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文学上学期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上学期复习资料

来源:保捱科技网
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原始诗歌的思想内容,分类举例(出处)

上古诗歌类别:劳动歌 祭祀歌(包括蜡辞 咒歌) 图腾歌 战争歌等

思想内容:表达先民的与自然斗争的过程,描写自然事物和场景,表达一种乐观美好的情怀。

如:《周易 贲》 ,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这是古代的卜辞,贲卦描述了古代婚嫁的习俗和气派,反映古代人的审美观。

《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这是一首祭祀歌。其思想内容是讴歌原始劳动生活,赞颂自然,崇拜神灵。

二、神话分类举例(出处)

神话分类:创世神话 自然神话 英雄神话 抗争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创世神话 《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抗争神话 《黄帝伐蚩尤》英雄神话 三、《诗经》

流传情况:《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孔子时称诗三百;秦始皇焚书时遭到焚烧,到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由汉代学者讽诵重新得以流传,将孔子整理过的书称为“经”,才确定《诗经》的名称,其后一直流传至今。

思想内容:《诗经》的思想内容丰富,它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从兴盛期到衰败期的历史面貌,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形象的再现了周代的社会生活。 1、反映阶级压迫、剥削和社会不平。 2、反映战争和徭役。 3、反映爱情和婚姻。 4、反映劳动。 5、反映周民族兴起。 6、讽喻时政和忧国伤时。 7、尊天敬祖的宗教性祭歌 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1

复习资料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4、整齐中富于变化的语言特色 影响:

1、广泛而深刻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大胆直接的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开创了中国诗歌爱者歌其情的现实主义传统,给后代诗人以深刻启迪。

2、《诗经》中的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影响后代一些文体的形成。

3、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和民间文学的开拓价值。 风雅颂赋比兴

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 后者是诗的作法,前者是诗的体裁。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又称《国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赏析:全诗无论从结构,文字,还是内容、意境,皆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 1、绘画美。同是一幅秋色图,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大气豪迈不同,《蒹葭》则是从细节中渲染了秋的萧瑟。青仓色的天空下映衬一片灰白的芦苇地,盛夏的葱郁繁茂已不复存在,剩下的是被白霜冻得失去生气的景象,其色苍苍,其景荒凉。水边一大片摇曳的蒹葭,和着秋水中的倒影,在同为青苍色的天际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苍苍,随风摇曳,是一幅凄迷的景象。诗人摇着一叶扁舟,在芦苇从中寻寻觅觅,尽管芦苇挡住了去路,尽管水流让小船难以控制,但他急切的划着,因为,透过氤氲的水汽,他能看到,伊人的身影在小河的那边若影若现。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2、音乐美。一幅优美的画面,需要配上应景的声音才能愈发显出意境。细细品读间,仿

2

复习资料

佛一阵声音由远及近,由弱变强。流水碰撞的潺潺声,萧瑟的秋风拂过,芦苇摇曳的疏落声,诗人奋力划动的船桨撞上逆向的水流,哗哗作响,焦躁而急切,偶尔依稀分辨出诗人浓重的喘息,也许还能听到南飞的大雁苍凉的叫着,而这种种声音,使得原本凄清朦胧的画面带上了生命的气息和动态的张力。

这是诗中赋予我们想象的声音,而诗外的我们,每每读起,段落之间,凸显出了强烈的韵律感。《蒹葭》将《诗经》传统的重章叠句运用的淋漓尽致。 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用韵和句式的参差变化以及双声叠词的运用,极大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3、意境美。一首好诗能仅仅依靠文字就把人带入诗中场景,与诗人共赏美景,共同体味人生。品读《蒹葭》,仿佛身临其境:深秋的清晨,灰白的芦苇沾着晶莹的霜花,秋风萧瑟里,茫茫苍苍的苇丛起伏摇曳,澄净碧蓝的河水蒸腾着雾气,雾霭迷蒙中,主人公徘徊于蜿蜒的水畔,急切的寻求着心上的恋人。伊人在水的那方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上下追寻,欲罢不能,历经艰辛,可是伊人只是“宛在”,觅之无踪。我们能够感受和呼吸到的是主人公内心的执着、焦急、怅惘和迷茫。全诗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凄婉的情调,幽邃的境界。 全诗读来只觉景色凄清,烟波万状,境界幽邃,意境朦胧,意蕴无穷。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及。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4、朦脓美。语言是朦胧的,画面是朦胧的,意境也是朦胧的。《蒹葭》没有给我们塑造一个明确的画面,而通过含蓄的语言,引导这读者一步一步走入自己幻想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见证着这一没好的爱情。主人公的感情也是朦胧的,焦急的心情无法用言语直白的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有自己能体会到,透过文字,读者也感受到他的焦急,并为他焦急,仿佛都在寻觅这那个姑娘,可姑娘却自顾自的在岸边徘徊。诗中最美的朦胧就是那位身在虚无中的“伊人”,她是什么人?她长得什么样?他究竟在哪里,时而在在上游,时而在下游,在芦苇从中飘忽不定,若隐若现。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蒹葭》的美并不浮于形式,在内容上也包含着深远的意义。每位读者都对诗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你可以把它当成一首纯粹的爱情诗,诗中描写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深刻,最浪漫的,古今中外歌颂爱情美好的诗数不胜数,但如《蒹葭》这般,用寥寥数语,就将恋爱中人的心境写的惟妙惟肖实属少见,完全可称得上中国爱情诗中的经典之作。你也可以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理解这首诗。“伊人”真的只是主人公心爱的姑娘吗?全诗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也许那是主人公的梦想,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每个人都在不断追寻着美好的事物,那种如主人公般急切焦躁的心情,我们都曾体会过。梦想在哪?梦想永远都在触手可及却无法抓住的地方,好似“伊人”,身影明明就在芦苇从中浮现,可无论怎么游,

3

复习资料

却总无法到达她的身边。那挡住去路的芦苇从,那逆流的河水,就是那些追逐梦想途中的困难和挫折。容易得到的都不是有价值的,那些真正宝贵的,让所有人魂牵梦萦的美好都在艰难险阻的那端。即使追寻的途中伤痕累累,但我们没有放弃,什么都阻挡不了我们的决心,只有经历了挫折的洗礼,我们才能一步步想梦想靠近。

《蒹葭》是一首值得没得人反复品味的好诗,只有真正融入其中,才能领略到诗的魅力。

四、先秦历史散文代表著作的体例及产生发展过程

代表著作有:《尚书》 记言体、《春秋》编年体、《国语》国别体、《左传》编年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 产生发展过程:

第一时期,经历时间漫长,包括从散文的萌芽到早期历史散文《尚书》的出现。 第二时期,历史散文得到长足发展,主要作品是《春秋》、《国语》和《左传》。 第三时期,出现《战国策》,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具有某些新变的特色

五、先秦诸子散文的体例,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诸子散文的三个发展阶段。 体例: 体例:

《论语》《墨子》 语录体为主

《孟子》 《庄子》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荀子》 《韩非子》专题论文 学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道家代表有老子和庄子,代表作《老子》、《庄子》 儒家代表有孔子和孟子,代表作《论语》、《孟子》 法家代表有韩非子,代表作有《韩非子》 墨家代表有墨子,代表作《墨子》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期,《论语》 《老子》语录体为主。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孟子》(恣肆激诡) 《庄子》(犀利善辩)、《墨子》(质朴严谨)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荀子》 《韩非子》专题论文。

《劝学》经典句子

4

复习资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六、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一)现实性、浪漫性和人格美完整统一 (二)叙事与抒情统一 (三)继承与创新统一 (四)象征和意境统一 (五)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离骚》经典语句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雑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湘夫人》第一段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七、秦代散文家李斯代表作《谏逐客书》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与汉初散文和汉代辞赋也颇为接近.

5

复习资料

八、贾谊代表作《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晁错的代表作《论贵粟疏》。其文章善于从历史事实、现实状况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立论精辟而切于实际,于雄厚之中透着警刻。

九、关于《史记》

体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写人的艺术手法:

1,、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生命遭际,突出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 2、在矛盾斗争的尖端考验人物,展示人物性格的优劣长短。 3、通过典型化细节,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4、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活化人物形象。

5、运用“闲笔写人”的手法,交代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人物的未来命运。 6、运用“忽见”法,补足人物全貌。 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 鲁迅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在书写历史的书籍中是独一无二的,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在所有史书中地位最高。正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才称得上是“绝唱”。

无韵之《离骚》,说司马迁是用写诗的手法来写历史的。历史本很枯燥,但司马迁的《史记》却能引人入胜,原因就是司马迁用了文学的笔法来叙述历史。

十、《子虚赋》体现的大赋特点

1、《子虚赋》批评了“奢言淫乐,而显侈靡”,达到了讽谏,也就是向帝王贵族说一些规劝、开导的话的目的。

2、《子虚赋》词汇丰富,表现力强,繁博瑰奇,文采斑斓。 3、《子虚赋》讲究铺陈,富有文采音韵节奏。 汉赋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以骚体赋为主,枚乘《七发》,篇幅宏大,结构形式是假设问答,叙事为主,表现出追求壮美的审美心态,是大赋的先导。

2、鼎盛期: 武帝至元帝,大赋兴盛,王褒的骚体赋《洞箫赋》讲求格律,开赋作骈偶之风。 3、摹拟期:西汉末至东汉中,大赋为主,但以模仿相如赋为主,模仿中略有变化。 4、转变期:东汉中至东汉末,抒情小赋出现。

赏析张衡《归田赋》(注意做赏析题应包括:作者生平 创作背景 段落层次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继承和影响)

6

复习资料

《归田赋》是汉代辞赋家张衡从仕途转向退隐时所作的一篇小赋。这是一篇短小明畅的抒情小赋,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洗汉大赋铺采缛文、繁重凝滞、虚夸堆砌的规矩,转为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的风格。

背景:东汉文坛同西汉相比,变化很大。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题材和主旨都有变化,到了东汉,讽喻不仅不起作用,甚至还可能招来灾难,这就迫使辞赋家们考虑如何看待和处理赋的社会作用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集团所采取的“党锢”等高压,使士人普遍受到压抑。物不得其平则鸣,他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赋这种文学样式抒发自己的不平,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恣肆为主调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已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赋的风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章法:第一层写自己功业难就,决心抽身退隐。 第二层写自己归田后的欣喜心情。

第三层又顿作转折。感情的曲线又跌了深渊之中。

最后一段是真正的旷达语。感情的曲线在这一层中又转向开朗昂扬,全篇也就在这旷达超脱的调子中戛然收束。

影响:此赋篇幅短小,语言清新自然。与作品所展现的环境、心情浑然一体。这些特点使《归田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同时,它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

《归田赋》向往闲逸,追求人身的自由,可谓散体抒情小赋的先驱。

影响:《归田赋》已很不同于先前的汉大赋了,它已开始由叙事大赋转入抒情小赋,风格上也不再追求气势的铺排、辞藻的堆砌,而类似于四六句骈文,开了骈赋的先河。《归田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篇章。

十一、“乐府”的词义演变:

开始是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该机构搜集和创作的诗歌也称为乐府,成为一种体裁;再后来把不入乐但继承了乐府创作精神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背诵《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赏析《陌上桑》

7

复习资料

这首诗叙述一个太守侮弄一个采桑女子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采桑女秦罗敷的形象,热情歌颂了她的美丽坚贞、机智勇敢。全诗分为三解。第一解以别开生面的侧面烘托来表现罗敷的美。她的美令无数行人为之驻足。第二解是诗的主旨所在,使君的无耻诱骗和罗敷义正辞严断然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第三解写罗敷夸说自己夫婿的事功和才貌,则又是一种机智的反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超凡脱俗之美,罗敷自能完美地通过自己容颜及言行表现出来,试问使君在如此强大的攻势面前如何抵挡??他的示爱,正是理所当然。直言拒绝不失为一种坦率与泼辣,却也正表现了她恃美张狂的心情。太守的恃权强邀,罗敷的美好憧憬,都是正围绕着“地位”二字展开,也反映了当时人民朴素的追求意识。

十二、解释“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背诵《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背诵《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背诵《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8

复习资料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十三、背诵《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析《燕歌行》

这是一首思妇诗。一个秋天的深夜,思妇不能入眠,思念着远方的游子,整首诗心理刻画非常细腻。心思重重的人,对时序的变化往往特别敏感,在天气转凉,草木凋零,白露成霜,大雁南飞的秋天更是如此。诗的前三句,表面上只是写天气,实际上已经创造了一种浓重的感伤氛围。第二个三句,引入思君--思念游子的内容。思妇思念游子已经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诗人却不顺着这一思路写下去,而是故意宕开一笔,偏偏设想游子在想念着思妇。接着,又反问一句:\"既然你在思乡、在想着我,那为什么还滞留他乡不归呢?\"心理刻画真是细腻极了。\"贱妾\"以下五句,正面写思妇的百无聊赖,她独自守着空房,除了思念游子还是思念游子,试着援琴鸣弦,弹奏一曲清商来宣泄一下情感,但心中仍然平静不下来。最后四句,补写夜景。皎皎明月照着空床,银河西倾夜已深沉。\"夜未央\"照应篇首之\"秋\",入秋后昼渐短而夜渐长,对于愁思之人来说,季节的更迭,影响最大的恐怕不是冷暖的感受,而是心理的承受能力。诗中的思妇仰望星空,但见天上的牵牛织女星闪烁不定,她不禁发问,你们有什么罪过,也在那里隔着天河不能团聚?结尾二句问的是牛郎织女,实际上是思妇自问,妙就妙在不写思妇自己而思妇本人的情感已在其中,特别耐人寻味。整首诗写得一唱三叹,读后令人低徊叹惋不已。

9

复习资料

曹丕两首《燕歌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七言诗的成熟。先秦荀子的《成相篇》,其句式主要是七言。《楚辞》中也有不少七言的句子。相传汉武帝与群臣在柏梁台联句,每个句子也是七言。西汉还有一些谣谚也是用七言写成的。东汉张衡《四愁诗》是较完整的七言诗。但是,荀子的《成相篇》是通俗的唱词,接近于散文;而从《楚辞》到《四愁诗》,基本上都带有\"兮\"字等语气词。因此,完整的七言诗就得首推曹丕的《燕歌行》了。曹丕这首诗句句押韵,与后来的隔句押韵不同。《燕歌行》句句押韵,一则显示其诗风的古朴,再则\"一气卷舒\",文气一贯到底,也是这首诗的特色。这首诗共十五句,读法为:前九句每三句一节,后六句每两句一节。

十四、关于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左丘明作)、《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孔子弟子作)、《尔雅》、《孝经》、《孟子》(孟子及弟子共同完成),其余作者均可答不详》。

十五、关于《孔雀东南飞》,背诵第五章

思想内容:

1、控诉了封建礼教扼杀人情的罪恶 2、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 3、对个性美的肯定 艺术成就:

1、剪裁精当,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生动,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3、精致淳美,表现力强的语言艺术

十六、曹植和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

曹植前后期作品风格:

前期主要内容是抒发内心的理想与抱负。如《名都篇》——对贵族子弟耽于游乐的不满。《白马篇》——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抱负。

后期作品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思想内容更深刻,艺术上更加成熟。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10

复习资料

《七哀诗》、《怨歌行》

《洛神赋》经典语句: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十七、竹林七贤,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 阮籍、嵇康、阮咸、王戎、刘伶、向秀、山涛。 “七贤”之中,以阮籍、嵇康成就最高。

正始文人思想:反映民生疾苦、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多数表达在黑暗恐怖政治高压下的生存悲哀,是对人生祸福的忧叹。

赏析阮籍《咏怀诗》

主题丰富,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1、抒写感慨之词,表现忧生之嗟

2、讽喻史事,写曹魏集团荒淫失政,有亡国之祸。 3、抒发功业理想和个人抱负。 4、表达玄理和游仙思想。 艺术特色:总体风格:“阮旨遥深”

具体包括A、隐晦曲折的表现手法。多用比兴手法,欲言又止,欲露故藏。 B、深刻的哲理观照。表现社会外力对人的压迫及深刻的孤独感 。

十八、背诵左思《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十九、陶渊明作品

思想内容:1、描写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诗人悠然自得的感情。 2、描写“躬耕自资”的田园劳动,表达怡然自得的感情。 3、描绘“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表达平等社会的愿望。

11

复习资料

赏析《归园田居》其一

诗的开篇就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 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二十、永明体

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级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眺,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永明体”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过度的桥梁。 二十一、背诵《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二十二、庾信前后诗风的不同,背诵《拟咏怀》其七

年轻时受萧纲及其父的影响,创作大量宫体诗,诗风轻靡绮艳;后期出使北朝,被扣北方,虽受器重,但并不快乐,故国之思,屈仕敌国的羞愧,对身世的感伤成为诗歌的主要情感内容,风格也从绮艳变得苍劲悲凉。他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唐诗的先驱人物。 二十三、陆机及刘勰的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文赋》。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它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文赋》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考察文学创作的专篇论文,它详尽论述了文学创作整个过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

12

复习资料

论命题,细致探讨了文学创作灵感问题。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