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单元拓展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洞庭青草湖①
黄庭坚
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 似为神所怜,雪上日杲杲。 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 忆昔上岳阳,一饭从人讨。
行矣勿迟留,蕉林追仡佬②。
【注】①此诗写于黄庭坚贬官之后。②仡佬,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二句交代了诗人前往贬官之地的路途中经过洞庭青草湖的时间。 B.本诗第四句写出了洞庭青草湖之景色,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青草湖的感受。 C.诗人表示自己虽然十分贫穷,但境况要比杜甫好,因此而由衷感到高兴。 D.诗歌尾句描写诗人面对困境仍继续前进不停留,表现出他坚定不屈服的态度。
2.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是作者过洞庭湖时所作,且都处在仕途不顺之时,但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1.C
2.①黄庭坚现在虽处于洞庭湖上,两人不同之处:但要继续南行,面对岭南的蛮荒和苦楚,他“行矣勿迟留”,表现出一种坚定正视和不屈服的态度。②张孝祥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沉浸于洞庭美景,内心变得澄澈明洁,逐渐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
答案第1页,共6页
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路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环境。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浩瀚无垠,近中秋时节,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B.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C.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这样写,扩大词句的内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
D.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独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宠辱皆忘、归隐田园纵情山水的悠然、愉悦的心情。
2.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是如何刻画词人形象的? 1.D
2.①上阕“玉鉴琼田三万顷”“表里俱澄澈”以景衬人,表面写洞庭之景,暗含词人内心的境界,写出词人的光明磊落。
②下阕“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采用用典和比喻的写法,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人格。 ③“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采用侧面衬托和一语双关的写法,表现了词人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④“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采用想象和夸张的写法,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表现词人身处逆境而却能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博大胸襟与豪迈气魄。
⑤“扣弦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采用细节描写,写出词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无限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赏心亭① 答案第2页,共6页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②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
[注释〕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②瓜步:即瓜步山。与建康隔长江相对。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回忆引出,写了自己外放四川、陕南,备尝艰辛,度过了不平常的岁月,以及奉召东行见孝宗,为自己将有再进忠言的机会而喜。
B.颔联中的一个“稳”,一个“醉”,呈现出诗人经险如夷、平安归来的心境。诗人因安然乘舟渡过黄牛峡,而深感幸运,故饮至半醉半醒。
C.颈联写诗人眼前所见为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面对的又是“瓜步”和“石城”这两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景此地,使诗人忧从中来。
D.“兴”为诗人赴阙召对,“忧”本诗前四句由“兴”字点出,后四句为“忧”字包孕。或宿愿得偿;则是诗人面对现实,希望渺茫的表现。
2.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登楼抒怀之作,还写了“涕流”的情状。试比较这两首诗中“涕流”原因的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B
2.(1)相同点:都因时局动荡、国家安危而忧伤落泪。
(2)不同点:①所见之景不同:杜甫面对恢宏气象,引发个人孤独无依之感;陆游面对肃杀凄凉之景,由喜转忧,深感前途渺茫。②个人境遇不同:杜甫暮年独自漂泊西南,处境困顿;陆游奉召东游,虑及迁都之策难以实现。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答案第3页,共6页
【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居金陵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盛赞金陵的繁华,“自古”点明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指帝王之气。 B.上片末句借用李白诗句,描摹晋代贵族化为荒冢古丘的情形,饱含历史的沧桑感。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出诗人的悠闲自在。“回头”一语双关,既实写也有暗指。 D.全词上片以时间为主线,侧重咏史怀古;下片以空间为主线,侧重写登高所见所思。 2.本词与《桂枝香》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 附: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
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C 2.①《南乡子》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②《桂枝香》借古讽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劝谏当朝奋起变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
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面小题。
游园 【明】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牡丹亭》写的是太守之女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1.下列对这段曲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用借代的手法表现鲜花开遍的园中迷人春色,也暗示了丽娘美好的青春生命。
B.“断井残垣”与“姹紫嫣红”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带有无限的叹惋之情。
答案第4页,共6页
C.“锦屏人”指深闺中的女子,“忒看的这韶光贱”写出了丽娘内心的怨和悔,这是她青春生命的觉醒。
D.这段曲词对仗工整,语言华美,通过想象美丽春景,细腻生动地描摹了一位少女青春萌动的微妙心理。
2.《红楼梦》中,林黛玉走到梨香院外听到墙内传来《游园》这段曲词,又听见“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想起“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请结合曲词简要分析林黛玉落泪的原因。 1.D
2.①感叹美好春色无人欣赏,随时光消逝。园子里“姹紫嫣红开遍”,但花开无人赏,花落无人怜,只能付与断井颓垣。②哀叹美好青春无人理解,在流年中虚度。“姹紫嫣红”“韶光”既指美好春色,又指一切美好的青春生命,如花般青春繁华的生命,年复一年地只能在无人理解的苦闷中度过。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千里,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2.《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D 2.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泊岳阳楼下》仅用“留滞”与“艰危”
答案第5页,共6页
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登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今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7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