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 TU986.4 密级 GK
学位代码 308 学校代码 10298 学 号 030001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城市生态水景设计研究 作 者: 唐小简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研究方向: 园林设计与理论 指导教师: 王 浩 教 授
二○○五年六月
致 谢
本文是在导师王浩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在作者的求学过程中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作者的每一次进步作者在求知道路上取得的成绩,无不倾注着导师大量的心血。在生活中,导师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学生得以顺利的完成学业。在此向王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作者的学习和论文研究的过程中,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各位老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
在论文资料收集和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本专业左志高、马建梅、张俊霞、徐英、黄静、郝凌子硕士的热情帮助。在论文的编辑录入的过程中,我的室友蔡世捷、徐达、闫道良硕士给了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切与帮助。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支持与关爱给了我极大的动力。
感谢我的朋友们,和你们的相处是我逐渐成熟的关键。
谨此,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作者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作者: 唐小简 2005年6月于南京
城市水景生态设计研究
2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景观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城市水景的建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景观设计学的发展,让设计师逐渐把着眼点从表现景观的艺术性转移到体现景观的生态价值上来。而作为城市生态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水景,如何在规划过程中有效贯彻生态设计的原则,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是以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水景为研究对象,力图寻求较为系统的,针对我国城市建设现状的水景生态设计方法,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框架。
首先,本文在综述中对水景生态设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中国传统水景包含的简单生态思想,并介绍了近现代西方生态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三章就影响水景生态设计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的分析,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城市水景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章则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尝试归纳出一套相对可行的城市水景生态设计方法框架。在此基础上,第五章对实例展开讨论,尝试将前文提出的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关键词: 城市水景 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
STUDY ON ECOLOGIC PLANNING OF CITY WATERSCAPE
3
TANG-XIAO JIAN DIRECTED BY WANG HAO
ABSTRACT
With the fast developing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People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cape. The developmen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vert designers’ attention from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to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landscape. However, how to implement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 planning during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city waterscap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city ecologic system, is a new question in our country. This thesis takes city waterscape ecologic planning a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and tries to explore systematical ways of designing it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At first, this thesis dissects some concept about city waterscape ecologic planning, analyzes the simple ecologic idea contai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waterscape, and the develop trend of modern ecologic planning. Secondly,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nected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design of city waterscape so as to find the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next chapter, being aimed at the common problems of city waterscape, the thesis discusses methods of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nd this paper tries to conclude a set of workable methods of ecologic planning of city waterscape. In the final chapter, basing on the above research, some exampl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ut the above methods into practice.
Key words:City waterscape Ecologic planning
Urban green-land system
4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8 1.1. 问题的提出------------------------------------------------------------8 1.2. 研究背景--------------------------------------------------------------9 1.3. 目的与意义------------------------------------------------------------9 1.4. 论文框架--------------------------------------------------------------10 第二章 综述---------------------------------------------------------------11 2.1. 基本概念 ---------------------------------------------------------------11 2.1.1. 水景-----------------------------------------------------------------11 2.1.2. 生态设计-------------------------------------------------------------11 2.2. 中国传统水景营造理论--------------------------------------------------11 2.2.1. 中国传统园林水景发展概述---------------------------------------------11 2.2.1.1. 传统园林中水景发展历程----------------------------------------------11 2.2.1.1.1. 秦汉------------------------------------------------------------11 2.2.1.1.2. 魏晋南北朝------------------------------------------------------12 2.2.1.1.3. 隋唐------------------------------------------------------------12 2.2.1.1.4. 宋元明清--------------------------------------------------------12 2.2.1.2. 中国传统水景的类型-------------------------------------------------14 2.2.2. 风水水法与古代风水格局-----------------------------------------------16 2.2.2.1. 风水中对水的选择----------------------------------------------------16 2.2.2.2. 因循自然的水体改造--------------------------------------------------18 2.2.2.2.1. 引水开湖---------------------------------------------------------18 2.2.2.2.2. 水口分水---------------------------------------------------------19 2.2.2.2.3. 城堤逼水---------------------------------------------------------19 2.3. 近现代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20 2.3.1. 景观生态学的兴起与发展-----------------------------------------------20 2.3.1.1. 生态学的兴起--------------------------------------------------------20 2.3.1.2.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况------------------------------------------------20 2.3.2. 生态设计观念的形成与发展---------------------------------------------21 2.3.3. 生态设计理论之讨论---------------------------------------------------25 第三章 城市水景设计相关因素分析--------------------------------------------27 3.1 相关理论--------------------------------------------------------------27 3.1.1. 生态学-----------------------------------------------------------27 3.1.2. 景观美学理论---------------------------------------------------------28
5
3.1.2.1. 各部分相互关系原理--------------------------------------------------28 3.1.2.2. 空间或时间的长短、大小、强弱等数量关系原理-------------------------28 3.1.2.3. 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统一原理-------------------------------------------29 3.1.3. 人类生态学----------------------------------------------------------29 3.2 中国现阶段城市水景设计存在问题及原因----------------------------------29 3.2.1. 目前城市水景设计所存在的问题-----------------------------------------29 3.2.1.1. 宏观层次-----------------------------------------------------------29 3.2.1.2. 中观层次-----------------------------------------------------------30 3.2.1.3. 微观层次-----------------------------------------------------------30 3.2.2. 城市水景设计种种问题的原因所在---------------------------------------31 第四章现代水景生态设计框架的建构-------------------------------------------32 4.1 框架的提出------------------------------------------------------------32 4.2 框架的建构------------------------------------------------------------32 4.3 框架的层次与结构------------------------------------------------------32 4.3.1. 区域规划尺度--------------------------------------------------------32 4.3.1.1. 旷地优先策略--------------------------------------------------------32 4.3.1.2. 配合生物多样性规划,强调水系的连通性---------------------------------33 4.3.1.3. 城市景观用水水质控制------------------------------------------------33 4.3.1.3.1. 灰色水资源概念--------------------------------------------------33 4.3.1.3.2. 国外灰色水回用概况-----------------------------------------------34 4.3.1.3.3. 灰色水回用的分析-------------------------------------------------34 4.3.2. 详细规划尺度---------------------------------------------------------35 4.3.2.1. 利用自然雨水,规划设计水景-------------------------------------------35 4.3.2.2. 引入集水区设计概念--------------------------------------------------36 4.3.3. 具体设计层次--------------------------------------------------------37 4.3.3.1. 硬质改造--------------------------------------------------------37 4.3.3.2. 软质改造-------------------------------------------------------39 4.3.3.2.1 建设湿地公园-------------------------------------------------------39 4.3.3.2.3 生态驳岸设计-----------------------------------------------------40 4.3.3.2.3 软质材料使用的选择性---------------------------------------------42 4.3.3.3. 动物及微生物改造-----------------------------------------------45 第五章 绿地系统规划中水景生态设计实例研究-----------------------------------45 5.1 总体概况--------------------------------------------------------------47 5.1.1. 水文水质------------------------------------------------------------47
6
5.1.2. 气象资料------------------------------------------------------------47 5.1.3. 洪涝灾害------------------------------------------------------------48 5.1.4. 生物资源-------------------------------------------------------------48 5.2 城市水环境状况---------------------------------------------------------48 5.3 城市性质与规划目标-----------------------------------------------------48 5.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49 5.5 规划结构---------------------------------------------------------------49 5.5.1. 规划布局-------------------------------------------------------------49 5.5.2. 规划分区-------------------------------------------------------------50 5.6 对河流两侧主要公园绿地的具体规划---------------------------------------50 5.6.1. 综合公园-------------------------------------------------------------50 5.6.2. 专类公园-------------------------------------------------------------51 5.6.3. 带状公园-------------------------------------------------------------51 5.7 滨河绿化骨干树种规划---------------------------------------------------54
结语-------------------------------------------------------------------57 参考文献-----------------------------------------------------------------58
7
城市生态水景设计研究
第一章 引言
1.5. 问题的提出
水是生命之源,古代文明大都诞生于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河流、湖沼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由于水运的便利,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也出现在了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黄河的岸边。 在城市景观中,水景无疑是最耀眼的部分,不难想象,没有了西湖的杭州,缺少了塞纳河的巴黎,将会变成怎样。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把建设城市水景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一切都体现了建设城市水景对整
个城市形象的提升和城市特色的塑造起着巨大的作用。
现代景观设计学科发源于欧美,学科产生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然而在其发展初期由于受工业文明价值观与巴洛克设计手法的影响,使景观设计落入了城市美化运动的窠臼。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
图1-1杭州西湖 来源:travel.sohu.com
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从20世纪
60~70年代开始,设计师们逐渐把眼光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
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设计思想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产生了麦克哈格(In Mcharg)的“设计尊重自然”,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等等。
[2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景观建设活动日趋频繁,自然,作为体现城市风韵与灵气、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城市水景建设也是城市建设决策者们工作的重点,然而由于生态设计观念的缺失,一些项目缺乏对原有场地的植被、文化、历史的考虑,不少自然曲折的水岸线的被拉直;原有的河床被浇上了一层水泥;岸边的植被也被硬质驳岸代替,不少建成的水景
8
图1-2 塞纳河 来源:www.chinamap.com
由于设计考虑不充分,不但未能改善原有地段的环境,反而对原有景观产生了破坏。
总在庆祝中国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与生活”。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有必要对城市水景生态设计做进一步的研讨与研究,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框架。 1.6. 研究背景
19世纪末兴起的研究人类、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生态学,为经济有效地管理和维护绿地提供了可能性。设计师开始探索运用生态学来指导园林的规划,这一倾向以麦克哈格(I·Mcharg)代表。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麦克哈格提出了综合性生态规划思想。这种多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规划实践问题的生态决定论方法对西方园林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诸如保护表土层,不在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陡坡地段建设,保护有生态意义的低湿地与水系等一些基本的生态观点与知识现已广为普通设计师所理解,掌握与应用。还有一部分设计师在生态与设计结合方面做了更深入的工作,他们不仅仅是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或应用一些零星的生态知识或具有生态意义的工程技术措施,而是在整个设计中贯彻一种生态与可持续园林的设计思想,他们概念中的设计是促进维持自然系统必需的基本生态过程来恢复场地自然性的一种整体主义方法。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的园林学家、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立足我国国情,提出了一系列的城市水景规划设计理念,如“山水城市”概念的提出,对继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创造新时期的城市水景体系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近年,国内外“生态设计”概念的讨论,也对水景生态设计提供了借鉴意义。 1.7. 目的与意义
城市水景作为城市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对区域景观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水景生态设计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将科学的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城市水景设计方法,并希望以此为契机引起人们对建设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建立生态的生活方式的重视。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基于我国城市水景建设的现状,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认真研究城市水景生态设计方式,这对减少城市建设中的资源浪费、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9
1.8. 论文框架
10
现阶段城市水景规 划设计存在之问题 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对中国传统水景所包含生态观的传承 综合景观生态学,景观 美学等理论进行分析 对近现代西方生态设计理论的借鉴 区域规划尺度 提出城市水景 生态设计框架 详细规划尺度 具体设计尺度 第二章 综述
2.4. 基本概念 2.4.1. 水景
传统水景概念主要指具体之利用水体造景,而本文所讨论的水景范畴,则是指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中所涉及的水体及水循环过程。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湖沼、湿地;自然降水;景观及娱乐用水、灌溉用水及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还包括这些水体在城市中的循环过程。 2.4.2. 生态设计
本文的主要理论依据为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 Cown)(1996)所下之定义: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2.5. 中国传统水景营造理论 2.5.1. 中国传统园林水景发展概述
中国园林自古就以师法自然为设计宗旨,所以在中国园林的物质建构中,水作为园林“血脉”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在园林的选址相地阶段,远远甚于叠山,园林既离不开山,更离不开水。水成为园林四大要素之中最富魅力的一种。山石为园林之骨,水则成为园林之血脉。计成在《园冶·相地势》中说:“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反复强调造园选址对于水及水源重要性的认识;王世贞在《安氏西林记》中讲:“假山可为,假水不可为也”;郑绩从绘画的角度阐述水之灵性、水之生意:“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在园林环境中其道理相同,是园中之水提供给人以听泉、观瀑、赏景、濯足、流觞、泛舟之艺术享受。同时,数千年来,古代中国人也对自然界水体的特性与湖沼的生态特性形成了初步的认识,相应的,在营造水景的同时考虑了蓄水、泄洪、涵养水源等各方面的问题。 2.5.1.1. 传统园林中水景发展历程 2.5.1.1.1. 秦汉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按基址分类而成的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还是按隶属关系划分而成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寺观园林,水都成为园林四大要素之一。存在其中并扮演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无水不园,这是几乎自园林产生以来,发展至今的一个共同特征。如果说在战国时期周文王的灵囿中所拥有的灵池、灵沼是中国早期园林雏形中的园林水池形态,那么三千多年前的帝王就已有欣赏园林池沼中的游鱼之乐了。至汉代,引天然河洲之水来筑池建园之风十分盛行,尤以皇家园林为甚。汉代的皇家园林中水池的规模已相当惊人,此期奠定了“一池三山”的基本园林理水模式,如上林苑和昆明池,面积宽阔,池中有台、雕塑。到后来类似喷泉的造水也出现,“激上河水、铜龙吐水、铜仙人衔杯受水下注”。牛郎织女的石像也立于池之东西两侧,池水象征天河。在
11
[23][24]
汉代园林池中,荷花、菱角及水藻类水生植物的栽种也十分普遍。 2.5.1.1.2.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理水就更进一步,尤其是“五岳”、“四渎”、“四海”的象征手法更加丰富了园林的理水艺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约友人相聚绍兴兰亭所留下的“曲水流觞”的著名典故,也是当时园林理水艺术中的动人写照。文人雅士、引水环曲成渠,流觞赋诗取径饮,以“流觞曲水”的办法来助兴,相与为乐,成为风雅乐事。乾隆在圆明园中所仿建的兰亭,把曲水流觞活动缩小在亭内地面上,建成石刻的弯弯曲曲的流水槽,将山水或泉水引人其中,从石槽中流过,取名为“流杯亭”,成为人们作赋游戏的场所。 2.5.1.1.3. 隋唐
图2-1避暑山庄中的流杯亭 来源:作者自摄
隋代西苑不仅在总体布局上以人工湖——北海为中心,且面积大,周长达二百余里,仅北海的周长就达十余里,高达百余尺的神山三座坐落其中,曲水绕渠,沿渠建十六院,渠上架桥,该时期的院、渠结合之方式为园林理水又提供了新的形式。唐代在皇家园林中和私家园林的理水艺术方面成就更加卓著,除依靠地下泉眼而得水之外,更注意从外面的河渠引来活水。皇家园林内,水池、水渠等水体的面积往往占去相当大的比重,像西苑那样在丘陵起伏的辽阔范围内,人工开凿了一系列的湖、海、河、渠,尤其是蜿蜒的龙鳞渠,体现了当时极高的竖向设计技术。对于活水在园林艺术中的作用,在唐代得到了高度重视,“活水既可以为潭、为池,也能成瀑、成漱、成滩,环萦流,足资曲水流觞,潺缓有声”。西苑、华清宫、九成宫都成为这一时期划时代的作品。位于临潼县的华清宫,宫中的十六处汤泉浴池,简称“十六汤”,长安城东南的曲江池,以水景为
主的贤胜地都十分著名。曲江池在隋代就引水为池,到唐代又引入河水,经黄渠人池,植物花卉环绕池周,长安百姓常在休闲之日去那里游玩、划船赏景。 2.5.1.1.4. 宋元明清
金明池作为宋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其水体规模之甚大,周长九里三十步。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金明池原为宋太宗检阅“神卫虎翼水军”的水操演习之地,规划有别干一般园林,呈规整的类似宫廷的格局。之后水
图2-2 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
来源:www.arch-world.cn
12
军操演变成了龙舟竞赛的计标表演,宋人谓之“水
嬉”。每逢水嬉之日,东京居民倾城出动,观此盛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池夺标图》
就生动记录了这一 场面。
元代继承“一池三山”的理水基本法则,明代的西苑、清华园在理水方面都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西苑将元代太液池扩大,奠定了今日北、中、
的占园林总面积一半以上。北海种荷花,中海种有萍荇蒲藻,南海芦苇丛生,渔禽水鸟翔于山光水色之间,南海还有皇帝的“御田”;清华园作为北方少有的水景园,有人评论它:“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池”,畅春园便是在其基础上修建而成。清华园聚水为涌,以岛、堤将其分隔为前后湖,后湖西北岸临水建水阁,阁旁“垒石以激水,其形如帘,其声如瀑”,湖面广大,并与四周河渠构成水网,可供游船、滑水之乐。清代继承明代西苑,水面约占园林三分之二,静心斋、濠濮涧、流水音等水中景观处处皆是。清代皇家园林多借鉴江南之水面划分,水景设置与因借关系,水源开发利用控制,以及驳岸、码头、石矶等处理手法。
清代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因水成景,成为园林景观中最精彩的传神之笔。所谓“山庄以山名而实趣在水;瀑之溅、泉之淳、溪之流成会干湖中”。山庄湖区的堤、岛、桥将湖面划分成“三堤、五岛、七湖”的自然水面格局。湖区三大水源分别来自大小山泉、武烈河水、热河泉,且出水则从南宫墙的五孔阐门再流入武烈河,构成完整水系,这个水系充分发挥水的造景作用,以溪流、瀑布、平濑、湖沼等形式来表现水的静态和动态之美。
图2-4 避暑山庄全图 来源:www.ss-tz.com
图2-3 清华园 来源:作者自摄
南三海的布局,其中水面最大
北京颐和园仍是按“一池三山”传统模式修建的皇家园林,217 km2的大昆明湖牢牢控制着整个园区,由西堤和支堤将其划为三个大水面,在其中各设一岛,巨大的昆明湖水面,衬托着以佛香阁为中轴的万寿山,山水相依。长堤上有形式各不相同的六座桥,除玉带桥造型秀丽,颇具江南园林风韵之外,其他的桥多具北方皇家园林风格。
13
图2-6 颐和园佛香阁 来源:作者自摄
圆明园则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无论在水面之体量还是在理水手法等方面都是最为丰富的一座人工水景园,在总面积350 km2的园区中人工水面竞达一半以上,“一池三山”的传统形式得以继承,并结合了西洋园林的理水手法,全园由河渠构成完整的水网,园中数以百计的园中之园由水网系统紧密相连形成迂回曲折、锈绣如带的水景花园。园内水面聚散皆有,形状圆方各异,岛、堤、桥、岸边建筑、山石植物各在其位,水面形态虽变化多姿,但有条不紊,毫无类同之处,视觉景观极为丰富。 2.5.1.2. 中国传统水景的类型
中国传统水景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池沼:池沼是中国园林水系统中使用最为普及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在古典园林中,池沼比湖海的面积小,在运用上就显灵活多变,无论是南方园林,还是北方皇家园林中的园中之园都广为使用。故“池亭”、“池馆”、“园池”、“山池”也常常成为古典园林之代名词。一般而言,北方宫苑水池多以几何形的规整式与园林整体布局有机统一,南方,尤其是江南园林的水池多呈自由式,以表现一种参差之美、天然之美。
②湖海:为了表现一种平远宽阔中无限的视觉效果与胸怀,湖海成为园林中水体面积最大的类型。正是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园林或视界开阔,或气度恢宏的空间性格。颐和园的昆明湖,扬州的瘦西湖,济南的大明湖,承德避暑山庄的湖泊组群,杭州的西湖都是以大面积的水并以湖海之称闻名于天下。圆明园中有“福海”,北京西苑有“三海”,即中海、南海、北海,不管是圆明园“福海”中的“蓬岛瑶台”,还是中南海伸入水际的迎薰亭、水云榭,都是“琼阁浸琉璃,倒影漾碧波”,确实给人一种瀛海神州之感。
除了表现广阔的景观效果,湖海还起着蓄水、泄洪的重要作用,三山五园之一的清漪园的昆明湖,开挖的目的即是蓄积降水以备灾年不时之需,而并非是为了建园游玩。 ③泉源: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历云南鸡足山时,在寺庙内发现有一喷泉,颇为感慨:“轩中水由亭沼中射空而上,沼不大,中置一石盆,盆中植一锡管,水自管倒腾空中,其高将三丈,玉痕一缕,自下上喷,随风飞洒,散作雾花,前观之,甚奇。”
14
这是人们利用自然水的落差设置的人工喷泉,据记载,汉代上林苑中设有“铜龙吐水”,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园林中就有喷泉的应用。泉既是园林水景设计的重要水源,也是独特的景观之一。山泉地泉、温泉冷泉、流泉涌泉,从水温、形态、动态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感受。济南因城市中有泉多达七十二眼而拥有泉城之美誉。承德避暑山庄的泉源可谓最为丰富,热河泉水量大而水温较高,隆冬祁寒也会使地脉暖融,致使湖中荷花胜开如常,而不凋落,乾隆对此颇有感慨:“回跸山庄,正当菊花之时,而湖中荷花尚有开者,节过寒露,即内地亦不能若地,实为罕见。”
④溪涧:溪涧是两向延伸呈迂回曲折之势蜿蜒于园林的不同高地。其形态幽而清静,缠绵而悠远,于流动中见静谧。历代众多名人都以自己的宅园取名与“溪”相连而慰藉。唐代柳宗元的“愚溪”,宋代沈括的“梦溪”等都将他们的理想境界与溪涧联系在了一起。杭州西湖著名的九溪十八涧,“山幽静,溪流曲折,诉诸人们耳目的是水声潺潺,鸟鸣啾啾,嘉木阴阴,芳草萋萋……”金学智在总结园林中溪涧时这样写到:“水为园之血。在园林中,除了湖、池等类型容量大体量的水之外,还得靠溪、涧、湾、沟等带形水体的分布和流通以构成全园水系……尽管园中某些溪水是静止的,它们能给人以同中之脉的感觉。”
⑤瀑布与水帘:李白在《 望庐山瀑布》中的绝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围人皆知,耳熟能详。存中国古典园林中,天然瀑布所见不多,北方皇家园林亦是如此,主要是因落差水源所限,江南宅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人工瀑布经验,对此,计成在《园冶·掇山》中有过写照:“瀑布如峭壁山。理也,行观有坑,高楼檐水,可涧至墙顶作天沟,行壁山顶,留小坑,突出石口,泛漫而下,才如瀑布。小然,随流散漫,不成,斯谓坐雨观泉之意。”瀑布这种水态在古代亦用于亭子的降温,水从亭顶向四周流下如帘,称为“自雨亭”。
此外,古典园林群的建造通过与水利工程的结合,也促进了区域水系的联系与交流,最典型的例子为北京修建的三山五园,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定都燕京(中都)。按照中国的传统,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都城,在城市建设上首先考虑的是市内的用水,因此,金中都开凿了引水渠(长河前身),把玉泉山丰沛的水源导入大宁宫(北海前身)。元灭金后定都北京,建成了规模宏伟的大都城。由于大都所需物资均需通过漕运,在督水监郭守敬的倡导下,开始了修白浮堰凿通惠河的水利工程。根据郭守敬的计划,从昌平引来白浮泉水,在上游沿着“西折南转”的走向,修筑了一条白浮渠堰。拦汇沿途诸水,流注瓮山泊(昆明湖)。再开挖通惠河将水导入高粱河上源,接济大都漕运。通惠河工程,不仅对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将瓮山泊纳入北京西北水系,改变了其原始淀泊的面貌。充沛的水源扩大了瓮山泊的水面,河流上下衔接水势顿呈浩淼,湖水可蓄可泻不仅能行船通航,而且开始具备了一个水库的功能。古昆明湖水域成为京城重要水脉之一。
15
至清代,北京城市用水量骤增,瓮山泊水入不敷出。乾隆皇帝在1749年的冬天,对西湖(瓮山泊清初的称谓)进行大规模的疏浚扩展,一是修整西山、玉泉山一带的水道和泉眼,作为西湖的水源,二是拓展西湖扩大蓄水量。经过两年整治,终于在京城西北郊形成了一个以昆明湖为中心的可以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加强了漕运、水利、农田和园林用水功能,并且还结合这一供水系统修建了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形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群,水系的连通也使得京西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25] 2.5.2. 风水水法与古代风水格局
风水(亦称堪舆),是一门十分严密而又深遂的学科,它包含着传统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朴素的生态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这里谈及的风水学,只是从一般学科概念中抽出与本研究课题相关连的部分,即风水学中水的重要意义和对待水的自然观作探索,非专门对风水学进行研究。
风水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既是集众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方,也具一定的操作技术,所以历代也称其为方术和方技,它是中国人理想生存模式的理论依据和选择依据,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一种理想契合。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水对于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地反映在风水意识中。吉地不可无水,水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披风水视为“龙脉”的山。“来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有水无山料可载”。在无水不能成局的风水“得水”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近水、亲水的环境特征。中国历代古城都十分讲究对水体的亲近.多傍水而建,或依江河.或带湖海,鲜有例外。济南古城位于古济水南,城内有大明湖及上百处泉水,号称:“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苏州古城位于太湖之滨、有“五湖暗色绕城限”的水城之称.城内街坊,前街后河,枕水而居;唐代张枯诗云:“万家前后皆临水,四槛高低尽见山。”杭州古城外带钱塘江海之险,内抱西湖山水之胜;诗赞:“水光澈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有水,城市便有了灵气与活力。 2.5.2.1. 风水中对水的选择
风水水法中对环境中水的的选择有着一套系统的方法,归纳为水源、水质等八个方面
[25]
水源
要求源远流长,四季不竭。风水以水流出口归类各水的宗系,越是源远,风水的生气就越是纯正、持久。江河溪流不仅在地面上能相互沟通.最妙的是与天池相通,即通过地下泉脉使江河与高岗、山顶上的大湖深潭一气贯通。从水文学角度看。这样的水源,即使是大旱之年.亦有活水源源不断而来,当然是城市的上佳之选。 水质
风水师往往“相土尝水”来考察水质。良好的水质既保证了饮水的安全,又保持了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