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鹭科鸟类常见寄生病原生物及潜在流行性病原

鹭科鸟类常见寄生病原生物及潜在流行性病原

来源:保捱科技网
鹭科鸟类常见寄生病原生物及潜在流行性病原

王博 朱开建 陈剑榕 孙雷

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海峡西岸,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沿海湿地条件优越,具有滩涂、河口、红树林、水田、湖泊等多种类型的湿地环境,多样化的湿地环境为鹭科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鹭科鸟类成为厦门的常见湿地鸟类。厦门雅称“鹭岛”。厦门有丰富的鹭科鸟类资源。共有16种鹭类分布(包括迷鸟),其中,鹭亚科12种,鳽亚科4种。他们是白鹭、中白鹭、大白鹭、黄嘴白鹭、岩鹭、白脸鹭、苍鹭、牛背鹭、绿鹭、池鹭、草鹭、夜鹭、黄苇鳽、栗苇鳽、紫背苇鳽和黑苇鳽。厦门还是黄嘴白鹭和紫背苇鳽的模式种产地。

鹭科鸟类体态修长,外形美丽,深得厦门人民的喜爱。但是每个动物是一个生物的集合体,它包括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动物的移动可能使新的病原进入新的地区。野生鸟类和其它动物一样,也容易感染或机械地携带一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除对野生鸟类自身种群构成了威胁外,也对一些受威鸟类的生存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此外,这些病原体还可以传播给人类和家养动物,引起发病。大量鸟类的迁徙为一些病原体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机会。

鸟类的尸体在自然界消失的速度很快,近几十年来检查病原体、抗体和抗原技术的发展为较为广泛地研究鸟类的一些疾病提供了条件。

鹭鸟的寄生虫病病原生物

国外研究较多的鸟类寄生虫病是鸟类血液寄生虫。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野生鸟类血液寄生虫的报道。其中在捷克共和国的野生鸟类中进行了调查了弓形虫的感染状况(1992)。员莲(19)对白洋淀和太湖地区鸟类的绦虫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吴淑卿等(1995)等研究了鄱阳湖、洞庭湖等经济水禽寄生蠕虫状况。这些研究说明了野生鸟类在传播这类疾病的作用。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对部分雏鸟的检查结果表明,寄生在鹭鸟体内外的寄生动物涉及3个动物门、14科的45种,(表1),现将鹭鸟常见的寄生动物整理如下,对代表性种类的形态、生活史和危害等做简略的介绍。

表1、鹭科鸟类感染寄生虫病原生物目录 序号 1 2 3 4 5 6 7 门 扁形 纲 吸虫纲 科 嗜眼科 种 涉禽嗜眼吸虫 陈氏假拉吸虫 鹭无领平睾吸虫 吸虫 拉丁名 宿主 白鹭 夜鹭 白鹭 夜鹭 白鹭 大白鹭 大白鹭 - 1 -

Philophthalmus gralli Pseudolevinseniella cheni Pittacium egrettum Mesophorodiplostomum cheni Strigea egretta Pegosomum petrovi P. spiniferum 鸮形科 白鹭正鸮吸虫 彼氏钉形吸虫 棘钉形吸虫 8 9 10 11 12 13 苇鳽坚体吸虫 东方次睾吸虫 苏氏肝居吸虫 长肝居吸虫 苍鹭狡虫吸虫 扁平弯口吸虫 P. ixobrychi Metorchis orientalis Hepatiarius sudarikovi H. longissimus Apatemon ardeae Clinostomum complanatum 黄斑苇鳽 牛背鹭、绿鹭 白鹭 白鹭 苍鹭 池鹭、苍鹭、夜鹭等 14 15 16 17 18 异形科 棘口科 横川后殖吸虫 齿形离茎吸虫 钩棘单睾吸虫 扇棘单睾吸虫 日本棘隙吸虫 Metagonimus yokogawai Anophallus donicus Haplorchis pumilio Haplorchis taichui Echinochasmus (Echinochasmus) japonicua 苍鹭、中白鹭 夜鹭 夜鹭 牛背鹭 鹭鸟 19 20 头棘隙吸虫 抱茎棘隙吸虫 Echinochasmus belevcephalus 苍鹭 Echinochasmus (Echinochasmus) perfoliatus 夜鹭 21 22 23 24 25 26 绦虫纲 真杯科 叶槽科 囊宫科 角状无咽吸虫 陶吉伴突吸虫 大睾顿水吸虫 林顿蛇圆孔绦虫 Apharyngostrigea cornu Sodalis dogieli Tanaisia (T.) macrorchis Brachylecithum (B.) pici Hymenolepis lanceolata Ophioualipora lintonis 苍鹭 黄苇鳽 苍鹭 池鹭 牛背鹭、白鹭 牛背鹭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线虫 线虫纲 膜壳科 异尖科 矶鹬异带绦虫 夜鹭异带绦虫 柯曼漏带绦虫 单侧囊宫绦虫 巴茨瓦科绦虫 颚西侧孔绦虫 细刺壳绦虫 牛背鹭单睾绦虫 Anomotaenia hypoleucus Anomotaenia nycticoracis Chaoanotaenia coromandus Dilepis unilateralis Kowalewskiella buzzardia Lateriporus exiensis Tschertkovilepis setigera Aploparaksis bubulcus 夜鹭 夜鹭 牛背鹭 池鹭 大白鹭 池鹭 白鹭 牛背鹭 鸟胃对盲囊线虫 Contracaecum (Contracaecum) 白鹭、夜鹭 microcephalum 36 37 38 蛔科 斯氏对盲囊线虫 中华对盲囊线虫 线虫 Contracaecum (C.) spasskii 大白鹭 Contracaecum (C.) chinensis 草鹭、大麻鳽 Porrocaecum (Laymanicaecum) 夜鹭、大麻鳽 reticulatum - 2 -

39 40 41 42 颚口科 线虫 线虫 蛲虫 棘颚口线虫 Synhimantus orientalis Synhimantus invaginata Enterobius sp. Gnathostoma spiningerum 大麻鳽 大麻鳽 白鹭 白鹭、夜鹭、牛背鹭、池鹭、苍鹭 43 44 丝虫科 毛细科 丝虫 菲律宾毛细线虫 Alifilaria sp. Capillaria philippinensis 白鹭、夜鹭 池鹭、牛背鹭、夜鹭、苇鳽等 45 棘头 古棘头虫纲 多形科 棘头虫 Acanthocephala sp. 白鹭、夜鹭

1、涉禽嗜眼吸虫

体长纺锤形或梨形,体表光滑或具有小棘,腹部吸盘前1/3,口吸盘位于体前端。咽大,食道短,两肠支伸至体后端。睾丸位于体亚末端,前后斜列。阴茎囊长,伸至腹吸盘后。生殖孔位于肠分支处。卵巢位于睾丸前的体。卵黄腺分布与睾丸前体两侧。寄生于鹭鸟的眼结膜和眼眶。

生活史:中间宿主有瘤拟黑螺。鹭鸟主要通过吞食囊蚴和眼部接触后蚴而感染。眼部接触感染虫体的成活率最高,从口感染的虫体经过上腭裂缝、鼻腔而进入眼部。虫体通过鼻泪管到达眼瞬膜囊,在此,童虫经过50天左右虫体发育成熟。成熟的虫卵落入水中,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后半部分有10多个胚胞,有一个长形的雷蚴。毛蚴如果遇到适合的第一中间宿主瘤拟黑螺,即以其头部穿入螺体,并经淋巴循环进入心室壁内寄生。在心室中发育形成成熟雷蚴,其体内含不同发育程度的尾蚴。成熟尾蚴自雷蚴产出后,离开螺体游于水中,如遇到浮萍、水草、虾、蟹、螺蛳和昆虫幼虫等,以其腹吸盘附于其上并开始形成囊蚴。鹭鸟由于吞食囊蚴或接触而获染。

主要危害:虫体寄生于鹭鸟的结膜囊或瞬膜,由于虫体的机械刺激和分泌毒素的影响,使之充血,严重者化脓溃疡。雏鸟眼失明。虫体在鸟体内可生存9个月。

2、扁平弯口吸虫

生活史:成虫吸附在鹭鸟的咽喉表皮上,以舌基部的密度最大,也散见于下颌等处。当鸟捕食时,进入口腔中的水流刺激虫体产卵,卵随水流流出口腔外并下沉至水底发育为毛蚴。孵化出的毛蚴游泳迅速,主动寻觅并钻入第一中间宿主(斯氏萝卜螺和小土埚)的外套膜发育为胞蚴,随即发育为单一的母雷蚴被新的宿主吞入时在宿主消化道。大约4天后迁移到宿主的消化腺内大量繁殖。第一代子雷蚴后期转变为混合雷蚴,产生尾蚴。第二代雷蚴以产生尾蚴为主。尾蚴钻出螺体,倒悬水中,伺机感染第二中间宿主(鲤,鲫,鳙,鲢,鲩,麦穗鱼,食蚊鱼等)。尾蚴钻进鱼体内后,脱去尾干,在肌肉组织中发育为囊蚴。囊蚴需经过12-30周的时间完成发育。当鹭鸟捕食感染有囊蚴的病鱼时,囊蚴在宿主的砂囊内破囊而出,虫体又经食道迁移到鹭鸟的口腔中发育,直至成虫期。4天后,成熟的雌虫产卵。成虫的寿命约30天左右。囊蚴可以在鱼体内存活2年以上。扁平弯口吸虫的终末宿主是鹭科鸟类,据廖翔华报道,除牛背鹭和鳽未检获扁平弯口吸虫外,其它鹭鸟普遍感染,其中以池鹭最为习

- 3 -

见。池鹭、中白鹭、小白鹭、苍鹭、夜鹭和绿鹭的感染率一般在30%左右。

3、日本棘隙吸虫

体长叶状,体表有小棘,分布体前或至体末端。头冠发达,头棘大小相等,前后两排相互排列,背部不间断。睾丸两个,边缘光滑或分瓣,位于体后半部,前后排列。卵巢位于睾丸前的体。卵黄腺分布体两侧,子宫发达,弯曲于卵巢和腹吸盘之间。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鹭鸟肠道产卵,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水中,适合温度下孵化出毛蚴。毛蚴如果遇到适合的第一中间宿主(小土蜗、凸旋螺、锥实螺等)即侵入体内,在心室中发育,4天后形成胞蚴,7天发育成熟,体内含有一个小雷蚴。第9天雷蚴产出,至第15天发育为成熟的母雷蚴,其体内含有多数幼小子雷蚴和胚球。32天时,子雷蚴发育成熟,内含多数尾蚴和继续发育的胚球。成熟尾蚴自子雷蚴产出后,离开螺体游于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除上述螺类外,还有尖口圆扁螺、角扁圆扁螺等)即侵入体内,付于围心腔周围组织,形成囊蚴。终宿主吞食后,幼虫破囊而出,在肠道中发育,经过20天左右,发育成熟并产卵。

4、菲律宾毛细线虫

菲律宾毛细线虫寄生于人、猴、鼠、池鹭、牛背鹭、夜鹭、苦恶鸟、鳽等肠道中,破坏肠粘膜,导致下痢。

生活史:菲律宾毛细线虫在人的肠道中寄生,雌雄交配产卵,虫卵落入水中经过5-10天的发育为含胚卵,含胚卵被淡水鱼吞食后,在鱼肠道发育成为第三期幼虫,其可以感染砂鼠,经过10多天发育为成虫。在池鹭体内经过16天可以发育为成虫。食鱼鸟类是其潜在宿主。

二、鹭鸟潜在的病原生物 1、细菌性疾病

除了寄生生物外,国外已经从野生鸟类中分离出多种病原菌,如禽霍乱,禽结核病、沙门氏菌病。有120多种野生鸟类可以自然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美国野生水禽的粪便中分离得到多株霍乱弧菌,由此推断水鸟可能是霍乱弧菌的携带者。Aguirre(1992)从墨西哥红嘴树鸭的成年个体的粪便中分离出25种革兰氏阴性球菌和4种阳性球菌。另外也有一些大型野生鸟类的细菌性疾病报道。目前我国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2、病毒性疾病

能引起野生鸟类病毒性疾病的病毒有虫媒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呼肠弧病毒、乱多空病毒、正粘病毒、副粘病毒、细小病毒、细小样病毒、小RNA病毒、痘病毒、被膜病毒、汉转录病毒和一些未分类的病毒。这说明野生鸟类可以感染或携带多种病毒,这些病毒对野生鸟类、人和家养动物构成潜在威胁。

各国研究和报道较多的野生鸟类的病毒病是新城疫和禽流感。许多国家的每年都要花巨资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城疫和禽流感这两种传染病。在许多野生鸟类中能够分离到新城疫病毒及其产生的阳性抗体。这些病毒有些是致病性的,有些鸟类对这类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而成为机械携带者,在其迁移或觅食中就有可能将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流感病毒是对野生鸟类危害较大的一种病毒,现在已经从12属88种野生鸟类中分离得到A型流感病毒,这些病毒中有多株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 4 -

在虫媒病毒病研究方面,现已经发现90多种虫媒病毒和野生鸟类有关,其中的一些如WEE、EEE、SIN、SLE等与鸟类的活动关系密切。郭元吉等从我国17种不同野生鸟类的207份样品中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证明流感病毒在我国野生鸟类中分布极为广泛。孙宗禹等从麻雀血清和粪便中分离到新城疫阳性抗体和病毒强毒株。这说明该病毒宿主的广泛性,也说明这种疾病对野生鸟类的潜在威胁。

3、真菌性疾病

我国野生鸟类还未见真菌病的报道。国外从许多野生鸟类中分离得到致病性真菌,如念珠菌、新型隐球菌、丝状真菌中的烟曲霉、黄曲霉、镰刀菌、构巢曲霉、皮炎芽生菌、犁头霉、根霉等。对野生鸟类影响最大的是曲霉病和念珠病。

三、讨论

野生动物是巨大的流动病原体库和传播媒介,野生鸟类也不例外。近年来由于大量家禽,甚至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引起人们对野生鸟类,特别是侯鸟是传播禽流感病毒的主要载体和媒介的猜测。虽然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证明这样的猜测。但是时有从侯鸟体内检测出禽流感病毒的报道。禽流感的爆发暴露出了野生动物传染性疾病究的欠缺,所以应当进一步加强对野生鸟类疾病的调查和监测,将鸟类生态学、动物管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等一同研究,探讨野生鸟类疾病对其自身种群、人类和家养动物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管理保护措施。在对野生鸟类疾病调查和监测基础上,搞清受威鸟类的影响,探索一套有效的调查、监测和管理的方法。

国人自古就有捕食、驯养和贩卖野生动物的不良行为和习俗。这样的行为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加快了濒危物种的灭亡速度,同时加大了野生动物疾病在人群中传播的几率。因此摒弃这些的行为和习俗,让人和野生动物能够和谐相处,既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

(作者单位: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