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机械原理凸轮设计G

机械原理凸轮设计G

来源:保捱科技网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说明书

题目:双联凸轮写“G”机构指导教师:xxxxxxxxxxxxx 学院:xxxxxxxxxxxxx 班级:xxxx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x

年1月23日

2015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设计任务……………………………

原始数据设计及设计要求…………

设计方案分析 ………………………

设计内容 ……………………………

设计心得与体会……………………

参考文献 ……………………………

一. 设计任务

设计能写出英文字母G的凸轮写字机构。且该机构由两凸轮连续回转的协调配合及相应的连杆,控制绘图部件画出英文字母G。

二. 原始数据设计及设计要求

1. G字高60mm(y方向)。 2. G字宽30mm(x方向)。

3. 机构体积小,质量轻,工作可靠,启动或停顿时冲击小。

三. 设计方案分析

1. 方案一:两对心直动尖顶推杆盘形凸轮写字机构。

尖顶推杆虽然构造简单,但易磨损,且启动或停顿时冲击大。

2. 方案二:两对心直动滚子推杆盘形凸轮写字机构。

滚子与凸轮间为滚动摩擦,磨

损小,传动精度高,冲击小。

3. 方案三:两对心直动平底推杆盘形凸轮写字机构。

凸轮与平底的接触面间易形成油膜,润滑较好,常用于高速传动中。

4. 方案选择: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案分析比较,选用方案二。 四、设计内容

通过作图工具,得到想要的G曲线如下图所示

由于双联凸轮机构的特性,作出的曲线应为封闭图形。所以要用一条线段将“G”的首尾相连,即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通过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得到X的相对偏移量和X=X(Φ)

和Y的相对偏移量和Y=Y(Φ)。并建立如下的表格。

角度φX方向位移量Y方向位移量X凸轮理论廓线Y凸轮理论廓线X凸轮实际廓线Y凸轮实际廓线00010.00010.0009.5009.50015-0.51.11.50011.11.00010.61830-11.4149.00011.4148.50010.91445-1.51.58.50011.5008.00011.00060-21.4148.00011.4147.50010.91475-2.51.1187.50011.1187.00010.610-307.00010.0006.5009.500105-3-0.57.0009.5006.5009.000120-3-17.0009.0006.5008.500135-3-1.57.0008.5006.5008.000150-3-27.0008.0006.5007.500165-2.5-3.187.5006.8207.0006.320180-2-3.4148.0006.5867.5006.086195-1.5-3.58.5006.5008.0006.000200-1.25-3.4798.7506.5218.2506.021210-1-3.4149.0006.5868.5006.086225-0.5-3.11.5006.8829.0006.3822400-210.0008.0009.5007.500245-0.5-29.5008.0009.0007.500255-1-29.0008.0008.5007.500260-0.5-29.5008.0009.0007.5002700-210.0008.0009.5007.5002850-2.510.0007.5009.5007.0003000-310.0007.0009.5006.5003150-3.510.0006.5009.5006.0003300-210.0008.0009.5007.5003450-110.0009.0009.5008.5003600010.00010.0009.5009.500

X=X(Φ)[数据取自“角度φ”和“X方向位移量”]

并用光滑曲线将各个坐标点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Y=Y(Φ) [数据取自“角度φ”和“Y方向位移量”]

并用光滑曲线将各个坐标点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再取基圆半径为100mm,滚子半径为5mm,经计算,得到X、Y凸轮实际廓线的数据,并根据数据得到如下的凸轮实际廓线图。 得X凸轮实际轮廓

得Y凸轮实际轮

线

线

经检验,能合成所需曲线“G”,且满足推回程压力角在合适的范围。

五.设计心得与体会

这次课程设计我所分配的设计内容是设计出一个双联凸轮写G字的结构,感觉还蛮有意思的,再看过一遍书之后感觉又增添了一份信心,开始设想凸轮的时候思路还比较困难,后来又跟同学一块讨论了一下,终于草拟出了设计方案,虽然为自己的大功告成感到高兴,但是又反思了一下,作为一个机械

专业的学生,我们目前所学到的还只是皮毛,仍然还需要我们不断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而且我通过这次课设也深深的感觉到光学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培养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相信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这样认真严谨对知识一丝不苟的态度,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 六.参考文献 [1] 《机械原理》(第八版) 孙恒 陈作模 葛文杰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5

[2]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戴娟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