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来源:保捱科技网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

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430000

[摘要]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不仅继承了以往护理的概念, 同时鼓励父母的全程参与照护, 促进早产儿及家属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早产儿的家庭照护。本文对早产儿的特点、早产儿父母心理特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核心概念、实施具体内容和运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模式提供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早产儿; 父母;护理

早产儿指的是胎龄在37周之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大部分早产儿出生时的体重低于2500g,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出生后即被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造成早产儿和父母长时间的分离[1]。早产儿父母往往因无法陪伴患儿,对早产儿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护理经验的缺乏,母婴之间正常关系形态的无法建立而产生巨大的心理问题。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将关注的重点由疾病本身逐渐扩展至患儿及其家庭[2]。在FCC模式中,使早产儿得到父母的全程照护,使早产儿父母便捷的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使医护人员根据患儿及其家庭的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此模式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早产儿父母的焦虑情绪。本文从早产儿的特点、早产儿父母心理特点、FCC的核心概念、实施具体内容、 运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1. 早产儿生理发育特点及临床表现

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来自母体的抗体含量少,故抵抗力差,极易继发感染危及生命;呼吸中枢发育的不成熟,使早产儿出现青紫发作、肺膨胀不良、缺氧、呼吸道梗阻、肺透明膜病等;体温调节中枢发育的不成熟,使体温易随环

境温度的变化,出现忽高忽低现象,不能维持稳定的正常体温,常因寒冷而导致寒冷损伤综合征,又因外界温度太高,导致发热;消化系统发育的不成熟,容易引起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系统发育的不成熟,容易导致脑室管膜下及脑室内出血,有时伴有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循环系统动脉导管开放发生率高,毛细血管脆弱易于出血[3]。因此,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常需要在NICU监护很长一段时间。

2. 住院早产儿父母心理特点

早产儿入住NICU后,母婴分离,早产儿父母不能亲自参与照护,他们无早产儿照顾经验,感到自己不知如何照顾孩子而产生无助感[4],他们担心孩子会有生命危险、留有后遗症、并发严重感染等,因此内心承受巨大压力,对心理造成极大冲击,出现严重焦虑情绪,引发身体和心理强烈的应激反应,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有较多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母亲有较重的恐惧、焦虑、抑郁、愧疚、无助、担忧、无奈、悲伤等负性情绪体验[5],这种高水平的焦虑不仅存在于患儿住院期间,而且可持续到患儿出生后两年[6]。这种焦虑状态不但影响其自身健康,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导致医患矛盾甚至暴力侵袭发生。

3. FCC的核心概念

FCC在内涵上秉承了整体护理的概念,但它更强调了家庭在患儿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FCC 模式不再把患儿当作单一的临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识到患儿属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和一种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7]。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儿及家庭,传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儿选择权,强调患儿家庭及照顾者间的协作,给予力量及支持,有弹性、授权[8]。它的特征是以建立患儿、家庭和照顾者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基础,传递健康信念,尊重病人和家庭的选择权,并强调三者间的协作。护士作为人类健康的促进者、教育者、指导者,在开展FCC工作中起着协调、指导的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就是为患儿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满足家长及患儿情感上的需求;允许家长留下照护患儿,与护理人员一起执行护理活动,为孩子提供正常的支持、照顾,以满足患儿生理、心理需求,使患儿达到身心健康、早日康复的目的。

4. FCC的实施方法 4.1入院宣教 4.1.1宣教内容

早产儿入院接受护理治理后,医院要为家属提供一对一宣教[9],宣教内容一般包括NICU的环境情况、治疗、护理的程序、患儿的发育、患儿目前的情况,早产儿的相关知识及家庭护理内容如保暖、喂奶、沐浴、脐部护理、皮肤护理 、预防感染、婴儿抚触等。

4.1.2宣教形式

可包含多种形式,如自制的一些健康教育视频或《入院须知》宣教手册(环境介绍、病房情况、患儿每日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情况)以及一些公开出版的刊物和网络资源。

4.1.3宣教目的

使家长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减轻父母因与患儿分离以及对患儿可能的预后不良所产生的焦虑、沮丧,增强信心,促进其与医护人员讨论交流,以便父母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治疗和护理。

4.2家长课堂

在NICU的示教室内建立家长课堂,以便为早产儿父母更好地开展宣教活动和心理支持工作。通过课堂培训、一对一操作示范[10],讲解早产儿的特点,常见疾病的症状、治疗、护理要点、并发症及转归等,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孩子进行科学指导,帮助父母认识早产儿的外表、行为和情况,指导父母读懂早产儿的行为暗示和促进生长发育,鼓励家长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对要求掌握的操作技术,如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抚触等,先由讲授者示教 ,尽量使操作程序简化,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再由家长练习操作,讲授者在旁督导,对出现的操作及时纠正,使家长正确掌握。而母亲对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决定了

母乳喂养的成败[11],因此对哺乳期的母亲进行个性化辅导对坚定母乳喂养决心非常必要。

4.3新的探视制度

在不违反科室规定的情况下,患儿父母可根据其需要随时到NICU进行探视,向患儿家属介绍NICU的基本情况,传授无菌观念,并完成消毒隔离程序,做好手部消毒、灭菌,并穿好隔离衣,戴好一次性口罩、 帽子及鞋套以防患儿感染

[12]。

4.4父母参与护理工作

早产儿住院期间,鼓励患儿父母参与护理工作是重要的内容。医护人员安排父母在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后到床旁,由经过培训的护士进行操作示范,如母乳喂养姿势、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抚触等 ,鼓励家长动手练习,掌握操作要点。患儿父母在参与患儿护理工作时,既能与患儿建立情感联系,又能得到自身角色功能的满足。患儿父母在NICU参与护理工作后学习到的护理知识,有益于患儿出院后居家护理的进行。医护人员也要帮助患儿父亲参与护理工作,因为较母亲而言,父亲很难时刻守在患儿床旁,在与患儿建立情感关系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医护人员应该教会患儿父母如何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掌握患儿的特点及需求、正确及时地做出反应,从而使患儿父母直接参与护理工作。

4.5袋鼠式护理

袋鼠式护理的实施者以父亲和母亲为主,由专门受过袋鼠护理方法的责任护士进行指导:家长60°仰卧在靠椅上,患儿赤裸全身俯卧于家长裸露的胸口,新生儿背部及身体后面覆盖毯子,同时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安全,指导母亲用一只手托住新生儿的臀部,另一只手置于新生儿背部,以防止新生儿滑落。在此过程中密切监测并记录早产儿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摄入奶量和体重。

4.6 阶段性评估

评估家属在极早产儿初入院、病情加重、病情稳定、出院前期等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每周定期通过口头问答及实践操作对极早

产儿父母的照顾能力进行评估,纠正其错误认知及护理方式,对其积极参与给予肯定。

4.7建立微信群

微信是一种跨平台的通讯工具,可通过网络即时地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 与视频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并将各自的学习资料上传实现资源共享[13]。医护人员通过微信方式,回答并指导患儿家属的育儿问题,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来交流,定期上传早产儿疾病的健康教育内容,早产儿家庭护理指南,包括早产儿家庭生活环境的要求,口腔、眼部、脐部、臀部护理知识,喂养知识,家庭预防感染措施,早产儿生命体 征的观察,早产儿神经体格发育状态,早产儿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各种常见疾病的注意事项和护理内容,以及通过微信提醒早产儿家长随访随诊时间等[14]。

4.8早产儿的延续性护理支持

早产儿出院后,制定“出院患儿随访记录单”, 在患儿出院第3-7天,责任护士负责电话随访,随访前须提前阅读病历[15],对早产儿父母进行掌握日常护理、特殊情况的专业指导,同时解答患儿父母的疑问。医护人员对早产儿进行院外护理干预和追踪研究,降低了早产儿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残率,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同时提高了家长的依从性和满意度,降低了早产儿父母的焦虑。

5. FCC的实施后的效果 5.1早产儿的健康状况

对早产儿实施FCC后,可明显促进其生长发育,有助于喂养,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患儿窒息发作、使心率更加规律、降低感染率等。能够降低患儿中重度支气管和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

5.2减少住院时间

在住院期间,让家长全面掌握早产儿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提高护理能力.把院内护理向家庭延伸,使患儿在家里也能得到较规范的护理操作,

从而减少住院时间。目前,FCC在欧美等发达周家已被广泛应用,且被认为是为患儿提供护理的最好方法,已被确认在减少住院时间、增进母婴交流、提高远期疗效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6]。

5.3早产儿父母的心理健康

FCC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鼓励父母参与早产儿护理及亲子互动 ,对其提供心理支持 ,能够促进亲子关系建立,父母与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早产儿的住院护理时,父母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护理知识,心理压力会减轻,信心有所提升。

5.4降低早产儿父母的焦虑

多项研究证实,实施FCC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父母焦虑的心理状态[28-30]。国内的一项调查发现,采用FCC模式可以很好地满足早产儿父母角色以及情感上的需求,而且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8]。有研究显示,早产儿母亲得到其他早产儿家长的支持后,焦虑、抑郁水平明显降低[29]。另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与患儿亲密接触可以增强患儿父母的满足感,减轻其心理压力,强化其信心与能力[31]

5.5提升家长满意度

提升患儿父母满意度 在FCC的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与家长的合作,使家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患儿治疗的决策,家长也获得了更多照顾患儿的技能以及与患儿亲密接触的机会,他们同时也感受到了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尊重以及对患儿的悉心照顾,这些也都无形之中提升了家长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6小结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极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其众多的并发症给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小的负担[19]。由于早产儿常在出生后立即被送入NICU进行集中监护,这样的母婴分离将持续至新生儿出院。母婴分离阻碍了母子之间正常的接触和情感沟通,导致母亲社会角色中断或被延迟,出现社会角色紊乱,使母亲心理状态不稳,并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20] 。在新生儿科有效

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让早产儿和父母交流、家长参与式护理、家长课堂、出院后的电话随访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早产儿由院内至家庭的延续护理,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早产儿父母的焦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尽管FCC已逐渐成为护理领域的发展方向,但受环境及条件的,在NICU的日常工作中FCC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实施。接受并实施FCC意味着一系列制度及传统观念的变更,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理解和积极的改变。FCC在NICU的推广使用,必将会对患儿、患儿家庭及医护人员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天惠,熊晓菊,陈锦秀,韩玲芝,朱慧云.早产儿照护模式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5年11月第29卷第11期下旬版(总第521期):4105-4108

【2】马盼盼,李杏良,刘亭君,高玉先.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极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5年11月第15卷11期:833-834

【3】罗群英.无暖箱条件早产儿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4.07:4121

【4】蒙景雯,陈华,李变,钱晶京,张欣,宋秀婷,茹喜芳,王颖,冯琪.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案对早产儿家长照顾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7年5月第32卷第9期:5-7

【5】朱长缨,杨丽全,李真真.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 36(5):100-104.

【6】瞿彭亚男,张军,范湘鸿.早产儿母亲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7年6月第32卷第12期:102-105

【7】郭晓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15年9月第13卷第25期(总第370期):2477-2480

【8】何悦,陈京立.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14,31(7):81

【9】李淑柳.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健康护理,2017年3月中第8期.

【10】苏晓娟,钱小芳,刘桂华,葛品,谢燕钦,黄珊,杨式微.早产儿医院一社区一家庭联动管理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8年3月第33卷第5期:1-5

【11】陈俊玲,林小容,满孝奇,朱瑞云,汤绍兴.308例早产儿出院后规范化延伸保健服务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年7月第32卷第14期:3201-3203

【12】明美红,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极早产儿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7年9月上旬刊:113-115

【13】马杰.微信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5,25(24):99-100

【14】乔筠.基于微信平台开展早产儿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年8月第32卷第15期:1424-1426

【15】孙静,李琳琳,连冬梅,陆朋玮.家属参与的延续护理模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17年4月第4卷第17期:458-461

【16】伍玲,滕林海,郭庆玲.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6年2月:82-83

【17】刘桂华,钱小芳,欧萍,等.延续护理干预对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5,50(6):697-703

【18】孙娟,王正新,祝启花,等.个案管理在早产儿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6,31(19):1-4

【19】杨利民,王金秀,张琳.142例极早产儿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2):4784-4787

【20】刘建鹏,张宇翔,陈佳欣,等.母婴分离影响母亲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简述[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5):665-667

作者:苏静

联系地址: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 联系电话:181****2032 电子邮箱:****************

武汉市百步亭金桥汇2期8栋一单元1401,苏静181****20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