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归纳

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归纳

来源:保捱科技网


第二单元归纳

一、 字词:

气魄pò山巅diān澎péng湃pài掀xiān波澜lán屏píng障zhàng一泻xiè千里哺bǔ育滋zī长思量liang踱duó步纵zòng身监督dū诧chà异懊ào悔惩chéng罚祈qí祷dǎo哽gěng咽yè崎qí岖qū阻抑yì炽chì痛泛滥làn嗥háo鸣lán谰lán言怪诞dàn亘gèn古默契qì田垄lǒng镐gǎo头碾niǎn场污秽huì机杼zhù鞍ān鞯jiān辔pèi戎róng朔shuò策cè勋xūn阿姊zǐ磨刀霍霍huò妆zhuāng著zhuó鬓bìn傍bàng雌cí

二、解释:

一泻千里: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

亦复如是:也像这样。复:再,又;是:这。

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磨刀霍霍:霍霍,快速磨刀声。原意用力、快速地磨刀,发出霍霍声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妙趣横生:横生:层出不穷地出现。形容人的谈吐、诗文等充满了美妙的意趣。

谰言(就是没有根据的诬赖的话)怪诞(虚幻的)亘古(延续不断)默契(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雄健(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炽痛(热烈而深切)阻抑(阻止压迫)标直(笔直)污秽(肮脏的东西)逼狭(非常狭窄)

三、主题:

1.《黄河颂》:这首歌词借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来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伟大的精神,号召人们发扬这种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抵抗日寇,赢得民族。

2.《最后一课》:本文描写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表现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本文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号召国民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气馁,发扬雄健的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赢得的胜利和民族的。

4.《土地的誓言》:本文描绘了美丽富饶的东北景物和作者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故乡而战斗至死的誓言。

5.《木兰诗》:本文叙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凯旋而归的故事,赞扬花木兰深明大义(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的高贵品质,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四、课文语句理解与欣赏:

1、《黄河颂》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找到关键词并理解文章开头的作用)

答:总领全文,赞扬黄河英雄的气魄和伟大、坚强的精神。

2、《黄河颂》主体部分分哪三部分?

答:(1)描绘黄河的形态(2)赞美黄河的精神(气魄)(3)学习黄河的品质。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从历史贡献方面,歌颂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地理优势方面,歌颂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从精神影响方面,赞扬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作者借歌颂黄河精神品质来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伟大的精神,号召人们发扬这种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抵抗日寇,赢得民族。

4、“望”统领到哪里?作者按什么顺序(以什么视角)描绘黄河的形态?

答:从“黄河滚滚”到“劈成南北两岸”。从近看到俯看,再到纵看,再到横看。

5、说说“啊!黄河!”在文中的作用。

答:(1)从内容上说,用感叹句式,引出下文对黄河的赞颂。(2)从结构上说,它是层次划分的标志(提示语),三次出现,把主体部分分成了三个层次。

6、“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说说“劈”好在哪里? .

答:(1)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想象成手握巨斧的巨人(2)写出了黄河两岸地势陡峻(3)侧面表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巨大的力量。

7、如何理解“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1)这里采用比喻的修辞,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2)是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明。

8、如何理解“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城我们民族的屏障”?

答:(1)屏障,是遮挡视线或阻挡外物的东西(2)这里是说黄河天堑,阻碍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中华民族(3)黄河的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励中华民族起来抵抗外侮,保卫中华。

8、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答:(1)这里采用比喻的修辞,把黄河比作巨人,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无数支流就是千万条“铁的臂膀”。(2)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3)这句话,是从精神影响方面,赞扬黄河激励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9、《最后一课》开头为什么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普鲁士兵在操练

答:(1)这里采用景物描写的方法,(2)衬托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的性格特点(3)为下文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感染下变得爱学习、懂事、爱国做铺垫。

10、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漂亮的礼服?

答:(1)为了纪念最后一课,(2)为了表达对将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11、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

答:(1)这句话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法语的热爱,对法国的热爱,(2)以及对阿尔萨斯人牢记法语、热爱法国的期盼。

1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答:(1)这里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普鲁士的统治比作监狱,把法语比作钥匙,(2)这句话是说,只要牢记法语,牢记自己是法国人,并为之而奋斗,就一定能够赢得民族的。

13、“这个可怜的人,仿佛想在离开这里以前,把他全部的知识都灌输给我们,让我们一下子掌握这些知识”,如何理解“可怜”?

答:(1)“可怜”这个词,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的理解,(2)对韩麦尔先生因国土沦丧而万分悲痛的同情。

14、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答:(1)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字帖比作小国旗(2)表现了小弗朗士对祖国的热爱。

15、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答:(1)这里是心理描写,(2)讽刺了普鲁士统治者强迫阿尔萨斯人学习德语的愚蠢行为,(3)表现阿尔萨斯人对法国的热爱。

16、“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为什么想笑,为什么难过?

答:(1)“想笑”是因为郝叟声音古怪(2)“难过”是因为郝叟来上课,使小弗朗士想到阿尔萨斯已经沦陷了,阿尔萨斯人再也不能学法语了。(3)这句话表现了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感情。

17、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答:(1)这里采用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2)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因国土沦丧而无比悲痛的心情(3)和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敬仰之情。

18、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答:(1)这里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2)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因国土沦丧而无比悲痛的心情和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19、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答:(1)这里采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2)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因国土沦丧而无比悲痛的心情。

20、什么是“雄健的精神”?答: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2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答:(1)这里采用比喻的修辞,用长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2)形象生动地说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有坦平,有曲折,不足为奇,不必悲观,(3)为下文抒写“发扬雄健精神”作铺垫。

22、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答:(1)这里采用比喻的修辞,用旅行生活经验来说明冲破崎岖险路会产生“奇趣横生”的享受,(2)为下文号召人民发扬雄健的精神,战胜眼前的困难做铺垫。

23、《土地的誓言》按什么结构写的?采用什么抒情方式?

答:全文共两段。第一段,先直接抒情,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中间列举了富有东北特色的物产,间接抒发对美丽而富饶的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最后,又是直接抒情,直接抒发回归故乡的急切之情。第二段,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热爱之情和回归故乡的渴望,再列举在故乡时的生活情景,间接抒发对故乡的怀念、热爱之情,最后直接抒情,发誓为故乡的不惜牺牲的豪情。

24、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答:(1)“泛滥”是指“河水溢出”,在这里是比喻,把对家乡的炽痛的热爱比作江河泛滥(2)形象生动的表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25、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答:(1)“呻吟”表达痛苦的感情,(2)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写白桦林痛苦(3)实际上是说东北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下痛苦的生活。

26、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答:(1)“滚落”是形容巨石等可视的东西(2)这里有比喻之意,把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的石头(3)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皮鞭声清脆响亮的特点。

27、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

答:(1)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2)表面写故乡热切地盼望她的儿女早日回归摆脱侵略的心理。(3)实际是表达作者渴望回到家乡的急切之情。

28、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答:(1)它们,一是指故乡的土地,一是指作者的内心(2)这句话是说,故乡渴望着我回去,而我时刻梦想着回到故乡。(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回归故乡的急切之情。

29、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答:(1)埋葬,用于对死去的事物(2)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是说日寇的侵略毁灭了东北人民的欢乐、幸福(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

30、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誓死收复故乡的豪情壮志。

五、文言文: 木兰诗

唧唧复(又)唧唧,木兰当(对着)户(门)织。不闻机(之不尽)杼(梭子)声,惟(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想),问女何所忆(思念)。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文书),可汗(kè hán皇上)大(大规模)点兵(征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为此)市(买)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垫子),南市买辔(pèi嚼子和缰绳)头,北市买长鞭。旦(早晨)辞(告别)爷娘去(离开),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只)闻黄河流水鸣(发出…声音)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战马)鸣(发出…声音)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去)戎(róng军事)机(事务),关山度若(像)飞。朔(shuò北方)气传金柝(tuò原指打更的器具,这里代打更的声音),寒光照铁衣(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朝堂)。策(记)勋(功)十二转(级),赏赐百千强(qiáng有余)。可汗问所欲(想要),木兰不用(做)尚书郎,愿驰(奔驰)千里足(千里马),送儿(青年男子)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外城)相(她)扶(扶持)将(jiāng不译);阿姊(zǐ)闻妹来,当(对着)户(门)理(梳理)红妆(女子艳丽的装束);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拟声词,磨刀石)向(奔向)猪羊。开我东阁(女子闺房)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穿)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梳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同“贴”,粘贴)花黄。出门看火伴(同灶吃饭的战友),火伴皆惊(惊慌)忙(忙乱)。同行(走)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爬搔,动弹),雌兔眼迷离(眯眼);双兔傍(bàng靠近,贴近)地走(跑),安(怎么)能辨(分辨)我是雄雌?

1、 千百年来,人们为什么喜爱花木兰这一形象(花木兰形象有怎样的典型意义)?

答:(1)花木兰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她深明大义(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不慕名利、热爱和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集传统美德于一身。(2)花木兰证明了女子也能顶起半边天(女子并非不如男)。人们塑造花木兰形象,来表达对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批判,对劳动妇女的歌颂和社会地位的肯定。

2、在塑造花木兰这一形象时,为什么重点写看榜时的忧虑、出征前的准备、踏上征程时的思亲心理、辞官还乡的欢快情景,而略写战场厮杀的打斗场面呢?

答:这首诗主要歌颂花木兰深明大义(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等思想品质,而不是英勇善战、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和平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不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