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有效的教学必须完善问题情境的设置

有效的教学必须完善问题情境的设置

来源:保捱科技网


有效的教学必须完善问题情境的设置

本学期我校继续推行以课例为载体的“有效提问的对策与研究”,在反复深入课堂之后,我发现老师们课堂提问仍然存在好多问题:有的老师设问太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过少;有的老师提问偏难,没有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为力,思路打不开;有的老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提问是信手拈来,不假思索,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乱问,带着学生脱离文本重点去讨论问题,徒然消耗时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一位数学家说得好:“如果说学习生物的格言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学习物理的格言是’实验实验再实验’,那么学习数学的格言就是’思考思考再思考’,”要思考就必须有思考的对象,思考的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因遇到了问题而引起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问题有兴趣,才有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在老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初浅体会:

1.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积极性

明代学者王阳明早就认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说明了教师提问设计要着眼于教材内容知识点的结构体系,巧妙地构思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构建新知、获取能力,并从中体味思考与创造的成功和欢乐。

比如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有规律可寻的。但在学习之前学生是不知道这一点的,如何使学生知道这里还有新知识需要学习?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无疑之中生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设计了一个师生竞赛“看谁判断得快”的场面,结果我以遥遥领先的优势取胜,使孩子们“失败”之余感到惊讶,产生疑问:老师为什么能判断得这么快?老师是怎样判断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进入新知的探究,学生就有了动力,有了方向。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我有幸听了一位名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记忆乘法口诀的,他不是老观念直接让学生背口诀,而是在学生念完口诀后顺势一问:“口诀终究不能写在黑板上,应该写在哪儿呢?黑板上擦完了可谁装在脑子里了?”以提问激趣,激发了学生背口诀的兴趣。他还穿插了几个简单的“擦” 、“装”、“倒着背”的活动,把枯燥的背诵变得趣味横生,激发了学生主动背诵的意向,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情感投入其中。这样,经过孩子们情感加温的知识,记忆更为牢固。我想:数学的枯燥与生动之间如果有教师用艺术的“趣问”进行转换,那样的数学不就是一个生动的人生旅程吗?

2.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通过巧问、追问,为孩子架设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

好的问题是进一步探究的跳板。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贵在相机诱导。”诱导之法便是提问与指点,对于引导学生解决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在关键处一定要通过巧问、追问或辩问,优化提问的切入点,由近及远,由难到易,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化整为零,以问为导,以导代讲,循序渐进地引领他们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以达到构建新知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没有采用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方式把规律展示给学生,而是适时地给出一组问题:“以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能再举些例子进行验证吗?”巧然一转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桌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过程,孩子们不仅发现了新知,而且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也得了发展。

数学有其严重的逻辑性。爱因斯坦认为,数学之所以受到比其他一切科学更特殊的尊重,是因为它的命题是绝对可靠的,无可争辩的。因此,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充满数学味的追问,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思维留于表面;充满数学味的追问,可以使学生思维层层深入;而充满数学味的追问,可以使学生思维更加全面,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内容时,就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追问:36能被3整除吗?9748536能被3整除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因受旧经验的影响,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此举把学生隐含的错误诱导出来了,接着我写出:13、39、15、104、618、7506等让学生口算,看能否能被3整除。通过口算,学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我又追问:单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能否准确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让学生认识到用老办法不行了,追求新知识的愿望勃然而起。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追问,赋予了学生思考的激情。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不断“燃烧”,让课堂风起云涌。学生的思维在一次次的“失衡——平衡”中不断突破定势,享受着从一个思维平台向更高的思维平台跳跃。

又如一位老师教学“2×30=60”是这样处理的:孩子们,说说你们怎么算的?学生回答:先算2乘3等于6,再添上一个0就等于60了。教师对算理剖根问底:“一会把0去掉,一会儿又把0添上,真的可以这样算吗?”给学生出了一道难解之题,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互相质疑的过程中,经历了“茫然——沉思——尝试解释——恍然大悟”。严密的逻辑思维得以锤炼。算理也得以澄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设置牵筋式的问题情境,以精问导学促思,完善对知识的理解

长久以来,数学课堂被人们称为“豆腐课”。它缘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提问艺术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因此,精炼的课堂提问艺术可提高教师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能力。

对于一节课,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高屋建瓴,真逼教材本质所在。他以一个总体性的问题贯穿一节课,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进行化解。比如“圆的周长”这节内容,既蕰含着“什么是圆的周长”的数学概念,还包容着“如何求圆的周长”,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促使学生通过想像化封闭的曲线为直长的线段,以达成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也为下面测量作了铺垫。二是:“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方法呢?”此问上了一个新高度,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由想一想,到量一量,再动手做一做(实验),之后我又从容不迫地娓娓讲述一个数学故事--祖冲之与圆周率。精心设计的问题,有如一根红线贯串课堂教学的始终,起承转合,构成课堂教学的精致画卷。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宜精不宜多,宜简不宜繁,要做到该问的时候才问,该问的地方才问,问就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因为“漫无边际的提问,近乎无休无止的时间黑洞”。教师更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涵,选准提问点,并结合学生的认识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力求问题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启发性,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就能兴致盎然,思维活跃,点子多多,自信满满,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他们在探索、顿悟中享受到思考的乐趣,那么我们的提问无疑是送给学生的一份厚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