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与防范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与防范措施

来源:保捱科技网
管理科学 2014年2月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与防范措施 何志伟 石家庄市锦龙腾建筑安装T程有限公司 河北摘石家庄050000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市场的不断开放,各承包商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施工项目风险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也 越来越多,可能面临的各项风险损失也越来越多。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首先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基本特征入手,对 项目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针对解决和预防风险出现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本文能给相关建筑施工单 位的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并将这些有效的措施应用到项目管理中。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风险;防范 一般来说,建筑T程项目存在的施T风险,指的是在一定条 有项目风险的目的都是为了找到一条或者多种有效的措施进行 风险的分析、控制和预防,展现其目的性。 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实际上,对 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风险的含义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近年来建 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与如何防范的措施已经成为业内普遍关 注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但是预防风险的研究者也纷纷强调: 对风险的预防实际 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比如保险公司更为 2.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 除了 述的一些基本特征外,建筑T程的项目风险特征还 包括:第一,客观性和必然性。即在项目建设中,不管是外界的自 然因素影响还是人们日常施工中的技术和方案等因素的影响, 都会造成项目的风险损失,这些都不会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第二,不确定性和可变性。任何阶段的风险的存在和发生都是突 然的,不可预见和逆转的,其出现的形式和导致的后果都便能够 被预测和确定。 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注重损失的可能性,而企业风险的管理者则着重如何避免损失 和争取盈利,加强各阶段和不同过程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是建筑 丁程施lT中一项需要特别注重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特征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系统特征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风 根据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和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建筑工程 项目施工现场比较常见的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险受到各个环节的子项目风险的影响,因此具有以下的特征:第 一,整体性和叠加性。任何子项目的风险都会给总风险造成不同 1.管理机制不健全,经营者安全生产意识差 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项目的总风险是各个子风险的叠加和复 合,两者是不能分割的存在部分。第二,动态性。项目建设的 进程是以此推进的,因此项目的风险也会相继出现,项目风险存 在于整个T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任何一个子项目的风险都是 无法预测的,它具有活动性。第三,相关性。由于各个项目之间存 在建筑工程企业,一些高资企业已经开始步入纯管理型的 企业模式,虽然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了,但并没有自己的施J 队 伍,即便公司有自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管理,但收效共 微,挂牌管理现象较为严重,企业缺少健全的管理机制,加上经 营者对安全工作的投入一般指做表面功夫,特别是在承包制推 行之后,为了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更是不注重现场施T的安 在着一定的依存和制约关系,在受到不同的环境和组合途径的 关系影响下,就会出现复合风险,展现相关性。第四,目的性。所 全,基本做不到“预防为主”的安全施 使得文明施f:和安全管 人员进入;吊装作业人员所使用的工具、零配件等,应放在随身 佩戴的工具袋内,不得向下抛掷;在高处用气割或电焊切割作业 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管理是工程实施的保障,要坚持采用 安全第一与预防为主的原则,并认真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 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火花落下伤人;构件或设备安装后,必须检 效的降低安全事故给建设项目与施T单位造成的损失,提升建 查连接质量,只有连接确实安全可靠,才能松钩或拆除临时固定 筑行业的生产安全,提高建筑单位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对我国建 工具。 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3.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技术措施: 建筑施T现场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 50KW及以 者,应编制用电组织设计。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以 下和设备总容量在50KW以下者,应制定安全用电和电气防火 措施;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组织设计编制及变更时,必须履行编 【1】聂胜意.浅析建筑施T安伞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科 技资讯,201l(17). [2】元福,李慧民.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思考【J].中 全科学学报,2008(13). 制、审核、审批程序;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经编制、审核、审批部门 和使用单位共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临时用电工程定期 【3】胡月明.建筑施工事故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中 科技信 息,2007,12. 检查应按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对事故隐患必须及时进行处理, 并应履行复查验收手续。 4、结语 【4】尚建国.浅谈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及其改革的方 向.叭建筑安伞.2004.(12). 皿 2014年2月 管理科学 风险分析和履约的控制情况。主要在于对合同的执行过程应提 理成为空话套话,由此带来的安全事故隐患也在不断增加。 2.管理人员水平较低,缺少专业的教育培训 前做好各种可能发生的防控预案。第六,做好分包商的管理工 作。在对分包单位进行最终的确定选择时,要选择有相应资质并 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单位,并进行严格艳照《建筑 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控制和管理。第七,对不符合《建筑法》相关 规定就自行开工的违法建设项目加强防范。第八,加强对项目法 人的防范。根据相应的查处来有效的防治因各种因素导致建筑 尽管引入了现代化的上水平的现场安全施工的管理模式, 但是现场施_T的技术T人、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和 相关规章制度及技术的掌握仍显得不到位,特别是在建筑工地 1-.进行现场施工管理的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和水平还比较低,他 们缺少专业的教育和知识培训,也缺少相对健全的培训机制的 建立,这些都给安全施工的管理带来难度,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安 项目的工程款不能收回。第九,防范垫资。垫资施工已经成为一 全施工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知识培训的缺失,更增加了现场施工 种主要的形式,但同样垫资施工是在法律上不被允许的和保护 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恶意竞争严重,施T组织设计不合理 南于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建筑施T企业为了追求更 大的利润价值,不断采取多种方式,甚至是不合理、不正当的方 式来进行恶意压价,刻意压缩现场施工的安全经费,刻意节俭安 全生产的必备器材、设备、工具等,置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与不 顾,这种利用伪劣产品、偷工减料的方法来故意降低成本的方式 更容易酿造安全事故。此外,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或缺乏针对性 的施工方案的设定,也是较为典型的现场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 主要因素。 三、有效控制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措施 1.风险的转移 所谓风险的转移,一般的常用向对方转移风险和向第三方 转移风险的方式,其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第一,索赔。这是一种 保护自己正当权益,尽量减免损失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施工合 同是最具有参考依据的。其中可作为索赔证据的有投标文件、会 议纪要、往来信函、指令或通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的各种 记录、_T程照片、气象资料、各种验收报告、有关原始凭证和国家 发布的相关规定和有效信息。第二,担保和工程保险。在我国, 《担保法》中对担保方式进行了五种合理规定,其中在工程施工 阶段以保证(银行保证和企业保证)和抵押是最合适的两种方 式。 2.风险的控制 . 所谓的风险控制,就是把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经济损失降到 最低程度,包括将风险减少、避免,甚至消灭,在具体运用中的防 范措施主要有:第一,熟悉和掌握T程施工阶段的有关法律法规 (保护T程承发包双方利益的法定根据);第二,深入研究、全面 分析招标文件。对招标文件、业主意图和要求、招标人须知等合 同文本进行策略研究和风险控制。第三,签订完善的施工合同, 通过各项的谈判和对合同条款的补充使之完善,将风险降到最 低。第四,对市场价格的动态有所掌握,能够针对其影响要素进 行相应的预测,经过周全的分析最终进行合理报价。第五,加强 的,极易发生风险;第十,材料供应管理的风险。加大这一项目的 材料风险,能够有效控制_T程材料的诉讼案,强化这一项风险管 理只需要在项目部解体而项目控制不到位的收尾施T阶段即可 有效的加以预防。 3.风险的保留 所谓风险的保留,也就是风险的自留。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 有意识的自留和无意识的自留两个方面。除了这两种基本方法 外,设立风险基金的方法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风险保留方法。也 就是用这部分基金来弥补损失发生后的损失。以你,在建筑工程 的同定价格合同中,考虑一定比例的风险金是不可少的重要考 虑因素。这也是有效规避和防范风险事件发生的一项有效措施, 对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实施与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控 制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在项目施工中经常会受到诸多不确定 因素的影响,也会有各种潜在的风险存在,无疑这些风险都会直 接影响工程的质量。施工风险始终贯穿于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全 过程,只有对这些风险进行争取的评估和识别,采取有效措施做 好提前的防范管理,才能有效的保证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 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J】.城市建筑.2013 年04期. 【2】戴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防范分析 中国新技术新 产品.2012年10期.  ’【3】王建衷.建筑T程项目风险分析与防范【J】.山西建筑.2011 年3月. 【4】施泽勇.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研究fJ1.科技风.2011年 O4期. 【5】韦志坚,王政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防范探究[J].中国 科技信息.2006年16期. 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