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想法》作后指导随笔
一、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确定教学内容。
统编三上第7单元的习作《我有一个想法》,一读教材要求,感叹不好教。按照传统教学套路,以成人视角,教学生关注社会公德等比较宏大的方面,容易出“假话空话套话”。
这一单元要求的“观点”写作,学生第一次接触。教材出示了两个例文。例文一先抛出观点,再用两个事例支撑,最后提出想法(建议)。例文二写建议,也是先提出观点(是什么),然后写可以怎么做,最后写这样做的好处(为什么)。
我依据学情,把写作范围做一个聚焦,请孩子们主要从自己在校、在家、在其他地方遭遇的烦恼、知道的问题入手,来写想法、建议(或改进方法)。
亲自经历的郁闷、愤怒,问题,有“切肤之痛”,学生表达的欲望拦都拦不住!写出的事情,真实;流淌出的情感,真切;想出的改进办法,实用!
这样写,内容吸引读者,情感感染读者。
把教材解读清楚,把儿童“解读”清楚,我确定了作前几乎不指导,作后深度指导的教学方向。
二、写事例、想法、建议。 (一)写事情,分三次写。
1以事情发生地点为依据,把写作内容做分类。写在校、在家、在二者以外地方遇到的问题。
(1)分三次在校写,每天用5至10分钟完成写作内容。然后选择一篇誊写。哪个问题是最想解决的,可以选择;哪一篇写得最好,可以选择。写遇到的问题和麻烦,和老师预想的差不多,学生有话可说(开启吐槽模式),写得特别顺畅。
第1次写作之前,我简要介绍自己大课间写的下水文《贝贝讲故事》,这是班级刚发生的事,学生大感兴趣。然后说:“你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写别人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也可以写自己在校遇到的烦心事。
5至10分钟写好,老师收上来一看,85%以上的学生写的自己的“烦恼”,大多情感强烈,语言顺畅,把我拉进真实、鲜活的儿童世界。
第2次和第3次写在家、在家校以外遇到的麻烦事儿,学生直接写,老师不指导。
(2)孩子遇到的问题,有些是比较私密的,要让学生透露真心话,给孩子们“写作安全感”特别重要。
(3)学生面临的麻烦,不少具普遍意义。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推广一下经验,也可以解决一群人遇到的此类问题。
2修改内容“三步走”。
(1)每次写完,读一读,修改低级错误。比如错别字、漏字添字、语句不通顺……
(2)添加好词语。老师通读学生文章后,出示大部分学生用得上的“好词”写在黑板上,同学们根据情况加到自己的作文当中,也可以添加平时积累的好词语。部分同学修改得生硬一点,多数同学增添进去的词语用得恰当。
(3)修改出好句(用修辞写出新鲜感)。以谢城俊的“座位下垃圾快堆成小山了”为例,“鼓动”大家修改。学生自由想、冥思苦想,让人惊喜的“金句”是修改添加出来的。
如肖文露模仿我的《贝贝讲故事》,写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句子:
原来,她的声音像小蚂蚁的叫声一样,所以我们听不见。 (二)写想法。
有的同学把想法渗进事例中,当然好。
在文末点明呢?更适合学生学情,更切合考试作文。考试作文就要写得明明白白,阅卷老师就那么一点时间来看一篇考场作文,观点要像四川火锅一样直接麻辣,让人初“尝”难忘。所以,写的事情中,想法没有明确表达的,我教学生在文末,至少用一句话点明。
更高阶的自由写作就要“写‘山’不见‘山’,写‘水’不见‘水’”,这个以后再教。
(三)写建议或改进的方法。
逼了学生一把,要求每个人都写,最少写一个建议或一个解决方法。有需要的,可以请同学老师帮忙想解决问题的主意。
看写作结果,老师心情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不同文章带给读者的感觉天差地别。
有的建议、办法切中要害!最厉害的同学写了三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说:“我还有别的办法,不写,只挑三种最有用的写。”
有的建议和改进办法很不实用。如小怡写的,给乱吐痰的阿公脖子上挂一个茶杯作“痰盂”。有的不知所云,提的建议或改进办法和前面的事例是“牛头不对马嘴”,估计是实在写不出来,瞎编。
教材要求“如果有解决办法或改进建议,也可以写下来”。要求不做“一刀切”,是极有道理的。
三、总结写作套路
(一)总结板书:事例(写清楚)→想法→建议、方法(可不写)。 先事例后想法,犹如教师写“教学随笔”,更好写。 (二)在文章开头提出观点,安排在讲评课的训练环节。
先观点后事例,犹如教师写“教学论文”,高一个难度。学生一来就“先观点后事例”,估计只有优等生学得到家。
四、作后讲评“三步走”。
作后讲评前,要求老师认真研读每一位学生作品,找出亮点、缺占,归类。讲评课上,大力欣赏,大面积欣赏;针对普遍性“文病”,“挑刺”。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训练。
(一)欣赏。 1练啥评啥。
(1)欣赏好词。如三字词、四字词、有新鲜感的词。 (2)赏析好句。重点放在表达有新鲜感的句子和说话句。 (3)赏评想法、建议。
2复习、深化已有写作知识。 (1)动作描写。
出示学生相关作品后,儿歌总结:同时动作用“一边”,连续动作写“连动”,不连续动作怎么写?几个“一会儿”就解决。
(2)语言描写。
重点讲评什么时候提示语写在后。出示提示语在前和在后的学生作品,让学生比较体会,儿歌总结:愤怒着急若开口,提示语写在后!
(二)挑刺。 1分段。
(1)先出示不分段的学生例文。 (2)让学生说分段的方法。
(3)出示分段恰当的学生例文,背儿歌:开头两行半,结尾两行半,中间几大段。
2开头。围绕一个意思(总起句)写。 (三)训练。
一是训练写说话句,二是练习分段。三是写开头的“总起句”。训练环节分散在欣赏和挑刺环节。
作后指导,一步步走下来,我们发现,比作前指导,效果更好! (本文由刘述明原创,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