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Radio & TV University (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No.3,2019(Sum No. 190)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总第19()期)由“创意写作”想到写作理论的
创新路径张英俊(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南郑州450008)[摘要]创意写作研究可以是写作理论创新的一个专题或一种研究角度,但不是写作理论创新的全部 内容。探索和把握新时代写作理论的创新路径,应注重对经典理论研究的固本开新,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合
创新,注重与西方写作学的融合创新,注重与写作实践的结合创新。[关键词]创意写作;写作学研究;创新路径[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0597(2019)03 -0049 -05D01:10.16161/j. issn. 1008 -0597.2019.03.008作为一名写作爱好者,几年前就听说过“创意
写作”也存在诸多争论,譬如就“创意写作”的本质
写作”的说法,但一直未做更多了解,心想任何写 问题,就存在三种观念:“第一种观念:突出创造 作哪能离开了创意,没有一点创意还能算写作吗?
性、新颖性、特别性的写作。”“第二种观念:创意写
但媒体上一直在讲“创意写作”,据了解很多高校 作就是文学写作,或至少以文学写作为主体。”“第
开设了创意写作专业,有的还创立了创意写作研
三种观念:所有的写作都是创意写作。”⑴对于上 究作中心,招收了创意写作研究生(MFA),等等, 述三种观念,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观念。试想哪 于是就想了解一下这“创意写作”研究的到底是什
一种写作不需要突出“创造性、新颖性、特别性”
么内容?它和我们传统的写作学研究到底是一种 呢?哪一种写作不是“以创意为主要特点的”呢?
什么样的关系?事实上,“创意写作”是从美国引 可以说,所有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创意写作, 进的,在美国校园可谓遍地开花,而目前围绕创意
正如大卫在《为什么所有的写作都是创意写作?》
写作最大的争论,仍是写作是否可以教,作家能否 中所说的那样:“所有的写作,从发表了的电钻使 被培养的问题。绕了半天却又绕到了这个问题 用说明书到最深奥的文学诗歌,使用语言的原始 上。其实笔者以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没什么意
材料、经验、知识、文字资源以及作者的想法和想
义的争论,就像吃饭是否可以教,人是否可以被培 象力,都为世界带来了以前不存在的新的存在。
养一样,就像无视天然禀赋是一种浅薄,而无视教
换句话说:所有的写作都是创意写作。”(引文同
育培养也是一种浅薄一样。±)o有人认为“所有的写作都是创意写作”这样
后来读到葛红兵、雷勇《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学 的定义是对“创意写作本质认知的泛化”,但什么 科发展研究》一文才发现,即便在英语国家,“创意是泛化呢?所谓“泛化”不就是由具体的、个别的,[收稿日期]2019 -07-20[作者简介]张英俊,男,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49 —张英俊由“创意写作”想到写作理论的创新路径写作学研究扩大为一般的一种抽象方法吗? “创意”本身不也 究,但更应该研究的是创新写作、创造写作,或写 是一个“泛化”的词吗?作的创新创造问题,而不仅仅是创意写作问题;高
有人说“创意写作”是对陈旧的写作观念的一 校需要开设的是写作学专业,而非仅仅是创意写 次集中而有力的冲击。笔者一直想不明白到底冲
作专业;大学应该创立的是写作学研究中心,而不
击了什么?是冲击了传统写作学所推崇的创新创 仅仅是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写作方向的硕博招录
造吗?写作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特点的学问。所 应该招收的是写作学研究生,而不仅仅是创意写 谓的创意,不过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而
作研究生(MFA)0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或教学理 已,或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在写作活动中的具 念,创意写作或许有其可资借鉴之处,但总觉得不 体反映。按照百度上的概念:创意是传统的叛逆,
能以“创意写作”来代替全部的写作学研究,更不 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 能把写作学研究给窄化了。循环,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具有新颖性和创
由“创意写作”的话题,使笔者想到新时代写
造性的想法,不同于寻常的解决方法。但究其核 作理论的创新路径问题。如前所言,创新、创造、 心本质,不还是创新和创造吗?其实创新、创造、
创意是所有写作与生俱来的本质特性。文章如 创意历来就是所有写作与生俱来的本质特性。李 此,写作如此,写作理论更需如此,但写作理论的
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 创新首先要把准创新路径,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和 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
拿来。近读《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等写作理 加倍焉。”古人对此论述很多,所谓“诗文随世运,
论史著作,深感历史经验仍值得借鉴。中国写作
无日不趋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 理论史上的一些经验,对探索和把握新时代写作 “高出一头,深入一境。”等,讲的都是诗文的创新; 理论的创新路径、对推进新时代写作理论创新仍 而“创意造言,皆不相师。”“出于众人之不意,世俗 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这其中,尤其有四个方面
所未尝见闻。”等,则宜接讲的就是创意。翻看古
值得学习借鉴,笔者将其概括为“四个更加注重” O代写作理论,关于“创意写作”的论述可谓不胜枚 一应更加注重对经典理论研究的固本开新。 举,难道“创意写作”就是对这些“陈旧的写作观念 中国作为文章大国,长期的写作实践,淬生了大量 的一次集中而有力的冲击”吗?笔者看到国外对
写作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从“第一篇文章学论文
“创意写作”有这样一种解释,说“创意写作是这样 《典论》,第一篇写作论文《文赋》,第一部写作学 一种写作,它以一种具有想象力的、通常是独特的 专著《文心雕龙》,第一篇文体论论文《翰林论》, 又赋有诗意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读罢
第一部文体论专著《文章别流论》,第一部文选学
这句话,觉得这话就像说“文学是人学”一样,也是 著作《昭明文选》”,到上世纪初“来裕恂的《汉文
一句废话!什么学不是人学?哲学、美学、心理学
典•文章典》、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吴增祺的 不都是人学吗?哲学社会科学,离开了研究人,哪 《涵芬楼文谈》、林纾的《春觉斋论文》和黄侃的 还有什么学问可言?《文心雕龙札记》”⑵,从《易经》《论语》等经典著
俗话说:“文人点子多”,点子本身就是创意。 作中的文论片语到历代大量的诗话文话,这些经
没有一点创意的写作基本上就是垃圾。笔者并不 典写作理论,作为人类写作文化的重要遗产,在总 是反对研究“创意写作”,因为“创意写作”本身也 结写作经验、探索写作规律、指导写作实践中发挥
是一种创意,但充其量不过是写作学研究的一个
了重要作用。譬如有人曾提出,“写什么”和“怎么 专题或一种研究角度而已,如果把它说成了写作 写”历来是文章学和写作学的两个主要问题,偏重 理论创新的全部,或把它说得无所不包、“神乎其
于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无形中缩小写作理论创新 神”,笔者觉得实在没什么必要。创意写作可以研
的话题,在缩小过程中,很可能会丢掉写作理论的—50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某些非常重要的内容。譬如体大思精的《文心雕 龙》,既谈原道、征圣、宗经的问题,也谈神思、体
性、声律、章句、比兴以及各种文体等。固本才能
培元,温故方能开新。可以说,我国几千年的写作 学经典著作,含有丰富的写作理论资源。研究古 代经典写作理论,全面深入地挖掘和阐释其价值 内涵,仍是新时代写作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张
清民先生在《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中说,从借鉴
到创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照着讲” “学着
讲”,到“接着讲”,进而从“对着讲” “另外讲”到 “自己讲”,从“讲别人”再到“讲自己”⑶。可以
说,没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语),没有 “核算过去之成就”,就无“以明现在所处之地位, 而定将来之途径”。也就是说,没有对经典写作理 论的学习研究和接续传承,也就没有新时代写作
理论的繁荣创新。因此,强化与经典理论研究的 深入结合,深入挖掘阐释宝贵的传统文论资源,从
传统经典的写作理论中汲取丰厚养分,探讨写作 规律,领悟写作智慧,滋养新时代写作理论,推进
传统写作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是 推进新时代写作理论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路径 之一。二应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合创新。在很 多领域的重大发明和发现中,其实有很多创新并 非是由本领域的行家完成的。正如有人所言,精
通自己专业的内行,有时好比攀上一棵大树,左右 纵横的枝枝叶叶,常挡住了自己前行的视线。而
外行的好处在于,他站在“树”下或远处,反而能看 清主干和树枝的生长趋势,从而可能有惊喜之见。 识得“庐山真面目”,需得走出“此山中”。诗人
说:“功夫在诗外”;棋手说:“棋外寻胜着”。写作
学毕竟“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极强的综 合性、显著的跨学科性质,尤其需要通识的眼光和
交叉学科的知识,虽说隔行如隔山,但隔山不隔 理。吸收专业以外的创见,往往会有让人脑洞大
开的创新。譬如1980 - 2000年的现代写作学的 突岀特征之一,就是“以现代科学理论(如心理学、
思维学、脑科学、语言学、传播学等)来阐释纷繁复 2019年第3期(总第190期)杂的写作现象”⑷,从而拓宽了写作学的研究视野 和研究空间。如果说对古典写作理论的学习研究 是为了古今结合、学有所本和固本开新,那么加强
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研究,就是“科际结合”后的联
合创新。古人云:“万物一理”。正如张清民先生 所言:“人间种种精神活动和学术探讨,终究是为
了对万物即整个世界获得一种理解。每种学术都
只是从一个特定的领域或角度对事物进行解剖和
分析,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学科知识之间的互
相渗透,学术思考才会产生广度和深度。”“学术视 野越开阔,参照点越多,思维的空间越大,思路也
就越开阔,在研究视角、方法和研究模式的选择和
应用也就越从容,理解和思考的深度就越 大。”⑶M06这些思考对写作学研究的创新同样具有 借鉴意义。因此,新时代写作理论的创新仍须打
破闭门造车、僵化教条的思维方式,仍需打破学科 之间的围墙,积极与其他学科牵手相挽,在交汇沟
通中寻求突破,在互补反馈中交叉渗透,也许有些 理论对写作学研究未必全部适用,但其他学科领 域的新概念、新经验、新论断,却能使写作理论创
新的视野更开阔,同时也能使新时代写作理论创
新在更大的视野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甚至倒逼写 作理论的创新。三应更加注重与西方写作学的融合创新。东
西方写作学均有可资借鉴之处,同样需要交流互 鉴、取长补短,在兼容并蓄中进行融合创新。对于 中国现代写作学而言,西方写作学的一些基础理
论在探讨写作理论根本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 路、方法上对我们的写作理论创新有很多值得学 习借鉴之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 对写作学研究同样有用。加强与西方写作学的融
合创新,就是“洋为中用”。在中国写作理论发展
史中,曾有不少专家学者正因为吸纳了东西方百
家之长,从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写作学研究成果。 譬如近代写作学的理论形态:“以西方语法学、修 辞学、文体论为核心的白话’文章作法’”“以苏联
文艺学作品构成论为中心的’写作知识’”⑵迥等,
尽管其存在有“’外来话语’取代’本土话语’”的
—51 —张英俊由“创意写作”想到写作理论的创新路径写作学研究弊端,甚至存在食洋不化、完全照搬的问题,但其 践性和指导性。近多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
形成的一大批理论成果,却是毋庸置疑的,包括
发展,写作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譬如各种电子媒 “创意写作”实际也是如此。因此,站在新的历史
介的写作,已取代纸质媒介的写作而占据了写作 起点上,写作学研究仍然需要突破一些旧的思维 活动的主导地位;譬如大数据时代的全民写作,其
定势,既不能对西方写作理论盲目尾随、拾人牙
传播方式、表达方式等,既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也 慧.也不能罔顾中国写作实践的发展而闭门造车、 给写作理论创新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这一系
因循守旧,而要对西方写作理论进行客观辨析、科
列的写作实践将越来越成为写作理论创新的新的
学分析,借鉴、吸收其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 逻辑起点。对此,需要写作学研究者以现有写作 为我所用,从而让东西方不同源流的写作理论,会 实践为基点,敏锐关注和创造性探索新时代写作 合比观,交融汇通,从而实现新时代写作学研究的
实践的发展趋势,及时预见写作实践创新发展成
兼容并蓄,融合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 果,把握时代特征,回答时代课题,不断进行理论 新,而不是仅仅是抓住“创意写作”就拿来拎起所
梳理和提炼总结,如此写作理论创新才能具有鲜
有的写作学研究。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引领性。四应更加注重与写作实践的结合创新。实践 对于写作学研究者而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是理论之源,也是理论的归宿。实践性毕竟是写
一方面需要及时关注新时代写作实践的新变化、 作活动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说:“一切真知
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和投身于具
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写作理论正是把写作 体写作也很有必要,正如万奇先生所言:“在高等
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
学校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最好’下水’,搞一 的写作知识体系,其创新的根基必然是写作实践,
点创作,弄一点儿翻译(在笔者看来,翻译也是一
其创新的使命也必然是推动写作实践,而其生命 种创作),把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在
力就正在于既用写作实践推进写作理论,又用写 一起——学者作家化。有了创作的甘苦和体验, 作理论指导写作实践。同时,任何学问都是理论 你对作品的赏析、研究才能有不一样的感悟,才能
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写作学要在学术阵地上真正
说到点子上,用王国维的话说:不隔。”⑸对此,童
“开疆辟土”,推进理论创新,就必须在实践中研究 庆炳先生也有同样建议,他在一篇谈治学的文章 理论,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写 中说,有次黄药眠先生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搞点
作学作为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其理
创作?搞文艺学的人成天跟名词概念打交道,弄 论研究必须与写作实践的发展同向同行。如果脱 得不好,脑子就僵化了。应该学会观察和体验生
离了时代,脱离了正在发生变化的写作实践,写作 活,搞点创作,创作成败无所谓,重要的是通过创 理论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你有了实际的体会,那时你就会知道哪些概念
纵观写作理论发展史,所有的写作理论无不 是有用的,一定要跟学生讲清楚,哪些概念是虚假
是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所获得的。顾炎武曾提岀
的,应把它从教学和研究中清除出去。”在黄先生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督促下,童庆炳先后创作出版了《生活之帆》《淡紫
就是说读书人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问题来研究学
色的霞光》等长篇小说,并陆续发表了一些散文。
问,“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写作学研 童先生说,自搞了些创作之后,才有下了文学这个 究同样如此。它不能是坐在象牙塔里进行的纯理
海的感觉。对前人的作品,对中外的理论,都能从
论研究,也不能是居高临下空对空的发议论,而应 创作这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对问题也就有新的发 立足于指导写作实践这一根基,准确把握和回应 现⑹。当下的写作实际,突出理论的时代性、针对性、实
(下转第80页)—52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总第19()期)精神遗产。传承文明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研究 中华谚语的数字化建设将使国际性合作项目 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谚语辞书数字化保护任重而
成为未来发展目标。当今社会,只有数字化产品
道远。数字化和标准化的整理为中国谚语文化的
才能迅速、准确地进行传递和交流,为互联息 继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中华谚语的数字化和标
平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使传统文化在信息
准化整理保护,能够借助新兴的现代技术来使古 传播的深度、广度、速度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所以 老的中国文化历久弥新,让中国多民族文化在全 中华多民族谚语辞书数字化和标准化整理,使我
世界展现恒久弥新的魅力,也可以使全球范围的 们可以进行多民族学者国际间的通力合作,这对 炎黄子孙能够方便、快捷地学习了解本民族的文
解决技术瓶颈无疑是有益的,同时使我国数千年
化严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进一步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 汤普森,J. B.文化商人:21世纪,的出版业[M].北京:译林出 [4] 刘伟红.中文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意义[J].图书与情报,
版杜,2016.2009,(4) J34-137.[2] 范佳数字人丈”内涵与古籍数字化的深度开发[J].图书
[5] 王宁.计算机古籍字库的建立与汉字的理论研究[J].语言
馆学研究,2013,(3) :29 -32.丈字应用,1994,(1):54 -59.[3] 周致欣,谷菁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保护手段与数字化研宪 [6] 尹小林.古籍数字化的使命与前景[A].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
[J].包装工程,2015,(10):36-39.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 proverb Arrangement in Digital AgeXU Jin, JIA Xu - wei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China 010070)[责任编辑:降小宁](上接第52页) 理论更缺乏深入研究,只是读了一些写作理论史从“创意写作”想到新时代写作理论的创新路
著作有了如上粗浅感受,不妥不当处,还请专家学径,话题扯得似乎有点远。笔者作为一业余写作 者给予批评指正。爱好者,所学十分有限,尤其对“创意写作”和写作[参考文献][1] 葛红兵,雷勇.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研究[J].杜会科 [4] 王志彬主编.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 学,2017,(1).版杜,2002,298.[2] 万奇.文心之道:汉语写作论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 [5] 万奇.纸边碎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
出版杜,200&159-160.[3] 张清民.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M].北京:中华书局,2013.[6] 童庆炳.积累•体验•对话[J].文史知识,1994,(2).From Creative Writing to Innovative Path of Writing TheoryZHANG Ying - jun(Henan Provincial Market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Bureau, Zhengzhou Henan China 450008 )[责任编辑:李春辉]—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