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湘
教版
村 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专门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触摸堤岸。
(3)醉:迷醉,沉醉。
(4)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5)散学:放学。 (6)纸鸢:风筝。 【诗意】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小孩们放风筝的情形。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津津有味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乐趣,勾画出一幅朝气蓬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欢乐和颂扬。
【作者介绍】
高鼎(清),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样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小孩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气、春意盎然
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看起来跟诗人一起饱览了漂亮春景,一起分享着小孩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刻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轻巧地唱歌。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看起来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动,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小孩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气和期望。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1)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2)子规:杜鹃鸟。 (3)才了:才办理完。. (4)山原:原野和山陵 (5)蚕桑:种桑养蚕。 【诗意】
《乡村四月》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颂扬,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颂扬之情。
【作者介绍】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宋柳川(今柳市区)人,中年以后迁居永嘉县城。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淳祐三年(公元1243)领乡荐,在越、江淮边帅府中度过一段幕僚生活。后从事教学生涯,落拓江湖,以布衣终。
毕生擅长诗歌,多尖新刻画之作。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形成我国诗歌进展史上的“永嘉四灵”流派。他们冲击“江西派”那种拼积典故,生
硬拗捩的诗风,锤炼字句,刻意为工,反对用典,着意白描。其诗作虽多吟山咏水、唱和应酬之作,然不乏关怀时事和民生疾苦佳作, 《东阳路旁蚕妇》、《乡村四月》、《赠张亦》等,都为脍炙人口、传诵至今的名作。叶适评其诗“自吐性情,靡所依旁”。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要紧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错成一幅色彩鲜亮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充满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覆盖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吁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宽敞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亮的,意境是模糊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看起来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专门富有境域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差不多上第一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只是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专门少,那是有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镇定恬适的气度,而这镇定恬适与前两句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模糊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奇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逝。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点。 (7)更:再。 【诗意】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诗人眺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慢慢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点,就要站得更高些。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抱负。
【作者介绍】
王之涣 (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爽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唱歌,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淳朴,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概磅礴。那个地点,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宽敞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
后人在千载之后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眺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如此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黄河”因此也是写实。它仿佛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不能达到的地点,唯独的方法确实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差不多上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期望,多少向往。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番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义深远,耐人探究。那个地点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寻 隐 者 不 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诗意】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诗人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的去向。小弟子回答说采药材去了。隐者事实上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然而山上云雾迷漫,那个小弟子也不明白他到底在什么地点了。
【作者介绍】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邻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纳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
着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那个地点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怎么说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纳了以答句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样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败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意切。而且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败兴;“只在此山中”,在败兴中又萌生了一线期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因此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