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简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正稿

简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正稿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12年春汉语言文学(本科) 毕业论文

姓 名: 孔伟伟

年级专业: 2012年春汉语言文学

所在电大: 梅河电大

指导教师: 高永杰

目录

内容摘要…………………………………………………………………………1

一、金枷锁下的奴隶与怪胎……………………………………………………2

㈠第一把锁是婚姻的锁……………………………………………………3

㈡第二把锁是情欲的锁……………………………………………………3

㈢第三把锁就是七巧背负一生最重的锁——金钱之锁…………………4

二、向时代和潮流奔去的旧式女子 …………………………………………4

三、人性扭曲的风尘舞女 ……………………………………………………5

四、敢与社会抗争的新女性 …………………………………………………6

五、结论…………………………………………………………………………7

参考文献…………………………………………………………………………8

简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孔伟伟 12年春汉语言文学 12220012060

内容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女性意识强烈的作家,她用作品展示了女性的封闭性与依附性。塑造了许多“错位”、“变态”、“疯狂”、“扭曲”的女性形象,她认为女性的这种群体悲剧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男权文化长期控制、压迫、引导的结果,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女性自甘为奴而引起的。张爱玲透过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本文从《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等作品中女性的描写来浅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归宿。同时,警醒我们,作为新时代女性,应该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把握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张爱玲 女性 人物 曹七巧 白流苏 顾曼桢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由于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悲剧人物。苍凉而复苍白,安命而又怨命的女性悲运,在张爱玲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艺术呈示,并且总以纤毫

1

必露的显微效果,把女性异化的展示了出来,给人以“凉入骨髓”般的审美感受。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外表上,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但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这些女性,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 。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征。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她们全被一只巨手遏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世代因袭的女性生来是男性附庸的意识,她们演绎的正是个体生命在时代的变化中为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时由于传统重负的因袭及对世界的茫然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时的悲剧。这些人生所演绎的,也只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但是作为新时代女性,应该要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而不再如旧时代女性一般依附于男人,做男人附属品。张爱玲的作品大都反映封建环境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她对于女性生存处境的描述,即便在今日,对于我们而言,仍具有催人警醒的意义,值得共同探讨和研究。本文从《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等作品中女性的描写来浅谈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命运等,从而体会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感受到封建环境下女性的悲哀,看到女性如何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与埋葬,从中更加明白新时代的女性应该走出历史的沼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与未来。

一、金枷锁下的“奴隶”与“怪胎”

曹七巧是张爱玲笔下的一个血肉丰满,让人可憎又深感可怜的人物。曹七巧并非一成不变的,她的性格是一步步形成的,从少女时代的直率泼辣而又不失其可爱慢慢地走向一个让正常人“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

2

曹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受害者。她所嫁的丈夫是个“骨痨”病人,但七巧是个健康的人,她正常的情欲因难以满足而受到压抑,是个被锁在黄金枷锁里的女人。但是,曹七巧的悲剧更在于她是一个施害者,而且受害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她亲生的儿女。曹七巧完全是一个变态的恶毒的母亲。她年轻时在婆家受到人格的侮辱,没有享受到正常的爱情和婚姻,导致她人性严重的扭曲,见不得别人的幸福,连自己的儿女也不例外。所以当她的一双儿女长大后,他们的幸福刺激了她内心的隐痛,曹七巧失去理智,把自己的不幸迁怒于儿女:她嫉妒儿子、媳妇的亲热,千方百计的破坏他们的婚姻,最终将媳妇虐待致死;嫉妒女儿有了个较合意的结婚对象,想方设法拆散他们,并挑唆女儿吸食鸦片。七巧因得不到情爱而受到压抑,在压抑中她开始疯狂,因为疯狂她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她百般破坏儿女的婚姻幸福,是中国小说中少见的具有变态人格的女性形象。[1]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大胆追求过三爷季泽。但是,从前的三爷却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出去。而这中间又过了许久,终于,七巧的“爱情”被时光消磨变成灰烬,只剩下空白的欲望时,季泽的出现显然是不适宜的。七巧是不会放弃物质的现有去追求空洞的情欲,当然她自己也有些惋惜,但毕竟人欲膨胀下病态的七巧选择了“人生安稳的一面”。

张爱玲曾说过,曹七巧是他笔下最彻底的一个人,英雄也好疯子也好,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壮”,因为在他的一生都没有从锁扣中逃离出去。

(一)第一把锁是婚姻的锁

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下,女性只有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婚姻便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契机。[1]曹七巧原本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麻油店主的女儿,却不幸因兄嫂贪恋钱财而把她卖给了破落大家庭姜家做儿媳。但是出身低贱的她从进入姜家的第一天起就被这个家庭排斥在外,连使唤丫头都瞧不起她,丈夫又瘫病床上。这就注定了他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正是因为哥嫂的遗弃和周围人的鄙视,一切反叛的行为和性格的变异由此产生。曹七巧,从未享受过做人的权利和快乐,无论在肉体还是心灵上都从未得到满足,永远处于饥渴之中。然而女子从一

3

而终的礼教使离婚变的不可能,这把婚姻的锁让她完全动弹不得。

(二)第二把锁是情欲的锁

曹七巧爱上了小叔姜季泽,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七巧的情欲还是得不到发泄和排解。后来有一天季泽来找她了,七巧的情欲又被挑动了起来。[2]

“季泽在她对面站住了,小声道:‘二嫂。……七巧!’”

“当初她为什么要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她微微抬起脸来,季泽立在她跟前,两手合在他的扇子上,面颊贴在他的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呵!他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了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这时的七巧已经远不是当年那样的简单,她立刻想到了自己用一生换来的钱。一旦当爱与金钱这一物质的代表碰撞了,便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爱,是不可靠的,男人更是不可靠的,只是沉默的金才是最质感的。七巧不仅是用黄金锁住了爱情,更最终锁住了她自己。失去了“正常”的爱之后,她便沿着自虐和他虐的恶性轨迹无可阻挡地往下滑,一直滑到人性扭曲的最底层。连她心爱的男子也披着爱的外衣来谋取她的黄金,她识破后更紧地攫住了黄金,同时也永远地封闭了自己,她拥有了物质的实体,她拥有的也只是物质。至于爱,不管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都是那样的遥远,它被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远远地阻隔在外,永远也无法触摸。

当她发现季泽是冲着他的钱来的时候,情欲一下子转为失望、伤痛和愤恨,虚情假意令她亲手扼杀了最后的爱情之花。

(三)第三把锁就是七巧背负一生最重的锁——金钱之锁。

金钱是七巧一生最大的梦想,她苦守婚姻也是为了能分到一笔家产,为了金钱她放弃了苦等十

4

年的爱情 [3]。

当她的最后一点情欲之火熄灭后。她开始变得刻薄冷酷,开始进行疯狂的报复。为了不让别人觊觎自己的财产,她先是“恋子”,要儿子整夜地陪她抽大烟,以探听和渲染儿子与媳妇的房事为乐趣,逼死儿媳;后又“妒女”,自己没有得到的幸福生活,连自己的女儿也别想得到,甚至认为女儿的结婚对象也是为了钱而来的。最后,终于沦落为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恶毒残忍的魔鬼。“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残酷地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希望,也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儿女的幸福,在她眼里全变成了恶毒的嘲笑,她嫉妒所有人的和睦婚姻,亲手扼杀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和家庭。金钱锁住她的精神,可她心甘情愿。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将曹七巧塑造成了一个人性变态和人性变异的女性形象,是封建礼教对人性压抑,对爱情的禁锢,使得情欲这块矿石在拜金主义的烈火冶炼之下,铸造出这样的一个殉葬品,一个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与“怪胎”。她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二、向时代和潮流奔去的旧式女子

《倾城之恋》中出身在封建色彩很深的大家庭里的白流苏,在和丈夫离婚后,仍回白公馆住。当徐太太来报信说和她离婚已七八年的丈夫忽然死了并要她回去奔丧时,她的兄嫂硬是要撵她去为前夫戴孝守寡,继承那些个遗产,以免拖累白公馆。[4] “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离了婚的她自己就是自由的了,再回去当一个死人的寡妇,那是等于把自己重新判了死刑。白流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恪守“三从四德”、凡事逆来顺受的懦弱女子了,她已经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人格和权利。这里可以看出,白流苏是有种新时期的新派思想的白家人,她是第一个从“三从四德”走出来的人。然而在白家守旧的人不止一个,而是一群。连自己的母亲都不帮她,在饱受屈辱,无路可走之际

5

她决定离开这个家庭。

她抛弃了诗礼人家的矜持含蓄的姿态,以“快、准、狠”的方式从妹妹手中抢走范柳原。她非常清醒的看到自己已经站到了青春的尾巴上,再不搏一把将永无出头之时,“以后即使有人替她做媒,也不过是和那姓姜的不相上下,也许还不如他”,于是大胆的决定用残剩的青春做最后一次赌注,流苏清楚的计算着成败的后果:输了不过“是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娘,如果赌赢了,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胸中的一口恶气”。 于是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去与范柳原相会,去和自己的命运赌。为了可以离开背弃她的白公馆,她不惜忍受做的危险。在白流苏那里,爱情早已扭曲,成为她猎获范柳原这个自私、狡猾但有钱男人的工具,在她一次次工于心计的斡旋后,她终于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婚姻。

白流苏是位离异后想要再次寻找依靠的洋派女性。她在七年前毅然离婚,可以说是进步的, 但她并联没有接受新文化,彻底走向社会或是投奔。离开了婚姻的她无处可去,最终又屈服于封建男权的统治,继续认同男权价值观念。七八年后,她唯一的出路仍是再找一个丈夫,“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这是她起初做出反抗的最可悲之处。最后她还是服从了现实,当她遇到富商范柳原后,不顾一切屈辱把第二次婚姻押在之行上。最后,的沦陷,才终于成就了自流苏这个“传奇”里真的“倾城倾国”女人的婚姻。在一个女人的成功的婚姻中,包含着更加浓重的对于现实人生不可理喻的荒凉感。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支配、摆布,具有强悍的自救精神的特殊女性,她以自己的老练与智慧主宰着自己的命运,.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旧时代的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抗争\"命运,改变命运的.她的出现既是一种希望 ,也是那个时代女性改变自己弱势地位的一个必然。

6

三、人性扭曲的风尘舞女

《半生缘》中顾曼璐,一个本应该平凡幸福生活的女人,却因为家境的变迁父亲的早逝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为了养活家里七口人,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爱情而沦落风尘成为舞厅的三流舞女。凭借着自己出众的外貌,她有能力养活家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容貌已不再,在舞厅里经常被一些年轻美貌的舞女抢生意,使她感到无比的难受。她是家庭和社会的牺牲品,可她的牺牲的不到认可。虽然她牺牲了自己来成就家人,但是她却被家人所瞧不起,她的家人甚至以她为耻。他的弟弟因为她是舞女的身份而排斥她,奶奶不理解她。

她年纪大了,想找个依靠却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迫于无奈她只好嫁给了一个叫祝鸿财的流氓无赖。可是时间长了,祝鸿财对她厌倦了,开始到处在外面找别的女人,这让曼璐感觉很伤心,最可悲的是,生了一场病的曼璐被医生告知失去了生育的能力,这更像把锋利的尖刀,深深扎进了曼璐的心。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其实就代表着自己成了废物,人生从此结束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婚姻,拴住自己的丈夫,曼璐想起母亲对自己曾说的“借腹生子”一事,或许这样就能把祝鸿财给牢牢套在手里了吧。于是她开始想办法,她观察出自己的丈夫对妹妹曼祯是有真感情的,每次祝鸿财看见她,都激动兴奋不已。又因为是曼祯是自己的妹妹而不是外边别的女人,容易控制些。刚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她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疯了,她竭力把自己那种荒唐的思想赶走,可见曼璐还是有良知的,她并不想这样做,只是这个冷漠的吃人的社会逼迫她变疯了,失去了理智,那恐怖的想法就像一个黑影,一只野兽的黑影,它来过一次就认得路了。又找到她这里来了。

最后她终于和丈夫合伙,拆散了妹妹和她男朋友世钧的婚事,把罪恶的手伸向了自己善良的亲妹妹,毁了她的一生!当曼祯怀了自己丈夫的孩子时她把曼祯囚禁起来,逼迫曼祯把这孩子生下来,还跪在曼祯的脚下苦苦哀求,只因想留住自己的丈夫。这是一个多么微弱的需求,却让一个女人如此大费周折,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足以见得女人在过去的社会地位是多么

7

的卑下。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实!令人无语的事实!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曼璐和曼贞的亲情从此决裂,曼祯离开了,去了一个曼璐找不到的地方。然而好景不长,曼璐因为病情严重而不久于世,这时的祝鸿才一直守在她的身边。曼璐一直寻找妹妹想要向她道歉却无果,最后因痨病在自责和孤单绝望中死去。

四、敢与社会抗争的新女性

顾曼祯是集善良、叛逆和妥协于一身的时代女性,命运的作弄和社会的悲哀,造成了曼祯命运的悲哀。她有知识,有理想,有的经济基础。她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她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姐姐做舞女所赚的钱,以至于她觉得对不起姐姐。她有思想,有勇气。在工作中认识了一起工作的沈世钧,并与之相恋。在这段感情中曼祯是坚定的,她的坚持甚至超过了世钧。

他们的婚事受到了两个家庭的其他成员的影响,加上他们之间的一些误会和世钧的懦弱,他们的婚姻就这样结束了。曼桢和世钧之所以没能结合,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以世钧家庭为代表的传统男权社会的压力和曼桢的女性自我意识。世钧父母对于曼桢身世的猜测、怀疑,甚至不信任,都表明了传统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枷锁是十分沉重的。曼桢对此是十分不满的,她不愿为了要嫁给世钧而接受他提出的否认与她姐姐的关系。一来是因为她觉得姐姐为家庭付出了太多,她不能这样对待姐姐。二来是她想以平等的身份嫁给世钧,她更不愿意屈就。正如曼桢所说:“我几时看不起他了,是你看不起人!我觉得我姐姐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跟妓女谁更不道德!”[5]这是曼桢公然对男权社会的控诉和反抗。她的这种

8

女性自我立场的坚定使得她在寻找自我的归宿上更加艰辛。

她有性格刚强的一面,但仍然摆脱不了作为女人的软弱的一面。她不应该那样随便的将沈世钧给的戒指轻易当着他的面脱下来;然而那时的她并不知道将来会发生的事,更不可能会想到自己的家人竟然会毁了她。也许她不应该对自己生的那个儿子表示什么母爱;可是他毕竟是自己生下来的,又因姐姐最后的嘱托,虽然她恨姐姐。她更不应该跟祝鸿才结婚,可是为了孩子他也妥协了。她本有一段美满的婚姻 但姐姐曼璐的私心把她推进了火坑 她性格柔顺 一生充满爱与包容 ,甚至可以原谅她悲剧的制造者曼璐 。如圣女般博大宽容面对她的悲剧 我们只能唏嘘不止 ,顾曼桢在张爱玲的作品里添加了新女性的色彩,张爱玲却用其婉转深沉的笔调让其最终还是屈服其当时的社会。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赋于的新女性色彩也在其沉重笔调中熄灭了最后一丝火种。

曼桢的不幸在于她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挣脱传统的女性思维模式对她的控制。从而使她曾一度地失去了自我,向生活妥协,向责任低头。值得庆幸的是,曼桢最终从祝鸿才的世界里脱离出来,她勇敢地与祝鸿才离婚,找回了自我的生存价值,拥有了自我的生活。曼桢的挣扎,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现代职业女性寻找自我归宿的艰辛历程。

五、结论

张爱玲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中心人物,这些女性擅长在自己的生命里制造各种戏剧化的场面,因为只有这样,才有一点点摆脱不公平、不平等命运的希望。张爱玲用其细腻的笔触、对女性内心深处敏锐的洞察力,细致深刻地刻画了一个个性格残缺却真实、形象鲜明的人物,展现了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形形色色的女性,虽然难免片面化,却有其独到之处,为当时的女性意识的开掘开辟了一条道路,具有催人警醒的意义。我们在阅读其作品的同时,能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感受到封建环境下女性的悲哀,看到女性如何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与埋藏,从中更加明白新时代的女性应该自强,把握住自己的幸福与未来。

9

参考文献:

[1]傅雷:《张爱玲的风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版,第4~7页;

[2]王光东:《解读张爱玲经典——沉香与倾城》,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49页;

[3]王光东:《解读张爱玲经典——沉香与倾城》,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49页;

[4]王光东:《解读张爱玲经典——沉香与倾城》,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49页;

[5]范柏群:《镜像缤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6]马博良:《张爱玲的风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版,第66页;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