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上)
课程教学提要
一、课程教学目的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带有工具课性质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古代书面语言的感性和理性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并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在现代汉语中还有生命力的古代语言成分。 二、课程教学内容
古代汉语学习中常用的工具书简介;汉字的结构分析和形体发展;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词义的变化;古代汉语重要句法;古代汉语重要虚词和习惯句式;古代汉语修辞和古文今译;古代汉语音韵常识;近体诗格律;古代汉语文选。 三、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今相关工具书的编排和使用;汉字形体的发展和形声字结构分析;古今词义有差异的词;词的本义和引伸义;古汉语词类活用;“是”字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古汉语常见习惯句式;常见重要虚词的词性和用法;古汉语中比喻、代称、并提、互文、委婉等修辞手法;古文今译的方法;汉字通假和反切注音法;近体诗的特点;古代汉语文选中的重要语音现象。
难点:古文字形体和形声字的反常结构;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异的词;词的本义的确定;词类活用的识别和翻译;宾语前置句;具体分析常见重要虚词在上下文中的用法;古今语音的差异;通假字的识别;近体诗的平仄;古代汉语文选中的难解词句。
第一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帮助学生认识古代汉语学科的归属,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含义、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要求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界线以及古代汉语的分期;了解文言和古白话的区别;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掌握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提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含义。
古代汉语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东汉末年——隋) 近代汉语(唐代——1919年)
(二)古代汉语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两种书面语言。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是汉代以后以北方话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的发展是属于语言的正常发展,而文言的形成及其发展,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文言严重脱离口语,却又能形成一个系统并发展到现在,原因有二:一是语言内部的原因,即汉字不随口语变,因而文言不受时间空间。 一是语言外部的原因,即古代文人追求简古(简略古奥),以突出自己的身份品位等。
(三)古代汉语课学习的对象是文言文,重点是先秦两汉的作品(源头)。
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除了“文选”(历代的文言文、韵文、诗歌)外,还要学习必要的古代汉语常识,重点是传统语言学常识的现代分析。传统的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分类有差别:
文字学(形) 语音学
传统语言学 音韵学(音) 语义学 现代语言学 训诂学(义) 语法学
修辞学(文学范畴) 文法学(后起) 准现代语言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一)继承文化遗产的需要。
中国人民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对于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是“去除糟粕,吸收精华”。要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就需要学习古代汉语.我们的文献库藏,时间超过三千年,绝大部分是用文言记录的,你要开库探宝,古代汉语是钥匙,你不用它就进不去。从古代哲学、文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诸方面举例说明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提高文化素养的需要。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对不同的人来说,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全民族文化科学水平在不断提高,每个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将接触古籍,都有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责任,自然应学习古代汉语。同时,现代汉语中继承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成分,因此即使是阅读现代作品,也需要古代汉语知识。
总之,学习古代汉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同学们获得较高层次的愉悦,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一)理论和实践结合。
在古代汉语常识中,文字、词汇和语法三部分相对重要。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和虚词的用法是重中之重。学习古代汉语,一定要把理论(掌握知识)和实践(阅读、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一定要多阅读,以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多读,才能熟悉文言的表达习惯。多读不在于每次读的多,在于能持之以恒。要注意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并重。在阅读古书时,要重视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
(二)掌握学习的方法。 1、深究范文.
选几篇范文,一是熟读,背诵;二是字、词、句逐个落实,透彻做到了这两点,就等于建立了一个根据地,事实已证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掌握词汇和语法现象,由此推及其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横向比较:
指比较古代汉语和外语的异同,互相促进,增强理解。 3、纵向类推:
指借助现代汉语(包括方言)中的语言现象来理解,掌握古代汉语中的语言现象。 (三)学会辞书的运用.
由于古代汉语离我们时代久远,学习它,往往要借助各种工具书.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要逐渐学会相关辞书的运用,这将会使学习者终身受益。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古代汉语的含义;古代汉语的分期;古代汉语课程学习的内容;古代汉语学习的方法。 难点:文言和古白话的区分。处理办法:通过例举中学教材中选录的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让学生体会文言和古白话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根据讲授内容,选择生动性、趣味性较强的事例进行讲述,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克服学习古代汉语的畏难情绪。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张中行著《文言和白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3、板书。 第二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二章:常用工具书简介·常用字典辞书。(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现代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字典辞书的类型和作用,并熟练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能充分利用它们解决课内外遇到的相关问题;熟悉古今汉字的归部原则。 四、教学内容提要
一、常用字典辞书。
(一)《辞源》和《辞海》(含古今汉字归部原则);
1、《辞源》简介:出版于1915年,是我国第一部语文兼百科的辞典。它解释了部分复合词,不像《康熙字典》只收录单字。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辞典编纂前进到一个新阶段,对我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1979年,《辞源》进行了修订,成为一部古汉语辞典。它收录条目的时间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用繁体字排版;每字下的注音,除汉语拼音外,还有注音字母和《广韵》的反切(含声、韵、调)。
《辞源》最大的特点是“重在溯源”,即尽可能追溯每个词语的最早出处。如查“小说”,知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指源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浅薄琐屑的言论。又如“小康”,《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qi
四声,差不多
)可
小康。”(老百姓已经很疲劳了,差不多可以稍稍喘一口气了。后指经济宽裕,不愁温饱。)又如“档案”一词最早出现于清代,词义与今天微别。
2、《辞海》简介:《辞海》出版于1936年,比《辞源》晚出20年,与《辞源》相比,更注重收录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条目,引书更详细。1979年,《辞海》进行了修订,成为一部主要收录百科条目的综合性辞典。它选收了包含古今中外各学科知识的条目;用简体字排版;注音唯有汉语拼音一种。
《辞海》最大的特点,一是包罗宏富(见上);一是解释准确(与《现代汉语词典》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该书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3、古今汉字归部原则:古代是“以义归部”,即选取汉字中与该字字义关系最密切的部分作为部首;现代是“据形定部”,即左右结构选左;上下结构选上;内外结构选外。《辞源》和古代的辞书采用“以义归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现代辞书采用“据形定部”。如:
例字: 问 相 鸿 《辞海》: 门 木 氵 《辞源》: 口 目 鸟
(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该字典由专家、学生和工人构成的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只收录古汉语中的常用字和常用义,分为两大部分:1、常用字。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高或古文名篇中出现的字(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字一般都能查到),同时收有少量双音词。2、难字表。只有注音、释义,没有例句。该字典最大的特点是通俗和实用,适合古代汉语初学者使用。如“赤”下“[辨]赤、朱、丹、绛、红。五个字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及浅的不同程度排列,应是绛、朱、赤、丹、红。到后来‘红’和‘赤’没有区别。”又如“觉”下“[注意]在古代‘睡觉’没有睡眠的意思,只表示睡醒。”
(三)《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由四川、湖北两省的专家集体编写,1985年陆续出版发行。它收字56000余,是目前最权威的以解释汉字形、音、义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工具书。
《中华字海》,冷玉龙等编,收字数量多达8万5千多,是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工具书。该字典多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据报载,北京资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录有出处的汉字已达91251个)
《汉语大词典》由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市(华东六省市)的专家集体编写,1986年开始出版发行,1994年出完最后一卷。 全书共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目前收词最多、解释汉语词语形音义最权威的大型历史性工具书。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辞源》的溯源功能;古今汉字的归部原则。 难点:《辞源》涉及的古代注音方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通过举学生熟知的例子来说明《辞源》的溯源功能和古今汉字的归部原则;对《辞源》涉及的古代注音方法,在后面的音韵部分中要介绍,本讲中可点到为止。 2、让学生到图书馆翻阅、使用讲到的字典辞书。 3、板书。 第三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二章:常用工具书简介·古代语言专著。(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古代语言专著,重点掌握《说文解字》的出现年代、作者、性质、体例、成就、局限以及《康熙字典》的体例、不足,同时能充分利用古代语言专著解决课内外遇到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内容提要
二、古代语言专著。
(一)《说文解字》(年代、作者、性质、体例、成就、局限)
1、年代和作者:《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时期许慎著,约成书于公元121年,历时二十多年完成。
2、性质: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
3、体例:《说文》共分14篇(加上“叙”即为十五篇),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1163个。全书采用部首编排法,分为540部,每部下的字按形体相近或相关排列,即所谓“据形系联”,使纷纭复杂的汉字初步有了门类可归,这是许慎的一个创造性发明。 该书的释字体例为:每字下先列小篆形体作为字头;其次解释该字的本义;然后用“六书”理论来分析字形的构造;个别字还有书证和异体。如:
踊 跳也从足甬声
(臬刂) 刑鼻也从刀臬声易曰天且臬刂 (劓)臬或从鼻
4、成就:(1)文字学上,该书保留了大部分先秦字体,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们认识古文字的桥梁;(2)训诂学上,它保存了汉代以前的许多训诂资料,反映了上古汉语的词汇面貌,对阅读古书很有帮助;(3)辞书编排上,它首创的“部首编排法”一直是后代编字典辞书的一种主要体例。
5、局限:
(1)对文字形体的解释穿凿附会。一是因为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见到的金文也很少,
所以对文字形、义的解释欠妥,如:“之,出也,象草过 ,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其实,“之”的甲骨文作 ,从止从一,谓足有所之,本义为“往”,与草木无关。 二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东汉时盛行敬天、信神、尊君、信阴阳五行)对一些文字形体的解说很荒谬。如“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实则“王”的初形作 、 、 等,本像斧头形(横置更明显)。
(2)部首分得太琐碎,编得不太科学。《说文》540部;《康熙字典》214部;《新华字典》1部。《说文》仅少数部首是“据形系联”,大部分无规律,同部中的字今天看来,大多无次第。
(二)《尔雅》《方言》《释名》(略讲,初步了解,训诂学中再详细介绍) (三)《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皇帝(玄烨)命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编纂的,前后用六年时间。因于康熙55年(1716年)成书,被赐名《康熙字典》。该书收字47035个,按部首编排,全书分为214个部首。该书的释字体例,见教材P67。
今天我们使用《康熙字典》要注意该书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引用书证方面存在的不足。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说文解字》的体例、成就、局限以及《康熙字典》的体例、不足。 难点:《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体例。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把结合例字来介绍《说文解字》的体例和局限作为重点;结合文化史介绍《康熙字典》的不足。关于《康熙字典》的体例,教材上有结合例字的介绍,主要由学生自学了解,不懂再问。
2、让学生到图书馆查找自己姓名的小篆形体,初步学会辨识《说文解字》的字头形体。
3、板书。 第四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二章:常用工具书简介·类书、书目、索引。(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古代的类书、书目、索引及其作用,会查找常见的类书、书目、索引。了解并学会使用电子本古籍索引。 四、教学内容提要
三、类书。
类书是我国古代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特殊的工具书,它是辑录各种古籍材料,按类目或韵部编排,供人们查检、引用的工具书。(今人编《唐诗鉴赏辞典》等,受此影响)
(一)《艺文类聚》(100卷)。唐欧阳询等编,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类书。
(二)《太平御览》(1000卷)。宋太宗命令李昉(fǎng)等在太平兴国年间编修。初名《太平总类》,因每天送三卷供宋太宗阅览,故改名为《太平御览》。全书分为55部,每部下又分小类,共有4558个子目。如“火”部下有“灯、烛、炬、庭燎、烟、炭、灰”等小类。该书以引书繁富而著称,所引书共千余种,70%以上都已经失传,具有十分宝贵的史料价值。
《太平御览》每条下先列书名,后引材料,如“饮食”部十八“饼”:
《释名》曰:饼,并也。溲麦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汗,亦言以胡麻着上也。蒸饼、汤饼、髓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原书P203/倒1,有微别]
王隐《晋书》曰:王羲之幼有风操,郗虞卿闻王氏诸子皆俊,令使选婿。诸子皆饰容以
待客,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使具以告,虞卿曰:“此真吾子婿也!”问为谁,果是逸少(王羲之字),乃妻之。[王隐《晋书》已佚,此条又见于《世说新语》]
四、书目。
书目是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出版情况等,并按一定顺序编排的工具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代乾隆四十七年,《四库全书》编成。随后乾隆帝命纪晓岚等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以经史子集为纲,分为四部四十四类。此后又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无“存目”,删繁就简,便于查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著录”(3472种)、“存目”(7228种)两项,搜集书籍时,还销毁了3000余种(全毁、抽毁)[剩下为“存书”],无异于秦皇焚书坑儒。“著录”的书抄为七份,设阁存放。“存目”的书,四库不收。《提要》对每书都摘举要点,考其源流得失,广泛地评价了我国的古籍,是阅读古籍极为重要的入门之书。
五、索引。
索引,又叫引得、通检。它是将图书资料中的各种事物名称(如字、词、人名、地名、篇名、书名或主题等)分别摘录,按一定方法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
(一)《十三经索引》(重订本)[以句为单位]:叶绍钧(圣陶)编。“十三经”指:《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这部索引以文句为单位,按每句首字笔画顺序排列。利用此书查“十三经”原文,只要记住每句首字,就可以查到。
(二)《史记索引》[以字为单位]。每字下把出现此字的句子全部排列于后,并注明原文中查找的页码。利用它可以查找某字在书中出现的次数,便于分析其意义和用法(也可查书中的人名、地名等)。
(三)现代电子本古籍索引。有《二十五史》《全唐诗》《全宋词》《资治通鉴》和佛教
典籍等。最新有《四库全书》《国学宝典》等。
此讲主要培养利用工具书和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类书、书目、索引的编排体例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利用类书、书目、索引查找需要的材料,如何利用电子本古籍索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以点带面,通过《太平御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十三经索引》的介绍和使用实例,让学生对类书、书目、索引这三类工具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学生到图书馆用实物讲解,增强感性认识。
2、特别提醒学生,在现阶段和今后的工作中,都要具备充分利用工具书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板书。 第五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三章:汉字·汉字的性质和起源。(1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汉字的性质、了解汉字的起源。 四、教学内容提要
第三章:汉字·汉字的性质和起源。
一、汉字的性质和起源。
1、 性质:(1)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
(2)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2、 起源:(1)八卦说;(2)结绳和锲刻说;(3)仓颉造字说。
《说文解字·叙》记载了汉字起源的情况:“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日月
星辰等星象)于天,俯则观法(法象,指山川地理形势)于地,视鸟兽之文(踪迹)与地之宜(犹仪,形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显示法定的图象)。及神农氏结绳
为治而统(记录)其事,庶业(各种事务)其(通綦,甚也)繁,饰伪(欺诈)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牛羊迹)迒(hang阳平,兔迹)之迹,知分理(文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汉字的性质;《说文解字·叙》记录的汉字起源情况。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通过汉字与其他文字的比较来认识汉字的性质。 3、板书和提问。 第六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三章:汉字·汉字的结构(一)(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六书”概念,理解许慎对“六书”的解释,通过古文字形体具体了解古人是怎样用造字方法来造字的。 四、教学内容提要
二、汉字的结构
(一)“六书”的名称和含义
六书是战国以来的学者分析汉字造字和用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种为造字方法,后两种为用字方法。 许慎对“六书”的解释,见教材P73。 (二)“六书”举例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假借: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六书”的含义;许慎对“六书”的定义及其局限;象形、指事、会意、假借举例。 难点:许慎对“六书”的解释;用古文字形体说明造字方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与现代汉语课衔接,巩固学生已了解的“六书”概念,结合许慎举的例字讲解他对“六书”的解释。
2、古文字形体图画性强,说明“六书”的例字可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解释,以便加深印象;对于古文字形体,只让学生了解一点常用部件就行,不作全面要求。 3、板书、师生互动。 第七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三章:汉字·汉字的结构(二)(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分清“六书”的层次,了解象形、形声、假借的相对重要性,能够分析形声字楷书形体的各种特殊结构。 四、教学内容提要
二、汉字的结构 (三)“六书”简评: 1、“六书”的层次:
象形(物形) 依类象形
指事(意形) 文(单体字) 造字
会意(形+形) 形声相益 六书 形声(形+声) 字(合体字)
转注 用字 假借
2、“六书”中有三书相对重要: (1)象形:它是汉字造字的基础。 (2)形声:它的能产性强(数量最多)。
(3)假借: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①它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②它虽然没有直
接造出新字,但它促使了新字的产生,是创造新字的桥梁。
3、“六书”的运用:六书是对以往造字实践的总结,“六书”理论出现以后,人们创造新字,就会受“六书”理论的指导,尤其是形声和会意造字法的运用。如“尖”、“尘”、“掱”、“口格”以及化学元素名称等。
(四)怎样分析汉字的结构:主要是分析形声字的楷书形体。
1、 形声字的特殊结构(变例)分析: ① 到、锦、和、视 ② 修、腾、佞、疆、旗、徒
③ 哉、栽、载、裁; 辩、辨、辫、瓣、辦
④ 问、闻、闷——阁、阙、闺; 哀——裹、裏、衷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象形、形声、假借的相对重要性;分析形声字楷书形体的各种特殊结构。 难点:具体分析形声字楷书形体的各种特殊结构。。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六书”简评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形声字的特殊结构(变例)分析部分由教师引导,学生最终完成识别。
2、通过详细解剖武则天造字的个案,揭示汉字发展的一些规律。 3、板书、列表概括主要内容、提问。 第八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三章:汉字·汉字的结构(三);汉字形体的演变(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形声字的形旁确认该字最初的义类;能够复述汉字形体演变三个阶段的大致情况,同时理解并掌握其中的重要内容。 四、教学内容提要
2、形旁表示义类:
斤:与砍伐(工具、动作、结果、对象等)有关 页:xié 与头部有关
酉:酒坛子,与酒有关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六国古文、小篆。 (二)过渡阶段:汉代:隶书 纸出现 (三)今文字阶段:汉代:草书——楷书——行书
[注意]:1、甲骨文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汉字形体。(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是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有人根据金文图画性强的特点,认为金文早于甲骨文,难圆其说。实则金文的书写材料和书写方式决定了其字形更接近图画,如:韋(围)。
2、商代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但用毛笔写的字很少保存下来,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不容易腐朽,所以保存下来的较多。
3、从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4、汉字形体的演变,主要不是结构的变化,而是笔势的变化。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形声字形旁表示的义类;汉字形体的演变历史。 难点:形声字形旁表示的特殊义类;汉字形体笔势的变化。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形声字形旁表示义类部分由教师举例,学生学会类推;汉字形体的演变部分由教师列表概括主要内容,学生课后查找参考书,了解详情。
2、汉字形体的演变部分可举出一些古文字形体加以说明,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形体。 3、板书、提问。
第九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三章:汉字·汉字蕴含的文化信息;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字形的结构和演变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并且能够识别常见的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 四、教学内容提要
四、汉字蕴含的文化信息:以下只是举例说明。 1、如:教学、家、取、奴、孚(俘)等 2、 A:姜、姚、姬、嬴、姞、姒 B:嫉、妒、姦、奴、媮、嫌、婪、妄 C:媿、嬾、嬲
3、盌- -椀-鋺-碗;炮-砲;
4、昏姻-婚姻;虎珀-琥珀;憔瘁-憔悴;凤皇-凤凰。 五、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 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是文字学上对同一个字的初期字形和后起字形的称呼。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古字和今字合称“古今字”。
2、古字和今字的关系:
(1)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增加了意符或改换了意符。如莫暮、孰熟、反返、说悦。
(2)古字和今字古音相同或相近。如:昏婚、益溢、县悬、知智。
(3)今字仅有古字多个义项中的某一义项。如今字“避、譬、僻、嬖、闢”分别具有古字“辟”的一个意义。 (二)异体字
1、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不
同汉字形体。
2、产生异体字的几种情况:详见教材P80。
(三)繁简字
1、汉字简化的方式:见教材P82/3段。
2、今天繁体字使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弄清楚繁简字的对应关系。如: 后——後 云——雲 范——範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汉字蕴含的文化信息;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与古书阅读;繁体字的现代运用。 难点:汉字与文化的联系;古字和今字的关系;繁简字的对应。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异体字部分以自学为主;繁简字的对应部分用现代的典型例证说明,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中繁体字的使用情况;古字和今字的关系部分重在让学生首先从形式上识别古今字。 2、汉字蕴含的文化信息部分可举出一些古文字形体加以说明,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形体。 3、板书、提问。 第十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四章:词汇·古汉语词的构成(一)(1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呈递增趋势的主要原因;准确把握联绵词的特点,能识别古书中的联绵词。 四、教学内容提要
词汇·古汉语词的构成(一)
一、古汉语词的构成: (一) 单音词:
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绝大多数,但在先秦汉两汉时期,却是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尤其在先秦,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直到现在还习惯于把一个单音词称为一个字。
从先秦到现代,古代汉语词汇中的双音词呈递增趋势,单音词呈递减趋势。原因主要是为了表义准确的需要。如“解”。
①分散义:分解;解散;溶解;解体。
消除义:解除;解约;解围;解毒;解闷;解渴;解手 ②开放义:解开;;解脱;解决。
排难解纷义:排解;调解;劝解;和解。 ③分析义:解析;解释;解说;解答。
懂悟义(结果引申):悟解;了解;理解;懂解。
(二)复音词:主要讲双音词,多音词数量少,略。 1、单纯双音词(联绵词):
联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又
称为“联绵字”、“连语”或“謰语”。
联绵词的特点:①由两个音节构成、只有一个词素不能拆开解释的词。如《方言》:
“善心曰窈;善容曰窕。”把“窈窕”(外表美)分解。又:《史记·苏秦列传》:“嫂委蛇蒲伏,以面掩地。”或译为“和蛇一样全身伏在地上蠕动行进。”误,当译为“曲折爬行”。②大多数具有双声叠韵关系。语音造词的结果。如:萧萧→萧瑟;崒→崔嵬。③每个联绵词几乎都有两个以上不同的写法(词形)。如:匍匐→扶服、蒲伏、匍伏等。突出的如“逶迤”,有30多种不同的写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呈递增趋势的主要原因;联绵词的特点。 难点:根据联绵词的特点识别联绵词。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先今后古地举例说明误解联绵词的情况,让学生加深对联绵词特点的把握。 2、板书和提问。
第十一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四章:词汇·古汉语词的构成(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掌握古代复合双音词的构成情况,掌握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以便解决古书阅读中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内容提要
词汇·古汉语词的构成(二)
2、复合双音词:
(1)复合双音词的不稳定性。
①复合双音词的词序不稳定(同字异序)。如“甲兵→兵甲”“人民→民人”(发挥:
挥发)
②同一个复音单位,有时是词,有时是词组。如“良人、国家、左右”。
(2)同义连用与同义并列复合词。同义复词:指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并列关系的复合词。如“恐惧、恭敬、朋友”等。
(3)偏义复词:在两个单音的近义、对义或反义词素构成的合成词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如现代“妻子、兄弟”;古代“公姥、父兄、作息”(孔雀东南飞)“存亡、异同”(出师表)。
(4)貌似现代双音词的双音结构。“地方千里”“人不学,不知道”“都城”“社稷”
“通知”
古今词义的异同(一)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 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基本情况。
1、古用今废词。如,祃:形声字;军中祭祀。 奰:会意字;发怒。
2、古今义同词。如人;马、牛、羊;头、手、口、耳;不等。 3、古今义异词。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词的理性意义变化 (1)词义范围的扩大。
江、河;皮、革、肤;醒;脸;保姆。 (2)词义范围的缩小。 金;臭;亲戚。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官;闻;涕。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同义复词;偏义复词;貌似现代双音词的双音结构。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 难点:准确解释同义复词和辨析貌似现代双音词的双音结构;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词。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结合现代汉语,由今及古,通过典型的例子进一步解析上面的各种语言现象。 2、用义素分析法帮助辨别词的古今意义的细微差别。
3、板书和提问,课后自学教材中“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部分。 第十二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四章:词汇·古今词义的异同(二)(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掌握由古到今一些词的感情意义的变化;要求学生在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注意词与概念的对应。 四、教学内容提要
2、词的感情意义变化。如“始作俑者”,今天有人误用,就是对感情意义失察。 (1)褒贬色彩的变化。
由褒到贬:爪牙、明哲保身、木鸡。 由贬到褒:锻炼、泼辣。 由中到褒:牺牲、。 由中到贬:卑鄙、诽谤、批判。 (2)词义轻重的变化。 怨、恨;诛;感激。
(三)掌握古今词义变化应注意的问题:
前面我们根据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把词义的发展变化分为词义范围的扩大、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范围的转移三种情况,其实,在分析掌握古今词义发展变化时,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词与概念的对应:同一个概念,古代常用词表示,现代常用词组表示。 例: 杪、标、末 —— 树梢 榦 —— 树干 株(露出地面的根)
本: 柢(地下的主根) —— 树根 根(地下的须根)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词的褒贬色彩的变化和词义轻重的变化;古今词与概念的对应。 难点:把握古今词义轻重的不同;古今词与概念的对应。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结合现代汉语,由今及古,通过典型的例子进一步解析上面的各种语言现象。 2、板书和提问。 第十三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四章:词汇·古今词义的异同(三)(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在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注意词义变化的系列性、词义变化的历史性、词义变化的传承性和词义变化的社会性,从多角度准确掌握古汉语中词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提要
2、词义变化的系列性:对某些词的词义变化,不能孤立地考察,必须联系相关的词才能更好地看出古今词义的变化。
(1)通过古今同义、反义的差异来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异。 例1:穷:无路可走——物质贫乏
穷,古代反义词为“达”,现代反义词为“富”,“富”的古代反义词为“贫”。
例2:低:低头——地势、地位低
低,古代反义词为“昂”,现代反义词为“高”,“高”的古代反义词为“下”。
(2)注意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矛盾斗争。 例1: 涕:眼泪——鼻涕 泗:鼻涕——词最终消失
淚(形声)、泪(会意):新出现“眼泪”义
例2: 步:慢步走——只保持量词义 趋:快步走——基本消失 走:跑——行走
跑:秦方言词,本“用足爪抓地”义,引申出“跑”义
3、词义变化的历史性:“古”和“今”是一对相对概念,说某词今义是什么,并不是说这个意义是现代汉语中才产生的。“古”和“今”只是表明了时间的先后。
例1:币:《说文》:“币,帛也。”——礼物——货币(至迟西汉已有) 例2:爪牙:得力助手——坏人的帮凶(唐代已出现) 4、词义变化的传承性: (1)古词变为今词素。
济:古代常用义有:①渡河;②成功;③帮助。今天“济”不再单用。 (2)古词的死而复活。
古词复活后仍是词,如“低迷”。
古词复活后是词素,如“尔”,古代是第二人称代词,在今天的商业用语中作为
词素复活。
5、词义变化的社会性:词义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 例1:“寺、庙”的词义变化与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有关。 寺:官府 —— 供奉佛的地方。(佛教)
庙:供奉祖先的地方、宗庙 ——供奉神的地方。(道教) 例2:“左、右”的词义变化与古代尚右的民俗有关。 左:左迁(贬官);闾左(古代穷人居闾门之左)。
右:“位在廉颇之右”;右族(豪门大族);座右铭(座位右方自勉的铭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