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尊严,是语文教师专业的华彩乐章。
如何拥有——
专业自信
专业技能
专业自我
教师专业与一般职业相比,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有的、具有公共情怀的服务。教师是否具备这样的专业底气,是能否提供良好的教育的前提。
怎么提高自身?
我们动不动就说可以通过读书、上网、写随笔等渠道让自己走向“专业化”。通过这些途径,我们究竟要在自己身上积淀些什么?现在,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不是会写字、会说话,除了具有朗读、写作、书法等更多基本功外,还必须有解读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功力。
专业素养——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由三块组成——掌握教育学,具备宽泛的人文视野,还要有
一定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为了跟上信息时代知识迅速更新的步伐,构建可供升级的基本知识结构,就成了奠定教师尊严的起码前提。
为此,作为个体的你,必须知道:
什么是教师该做的,什么是教师绝对不该做的;
你应该集中精力弥补什么,集中精力改掉什么。
也许,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教师,或者说是“富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师专业服务的理想。
具备了这样的专业素养,语文教师才能在学校的大氛围内,对于自己的行为与判断具有自信,以高质量的服务获得报酬,并把服务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这是一种境界。
就目前看,无论我们是否达到如此境界,首先教师作为一个“有学养的专业人士”其主动服务的意识是必须要有的。
其实,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最好途径是“内升型”,强调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表现澄明,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不过,这种“内升型”的底气,的确需要教师自觉、自主的学习力,以及个人积极向上的执著力等。
比如坚持读书、写随笔,更重要的是回到实践中积累和反思,捕捉到有利于语文教学的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而,从这些经验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都是形成语文教师个人教育智慧的良好途径。
教师既然作为专门职业,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技能体系。
如何树立教师课堂的专业技能?
一句话,研究教学。除此别无他路。
课堂功夫,并不是读书功夫,这就好比“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两回事一样。
因此,只要做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学会把学习获得的能量转化为课堂智慧。
教师之间的智慧之所以有差异,主要在于对自我的认识和清醒的积极。关键是自醒,这样就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所在,问题所在,能发现自己教学智慧的缺陷所在
综观今天教师专业成长的话题,我们需要反思的是:
自己有没有被功利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所钳制?
你是否注重扎根于实践、滋养于读书,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你是否有了关于教科书以外的见解,并将之体现于驾驭课堂的独特魅力?
我们虽然做不到“每日三省吾身”,但这的确应该成为我们努力追求的省会方式。
就学习来说,这人啊,三天不学习自己知道,一个月不学习学生知道,一年不学习同事知道;
十天的生活不变,等于只活了一天,一年的生活不变,等于只活了一个月,十年的日子一个样,等于只活了一年……
这些反省,才是你的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也是教师专业自我表现成熟的标志。
当下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那些让我敬重的大师,给我触动最大的是——我要更加刻苦地读书+实践+反思。
梁实秋说:“读书永远不恨其晚,即使晚了,也比不读强。”
专业自我:
指语文教师的思想和人格。考察这一项很简单,仅凭学生对你的喜欢程度就能判别。
只有从内心深处实现高“自我”的教师,才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自己的水平和境界。对从事的专业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而表现出对专业当仁不让的意识和信心——而这些,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为积极有益的,甚至是浸润一生的影响。
每一个教师专业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实现一个知识分子真正专业尊严的过程。只有如此,才会给自己从教的领域,甚至中国的教育带来真正的、崭新的希望。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独特的存在。但,共同的是,无论如何要让自己“站立”起来——这是教师专业的真正灵魂。
没有专业自我,很难有教师的专业生长。
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获得,虽然可以通过行政或专家的赋权,但更重要的是靠教师自己的实力来争取。
当然,每个人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人成长的快慢不同。有的教师可以先从外部再到内部深化专业,有的内部深化需要外部给予机遇和空间。
不管怎么成长,也要根据自己的“发育”而定,最好是内外兼蓄。来不及的话,那就要结合实际,量身定做,怎么让自己提高才是最重要的。总之,要想办法,能“站立”多少就“站立”多少。
我们不妨进行一下自我画像:
(1)专业描述:我是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
(2)专业动机:从事教师职业的动机是什么:
(3)专业心态:自身工作境况的满意程度怎样;
(4)专业前景:专业生涯和未来发展的期望如何。
自测后,结合自己的成绩,想一想,下一步怎么办。也就是思考:
自己的“我”是什么样?
“自”的落脚点在哪?不然, “我,,都没了,还“自”什么呢?
本篇文章的结尾段:
人必须让自己自省着,因为这样的人才可以活得明白,才有可能活得精彩。这是认清自己的基础,也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基石,有自醒为依托的自省,才是有理智的自尊。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是美丽的。
课堂,因细腻而伟大》:
为什么面对新的挑战,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茫然无助?流行的课堂上,各种理论、方法、概念、话语不断变化,但课堂的面目为什么依然似曾相识,甚至千篇一律?课堂应该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没有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旧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地机械学习中被销蚀,被磨灭?我们不断把各种理论方法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新东西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自己的体验?当下的课堂,究竟最缺少的是什么?或者,教师素质中亟待加强的应该是什么?
一句话,为什么教师没有太大的变化?
教师要小心走进自己的课堂,关注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环境、管理等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加工”,关注教育个体千丝万缕的联系。赋予自己一个研究型教师新的含义——细节研究。这就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像教育的灵魂一样。这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
“没有教学过不好日子,没有研究过不长日子。”把心思集中在如何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人”的问题上。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以此作为一条路径,把工作的中心移植到教学中来。只有做了这样研究的教师才是高明的。因此,这才是我们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由此,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在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中,教师的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风格——也就逐渐养成了高度。这些,就是在教育细节的反思和追问中获得的。可见,教师读书要看得进去,课堂要细心品味下去,要从细节中找到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而不是宏观的理论的旁征博引,甚或“引用”、“粘贴”或“复制”。只有一点一点的细节,才是谁也复制不了的你那个独特的课堂存在。
课堂,因细腻而伟大
《为了充满思考的教室》:
一名优秀教师,应把教学当作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职业。语文教育教学对你而言,是激情,也是思想。不珍惜这种权利,就是一种自我贬低。这同时也意味着,你,尤其是身为语文教师的你,没有浑浑噩噩,随遇而安的权利。你,假若是一个内心苍白的人,就是对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的戕害与耻辱。
拥有激情与思想,才会形成优秀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其说,这就是一个教师的天职,不如说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天性;与其说,这是优秀教师的一个艰巨的自我磨砺,不如说课堂风格是你课堂生命的真正灵魂。于是,某种意义上,风格即成了人格。
教师的课堂智慧从哪里来》
让我们细细追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每天的工作是否尽力而为,甚至竭尽全力?对每天的工作是否充满热情而无厌倦?是否追求教育教学活动的卓越而不是“换”日子?是否每天不断自我激励而不是麻木应付?是否对待工作不是一种满足,而总是感觉在路上?
如果你的答案很“阳光”,也许智慧就溢满你心,这决定着你的教育状态,充实着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渐渐地,就会成为你的素质,不自觉地养成你工作的惯性,促进你的成长,“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于是便有了具体的着落。
那么,这“着落”要靠什么依托?细节。教师能把这作为一种路径,就是高明的教师。
……
有了细节,就有了实践智慧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