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

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

来源:保捱科技网
第29卷第3期 2010年6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0PMENT Vo1.29 No.3 Jun.2010 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 倪军 (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450000)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化”,即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环境 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城市文化的内涵、本质出发,分析了城市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 是地域性、包容性与选择性、多样性与连续性、可视性。利用城市设计中的城市空间、城市符号、城市活动三类要素 对城市文化进行解读,力图建立城市文化与城市设计的关联,探索利用城市设计要素表现城市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城市符号;城市标识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0)03—0058.05 中图分类号:F127.41 2008年《城市文化北京宣言》指出:城市化、全球化 在带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活改善的同时,也给当 地域性是任何一种文化所必有的基本特征。地域性具 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受自然环境影响形成的独特景 代人带来巨大的挑战。城市发展正面临着传统消失、面 观文化特征;其次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所具备的不 貌趋同、形象低俗、环境恶化等问题,建设性破坏和破坏 同价值观念在城市文化上的反映。地域性特征使城市 性建设的威胁依然存在,城市文化正处于转型过程之 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中。在全球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乡村人口的今天,我们 1.2.2包容性与选择性。从古至今,城市文化一直显示 必须重新评价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出极强的包容性。包容性是城市具有活力的重要原因 1 城市文化 1.1 内涵与本质 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化”,即 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环境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其 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城市规划学科里所指的城市文 化,包括了特定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形成的整体文化景观。它强调 的是排他性、惟一性、标志性和内在价值,使城市充满朝 气或者具有独特性 。 之一,尤其在信息化的世界里,没有一座城市能仅仅依 靠其内部成员所创造并继承下来的(或引进的)单一文 化样式生存与发展。 城市文化从其形成开始便表现出两重性特点,这一 特点从此就再未消失过:它把最大限度的保护与最大限 度的侵略动机融于一身,提供了最广泛的自由与多样 性,而同时又强制推行一种彻底的强迫统治制度 。这 种制度必将使城市选择适合于本身发展的或与之相近 的价值观念加以利用,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文 化。 2.3多样性与连续性。由于地域性、包容性与选择性 城市的物质环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或者说 1,物质环境是不同城市之间相互识别的标志,即一种具有 使城市文化具备了多样性与连续性的特征。从文字记 某种象征意义和意味的符号。尽管不能将城市的物质 环境看作是城市文化的全部,但物质环境在体现城市文 化方面具有特征最鲜明、识别性最强、直观性最好的特 征。 载的技术发明问世的时候,城市文化早已经历了很长的 发展历史,无法统计的发展历史长度使城市文化在不断 的碰撞、融合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正如芒福德所说, 当今时代的城市文化“正失去人的控制,正在被自身的 过分丰富的创造力所淹没” 。多样性的突出特征表现 1.2城市文化的典型特征  1.2.1地域性。人类的出现首先是分地域的,而且各个 为城市中各种传统景观与现代景观的和谐共存。城市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因为城市文化能够不断 人群初期相互隔绝,因此也按照自身不同的方式创造了 自己的文化,所以文化一产生便带有鲜明的地域性 。 的积累与传递。它的传递不是对原有文化原封不动的 兼容并蓄,而是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与加工, 吸取其中有益的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文化已经 具备了生物有机体的某些特征,是能够进化与自我改良 的有机系统。 收稿日期:2009—12—29;修回日期:2010—03—19 作者简介:倪军(1967一),男,江苏吴县人,高级工程师,学士, 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E—mail)419671018@126.tom。 第3期 倪军: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 ・59・ 1.2.4可视性。可视性特征更多地应该归功于时代的 发展。当代城市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抛弃了现代 主义的极端理性主义和技术至上,不断趋于感性化,它 地域文化特征。城市文化首先应该体现地域性,利用地 域性创造特色城市文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 目前很多城市进行文化建设普遍采用的手段。 2.1.3整体性与带动性原则。城市文化是整个社会精 化中具有普遍特征的文化基调,若想对特定区域形成城 市文化的认知,区域必须具备明显的城市文化基调;同 时城市文化的“带动性”,通过个体的行为与表现而体 强调传统的回归、艺术性、人情味、乡土气息、大众化和 号系统中,诸如城市肌理、街道尺度、建筑符号、城市小 品,充满了对城市文化或对或错的理解与表达。 装饰性 J。城市文化更多地被理解与运用在城市的符 神与物质文明的体现,因此,整体性是指区域内城市文 综上所述,城市文化具有如同有机体一样的复杂特 征。城市设计必须引入城市文化,才能使设计本身具有 现,使公众在特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零散的城市 灵性,也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 1.3城市文化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尽管城市文化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元素出现,但 它是能够被感知的。城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 了迎合某一群体同一价值取向与功能需求所采取的一 系列措施和,这些措施和将有利于从不同方面 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多样性,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 可以说,城市文化是城市设计的精神支柱,缺乏文 化精神的城市设计必将导致失败。“长大、长高”的城市 文化指向忽略了城市原本所具有的传统与特色。在信 息社会来临之际,城市文化正处于有序一无序一有序的 转型期,国内许多新兴城市积极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特 色,设立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El,这些将使城市文 化的创造力达到该时期的巅峰,并使其发展方向具有了 多种可能。思考和深入分析城市文化与城市设计的内 在联系,引导城市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是时代发 展的诉求。 2城市文化的城市设计解读 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要素应用,首先要求规 划者对特定城市的文化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并确定城市 文化的基调与发展目标,才能因地制宜地提出有效的城 市设计要素组合方案作为实现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 2.1城市文化定位 城市文化的定位主要是由城市文化遗产的特质所 决定的。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文化遗产被视同为城市 共有的信仰和象征,维系着城市的核心情感和价值。 城市文化的定位是城市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基础。 在城市文化定位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的发展与 创新,还要为外来文化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以实现文化 的多样性。城市文化的定位应体现下列原则。 2.1.1历史延续性原则。历史延续性是指具有一定历 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或地区,所体现出来的对历史文化的 多元继承。城市的历史积淀可以使其具有鲜明的特色, 并将为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1.2地域性原则。地域性主要是指地理位置特征与 印象的准确归纳,而总结出城市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 是区域的文化发展核心内容,具有强烈的带动性。从这 个意义上说整体性与带动性是相互促进的。 2.1.4个性原则。凯文・林奇指出:“任何现行运作中 的城市地区都具有结构和个性,只是其中强弱悬殊” 。 具有个性的城市文化总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以 “水”为个性的苏州、威尼斯,以“亚洲万象之都,动感之 都”为城市定位的,都使其与其他城市产生了不同 的性格与形象,给人留下深刻且具有唯一性的印象。 2.2城市文化的城市设计要素解读 城市设计对于城市文化的关注更多倾向于物质要 素与活动空间及其所包含的活动,相对于城市文化的精 神层面,城市设计要素是城市文化的表层。 2.2.1城市空间。空间,特别是城市空间是一个“容纳 体”,是多种空间价值与价值空间的组合 ,因此城市空 间是文化发扬与传承的重要场所。 城市空间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广场、公园等具有特 定功能的场所,而是所有能够承载特定活动的任何空 间。因为只有空间内的活动,才是真正的文化载体,而 并非空间本身。 通过空间及其内部活动体验城市文化,能够在更深 层次理解城市文化的魅力,这种理解脱离了外在的表 象,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引导人进入预先设 定的逻辑思维,使思维与特定环境产生共鸣,从而感染 使用者。因此,城市中最吸引人的空间往往是那些多种 功能交汇、富有多重含义的场所。如哈尔滨的防洪纪念 塔广场,能够承载多种活动,市民对该广场的认同度也 较高,因此能够使该广场及其活动具有承载城市文化的 重要作用。 城市设计中关于城市空间主要应体现两个方面的 内容:宏观的空间与微观的空间。宏观的空间指城市的 肌理、城市的结构等方面;微观的空间是日常生活所触 及的、能够参与其中的小型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城市 空间的设计不能等同于符号的设计。很多人认为,当空 间的设计融入文化理念的时候,则必须引入多样性的符 号以传达某种文化特征,这是一种错误与危险的认识。 ・6O・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29卷 2.2.2城市符号。现代符号学的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 内在变化与规律都能以可视的外观表象来表现、记忆、 城市文化载体规划中城市标识所涉及的内容,主要 包括城市标准色彩、城市标准字体、城市形象标准、城市 延伸、联想、理解与交流。作为信息外观表象的视觉元 吉祥物等具有积极宣传作用的内容(表1)。 素也就是反映各种事物不同属性的视觉信息符号。我 们可以认为,城市景观视觉传达的基本单位为符号,它 表1城市标识要素一览表 Tab.1 List of city identiicatfion elements 是城市文化特征深层结构的外在体现。城市符号载体 主要包括建筑与建筑符号、小品与公共设施、城市标准 系统等三类。 (1)建筑与建筑符号。城市建筑与建筑符号是城市 形象和文化的外在表征,是感知城市文化的最直接依 据 ,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城市建筑、构筑物 来传达的。“狮城之国”——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其建 筑融汇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英式的优雅、 日本的含蓄、中式的端庄、马来西亚式的斑斓,而新加坡 的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也使得在传统 建筑风格中交杂了后现代的设计理念。所以在新加坡 游览常常会“出现时空交错的错觉”。邯郸市在城市建 筑特色的建设中,紧紧围绕战国和汉代建筑这一典型形 制,成功地塑造了邯郸市的历史文化形象。 (2)小品与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一面镜子,小品 与公共设施能够用其鲜明而夸张的语言表达城市的文 化追求与时尚特征。小品与公共设施散布于城市各街 道与空问,是城市中最普遍的要素,也正是由于它的普 遍性,审美特征往往被忽视。那些充分利用这一现状宣 扬城市文化的城市,能够较容易地取得明显的效果。 在哈尔滨街头上的广告牌或路牌甚至是一些细小 的设施,都被镶以欧式的基座或边框,具有浓郁的异国 情调;日本东京的Q.Front以动态的屏幕覆盖建筑的外 皮,使得建筑整体成为一个时尚演出的舞台,具备了丰 富的文化意象。无数实例都有力地验证了设施与小品 作为文化载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些要素使人不需要 很多的精力与思考,便可以轻易地了解城市文化的特 点。 城市建筑与建筑符号、小品与公共设施是城市中的 基本符号单元,既能单独提示特定的城市文化特征,也 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实现城市文化的传达。 (3)城市标识。在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感觉中,视觉 可获得外界信息的87%,即人类个体对身体以外的感知 更多的是来自于视觉。城市标识是仅次于建筑与建筑 符号、小品与公共设施的表层城市文化载体,也是城市 符号载体中的子系统。它包括城市标志物,广告、招牌 与交通工具形象的统一设计等;它不仅可以建立城市的 直观形象,也可以间接地塑造城市的精神内涵、气质和 城市风格。城市文化载体规划主要关注城市中的视觉 识别符号。 城市标志性雕塑 自由女神像 城市标志建筑或空间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广场 城市宣传形象 哈尔滨——天鹅颈下的明珠 城市形象标准 市民精神形象 文明市民 城市宣传口号 “LIVE IT.LOVE IT” 城市公益宣传 新加坡街头的传统道德宣传 城市服务系统 二层步道系统 城市吉祥物 一 柏林“熊”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标识与城市建筑、小品与公共 设施等符号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对 象、内容、规划手段等方面(表2)。 表2城市建筑、小品与 公共设施与城市标识要素对比一览表 Tab.2 Comparison list of city building, sketches,public facilities and urban identity elements 对比内容 城市建筑、小品与公共设施 城市标识 主要传播对象市民与游客 游客(包括潜在游客) 标准系统内容具体的符号 抽象的符号与理念 直接表达:通过一系列符号间接提示:利用特定符 作用方式 的使用直接读取城市文化号系统提示城市文化 特征 特征 作用范围 茬募 渠蔷 l;l嘉 城市范围 应用领域羹簧 设施 间 系统、城市标 2.2.3城市活动。城市与人是双向的互动关系,有什么 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市;相反,不同的城市又塑造了 不同性格的人。城市活动主要指休闲文化活动、民俗活 动、商业活动、城市节事4个方面的内容。 (1)休闲文化活动。随着后现代哲学观的普及,大 众化的审美口味日益流行起来 。不同行业的设计师 从建筑、当代艺术、文学、电影等众多艺术领域摄取营 养,从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中提取元素,自由 地加以再创造,这就产生了体现文化融合与多元的符合 大众审美的城市文化景观——休闲文化活动。居民日 第3期 倪军: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 .61. 常生活片断通常使人对该城市的生活场景产生更广泛 彩的文化活动+广泛的宣传。②独特城市形象主导型。 的联想,为游人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问。如果一个 其模式为:独特的城市形象+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 城市能够展现市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则会使外地游 城市服务。如大连的国际啤酒节,依靠大连独特的城市 客对该地产生良好的印象,也会形成对该城市文化特质 的基本印象。 形象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成功地举办了数届啤 酒节,塑造了城市新文化形象。③特定地域环境资源主 导型。其模式为:独特的地域优势+良好的城市文化底 市井文化是休闲文化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 市最真实、最感人的内容之一,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人 蕴+广泛的宣传+良好的城市服务。如哈尔滨的冰雪 节,依据其地域优势与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能够吸引 来自全球的游客,为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文精神。虽然市井文化缺乏整体性,但这种散漫的孤立 性,才更具个性。这些活动,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 的价值取向,使城市具备了特定的文化基调,而市民及 其活动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城市文化塑造中具 有积极的暗示作用。 (2)民俗活动。是城市传统文化的活动载体,泛指 与传统习俗、当地生活传统相关联的文化体验与物质消 费,如中国传统节庆日的庆典活动,不同地区的风俗体 验活动等。 民俗活动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常 引人注目的独特文化活动是一个城市被外界了解其自 身的最有效手段。如西班牙的“斗牛”(尽管被动物保护 主义所唾弃)塑造了西班牙人勇敢、机智的形象;中国春 节的“团聚”内涵等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商业活动。商业活动实质上是城市经营者的策 划行为导致的。在商品社会里不仅消费活动融入到各 种事件中,而且各种活动也融汇成消费活动,消费环境 已经成为现代空间的重要要素,消费活动成为城市生活 不可缺乏的部分,商业活动将成为21世纪最普遍的公 共活动,人们需要用商业活动读取城市和城市空间,进 而读取城市的文化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商业,但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形成商业 文化。其形成的条件是必须具备优越于他人、或与他人 形成明显差异的特色,如购物文化具备国际品牌高 度集中的绝对优势。此外,当代城市的竞争不仅仅靠物 质商品,还需要其附属的文化特质,因为市民对城市文 化产品的需求也同样要求商业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形 式与内涵。 (4)城市节事。城市节事对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文 化的宣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旅游圣经”的 国际知名杂志——《康德纳斯旅者》,在走访了3万名读 者后将旅游地点按照文化、环境、交通、饮食等10个标 准分别评分,最后得到总成绩显示,承办2007年亚太经 合组织会议(APEC)的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悉尼为 2007年全球最佳旅游城市。由此可见,大型节事对城市 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 城市节事的举办城市主要有4种典型模式。①大 众文化主导型。其模式是:大众文化丰富多彩+丰富多 献。④特定气候条件主导型。其模式为:特定的气候条 件+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城市服务。这类城市天 然具有承载大型活动的能力,但多为自然形成的优势, 很难通过人工改造形成此模式,具有一定的。 3讨论与结论 任何抽象的概念必然通过显而易见的事物予以体 现,城市文化的表达同样离不开城市文化载体,或者可 以认为城市文化载体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表现。而城市 设计正是实现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相关联的纽带。 为了方便研究,本研究按照文化载体表现形式的不 同,将城市设计要素根据城市文化视角重新分为若干子 类(表3)。其目的就是为了在规划中按照不同的类别采 取不同的对策,最终实现通过载体传达城市文化。 表3城市文化载体分类一览表 Tab.3 Category list of urban culture carriers 载体类型 载体内容 自然景观空间 城市空间载体 休闲娱乐空间 纪念空间 商业空间 建筑与建筑符号 城市符号载体 小品与公共设施 城市标识 休闲文化活动 城市活动载体 民俗活动 商业活动 城市节事 总之,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重新确定传 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城市自身品质, 使城市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和大 众的文化心理结构朝着良性的高级化方向发展,是一个 城市对社会、对未来、对人类负责的过程。 通过对城市建设的文化视角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城 市建设要素的文化整合,必将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城市 设计视角,使之更具有生命力,也更有说服力。 ・62・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29卷 参考文献: [1]周劲松,张秀芹,何邕健, 城市规划诠释城市文化的基 本原理及方法探讨[J]. 城市规划,2006,30(2):41一 44. 王颖.全球化背景下的后现代城市文化现象[J].理 想空间,2006(6):7—10. [5]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 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 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19. 北京木马时代广告有限公司.城市文化的特点[EB/ OL].(2006—09—10)[2007一lO一15].http://www. Chinamuna.com/info/shouinfo.asp?id=1-23. 刘湘萍.品牌城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8.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1,171. 胡慧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上海:书海出版社, 20o6:302. Researches on Urban Design on View of Urban Culture Ni Ju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Urban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city.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culture. nature,and then analyze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culture,namely regional,inclusiveness and selectivi— ty,diversity and continuity and visibility.By learning from urban space,urban symbols and urban activities in ur- ban design,acquire a bete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rban culture,try to establish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rban cul— ture and urban design,explore the way of using urban design elements to explain urban culture. Key words:urban culture;urban design;urban space;urban sysmbol;urban identity elements ’l'l'l', ,l, l',''’,lib ,'lll',’ll, 11"',ll',’●,l' ,''l,ID",,lll' ●ll"''l'lll',’l,I,'●l’’ '’,ll11"l' (上接第18页) Viewing the way of Pan-Beibn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rom European Integration Cao Jianfei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Gu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anning 530022,China) Abstract: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world development.It brings enlight— enments to us by reviewing the proces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It’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cooperation philosophy, define core strength,build effective restraint systems,find common interests timely,and propell the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What is the urgent on hand is to upgrade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into na— tional strategy,which could solve the problem of every party’s counterpoise in economic cooperation.At the same time,it could not only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third party’s entry,but also help to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our coun— ty’s enerrgy corridor by taking energy cooperation as the emphasis of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work in concert with our county’s strrategy that layouts signiifcant petrochemical pr0jects in Beibu Gulf region re— cently. Key words:regional integration;national strategy;energy cooperation;Pan—Beibu Gulf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