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思考及对策研究

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思考及对策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理论探讨

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思考及对策研究张珍煦1 黄兆炜2(1.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205; 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不断让人工智能技术一步步接近各种人工智能科幻小说里的情况。但是人们在抓紧时间攻关各类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文章主要分析了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以及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人;人工智能;关系思考;对策研究一、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为 AI,“人工智能”最初是在 1956 年的Dartmouth 学会上提出的。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现在人类正在进入第四次工业的道路上,人工智能技术将在这次工业中得到质的飞跃。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和人类共同生活的时代将会到来。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关键时期,人类必须得认真做好面对人工智能产物与生物共存的问题。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

人工智能在现代社会,发展情况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种方向是弱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发展研究人类和动物智能的理论,并能通过建立工作模型来测试这些理论。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把工作模型看做是辅助理解的工具,并不认为机器本身能够思考、具有感情和意识。因此,对于弱人工智能来说,模型只是帮助理解思维的工具。另一种方向是强人工智能,认为计算机不仅是用来研究人类思维的一种工具,而且能运行适当的程序,使计算机本身具有思维,这样的机器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像我们在科幻电影中见到的那些机器人。

而目前人类所成熟运用的人工智能只能称为弱人工职能,强人工智能还未大范围运用到社会中。弱人工智能主要是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方式做思想决策和逻辑运算。刚刚结束的李世石PK谷歌狗 AlphaGo的人机大战,AlphaGo以4:1的成绩战胜李世石,这个战绩比 19 年前“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要辉煌得多。在人类认知的所有五个层级上,人工智能都是在模仿人类智能,在总体上并未超过人类智能。在神经、心理、语言、思维、文化等人类认知各个层级上,人工智能都是在模仿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的近期研究目标是研制可代替人类从事脑力劳动的智能计算机,要准确地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但是,从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模糊处理、并行化 、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

三、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人类及其未来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影响涉及人类的文化生活、经济利益和社会作用等诸多方面。人工智能技术首先在文化方面,能够改善人类知识,解决模糊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使人们的虚拟印象视野更发达,能够模拟出真实场景,这对于人类的娱乐以及工程仿真都带来了极大地帮助。人工智能对于社会方面,未来将会有

大量机器人在工厂中代替工人从事十分危险的工作,比如炼钢厂中炼钢炉旁的作业,大型装备的材料剪切及机械加工。医院,学校,家庭,餐厅,养老院等都会出现大量服务机器人,它们办事效率高,出错率小,不会闹情绪,能随时随地为客人提供周到的服务。人类的生活会更加依赖人工智能技术。

在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社会性的比较中,不难看出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智能的简单复制,而且它是在总结人类智能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去实现人工智能的科学发展。人工智能极大地突破了人脑在意识活动的局限性,甚至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类,它的优点具体表现为下几个方面:

(1)在复杂数据处理方面,人类的速度远没有机器快,且准确率也没机器高,机器可以把某些数据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很多位,而人类只靠简单的运算法则得到的数据精确小数点后数位有限。幂运算,根式运算,复杂数学模型这些到一定程度人类都无法算出结果。

(2)人脑在接受、加工以及处理信息的速度上远远不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记忆方式是直接收集在物理硬盘或内存条内,没有失忆现象的出现,如此强大的记忆功能使得处理信息的速度极快,人根本没法做到。而且人工智能比人类智能优越性还体现在存储不会出现错误,在向其他人工智能或者人们复制或转述时精确度能达到百分之百。

但是人工智能也存在局限性。人工智能目前只能将人类已有的知识,信息存储起来,没有办法自己发现新知识,开发新的理论。只能按照人类预先设置好的程序做事,且人工智能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主观能动性,不能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做事。目前而言,人工智能依然受到人类的控制。

四、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

目前人们对于人类大脑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为人类大脑作为人类反映太过于复杂,即使是物理的、静态的对大脑的全面了解也无法给出彻底的答案。人类的大脑还在不停地进化,但也没办法达到计算机强大的记忆功能与复杂情况的逻辑运算,没法跟上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最终人工智能技术要达到无限接近人类大脑思维的那个时候,这个时候的人工智能机器,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除了机器人身体是金属材料,其他思想活动及行为与人类基本相同。我们必须做好相应对策:首先对于人工智能方面,机器人如何做到道德以及人性的意识。这就相当于人类把机器人作为什么样的角色,若是当做和人类平等的社会公民来看待,那么还是不符合自然界的生物规律,机器人不是生物,只能算工业产品。机器人作为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人类思想的工业产品,那么人类对于机器人也需要有道德意识,机器人作为仆人这个设定,是符合人类社

(下转第107页)

· 105 ·

理论探讨

必须保证编组站能力高效发挥,这就要求出发子系统在车流密集时期要高效的把编成列车从调车场转出,以不长时间占用调车场股道,保证驼峰解体作业的畅通。但经调研发现,出发子系统母亲主要受点线能力、运输不均衡、线路紧张、作业效率低等因素,并不能高效率作业。

四、结束语

自2013年铁路货运改革提出改革运输组织方式以来,开行了零担快货和批量快货两种快捷货物运输方式。国家铁路总公司对快货列车的运到时限做出了相关规定,在此条件下,快货列车到达呈现随机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打乱了作业计划,同时使得编组站的调车计划、编组计划等产生了变化,对编组站内线路占用以及设备占用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总体上,使得普货列车集结时间变长,中转时间变长,编组站总体作业时间增加。

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铁路运输在安全、经济、舒适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但在快捷、方便上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货物运输方面,手续烦琐、速度慢、运到期限缺乏保证,这不仅影响运输质量,也是造成高附加值货运市场份额下降、货源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货运改革中开行的零担快货和批量快货正是为了在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争取更多的运输市场。而快货列车的运到时限要求则是快货列车开行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

性,只有将这一特性保证好才能更好地发挥快货列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徐利民.国外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与启示[J].铁道货运,2012(09):15~22.

[2] 朱晔,李云清.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研究[J].中国储运,2009(07):91~93.

[3] 杨国秀,范振平.德国铁路货运公司运营管理简况[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3(03):58~60.

[4] 刘重庆.俄罗斯铁路运输组织管理机构改革[J].中国铁路,2001(09):53~56.

[5] 史柱文.关于铁路货物运到期限的思考[J].铁道货运,2013(06):40~45.

作者简介:陈苑琳(1991—),女,汉族,重庆人,研

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郭昶(1992—),女,汉族,重庆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上接第105页)

会的整个结构的。但是,人类必须赋予机器人该有的尊重,不能随意遗弃机器人或者指使机器人做违法乱纪的事,每个机器人在成为商品被人购买前,都要进行法律法规以及伦理道德教育,经过培训后再经历测试,合格机器人才能送到市场上成为商品。

不仅是在道德层面上需要有所措施,如果面临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统治的威胁,人类也必须找到对策。因此,人类也可以在自己的大脑内植入一些CPU芯片辅助大脑进行逻辑运算和记忆功能,植入人造骨骼来帮助人类弥补与机器人之间的差距。同时机器人躯体内也需要装入自动报警系统,一旦出现违法乱纪行为,自身CPU将会出现烧毁指令并报告给系统,将会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解决案件。

五、结语

对于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挑战应对措施还有很多,这需要人们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设置好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他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对人类的发展带来一些障碍或者威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思考。通过思考人类与人工智能技术关系的思考,衍生出人类对于人工智能发展造成潜在威胁的对策。无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结果怎样,人类对于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向着科幻小说的形式发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人

类不可能因为未来可能出现被人工智能统治的威胁而放弃这项技术,人类应该从现在开始,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不断寻找应对未来可能发生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状元,林建中.人工智能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展望[J].科技信息,2009(04):184~185.

[2] 郝勇胜.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哲学反思[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2.

[3] 蔡曙山,薛小迪.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从认知科学五个层级的理论看人机大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04):145.

[4] 张凯斐.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及其未来展望[J].吕梁学院学报,2010,26(04):85~87.

[5] 褚秋雯.从哲学的角度看人工智能[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作者简介:张珍煦(1995—),女,武汉工程大学硕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黄兆炜(1993—),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工业工程。

· 10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