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这⼀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在1950年⾸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认同并⼴为流传,最后被确定。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新中国成⽴后,由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李正⼀等舞蹈⼯作者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外国芭蕾舞逐步总结、归纳⽽创⽴的。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个发展着的概念。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唐代五代宫廷设⽴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员,并对流⾏于民间⾃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外邦舞蹈进⾏了整理、研究、加⼯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韶》、《⼤夏》、《⼤菠》、《⼤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部乐》、《坐部伎》、《乐部伎》、《⼤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的⼀种重要⼯具,以⼥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创作,其⼀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部分还是多由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戏”、“滑稽戏”、“⾓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乐、美术、杂技、⽂学、说⽩等多种因素,是⼀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以后,五⼗年代初期,舞蹈⼯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法等,建⽴起⼀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会》、《春江花⽉夜》等⼀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年代的开放,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到古代的⽯窟壁画以及各种出⼟⽂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另⼀⽅⾯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的中国古典舞⾝韵理论的⾰新、创造和实践。唐满城教授说:“‘⾝韵’从摆脱戏曲的⾏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拟化、⾏当化的痕迹,⾛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以腰部为中⼼、进⾏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了以《黄河》、《江河⽔》、《⽊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批优秀舞蹈作品。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当的翻版,⽽是以⼤幅度的⾝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体语⾔,“从⽽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中国传统⽂代精神相⼀致的东西,从⽽使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神和⼿、眼、⾝、法、步完美结合与⾼度统⼀的美学特⾊。”《黄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到了⼀个崭新的阶⾝。【中国古典舞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