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2020学年高三一轮复习:修辞解析版

2019-2020学年高三一轮复习:修辞解析版

来源:保捱科技网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设问)

修辞 (选择题)

1.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B.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比喻)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夸张) D.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借代)

【答案】B

【解析】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喻成“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自问自答,化无形为有形表明此人的忧愁;所以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正确;

B.“门前冷落鞍马稀”该句以“鞍马稀”代指到这个地方来的人少,所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比喻错;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运用了对偶,“无边落木萧萧下”运用了“夸张”;

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原意是指一群风流人物;它借代了一段历史,用来描写三国后期的情形;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诗词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是句的含义,根据对诗句含义的理解确定该句诗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炫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修辞手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层级为E,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诗句的含义,只有掌握了诗句的含义才可以揣测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对于修辞手法我们进会判断还要会运用。

5. 对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②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不知庭霰今朝落, 疑是林花昨夜开

B.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答案】B

【解析】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B.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霰比喻成了花;

D.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庭院里的竹木积雪累累,如玉叶琼枝,美不胜收;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做该题可紧扣比喻的定义,根据提干的要求选出选项。 修辞手法的考点为表达应用部分,能力层级E,在考试过程中需要认证辨析,这也是容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2. 下列与“门前冷落鞍马稀”中画线词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C.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B.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D.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能辨别各种修辞手法。此题考查了比喻、借代和互文等修辞手法。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借喻”等。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互文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例句中的“鞍马”代客人,A项,“杜康”代酒;B项,“青螺”是比喻;C项,反问;D项,互文。故选A。

3. 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句是

A. ①拟人 ②对比 ③比喻 ④拟人 B. ①借代 ②夸张 ③借代 ④对比 C. ①对比 ②夸张 ③借代 ④拟人 D. ①比喻 ②借代 ③比喻 ④对比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①“老”“白发多”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去岁”与“今年”形成对比;③“樊笼”比喻官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④“送”“动”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动作,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故选A。

A.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C.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B.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D.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A.借代,用“红巾翠袖”代指“女子”;BCD为比喻。故选A。

4. 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6. 下列对联中,适合张贴在婚宴现场的一组是

①瑞雪盈庭投玉燕,祥云护舍降麒麟。

第1页,共7页

②择居仁里和为贵,善与人同德有邻。 ③荷叶池中鱼比目,蓝桥石畔凤双飞。 ④沼上莲花舒并蒂,庭中荔子缀连枝。

A.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C.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B.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掌握对联知识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要求词性要相同,即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必须一致;此外,对联求平仄相调。具体来说就是在上下联内部文字的排列上做到平仄交替;另外,写作对联时还要注意内容相关,即与所描述的对象、所张贴的场合都要相吻合。本题①祝贺喜添双胞胎;②是说邻里和睦;③中“鱼比目”“凤双飞”、④中“并蒂莲”“连荔枝”都是切合结婚主题的。故选D。

7.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

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 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

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 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

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答案】D

【解析】A项选自俞桂《过湖》,“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意为若隐若现的山色像幅画般横在天地间的卷轴上,白鸽飞过诗兴大发,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把“若隐若现的山色”比喻为“横在天地间的卷轴”;

B项选自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意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把“月光”比喻为“雪珠”;

C项选自秦观《浣溪沙》,意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把“雨丝”比喻为“忧愁”;

D项选自杜牧《齐安郡中偶题》,意为多少株绿荷满含怨意地互相偎倚,同时回过头来背对着西风,这里是拟人手法。 故选:D。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D. 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

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B

【解析】解析:

A、“一带一路”比喻为“新引擎”; B、没有比喻;

C、“网络病毒”比喻为“洪水猛兽”;

D、“东道主在观念”的转变比喻为“弯道超车”; 故选:B。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分析。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9. 选出下面诗句修辞解释正确的一项:

A.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拟人)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比喻) C.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借代) D. 绿橘梢头几点春,似留香蕊送行人。(比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A.何事秋风悲画扇: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C.比喻;D.拟人。故选B。

8.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10. 陈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业。假如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

副对联送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2页,共7页

(甲)大启而宇 (乙)交以道接以礼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 长发其祥 近者悦远者来 人如松柏岁长新

A. 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业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 甲送分店开业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 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业者 D. 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业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要注意文体的得体和语体的得体,文体的得体要符合文体的特殊要求、注意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的区分;语体的得体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对象,以及尊卑的关系。“大启而宇,长发其祥”是乔迁新居的句子,应该送给搬家的人;“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讲的是有关礼仪的内容,可以送给开店的人;“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是祝福的话,应该送给大寿的人。故选A。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高中阶段要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这几种修辞,同时对引用、对比、借代、反语也应有所了解。结合平时所学,认真研读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判断。A.把“人群中这些面孔”比作“幽灵”,把“美丽的面孔”比作“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B.把“铁轨”比作“中国的肋骨”;C.把“心”比作“窗扉”。D.无比喻手法。故选D。

13. 下列诗句中,与例句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例句: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A. 夜半醒来红烛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C.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11. 下列诗句与所用手法对应的一项是()

古诗词中常因为修辞之妙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运用了比拟的手法;“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①梨花千树雪

②旅雁还应厌后行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梨花”比喻成“雪”;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烛”比喻成“寒泪”;B项,“干百丈”“万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C项,“京国人南窜”“湘江水北流”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故选A。

14. 下列诗句中,不含借代的一项是( )

A.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B.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D.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③钟鼎山林都是梦 ④天台四万八千丈

C.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A. ③①②④

B. ②④③①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①②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熟知常见修辞,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还要注意积累诗歌及其手法。本题中,①梨花千树雪,意思是千树梨花竞相开放,犹如树上盖了一层瑞雪。运用了比喻手法。②旅雁还应厌后行,大意是迁飞之雁也应厌倦四处漂泊。运用了比拟手法。③钟鼎山林都是梦,大意是富贵和隐逸都是梦。运用了借代手法。④天台四万八千丈,意思为天台有四万八千丈高。运用了夸张手法。依次应为:③钟鼎山林都是梦、①梨花千树雪、 ②旅雁还应厌后行、④天台四万八千丈。故选A。

1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地铁口》) B.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辛笛《风景》) C.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D. 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

【答案】C

【解析】A.“万国衣冠拜冕旒”以“衣冠”代指“官吏”,以“冕旒”代指“天子”; B.“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用“绿”代指“树叶”

C.秦观《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两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别具情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D.“烽烟”是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代指“战争”; 故选:C。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下列诗句中,不含借代的一项是”,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每个选项,理解选项的意思,最后分析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修辞手法的运用,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层级E,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所给的选项,然后按照要求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领悟语句的意思,根据语句的含义确定修辞手法就不会出错。

15. 下列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文艺工作者要潜心探索,创造出

鲜活、丰富的艺术形象来

第3页,共7页

B. 在硅谷这片热带雨林里,既有领军企业的大树,也有创业企业的小苗,即使大树或小苗死去,留下

的腐殖质也会滋养创新的种子

让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称为党内政治空气的清洁剂,坚决防止不正C. 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之风成为滋生的温床

D. 衰败的大时代,精致的小人物,《受戒》和《倾城之恋》骨子里很像,我们几乎可以把《受戒》

看作《倾城之恋》的乡村版。

【答案】D

【解析】A.比喻,本体,文艺;喻体,火光、灯火;喻词,是。 B.比喻,本体,硅谷;喻体,热带雨林、大树、小苗、种子。

C.比喻,本体,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正之风;喻体,清洁剂、温床。 D.很像,指两部作品之间很相似,无比喻。

故选:D。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考生要了解比喻的基本知识后可根据语境判断出此题答案。

理解句子含义,是否比喻要看句子中是不是有本体、喻体、喻词,注意“像”的用法。

D比喻,“雪”比作“梨花”; 故选:B。

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19. 下列诗句中,与例句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例句: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A. 夜半醒来红烛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C.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16.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C.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答案】C 【解析】略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7.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手法的是哪一句?()

A.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C.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答案】D 【解析】略

B.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兖龙浮。 D.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答案】A

【解析】例句:比喻.将雪花比作梨花.

A.比喻.把红烛的泪比作珊瑚.红烛燃烧后流泪,是拟人. B.夸张.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

C.对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D.对偶.“鸟去鸟来山色里”对“人歌人哭水声中”. 故选A.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D.该考点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常见”,《考试大纲》明确了八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二是“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将在实际运用中对修辞方法进行考查,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不会直接考查修辞方法的概念.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20. 双关是构成歇后语的重要修辞手法,下列各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猫哭耗子——假慈悲 C. 和尚打伞——无发无天

B. 外甥点灯笼——照舅 D. 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双关修辞手法的能力。双修辞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手法。A项,拟人;其他三项都是双关,三项依次谐“照旧”“无法无天”“一清二白”音。故选A。

【答案】B

【解析】A此句意思为“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用了比喻的手法。 B“作”是“当做”的意思,是一种心理感受,不是比喻; C比喻,将“飞流”比作“银河”;

21. 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远水救不了近火

【答案】C

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 不为五斗米折腰 D. 初生牛犊不怕虎

第4页,共7页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C.五斗米,借代,代微薄的俸禄;A.比喻缓慢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急迫的需要;B.“燕雀”“鸿鹄”是暗喻,分别比喻目光短浅的人和志向高远的人;D.比喻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年轻胆勇敢,敢于破除迷信。故选C。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区别借喻借代: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①是比喻,排除BD。②“墨水儿”代指有文化,是借代,排除CD。故选A。

22. 下列歌词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山是山,水是水,往事恍然如云烟,流浪心已憔悴,谁在乎?英雄泪。(《英雄泪》) B.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划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光阴的故

事》)

25. 下列诗句中,与例句使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A.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C. 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B.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D.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C. 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暖暖的眼泪跟寒雨混成一块,眼前的色彩忽然被掩盖,你的影子无情

在身边徘徊。(《冰雨》)

D. 爱是漫长的旅途,梦有快乐梦有痛苦,悲欢离合人间路,我可以缝缝补补。(《风雨无阻》)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C.“你的影子无情在身边徘徊”是拟人;A项“往事恍然如云烟”是比喻;B项“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可是终究是一阵烟”两句都是比喻;D项“爱是漫长的旅途”是比喻。故选C。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例句和ABD都用了拟人的修辞;C项,没有拟人。故选C。

26.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

就住在桥边。

23. 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冰炭不同炉 C. 明日黄花

B. 不为五斗米折腰 D.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B. 天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

水里摇曳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B.借代;其它三项为比喻。故选B。

C. 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

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D. 江南小镇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

乌衣巷的沧桑之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比喻修辞的能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本题中,A.把摇篮比作一条船;B.把天比作一汪水;C.把月亮比作红盘。故选D。

24. 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迷迷蒙蒙的雨,使得雨巷宛如一位蒙上面纱的少女。

②他肚里有墨水儿,脑瓜又活,看个文件什么的,都比别人理解快。 ③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④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热气腾腾。

27.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伏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也让敌人有了防备;打迟了,敌人已集中驻止,伏击

变为啃硬骨头。

A. 比喻借代反复比拟 B. 拟人借代排比比拟

【答案】A

C. 比喻借喻反复拟人 D. 拟人借喻排比拟人

B. 马云说,让阿里巴巴坚持18年的是阿里的理想主义,一个公司如果失去了理想,天天思考的就是

赚钱,那就变成了一部赚钱的机器。

第5页,共7页

C. 每到寒暑假,学生们都离开校园,这条街上的很多商铺就像冬眠了;等学生返校时,这条街又渐渐

热闹起来。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C.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D.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答案】D

【解析】A.词人运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忧愁,所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B.诗人运用设问表明对琵琶女的同情;

C.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明对亲人的思念;

D.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词人拨打博大的胸襟; 故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诗句的含义,根据对句含义的理解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三根据题目要求判断修辞运用的是否正确,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选择。 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在考点中应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提高自己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D. 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暴涨致使美国基金经理马克·哈特亏损约2.5亿美元,现在他茶饭不思,

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比喻、比拟修辞的能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此题中,A.将艰巨的伏击任务比作硬骨头;B.将公司比作机器;C.将商铺当动物来写,属比拟中的拟物;D.将健康状况不佳比作亮红灯。故选C。

28.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B.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D.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要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类型与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分析。A项,比喻,将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飘絮,将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B项,“帆”代指帆船;C项,“干戈”原为作战工具,这里代指战争;D项,“绿”借指叶子,“红”借指花。故选A。

31. 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 )

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B.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C.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D.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答案】D

【解析】A.把二月春风比拟成剪刀,以“剪刀”喻春风。

B.太阳出来江面被霞光映红,春天的江水绿的很深,以“火”“蓝”比喻水的颜色深。 C.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如陶渊明家之感,以秋丛喻陶家。

D.“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故选D。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阅读所给选项,选出具有这种修辞的诗句即可。 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哩!

29. 下列句子没有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 做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

苔藓。

B. 屋顶花园有孩子们溜冰,咕滋咕滋锉过来又锉过去,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龈里发酸,仿佛剔一

剔便会掉下来。

C. 我们又叫又笑,互相捶打,又在田埂上坐了很久。满天清明,飞舞的蚊蚋在我们头上罩了一层银亮

的雾。

D. 我知道父亲要等到天黑才回来,等田野消停下来,细细密密的虫声水一样从地里渗出来,越漫越

厚,越漫越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A项,答案将头发比喻为蓬草,将胡子比喻为苔藓;C项,答案将蚊蚋飞舞的样子比喻为银亮的雾;D项,答案将虫声比喻为渗出的水;B项,“仿佛”指差不多,在此句不是比喻词。故选B。

32.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0. 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第6页,共7页

A.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C. 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B. 猿猱欲度愁攀援。 D.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要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类型与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分析。A.借代,“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代指少女。故选A。

第7页,共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