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文初稿

论文初稿

来源:保捱科技网


毕业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

论张执浩《宽阔》的题旨和艺术特色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年 级 指导教师:

母利萍 201000610098 文化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2010级 孙基林

目 录

摘要 ..................................................... 1 引言:对书名《宽阔》的解读 ............................... 2 一、《宽阔》的题旨 ........................................ 2

(一)爱与亲情 ....................................... 2 (二)生命的有限和变形的人 ............................ 3 (三)对时代和他人的忧虑和关怀 ........................ 4 (四)敢于直面人生的态度 .............................. 5 二、《宽阔》的诗歌理念与语言修辞 .......................... 5

(一)由主动生活被动写作到目击成诗脱口而出 ............ 5 (二)独特的语言艺术 .................................. 6 三、结语 ................................................. 7 参考文献 ................................................. 8 注释 ..................................................... 9 谢辞 .................................................... 10

摘 要

《宽阔》是张执浩的第四部诗集,收录的都是新世纪以后的作品,此时的他已从生活的背面走向生活的深处,用正面迎击的态度面对那些在时光中挫败的人生。在《宽阔》中,我们看到了他对现实和生命的一种关怀、对真实和纯净的追求、对爱和温情的发现以及对人心的一种抚慰,给那些无望却又怀有希望的人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关键字

诗歌;宽阔;题旨;诗歌理念;语言修辞

Abstract

“Wide” is Zhang Zhihao's forth collection of poems , which are collected works of the new century , since then ,his life from the back toward the depths of life , he engaged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ose failures in life . In the “Wide”, we see a concern for the reality and life , the pursuit of truth and purity , the discovery of love and warmth , and an alleviation for people’ hearts . In addition , the poems give courage to those hopeless yet hopeful people continue to survive .

Keywords

Poetry ;Wide; Theme; Concept; Language Features

引言

说起宽阔,人们在脑海里常常浮现的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沙漠或者广袤的草原,仿佛只有大自然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和令人畏惧的距离才能够用这两个字眼来加以描绘。那么张执浩笔下的宽阔又有着什么蕴意呢? 宽阔是看待万物万事的一种视野,上帝的视野。这里的宽阔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还有时间概念上的宽阔。从空间来看,他笔下不仅有各种人物形象,还有冬青树、土豆、藕、狗、鸟等动植物。他不热衷于那些引人注意的题材,而倾心抒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他通过中国候鸟写出成千上万中国民工的生存状态和寻根欲望,也从回忆中的冬青树表达了对童年的追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他不仅局限于他所生活的范围,而将目光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如南极之南、观尼亚加拉瀑布等。从时间来看,诗人的《宽阔》收集了新世纪以来的百余首诗作,从童年到现在、从出生到死亡、从古代到现代,不仅有对童年渐渐远去的残酷现实的感叹,还有对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压迫的无奈。可以说,诗人用一种宽阔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所以看得更加深刻、透彻,比常人更能接触到本质。他不在乎空间和时间上的跳跃,而使用上帝的视角,让时间和空间在他的诗里面碰撞交流汇合,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变化,从而开拓出另一个宽阔的诗意空间。

宽阔是诗人在漫长艰辛人生路途走来获得的一种心境。张执浩在《宽阔●跋》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回想起出版第一部诗集《苦与赞美》时的心情,那么迫切的想把自己全盘呈现出来,生怕有所遗漏,而现在,我的心境已全然改变。这么多年来心无旁骛的写作,终于成就了这么一桩事实:坐在这里的人是一个靠败笔为生的家伙,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失败者的命运,并由此练就了在时光中抗击

[1]

打的能力。”在初次出版诗集时,诗人还伴随着急迫的心情,生怕无法向世人展现自己的全部,那时的他受困于他人的目光,希望得到肯定性的答案。然而在时光的流转中,在失败的打磨中,他渐渐走向了另一种人生境界。秉持着平常心专注于写作这件事情,敢于戏谑自己是一个靠败笔为生的人。现在的他不再苦与赞美,而是更加享受诗歌创作和随之而来的一切。对待苦难和失败,他坚信“无所谓什么胜利,挺住就是一切”,张执浩走出了最初的困境,而获得了豁然开朗的生命领悟,这不仅是在柳暗花明后获得的一种心境,亦可看成是他在现实和诗歌世界中一直努力追求和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一、《宽阔》的题旨

(一)、爱与亲情

爱是张执浩诗歌写作的重要主题,他通过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敏锐的观察力洞察生活深处存在的那些温情,并通过诗歌发现和培养对生活的爱。在他第一本诗集《苦与赞美》的跋中,他曾这样表达对爱的理解:“爱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表达,不是简单地索取和给予,甚至不是古典意义上的‘海枯石烂’,而是寂寞的耐心,是怀着感恩去承接,为了理想而隐忍,是绝望中的自救,是‘向死而生’,是‘心中有美却苦与赞美’„„。”[2]诗人眼中的爱是复杂的,并不简单地等于爱情或者亲情,而是每个人怀有的怜悯之心和忍耐寂寞的能力。有时,爱还与恶交织在一起,在我们内心深处搏斗,使我们即便远离硝烟也能够感受到人性之复杂。张执浩所拥有的爱和怜悯的情感使他的文本充满了更加动人的力量,他关注细微的生活场景,捕捉平凡生活中的韵味,用一颗充满爱的心灵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珍惜,而这就是支撑他的诗歌在有艺术美的同时还能有致命力量的原因。

已经想不起是在怎样的契机读到《与父亲同眠》,但这首诗给我的冲击和感动很难用言语去形容,即使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反复品尝回味,也都能够体会到初心。诗的名字虽然是《与父亲同眠》,但我们却始终看不到父亲的面庞,只留下了“你已经披衣坐在床头”的一个背影,孤独而凄凉。“我们埋葬了世上最不该死的人”,这样的事实对于父亲和“我”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和打击,但诗里没有描写嚎啕大哭痛不欲生的场景,却多了“再也„„不”的字眼,“再也夹不起任何食物”、“再也不会有人来唠叨了”、“再也不会有人挨你这么近睡觉了”、“再也没有你熟悉的/再也没有我陌生的刮锅底的声音”,永远不会再有的那种彻底的失去,在这样的叙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可以看出母亲生存的痕迹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我们”的生活,甚至融进“我们”的生命,而那“刮锅底的声音”却一直在无情地提醒着活着的人,“母亲”再也不会归来的事实,却又最好地证明了母亲曾离我们那么近的残酷现实。“一个人走了,究竟能带走多少?”你我都不知道,但是留下的那些“大的叫痛苦,小的依旧是”。诗人无法摆脱巨大的悲痛,却又无法用言语安慰年迈的父亲,所以只能够“小心触摸着你瘦骨嶙峋的大脚/从你的脚趾上移/依次是你的脚踝和膝盖/最后又返回到自己的胸口。”母亲离开后,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人生体验是不能够复制的,但是内心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却能够击中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要害,或许诗歌本身无法承担这样的重任,真正能够击中人心的是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力量。 在张执浩的诗歌中,我们常常看到母亲的身影,但他惊奇的力量在于能够将个人体验衍生出普通人的一种感受,对于母亲,“你和这个世界的距离从来没有超过你和我的距离”,母亲一直无怨无悔默默地为子女付出着一切,他为了和“我”的距离而放弃了和这个世界更广阔的距离,但这并不是因为“你一辈子都没有积攒够推开我的力气”,因为这样做“几乎无需用力”,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既是那么不堪一击却又坚不可摧。诗人从扶母亲过街的小事中表现母爱的伟大,并将这样的力量灌注到我们每个平凡人的生命之中。

张执浩这些描写至爱亲情的诗歌,在用最接近生活的日常语言表达出来后,独特的人生感受却有直击心灵的力量,那种感受无法用震撼简单形容,所以只能够不由自主地一边又一遍反复地吟诵,仿佛那些苦痛即将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或者将在我们每个人未来的生活中重蹈覆辙,至于这些都无法,不愿也不敢去想象,即便悲伤是人们读到这些诗歌后的真实表情,但却因此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时光和每一份真挚的情感,我相信这就是张执浩诗歌的魅力,在残缺的生活中挖掘出美和希望。 (二)、生命的有限和变形的人

张执浩在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叹息,对生命有限的感慨,以及对那些在压力下扭曲变形的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老伙计》中无奈的坦白“生活的本质在于变形”,《突然发现》“你去过的高山都在变矮/熟悉的,陌生了/陌生的,不存在”,身边的一切随着无情的时光都在发生着变化,留给我们的却是苍老、无尽的悔意、以及深深的留恋。“他说他也有过短暂的欢愉/其实长和短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因为那欢愉终将成为过眼云烟,无论长短我们终将会失去。“我为你描绘了人间/却并不忍心让你见识”,诗人借由昙花短暂的一生来比喻我们生命有限的悲剧,同时告诉我们人间并非天堂而是地狱的残酷事实。

时间有着强大的力量,我们“越活越慈眉善目/越活越有耐心/从前我以此为耻,现在我无所谓”,因为时光早已把我们切割成他们需要的样子,现实也不断调整着我们的航标,甚至是做人的标准,而我“用了四十年时间来反对的/我渐

渐变成了我的敌人”,人们不得不接受自己变成曾经讨厌甚至憎恶的那种人,而对于过去的自己,哀悼是最好的救赎。对于生命的状态,诗人不加掩饰地告诉世人,因为生活行至于此,我们得到的失去的那些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事实,有冷漠残酷,有心酸无奈,但诗人并不是以旁观者的态度将这些景象单纯地陈列出来,而是引导人们思考。无法改变的是现实,而我们接下来应该思考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之中继续忍耐,如何生存下去。

“一个不幸的人受到击打/时光并不饶恕他”。我们活于世上,不仅有无法改变被时光打磨的命运,更有无法逃出生活对我们打击的无奈。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有的,有外界社会的压力,有疾病的困扰„„“既然上帝已经放弃我了/你索性也放弃吧”,诗人的妹妹在癌症的纠缠下,表现了对生的放弃,而执着于对死的追求,这其中也有一种对于人生的无奈和悲愤,但这却是日常生活的面貌。而这种真实的体验感受可以直达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也将和诗人一样无法给出一个答复,但却必须去落实上帝承诺的事。“绵阳柔软/火车粗暴”,现代生活在不断摧残和挤压着人类,但“我一会是头羊/一会是火车头”,双重身份的我既是受害者却同时承担着者的角色,由此诗人借由眼前一群羊过铁路的场景,向我们展示出生活对人类的挤压,“而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也没有看到是什么东西在挤压我的喉咙”,某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将我们推向了一个无法改写的命运,而那就是生活的。 (三)、对时代和他人的忧虑和关怀 作为一个诗人,张执浩并非生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而是把眼光投向了整个时代的命运以及那些卑微的生命个体。《中国候鸟》中,候鸟指向了那些离乡背井的漂流一族,他们每一年的归乡就像候鸟一年一度的迁徙,诗人用叙述的语言描绘了“那么拥挤、悲壮、惨烈”的画面,通过匍匐、蜷缩、单腿站立等动作,我们看到了中国百万民工挣扎的生存图景,即使有那么多的千山万水,也无法阻挡他们对那座美好之外的空巢的向往。他们“没有翅膀为什么/还有那么强烈的飞翔的愿望”,折射出漂流一族即使努力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宿命,没有翅膀却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这无疑是对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强烈讽刺。你和我都不明白,你和我都无法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世道,因为“千山万水美好/千山万水莫名其妙”,作者的同情和怜悯在“美好”和“莫名其妙”的对比中进一步得到强化。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美好和残酷轮番上演,爱和恶难分彼此。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孑然而行的外乡人拍打着裤兜里的钥匙/但没有门扉供他开启”,表现了现实社会中,那些试图融入却始终被拒之门外的异乡人,他们焦灼的内心,既无法融入到繁华的都市中,却又无法在乡村中获得生存,一个努力追求身份确认的个体在这样的混沌世界中挣扎着,“因此,我悲伤地确认自己/一直混迹于泥水之中/却既非泥,又非水”,诗人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卑微的不被关注的生命体,在美好和亮丽的生活表象下捕捉到了隐藏的残酷和冷漠。在看似和谐公平的状态中渗透着压榨剥削和变形,“他愤怒的表情是一只拳头/使再大的劲也有空虚”,即使有改变现状的意愿,“一个人的浮力并不能够阻止整个世界的沉沦”。现实在友好的关系网中撕裂出人与人之间那不可逾越的沟鸿,所以“在一座到处都是人的城市,他的问题在于不能成为他们的一部分”,就“如同你我认识这么久了/仍然需要一道又一道闪电/才能看清彼此的处境”。我们生存的世界是混沌的,当美好的伪装被撕下后,剩下的只有血淋淋的残酷。但是诗人却能够在破碎的图景中,给那些无望却又怀抱着希望的人一种关怀,即使“我拍疼了自己,是为了成为掌声的一部分”,也能够在追求和煎熬的

路上获得一丝慰藉,所以痛苦并不代表孤独。 (四)、敢于直面人生的一种态度

张执浩在生活的经验中领悟到写作应该是有所承担的过程,意识到“一个诗人以自己的躯体正面承接来自时代、社会、尤其是日常生活的摧残和击打,并最终感受到脚下是一块虽然千疮百孔却从来不曾屈服的大地,并从中获得行走的力量。”在张执浩的诗歌中,我们体会到了切肤的疼痛感,虽然“我说过这个世界很多坏话”,但“我对每一天都爱恨交织”,对于无法逆转的时光和无奈接受的死亡、对于亲人离世后的巨大悲痛以及在时代重压下不得不屈服的命运,每个人这一生都在和这个世界作对,却又仍然“热泪盈眶的张望着这个尘世”,而这种无形中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就是诗人希望透过诗歌传达给我们的人生态度,一种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在时光中抗击打的能力,“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诗人应当有所担当,诗歌应该有所裨益,并不是说有多么得宏大博爱,或者爆发着揭露现实、斥责社会的力量,甚至也不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不满,它可能会告诉我们生活是什么样的,却无法言说苦难该如何规避,但它所具有的某种隐性的力量具有指引的作用,给予我们直面惨淡人生的一种勇气,一种积极思维的心态。张执浩在一次访谈中说道:“我认为,诗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价值观混乱无序的时代,诗歌至少可以做到像闪电一样给迷途中的人以方位感,哪怕是短暂的。”[3]在混沌或者肮脏的社会中,即使人们面对这一切的不公和黑暗,仍然有走下去的信念和力量,“此刻压力太大/但我不会跑开”。面对生活,我们不能够逃避躲闪,这就需要在苦难和失败中锻炼出一种抗击打的能力,因为“一个不幸的人受到打击/时光并不饶恕他”,他的不幸不是因为苦难的追随或者失败的宠爱,而是他丧失了生活下去的热情以及直面惨淡人生的一种勇气,不幸的根源就是我们人类本身。而诗人就像是一道闪电,无需阳光的照耀,只需要在某一刹那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给需要的人一丝光明,告诉人们希望和爱同在,那么重燃对生活的热爱就是诗歌所具有的最动人的力量。

二、《宽阔》的诗歌理念与语言修辞

(一)、由主动生活被动写作到目击成诗脱口而出

2009年,张执浩在佛山赶路诗会上提出了“主动生活,被动写作”,在他看来当代诗人的一个痼疾,就是太在意如何写诗,而忽略了生的重要性。而重新提炼出的“目击成诗,脱口而出”其实是对前者的一种延伸,他认为这种说法更加切合写作,具有个人风格强化的意味。这亦可看成是张执浩在以前、现在以及未来的创作过程中努力坚持的创作理念。

在他的诗中,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上普通的动植物,他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个个平凡的个体,他描绘的故乡童年和亲情多少都和你我的生命有所重叠,但这种重叠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在人生的岁月积累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必然。他坚持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传递自己的切身经验和感受。就像他说的那样“我们都是无足轻重的,我们都是渺小的,也同样是平凡的,我们所经历的细节即使有所不同,但笼统的行走路线总是有惊人的一致性。”他将生活用文字表达出来,将生活进一步地精制和凝聚,所以传递出来的东西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不需要挖空心思的去寻找材料和灵感,而是随时随地的感受生活,将自己捕捉到的细节真实地表现出来。张执浩强调“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平凡人的

生活才最具有生命力,所以他倾注心血于日常生活,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动作和场景。

在《一张晚报的早晨》“我曾笑过,他们拔高了生活/而我一直试图与生活平起平坐”,张执浩在生活之中随意地进出,最大限度地将诗歌和生活放在一个平行的位置,他已经可以在生活和诗歌之中表现出一种主动的状态,既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寻找灵感,又可以自由地在写作中找到生活中的乐趣。“俗世潦草,所谓幸福/就是用手去触摸一个人的额头”,作者将日常生活引入到诗歌写作中,细微平凡的生活经历和场景虽然看起来简单质朴,但是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

在诗歌的语言表达上,张执浩追求脱口而出。脱口就强调语言要有一种速度,一种偶然和爆发性,给人一击命中的力量。在他看来“诗歌的力量来自语言而非思想,语言要直接,要赋予词语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有那种一刀致命的感觉。”[4]

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拒绝诘曲聱牙和晦涩玄虚,在张执浩这里“写作从来不是炫技之术,也不是简单的抵抗,甚至不是庸常意义上的“揭露”和“批判”,它是耐心地守候和闪电般地突然一击,是一次次奇迹的光临,更是对隐藏在这些“奇迹”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的好奇之心。”在他的笔下,词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语言本身没有个性可言,只是使用它的人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独特的个性罢了。

在《答雷默问》中,张执浩表达了他的看法“真正好的诗歌语言应该是有速度、有力量、同时也有分寸感的语言,它可以准确而清晰呈现我们内心的面貌。”[5]

他迷恋杜甫诗里那种重建自我现实的能力,所以他还原语言最初的面貌,无需人为规定或者固化它们所带有的色彩,而是使用自然流动的语言。至于如何让约定俗成的那些字眼散发出新的活力,这才是当前诗歌语言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执浩反复提起沃尔科特的名句“改变我们的语言,首先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并不是通过人的力量改变现实生活,因为“我梦见过的东西/远多于这熙攘的现实”,而“你说的美好和我见到的不太一样”,复杂又美好的世界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努力而得到统一的解答,所以要改变的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即使“我拍疼了自己/是为了成为掌声的一部分”。每个个体在这个世上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断地挣扎煎熬,但生活确实需要我们正面迎击,而不是闪避。造成诗歌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诗歌对生活的拒绝和蔑视,张执浩在访谈中曾说道“不断矫正生活的航标有时比矫正写作的倾向更为重要”。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关键是要认真的生活,才能够将使用简洁明朗准确的语言落到实处,在每个人的心里溅起一丝波澜。 (二)、独特的语言艺术

张执浩执着于对语言意义的开发和创新,在朴素的词语中开拓出新语境。经历过时间的积淀,汉语词汇至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甚至有了个人化的文化意味和特别的精神导向。而许多诗人的拿来主义把这看做是时间筛选后留下的精华,导致了现代诗歌中重复的字眼、意象批量出现,诗歌的语言并没有因为使用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反而趋向统一。语言在他们这里变成了一种强硬的拼凑,就如一潭死水,再也激不起任何的波澜。

张执浩具有的能力就是在朴素的词汇中,剔除他们本身被强加的文化色彩、标签符号、政治意识等,对那些平凡的字眼进行打磨和精炼,使它们在诗歌之中流动起来,在新的语境中散发新的生命力。他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重新发掘这些语言所具有的内涵和生命力,并不在意如何挖掘那些新奇的词语,而是致力于在人们熟悉的词汇之中抛弃那些被人们熟知的意识形态,为他们赋予新的意义。

张执浩是一个“精于隐喻、致力于情感深度表达的诗人”,他深入生活中去激情写作,在日常生活中领悟人生,但现实无法生搬硬套地进入诗歌,必须经过精心地文学处理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品,拥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为了使生活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意境和主题,诗人有分寸地使用隐喻,用细微具体的意象,巧妙自然地将诗歌指向清晰准准确地表达出来。“慌张的雪片/以为它们是世上最无足轻重的人/那样飘过/斜着身体/触地即死/它们也有改变现实的愿望/也有无力改变的悲戚/如同你我认识这么久了/仍然需要一道又一道闪电/才能看清彼此的处境。”作者取材于常见的天气景象雨夹雪来隐喻每个单独的个体就像一片片雪花,生命力是短暂又脆弱的,可再渺小的生命,也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即使不得不面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悲剧结局。作者不仅隐喻了生存个体挣扎的命运,更把这种无力改变的现状引申为人际关系中的尴尬局面,人与人之间常常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坦诚相见。即使有了长时间的积累,人们仍然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强烈刺激才能够看清彼此的真面目,这折射出在当下社会,个体不仅需要面对一些无力改变现状的悲苦,人与人之间同样需要跨越那不可逾越的鸿沟障碍。

诗歌要求用词必须准确,并在短小有限的篇幅中最大限度地释放情感的力量。一般来说,隐喻在诗歌中很容易流于弊病,变得晦涩难懂,染上装腔作势的毛病。但张执浩之所以能够自信地使用隐喻,而不流于弊病,关键在于他并不单纯地把隐喻看做一种修辞手段或者诗歌技巧,而是凭借经验的积累将它自然地融入诗歌,变成他思维方式的一部分。说到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无论是对汉语词汇新意义的发现或创造,还是精于隐喻的语言,都成为了抒情中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上的表达工具。

三、结语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文坛,张执浩在风云诡谲的诗坛上自得其乐,他几乎抛弃了那些宏大的主题,而一头扎入了生活,用一种敢于担当的态度,在书斋和普通人的生活中打通了一条出路,用宽阔的视野和精炼的艺术引导平凡的生活走向另一种深度,并且唤醒了我们对爱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在现代的社会诗歌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诗歌?是宏大博爱的、是流于市井的、是诘曲聱牙的、是精英文化的影子„„或许都不是,因为诗歌的目的不在于揭露和斥责这个时代的混乱、世道的颠倒、人性的泯灭,也不是为了迎合部分人的审美需求,更不是为了满足那些虚荣心的所谓的诗人,而是告诉我们即使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不公,有这么多难以言说的苦难,但诗歌在冥冥之中所具有的某种力量指引着我们走向生,或许隐藏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或许是对死亡的恐惧、或许是对尘世间的不舍,但无论是怎样的力量,他都教会了我们面对生活应该秉持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我想这正是诗歌的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张执浩,宽阔 [M ].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0 [2]於可训,魏天无,我读张执浩:叙事的诗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2 [3]卢欢,专访“诗歌义工”张执浩[N]长江商报(锐读周刊),2013-12-06.报纸 [4]刘功虎,专访“被低估的大诗人”张执浩:把诗写给正常人看[N]长江日报(读+周刊),2013-12-10.报纸

[5]范宁,诗人像闪电一样照亮生活[N]长江文艺(宁距离),2013年第11期.报纸

[6]张德明,宽阔的多重蕴意 [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2eayt.html,2013-12-10.电子文献

[7]荣光启,宽阔乃自由与栖身—张执浩近期的诗歌写作[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2eays.html,2013-12-10.电子文献 [8]田禾,宽阔的诗人[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2eau8.html,2013-12-04.电子文献

[9]刘波,在日常中寻找生存的激情—由诗集《宽阔》看张执浩新世纪诗歌写作[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2eale.html,2013-11-17.电子文献 [10]小引,评论宽阔[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2ea7r.html,2010-10-24.电子文献

[11]老三,张执浩诗歌综述(上)(下)[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f5965010006a1.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f5965010006a2.html,2006-11-15.电子文献

[12]茅草,寻找生活和诗的理解路径―我读张执浩[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2e8xf.html,2013-07-31.电子文献

[13]荣光启,平行、判决与担当—张执浩的诗歌旅程[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00cdd.html,2007-11-24.电子文献

[14]李以亮,目击如何成诗—张执浩《宽阔》读后[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abe250102emo4.html,2013-10-17.电子文献

[15]李以亮,《美声》之后—张执浩近年诗歌写作论[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abe250100cbes.html,2009-03-01.电子文献

[16]雷默,答雷默问(电子邮件访谈),[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2eb6p.html,2013-12-24.电子文献

注 释

[1]张执浩,宽阔 [M ].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0,第215页 [2]张执浩:《跋:黄鹤楼下》,《苦于赞美》,第319页

[3] 身后事与生后诗—张执浩访谈(在线),[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0ousv.html,2011-01.电子文献 [4]范宁,诗人像闪电一样照亮生活[N]长江文艺(宁距离),2013年第11期.报纸

[5]雷默,答雷默问(电子邮件访谈),[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2eb6p.html,2013-12-24.电子文献

谢 辞

四年的大学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而我们也即将在这个伤感的夏天告别象牙塔。走的最快的总是时间,来不及感叹,来不及告别,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也许四年的青春还有许多的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的不舍和遗憾,但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划下完整的句号。

此次论文设计在孙基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毕业设计期间,老师认真对我的论文进行修改,并提供了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创造性的建议,如果没有这样的帮助,我不能够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在此向孙基林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朋友以及我的各位室友,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最后,希望在未来的漫长人生路上,大家都能够秉持着一颗初心,脚踏实地的做人,勤勤恳恳的做事,祝大家在毕业季都能够找到一个明朗的未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