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4期2009年8月
延边党校学报
JournalofYanbianPartySchool
Vol.24,No.4Aug.2009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防御机制的
相 关 研 究
罗 云
(湛江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摘 要]为调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相互关系,用采用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与Bongd
的DSQ(防御方式问卷)经路敦跃修订的中文版本问卷调查了江西师范大学与江西中医学院的400名大学生,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防御方式问卷中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以及掩饰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成熟的防御机制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中间型防御机制不呈相关,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些借鉴。
[关 键 词]人际信任;防御机制;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352(2009)04)0106)02
1 问题提出
2.1 研究工具
2.1.1 采用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本量表共有25个项目,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的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介)。采用五分对称评分法,1分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故量表总分从25(信赖程度最低)至125(信赖程度最高),中间值为75分。量表的劈半信度为0.76,其中男性为0.77,女性为0.75。
2.1.2 使用Bongd的DSQ(防御方式问卷)经路敦跃修订的中文版本。此问卷共包括88个项目,包括比较广泛的防御行为:即从成熟的到不成熟的。每个项目均采用1-9的九级评定方法,1为完全反对,9为完全同意。此问卷共测量24种防御机制,分为四部分:MD1-不成熟防御机制(8种);MD2)))成熟防御机制(3种);MD3中间型防御机制(13种);MD4掩饰因子。
2.2 研究对象在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中医学院两高校中抽取文理不同专业本科生400人,其中男183人,女217人,平均年龄为18.6岁。
人际信任就是人际交往的一方在/或合作或竞争0的不确定条件下,预期另一方对自己做出合作行为的心理期待。我们对人际信任的探讨起源于对人性态度的研究,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了对人性的一般态度,这种态度一旦形成就会影响我们人际交往。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是否为陌生人开门,能否把自己最秘密的事告诉别人?是否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是否认为这个社会好人还是比坏人多?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要取决于我们对人的人际信任度。国内外对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现在已有不少,西方心理学家早在六七十年代就编制了一系列有关人际信任的量表。我国也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少的相关研究,如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的有关因素,人际信任与人格的关系等等。虽然当今对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不少,但还没有有关人际信任与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防御机制作为对内在冲突的一种潜意识反应,个体在应付各种挫折情境时,为防止和减轻焦虑等精神压力而采取一系列习惯性适应行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了解他们的人际信任以及与防御机制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工作者更好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了解大学生心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 结果与分析
2 研究方法
3.1 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
[收稿日期] 2009)04)08
[作者简介] 罗 云(1980)),女,江西南康人,湛江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
#106#
表一 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均分T检验呈现非常显著的相关。
4 讨论
综合表一、表二、表三可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为我国的教育机制敲响了警钟。另
由表一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显著低于中间值,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1)对人际关系重新组合的不适应,学生长期适应了中学阶段的人际关系,上了大学以后离开了父母、亲人、老师、朋友,进入一个新的人际关系系统工程,学生立刻深感适应困难,很难与周围人建立和谐的新关系;(2)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这就造成一方面父母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不允许孩子到外面去玩,还时时告诫孩子要提防坏人,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另一方面,父母又对孩子过分溺爱,从小就养成孩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冷漠,不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当他(她)们一投入到一个大集体中学习的时候,这些问题都呈现出来了,朋友、同学之间互不相让时而有之,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人际交往,继而影响人际信任。
3.2 人际信任与防御方式的相关及分析表二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
防御方式的相关系数(r值)
外,人际信任与防御机制存在相关又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指导方向。学生都是非常单纯的,渴望轻松与真诚,然而看到的很多却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和表面化,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奉献精神越来越少,利益交换的原则无处不在,虚伪与欺骗常常可见,使阅历浅、经验少的学生自感难以应付,在尚未走向社会的学生心灵上产生阴影,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信任别人,采取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在以后的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学会采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这需要靠家庭与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应该培养孩子的能力,多带孩子到外面玩玩,与人多接触,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培养孩子乐观豁达的性格,这就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以正面良好的教育。其次,学校在教育中不但应该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还应该教育学生们和谐地与周围人相处,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能够敞开自己,相信别人,也给他们自己一个机会与他人融洽相处,而不总是带着敌视或者伪装的面俱。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多加引导,多给予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不管他们成绩如何,他们都受到老师的关注,对他人产生信任感。再次,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一个大环境,应该
表三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不成熟 防御机制各因子的相关系数(r值)
加快社会信任制度的改革,把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要求和标准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规章制度中去,建设一个完善的社会信任制度,用这种制度来规范约束和引导人们,使他们在各种行为和活动中诚实守信。与此同时,社会应尽量减少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从而降低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的压力,减少他们的焦虑和紧张,给他们更多实际的支持。
由表二可得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及掩饰因子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成熟的防御机制有显著的相关,与中间型防御机制没有相关。这说明采取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或者是缺乏人际信任的大学生更容易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从表三的进一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投射、被动攻击、抱怨、幻想、以及潜意显现都有非常显著的相关,与退缩有显著的相关。成熟的防御机制确是有益于学生们的人际信任,也可能是充满人际信任的大学生能够较多地应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另外,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中间型防御机制没有显著相关,而与掩饰因子呈非常显著的相关,这表明本次研究的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因为经常采用掩饰性行为的学生其人际信任也会较低,故两者之间会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Z].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2]路敦跃.防御方式问卷初步修订结果[J].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2)
[3]张玲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王慧倩)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