理模式,由下而上,层层负债。

①一、②二、③三、④四

30、税源监控的中心工作应是税源数据的(③)。 ①收集整理、②调查分析、③处理分析、④接收加工 四、多选(30)

1、重点税源报表中单户企业要报的表,反映税源、税收情况,反映的内容应有:(①②③④⑤)等涉税指标。

①销项税金、②进项税金、③应交税金、④入库税金、⑤欠交税金税金

2、税源监控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①②③ )

①全面了解和掌握纳税人涉税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和数据、②解读纳税人涉税经济活动和涉税行为的相关信息和数据、③综合纳税人涉税信息和情况,对纳税人的违规行为提出处理意见;对现行税收执行做出客观评价;对纳税人的涉税经济活动进行客观描述和理性推理,并针对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税收调整的建设性意见、④建立报告制度、⑤建立管理档案 3、重点税源管理主要采取( ④ ⑤ )方式

①实行管理责任制、②实行科学管理、③强化管理制度、④建立报告制度、⑤建立管理档案

4、在分析税源现状时常用的数据指标有(①②③④⑤⑥)等。

①税源监控户数、②企业经营收入、③主要产品产量、④企业经营利润、⑤主要税种的计税收入、⑥企业应付职工工资总额 5、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从分析企业的( ①②③④⑤ ) ①收益性、②成长性、③流动性、④安全性、⑤生产性 6、企业发放股利的形式有:(①②③④ )。 ①现金股利、②股票股利、③财产股利、④负债股利

7、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指标主要用于测算企业(②④⑤)等。 ①获利能力、②人均报酬、③增值率、④经营规模、⑤生产效率 8、主营业务利润是衡量企业(①③)等方面。 ①盈利能力、②发展潜力、③经营效率、④税负水平

9、企业的平均规模是指全部企业的(①②③④)等指标平均水平。 ①资产总额、②销售收入、③税收总量、④职工人数、⑤利润 10、企业的分类规模特征主要是指企业在(①②④)等特征之间的分布状态。

①规模、②行业、③登记类型、④地区 11、税基的表现形式有(①②④)。

①社会行为、②价值形式、③任意行为、④具体物质形态 12、通过税源与产业、行业构成关系分析主要是寻找税收与所有制经济关系、税收与行业分布间的关系规律和特点,为实现有效的税源 提供(②③)。

①数据、②理论支持、③分析方法、④税源

13、在进行分税种的税收收入分量预测时,应建立如下完成的税

收与税基指标体系(①②③)

①与行业增加值、②营业税与行业营业收入、③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④销售收入与税金

14、重点税源的管理分为(①③④)的管理。

①重点企业、②重点企业管理员、③重点行业、④重点税源地区 15、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企业规模的具体划分标准以(①②③)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 ①资产总额、②从业人员数、③销售额、④利润总额

16、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大型工业企业确定标准为业人员数(单位人)、销售额(单位万元)、资产总额(单位万元)分别为(③④①)。

①40000及以上、②50000及以上、③2000及以上、④30000及以上

17、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小型工业企业确定标准为业人员数(单位人)、销售额(单位万元)、资产总额(单位万元)分别为(①②③)。 ①300以下②3000以下③4000以下④50000以下

18、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大型批发业企业确定标准为业人员数(单位人)、销售额(单位万元)分别为(①③)。

①200及以上、②500及以上、③30000及以上、④50000及以上 19、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中

型批发业企业确定标准为业人员数(单位人)、销售额(单位万元)分别为(①④)。

①100-200以下、②500-1000以下、③1000-2000以下、④3000-30000以下

20、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小型批发业企业确定标准为业人员数(单位人)、销售额在(单位万元)分别为(①③)。

①100以下②500以下③3000以下④4000以下 21、重点税源的管理办法是(①②③)。

①实行管理责任制、②实行科学管理、③强化制度管理、④实行分级管理

22、分析税基的主要内容应是税基的(①③)和。 ①结构、②关系、③规模、④依存度 23、重点税源监控的原则是(①③④)。

①依法原则、②与经济相联系原则、③效益原则、④保密原则 24、重点税源监控的微观目标是(②③)。

①为组织收入提供依据、②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③了解企业的税收情况、④对偷逃税进行威慑

25、对重点税源监控企业基本情况分析主要有(①③④)三个部分。

①税源基本情况分析、②税收分布情况分析、③税收基本情况分析、④税收与经济关系分析

26、建立重点税源同行业税负分析的意义是(①②③④) ①强化税负分析的可比性、②建立行业税负客观标准、③为考核征收力度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④为建立税负预警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27、税源监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是(①②③④)

①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成果、②反映企业税金缴纳状况、③建立基本逻辑关系、④建立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联系 28、税源监控指标体系由(②④)两部分组成。

①宏观指标、②反映企业综合情况的企业数据、③微观指标、④反映企业生产产品或经营项目的产品、项目数据 29、税源监控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是(①③)

①《征管法》第六条规定、②《征管法》第十条规定、③《征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④《征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30、税收管理包括(①②③④⑤⑥)。

①税收的管理、②税收制度的管理、③税款征缴入库的管理、④税收会计核算的管理、⑤税务人员的管理、⑥设备的管理 五、简答(15)

1、重点税源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掌握重点税源情况,有利编制和分配税收计划;第二,

在进行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时,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发展和解决组织收入中的主要问题;第三,有利于随时掌握经济税源的发展变化动态,为科学、准确地进行税收预测提供依据。

2、重点税源的管理办法要求?

答:第一,实行管理责任制。即对重点经济税源要实行“分级管

理,责任到人”的办法。第二,实行科学管理。由于经济税源管理的内容较多,信息量大,应当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资料上报、数据汇总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先进管理作用,提高管理的质量,及时反映经济税源情况,建立经济税源信息数据库及信息网络,使管理人员从繁重的资料搜集、汇总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上下工夫。第三,强化制度管理。对重点经济税源的管理要形成制度,制定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方法。如建立定期重点税源报告制度,定期召开重点经济税源分析会,以及经常深入税源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3、广义的税源概念?

答:广义的税源概念,是指根据我国现行有关税法规定可能产生

税收的一切社会资源,包括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物质生产量、业务交易量、新创造的价值、占用的社会资源、劳动所得及某些特定的经济行为。 4、狭义的税源概念?

答:狭义的税源概念,是指直接产生某一具体税种并据以计算这

一税收数量的经济量或行为活动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税基。典型的狭义的税源有计税收入和计税产销量。 5、综合性税源概念?

答:综合性税源概念,是若干不同税种追根溯源以同一经济活动

量为代表涵盖各税种税源所形成的税源概念。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税源”即是企业经营收入。 6、税源监控户数?

答:税源监控户数,是指各地区组织实施税源监控工作所能监管

到位的企业数量,它是从纳税人数量上体现税源监控的总体规模和覆盖范围的指标,是实现税源监控管理的一项基本性指标。

7、为什么说总资产报酬率更使用于企业不同时期和与其他企业的

比较?

答:因为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是不同的,负债高则利

息大,负债低则利息少,而利息也是要通过企业的盈利来补偿的,所以,用税前利息利润计算的总资产报酬率不但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的盈利能力,也能保证在相同的基础上进行不同企业间的比较。 8、如何提高总资产周转率?

答: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程度,即提高销售收入,又压缩或处理

多余的、未使用、不需用的资产。 9、主要产品产量?

答:主要产品产量,是依据经济活动产生与销售的量价关系建立

起来的一项税源指标,它可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能力和规模。

10、企业经营利润?

答:企业经营利润,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实现生产经营成果,

包括企业经营收入扣除成本费用支出后的价值,以及各种投资回报或提供服务取得的净收入。 11、工资总额?

答:工资总额,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

酬,包括发给企业职工的基本工资、各种奖金和福利补贴。 12、税源的行业分布?

答:税源的行业分布,是指监控的税源企业在行业之间的分布状

况,反映税源企业在行业之间的规模、比重等数量关系。 13、简述企业规模分析的目的和划分规模的意义?

答:研究企业规模,其目的是建立税收与税源的相对关系,评价

企业税负的合理性,研究企业欠税变化的合理性。对企业进行不同规模类型的划分,意义在于不同规模企业具有不同的营运特点,其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不具有可比性,大企业可以获得规模效益,但资本或资本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像一些小企业那样快,如果不同规模企业都使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很难公正。

14、在税源质量的分析中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是指什么? 答:企业经济效益分析,也叫企业效绩评价或资本金较绩评价,

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遵循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企

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15、简述产权比率与负债比率的关系?

答:产权比率与负债比率的计算都以负债作为分子。负债比率的

分母是资产,说明资产对负债的物质保障程度以及偿付的安全性;产权比率的分母是所有者权益,说明净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以及财务结构的稳健性。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示对债权的保障程度和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两者的经济意义是基本相同的,具体相互补充的作用。

六、计算(10)

1、一家企业的2005年年报《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负债合计年初数为4106.97元,年末数为32.05元;流动资产合计年初为6742.元,年末数为7398.元,请分别计算该企业上年流动比率和本年流动比率。

计算:上年流动比率=6742.=1.

4106.97本年流动比率=7393.=2.03

32.052、一家企业的2005年年报《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负债合计年初数为4106.97元,年末数为32.05元;流动资产合计年初为6742.元,年末数为7398.元;存货年初数为1017.82元,年末数为760.74元,请分别计算该企业上年速动比率和本年速动比率。 计算:上年速动比率=6742.1017.82=1.32

4106.97 本年速动比率=7393.760.74=1.82

32.053、一家企业的2005年年报《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合计年初数为5106.97元,年末数为4732.05元;资产总额年初为15470.52元,年末数为15712.00元,请分别计算该企业上年负债比率和本年负债比率。

计算:上年负债比率=

5106.97=0.3301(33.01%) 15470.52本年负债比率=4732.05=0.3012(30.12%)

15712.004、一家企业的2005年年报《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者权益年初数为10363.55元,年末数为10979.95元;资产总额年初为15470.52元,年末数为15712.00元,请分别计算该企业上年权益乘数和本年权益乘数。

计算:上年权益乘数=15470.52=1.49

10363.55本年权益乘数=15712.00=1.43

10979.955、一家企业的2005年年报《利润表》上的本年利润总额为713.68元;以及本年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为108.95元,请计算该企业本年利息保障倍数。

计算:本年利息保障倍数=713.68108.95=7.55倍

108.956、一家企业的2005年年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应收帐款年初数为3278.07元,年末数为3845.80元;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为8430.元,请计算该企业2005年应收帐款周转率。 计算:应收帐款周转率=

8430.=2.37(次)

(3278.073845.80)27、一家企业的2005年年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流

动资产合计年初数为6742.元,年末数为7398.元;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为8430.元,请计算该企业2005年流动资产周转率。 计算:流动资产周转率=

8430.=1.19(次)

(6742.7398.)28、一家企业的2005年年报《利润表》上的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为8430.元, 本年主营业务成本为7011.71元,请计算该企业2005年毛利率。

计算:毛利率=8430.7011.71100%=16.83%

8430.9、一家企业的2005年年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资产总额年初为15470.52元,年末数为15712.00元; 本年利润总额为713.68元;以及本年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为108.95元,请计算该企业2005年总资产报酬率。 计算:总资产报酬率=

713.68108.95100%=5.28%

(15470.5215712.99)210、一家企业的2005年销售收入为566,742.元,全年平均职工人数为358元,请计算该企业2005年人均销售收入。 计算:人均销售收入=566742.=1583.08(元)

358七、案例(15)

1、采用结构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对下面企业收支结构(损益状态)及其运动状态进行分析、评价。

收入与利润结构分析与趋势分析表 单位:万元

分析项目 主营业务收入 减:主营业务成本与税金 2003年 金额 6936.02 5636.95 % 100 81.27 2004年 金额 7237.35 68.45 % 100 .38 2005年 金额 8430. 7517.56 % 100 .17 2005年与2003年比较 增减额 1494.87 1880.61 增减% 0 7.91 2005年与2004年比较 增减额 1193.54 1049.11 增减% 0 -0.21 主营业务利润 加:其他业务利润 减:营业费用 减:管理费用 减:财务费用 营业利润 加:投资收益 加:营业外收入 加:补贴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利润总额 减:所得税 净利润 1299.07 365.99 341.60 761.74 17.75 543.97 452.14 36.51 12.38 1020.24 103.26 916.98 18.73 5.28 4.93 10.98 0.26 7.84 6.52 0.53 0.18 14.71 1.49 13.22 768.90 576.67 2.12 680.90 85.74 2.81 471.40 45.37 110.05 6.62 910.01 87.24 822.77 10.62 7.97 3.99 9.41 1.18 4.00 6.51 0.63 1.52 0.09 12.57 1.21 11.37 913.33 343.41 229.39 716.01 108.95 202.39 424.86 24.18 81.34 19.09 713.68 97.28 616.40 10.83 4.07 2.72 8.49 1.29 2.40 5.04 0.29 0.96 0.23 8.47 1.15 7.31 385.74 -22.58 -112.21 -45.73 91.20 -341.58 -27.28 -12.33 81.34 6.71 -306.56 -5.98 -300.58 -7.90 -1.21 -2.21 -2.49 1.03 -5.44 -1.48 -0.24 0.96 0.05 -6.24 -0.34 -5.91 144.43 -233.26 -59.73 -35.11 23.21 -87.42 -46.54 -21.19 -28.71 12.47 -196.33 10.04 -206.37 0.21 -3.90 -1.27 -0.92 0.11 -1.60 -1.47 -0.34 -0.56 0.14 -4.10 -0.06 -4.06 参考分析:

我们对该公司的收益性分析结果评价如下:

(一)主营业务利润增减幅度起伏较大。

2004年主营业务利润为768.9万元,比2003年的1299.07万元减少530.17万元,下降了40.81%,其主营业务利润率也由18.73%下降为10.62%,减少了8.11个百分点。而2005年的主营业务利润却回升到913.33万元,比2004年增加了144.43万元,增长率为21%,但仍比2003年减少了385.74万元,下降了29.69%,其主营业务利润率比2004年增长了0.21个百分点,但与2003年相比仍下降了7.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增减变动有其内在的原因,现以2005年与2004年的对比资料来分析说明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增长的原因如下: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为8430.万元,比2004年的7237.35万元增加了1193.54万元,增长率为16.49%。2.主营业务成本下降。2005年主营业务成本虽为7515.5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却为.17%,比2004年的比重

.38%减少了0.21个百分点。

(二)利润总额直线下降

2005年利润总额为713.68万元,比2003年的1020.24万元减少了306.56万元,下降率为30.05%,比2004年的910.01万元减少了196.33万元,下降率为21.57%,三年环比继续下降。分析其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呈连年下降趋势,不仅绝对额减少,相对比例也在下降,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减利因素应深入查明原因。2.营业外支出有所增长,尤其是2005年的营业外支出为19.09万元,比2004年的6.62万元增加了12.47万元,增长了188.37%.其减利因素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2、根据下例图表分析企业生产费用情况。

百元产值费用率分析表 单位:元

项目 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 工业总产值的生产费用 每百元产值的生产费用 计划 3032000 2768000 91.29 实际 3638400 2800000 76.96 比计划增或减 金额 +6000 +32000 -14.33 % +20.00 +1.16 -15.70 参考分析:

从图表可见,每百元产值的生产费用实际比计划减少14.33元,下降15.7%。这是由于工业总产值增长20%,大于生产费用增长1.16%生产的有利结果,说明该企业的生产费用利用效果较佳,企业的增值率在增加。

3、某公司产销一种产品,单价100元,单位变动制造成本55元,

单位变动销售费用10元,单位变动管理费用5元,每月固定生产成本20元,固定销售费用15元,固定管理费用10万元,公司所得税税率30%,平均价内流转税税率为10%。

根据以上资料,以销售5万件为根据计算,要求分析影响利润增减变动各因素的敏感系数。 参考分析:

单位变动成本+价内税=55+10+5+100×10%=80(元) 固定成本=20万+15万+10万=45(万元) 原利润=5万×(100-80)-45万=55(万元) (1)单价的敏感程度分析。 设单价上升10%

单价=100×(1+10%)=110(元)

利润=5万×(110-81)-45万=100(万元)

(上式中:单位变动成本+价内税=55+10+5+110×10%=81(元)

利润变动率=(100万-55万)÷55万=81.82% 单位敏感系数=81.82%÷10%=8.18

从百分率来看,该例利润以8.18倍的速率随单价变化。涨价是提高盈利的最有效手段,价格下跌也将是企业的最大威胁。经营者根据敏感系数知道,每降价1%,企业将失去8.18%的利润,必须格外予以关注。

(2)单价变动成本的敏感程度分析。

设单位变动成本增长10%

单位变动成本+价内税=(55+10+5)×(1+10%)+100×10%=87(元)

利润=5万×(100-87)-45万=20(万元) 利润变动率=(20万-55万)÷55万=﹣63.% 单位变动成本敏感系数=﹣63.%÷10%=﹣6.36

分析可见,单位变动成本对利润的影响比单价要小,单位变动成本每上升1%,利润将减少6.16%。但是,敏感系数绝对值大于1,说明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化会造成利润更大的变化,仍属于敏感因素。

(3)固定成本的敏感程度分析。 设固定成本增长10%

固定成本=45万×(1+10%)=49.5(万元) 利润=5万元×(100-80) -49.5万=50.5(万元) 利润变动率=(50.5万-55万) ÷55完=﹣8.18% 固定成本敏感系数=﹣8.18%÷10%=﹣1.82

从上述分析,影响利润的诸因素中最敏感的是单价(敏感系数8.18),其次是单位变动成本(敏感系数﹣6.36),再次是销售量(敏感系数1.82),最后是固定成本(敏感系数﹣0.82)。其中敏感系数为正值的,表明它与利润为同向增减;敏感系数为负值的,表明它与利润为反向增减。

4、某公司有关反映企业收益质量的信息已列示在下现金流量表的

补充资料中,请分析收益质量并说明原因。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单位:万元

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净利润 加:计提的坏帐准备或转销的坏帐 提取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待摊销费用、预提费用减少 处置固定资产收益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财务费用 投资收益 存货减少 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减增加) 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减减少)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金额 616.40 0 527.63 74.08 6 10.66 8.43 121.00 -424.86 257.08 经营资产净增加606.25万元,收益不变而现金减少,收益质量下降,-863.33 应查明原因 -234.19 负债减少234.19万元,收益不变而现金减少,收益质量下降,应查明其原因 98.90 非经营净收益284.77万元,不代表正常的收益能力,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将其扣除 说明 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共607.71万元。提取和摊销这类费用,减少收益却不减少现金流量,应将其加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参考分析:

经营活动净收益=净利润-非经营净收益 =616.40-284.77 =331.63(万元)

经营应得现金=经营活动净收益+非付现费用 =331.61+607.71 =939.34(万元) 经营指数=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

经营应得现金98.90=0.1052 939.34小于1的经营指数,说明收益质量不够好。质量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已实现经营收益而未能及时受到现金。应当关注的是,企业应收帐款增加和应付款减少都会使收现数减少。

5、根据一家盈利公司下列的资产负债率、资产权益率和产权比率等反映企业财务状态的指标分析企业财务安全性。

财务指标 资产负债率(%) 资产权益率(%) 权益乘数 产权比率(%) 利息保障倍数 2004年 33.01 66.99 1.49 49.28 11.61 2005年 30.12 69.88 1.43 43.10 7.55 增减差异 ﹣2. 2. ﹣0.06 ﹣6.18 ﹣4.06 增减% ﹣8.75 4.31 ﹣4.03 ﹣12.54 ﹣35.00 参考分析:

由于公司正处于盈利状态,从以上指标的计算结果可以判断出公司资产负债比率水平较低,而且还在继续下降,企业的偿债能力总体上是有保证的,债权人的风险不大。财务状态稳健,债务安全程度较高。

6、根据下列公司2005年财务指标分析该公司短期偿债能力。

财务指标 流动比率 营运资金(万元) 速动比率 现金比率 2004年 1. 2635.67 1.32 0.51 2005年 2.03 3756.84 1.82 0.44 增减差异 0.39 1121.17 0.5 ﹣0.07 增减% 23.78 42.54 37.88 ﹣13.73 参考分析:

从上图表数据可以看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有所上升,且超过一般的公认标准2和1,营运资金又在增多,从总体上来看,2005年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所增强,但即期还债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是现金比率有所下降,超过公认的0.5的标准,全部

净现金流量减少了13.73%,短期资金周转与调度安排应关注。 7、根据下表分析企业当年税源质量。

指标 上一年 当年 权重 计算 资产增长率(%) 12.29 15.24 20 计税收入率(%) 99.11 92.58 20 本期值权重 经营利润率(%) 7.91 8.75 20 前期值销售增值率(%) 22.68 22.05 20 盈利企业比例 55.37 55.25 20 得分 合计 24.801 18.682 22.124 105.008 19.444 19.957 参考分析:

单看某一经济指标,两年中各有高低,难判断好坏。从表中当年税源质量综合指数为105.008,大于100,表明当年的税源质量好于上一年。主要是由于增值率、盈利企业比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资产增长率和经营利润率略有增长的形成的。预示着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结果应好于上年。

8、下面是某地区监控企业某一年的实交、应交与计税收入的分月统计数据(单位:万元),请判断分析该地区监控企业征收管理的相关情况。

项目 计税收入 实交 应交 173,3 229,631 154,091 172,011 239,123 210,9 197,869 158,923 229,241 200,321 274,326 195,462 186,175 203,8 191,121 171,181 171,123 271,690 145,691 160,930 201,398 173,691 256,987 201,369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986,301 3,968,167 2,563,169 3,023,654 3,698,756 3,677,931 3,236,579 2,569,832 3,698,736 3,326,559 4,569,702 3,269,821 参考分析:

计算相关系数 根据公式RXX)(YY)iini1n(XiX)2(YiY)2i1i1nn

应交与计税收入相关系数=0.9526 实交与计税收入相关系数=0.3826 实交与应交相关系数=0.28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税收增长与税源变化不相关,表明税收管理存在随意性或主观操纵性。其结果:一是严重影响税法的严肃性,并可造成税收的流失;二是不利于税收的计划管理,无法追踪税源的变化情况推断和预测税收收入形势。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税收的征收管理,密切监控的税源变化情况,并基本做到税收与税源同步增长。

9、下面是某地区一年的入库率数据统计,请分析税收征管与税源的变化规律。

月份 入库率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01.12% 97.36% 82.39% 105.98% 91.23% 95.24% 107.18% 83.23% 110.39% 86.99% 75.36% 80.63% 参考分析:

入库率变化波动大且无规律,表明税收征管与税源变化规律脱节,税收征管工作相对紊乱。1至12月收入入库率最高的一个月月达到110.39%,最低的一个月75.36%,高低相差35.03个百分点,12个月的平均差异为6.91个百分点。说明差异性过大,入库率变化波动大且无规律,表明税收征管与税源变化规律脱节,税收征管工作相对紊乱。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税收管理带有很强的季节管理因素。1、4、7、9四个月份税收入库率是明显的偏高,而且超过100%,表明税款含有前期税款的因素。11月入库率最低,低于80%,表明税收收入的征收仍有潜力。

10、由于某企业与计税收入的弹性系数逐年减小,根据下列资料分析弹性系数减小的原因(单位:万元、吨)。

项目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总增长 计税收入 43532 5230805 5755662 6569793 665 7879343 增长(%) 12.65 10.03 14.14 5.01 14.21 69.68 增加值 15609 1818430 2083458 2345491 24679 2626712 增长(%) 15.90 14.57 12.58 5.22 6.43 67.42 实现税收 456983 516787 5667 619567 74 684567 增长(%) 产量 增长(%) 13.09 9.68 9.31 4.57 5.66 49.80 1344 1501 1639 1971 2145 2725 11.68 9.22 20.24 8.83 27.09 102.85 销售年均价(元) 3456 3486 3512 3334 3217 21 增长(%) 0.87 0.75 -5.07 -3.51 -10.13 -16.35 参考分析:

该企业与计税收入的弹性系数由1996年的1.03降至2000年的0.40,下降0.个百分点。从提供的分析数据看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与的增长速度基本相符,税负从1995年的29.13%到2000年的26.06%,仅下降3.07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产量和价格:产量增幅较大,由1996年的1502增到2000年2725,增加了1225总增长102.85%,速度远远大于计税收入的增长速度,2000年产量的速度几乎是计税收入的2倍,是拉动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价格下降速度过快,总下降16.35%,是对经济增长最大的侵蚀.;分析增值率与计税收入的关系可以看出它们间的弹性系数由1996年的1.26下降至2000年的0.45,下降0.8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可以初步认定与计税收入的弹性系数逐年减小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下降引起的增值额的下降。对下降原因应进一步分析销项税金和进项税金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11、某地区2005年对盈利在10万元的企业21户进行专项调查,21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3,217,利润总额34,598万元,计税所

得额32,9万元,实际交纳所得税3,567万元,已计算得产出率与企业利润率相关系数为0.4567。分析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的相关性。 参考分析:

在所得税税率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产出的多少与企业利润率呈现正相关关系,根据相关系数为0.4567,说明21户企业的所得税与其利润率没有相关性,表明该地区调查的企业所得税在数量上不能与税源相匹配,说明所得税在征收上违背了税收经济关系。

12、在某年全国税收资料调查中,全国化工行业税负平均值为4.17%。最高地区为7.%,最低地区为1.9%;平均增值率平均为17.63%。最高地区为33.59%,最低地区为1.51%。某地区在这次调查中化工行业税负为3.12%,增值率为23.45%。你怎么认识该地区的化工行业税收情况? 参考分析:

该地区的化工行业税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税负偏低。从经济角度看该地区的化工行业增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2个百分点。因此,可以简单质疑该地区存在经济效益产出与税收产出不符。应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征收不足。 13、根据下例某地区连续几年一般纳税人的统计资料(单位:万元、户),分析该地区的税基情况。

年份 登记户数 税基合计 计税销售额 出口货比重(%) 物免税免税销比重(%) 售额 比重(%) 销售额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456 463 480 530 620 7 361,544 346,787 354,111 337,2 403,829 379,087 4,237 453,219 513,165 465,432 722,553 651,239 95.92 95.42 93.87 92. 90.70 90.13 14521 15653 23459 34561 45635 670 4.02 4.42 5.81 7.06 8. 9.40 236 566 1283 1457 2098 3424 0.07 0.16 0.32 0.30 0.41 0.47 参考分析:

税基构成增长比例(%)

年份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登记户数 税基合计 计税销售额 出口货物免税销售额 免税销售额 139.83 126.68 13.56 43.99 63.20 1.54 3.67 10.42 16.98 27.26 -2.06 14.04 21.15 4. 40.80 -2.56 12.19 19.56 2.69 39.92 7.80 49.87 47.33 32.04 48.77 从增长速度比税基合计与计税销售额的速度基本相符,但出口货物免税销售额和免税销售额的速度远远高于税基合计的增长速度,一般纳税人中没有税收产出的比例由1995年4.09%增到2000年9.87%,增加了5.78个百分点。说明该地区免征销售比例增幅较大,影响地区税收增长和宏观税负的增长。应进一步分析税收优惠鼓励规模对税收的影响关系。

14、通过下例某地区资料进行民营经济绝对额的分析(单位:万元)

总税收额 年份 1995年 1996年 税收收入 增长率(%) 民营经济 税收收入 增长率(%) 5515 6222 12.82 18 1998 21.24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6861 8656 9687 11855 10.27 26.16 11.91 22.38 2039 2810 3369 4945 2.05 37.81 19. 46.78 参考分析:

从税收总量来看,来自民营经济企业的税收收入从1995年的18万元,增加到2000年4945万元,而全部税收收入则从1995年的5515万元,增加2000年的11855万元。民营企业的税收收入2000年是1995年的3.00倍,而全部税收收入2000年是1995年的2.14倍。民营企业的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全部税收收入。 15、下面是某地区对化工工行业的宏观税负统计的部分资料,请分析国有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 年份 化工 2000年 11.59 2001年 12.40 12.57 2002年 12.76 12.85 其中:国有经济 11.92 参考分析:

国有经济的宏观税负2000年为11.92%,2001年上升至12.57%,增加0.67个百分点;2002年又进一步上升12.85%。国有经济的宏观税负不但逐年上升,而且在表中所列的两个年份里都高于同期的化工业的宏观税负水平,这说明国有经济企业的税收负担要重于整个化工业的平均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