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透视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天岗湖中心小学 王言花
【摘 要】 小学语文教育是很重要的课程,而学好语文不单单是背诵记忆基础知识就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考,教师应该改变传统以说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小学语文阅读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获取文章中的信息,以自身感受和常识去理解作者的想法,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对创造性思维也有所锻炼。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普遍都形成了能写却不能说,能做试卷拿分却又思维固化的状态。在背诵一套套答题模板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的,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普遍都是懒于思考,等着老师告诉他什么是标准答案,答题套路又是什么,然后学生再按照答题模板去套答案就行了。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仿佛忘记了主观能动性,只是被动接收知识。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大重点就是对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去发散思维,而不是去拘束学生。为改变传统教育学生思维僵化这一弊端,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一过程。在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个人讲授知识,教师也应该适当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发言,在阅读教学中营造自由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学习中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例如在学习《曹冲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想要称一头大象都有什么方法?在给几分钟思考时间后,教师就请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提出可以用跷跷板来称,有些学生提出可以用现代的大型电子秤等等。当学生愿意积极去参与课堂,也就是学生愿意主动去思考的表现。教师也应该看到班级中比较害羞、不太积极发言的同学,应该主动去请这类同学发言,或是让学生不必站起来就坐在位置上发言,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他们发言之后,教师需要对他们的发言予以肯定和鼓励,为他们建立起信心,让他们逐渐能够主动举手起来回答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应该忽略成绩不好或是不积极的学生,只去与积极的学生互动。(上接第57页)且为介绍这种玻璃的功能埋下了伏笔。教师应当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思维,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设计问题”,通过问题推动教学
对于“设计问题”环节而言,重点是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提问”的使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可以更明显地提升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教师可以在问题设计环节,强化问题与教学主题的针对性,凸显问题之间的连贯性。
例如,在群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安排有相同特征的课文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基础的简单的问题,例如课文的文体、课文的主题、课文的结构等比较基础的问题类型;其次可以提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例如课文主要的叙事结构、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最后可以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例如这小学生作文辅导58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善于提出疑问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也是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方式。一个学生有疑问也就从侧面说明了这个学生在思考,而在不断质疑、不断追问中,也是不断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散思维的过程,所以说学生质疑是一种很必要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一篇新的阅读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在课程开始前便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教学中解答学生的疑问。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在课堂开始前,教师询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这时便有学生提问:小蝌蚪到底是怎样逐渐由蝌蚪的形态变成青蛙的模样的?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便引导学生把文章结构顺序划分好,根据时间顺序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一问题之后,学生又问:为什么小蝌蚪为什么和青蛙模样不一样?小蝌蚪为什么不一直和妈妈在一起,还要去寻找妈妈?在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后,我就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而在不断的提问、解答的过程中,就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很好的锻炼。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大胆想象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普遍是具有强烈好奇心与想象力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想象,不让学生的思维僵化。例如在学习完《在牛肚子里旅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蟋蟀在牛肚子里看见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有什么心理活动?这样的问题便能激起小学生的兴趣,有些小学生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蟋蟀在牛肚子里经历了多重磨难,想尽一切办法最终出来的故事。对于这些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鼓励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如此便不仅仅对想象力进行了训练,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四、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使消息的传递更加方便,也使知识的共享更加便利。对于当今时代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能很方便、很灵活地使用网络,但这一学习方式需要家长的辅助监督,不能让学生借着学习的名义来娱乐。发散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有一定的想法,而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扩展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散奠定知识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传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文章,让学生在课下自由观看,自由点评。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后,便能得到无限的启发,这是在有限课堂学习中的无限延伸。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课
(下转第59页)
篇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提问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方式,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以重视。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形式,教师需要依托时代的发展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及时转变发展教学理念,创新群文阅读教学方法,不断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能力,让学生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训练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主萍.群文阅读——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议题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教育,2019(12):55-56.
[2]仇冠伟.从“单打独斗”到“以多取胜”——论小学语文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8(24):20-22.
教学透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要
江苏省高邮市汪曾祺学校 陈爱平
【摘 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渠道,也是语文素养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对于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除了需要关注学生在阅读中收获了什么,更重要的应该是关注其阅读素养的建设和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结合经验梳理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要点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要点
阅读的重要性大家是有清楚认知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增加积累(字词、修辞、素材、信息、知识等等),可以培养精神品质,可以提升审美素养……但这些都是从学生综合素养的收获上来说的。其实,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能需要教师关注和把握,这就是对学生阅读素养(阅读的态度、阅读的价值观、阅读的能力)的培养。因为进入中学后,大部分阅读学习都是在情态下进行的,随着年级的增长,教师的参与逐渐减少,这对学生阅读素养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小学阶段阅读教学除了要关注阅读收获,更应关注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基于这样的判断,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梳理了几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关注的要点。
一、注意对学生阅读态度的培养
小学生心智比较单纯,给教师的印象就是比较“听话”——不管学得好坏、效率如何,只要是教师安排了任务,学生一般都会去完成。所以,不少教师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不太关注学生的主动性,一般就是按照学习需求要求学生去阅读规定的、推荐的书目。对小学生来说,通常他们在教师指导和要求下是可以完成阅读任务的。但这种依赖于教师要求的习惯一旦养成,当他们进入中学后,就出现了问题——自主阅读空间越来越大,教师参与度越来越小,很多学生等着教师安排、监督才会去读,阅读的质和量跟不上节奏。所以,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态度,其实比督促他们读多少书更重要。
培养学生阅读态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价值观建立(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收获感、成就感),第二是给予学生阅读的快乐体验——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诵读比赛、讲故事活动、图书推介会、阅读知识竞赛、阅读抄报评比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利用小学生的好奇、争强好胜、喜欢展示自我的心理,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主动阅读的积极情感。
二、注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低,有不少教师会采用比较简单直接的教学方法,也就是灌输、讲授法——这种教学理念也通常会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对阅读“指导”过于细致,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技法是什么,关键词句、精彩修辞等等,教师都是直接告知学生,(上接第58页)堂氛围,而这种课堂氛围既要自由,却又不能失去秩序,这种界限就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好尺度,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上有着重要的职责,语文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代表,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技巧,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对思维能力进行很好的锻炼,让每个学生都养成主动发言思考
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郑德秀.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研,2009.[2]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9语文园地甚至让他们按教师提示把重点词句、核心段落等在书上划出来或抄写到积累本上。可以看出,整个阅读过程学生根本就不需要动脑子思考,只要动眼、动手就可以完成,阅读能力(比如分析解读)基本上是得不到发展建设的,等他们进入中学,这种阅读能力的欠缺会极大地影响其学习质量。
阅读教学另一个需要教师把握的要点,就是注意培养阅读能力。在考虑到学生学情(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力)的情况下,给学生思考、锻炼的平台,这个方面比较常用的方法有问题牵引法、合作讨论法、师生互动法、读写结合法等等。比如在阅读《父亲、树林和鸟》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提示学生注意文章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而是将学生分组,问:“这篇文章的关键句是哪个?说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交流探讨是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的。以这种开放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解读能力。
三、注意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和一些经典的书目,这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过于拘束学生的阅读空间。除了推荐文本,还不允许学生去读其他书籍(“这本书不好”“这本书没有意义”),这样组织阅读教学,有两个负面作用:一是打压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征,自然也有其阅读的兴趣取向,就像吃饭一样,同样的营养,每个人有不同的味觉喜好。过于拘束阅读空间,不仅使学生的阅读态度不积极,而且极大地了学生的个人发展。所以,组织阅读时,教师必须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对象和阅读方法的空间,让他们汲取自己喜欢的、需要的知识养分。当然,有的教师会说,“课下,学生愿意读什么书,我并没有去啊”,但教师忘了一点,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小学生,放学之后,需要给他们留下娱乐、玩耍的时间,不能给他太大的课业负担。而我们要求他们在课下阅读大量推荐书目,哪里有时间去读自己选择的书呢?所以,意识到学生需要阅读空间,但在操作上需要具体落实,这方面主要的做法是减少“必读”量和组织阅读知识竞赛(或故事会),一是给学生时间,二是调动其个性阅读兴趣。
以上,结合小学生阅读发展的需求和自身阅读教学的经验体会,梳理了三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关注的要点,主要的观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收获,更需要关注学生阅读素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吕吉玲.小学语文阅读的开展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9(04):112-113.
[2]李昱.解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68.
[3]李建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