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环大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课题:《杜甫诗三首》(望岳) 师生札记编写人:八年级A段刘红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1、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知识链接】
1、杜甫简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优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 “五环大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师生札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3)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3、文题知识
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 “五环大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一、自学指导
(请朗读课文,思考,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出色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下列生字注音A 岱( )眦( )
师生札记 2、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 )通( ) 3、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 小(形容词用作动词,认为„小) 4、解释文中重点字词
(1)齐鲁青未了 未了: (2)造化钟神秀 钟: (3)阴阳割昏晓 割: (4)决眦入归鸟 决眦:
(5)会当凌绝顶 会当: 凌: (6)一览众山小 一: 6、课文诵读指导
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生们可进行自由读、齐读,要求用“/”给全诗划分节奏。(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 二、合作探究
(请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探究1
诗题为《望岳》,这里“岳”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 “五环大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师生札记 探究2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联系写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3
找出你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
【展示质疑、教师点拨】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同步演练、拓展提升】 背默《望岳》
【归纳总结、回归目标】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伟大诗人杜甫,学习了他青年时期的古体诗《望岳》,踏着他的足迹“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 “五环大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了东岳泰山,领略了泰山的壮丽风光,体验了诗人青年时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境。相信大家一定更加明确的理想和志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