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俳句与汉俳看中日文学交流

从俳句与汉俳看中日文学交流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14年4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mM of Hubei Unive ̄ity of Education Apr.2014 V01.31 No.4 第31卷第4期 从俳句与汉俳看中日文学交流 莫 伟 (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长沙410205) 摘要: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 歌形式。而汉俳是指用汉语写的俳句,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本文比较俳句与汉俳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揭示从中体现出的中日文学交流的轨迹。 关键词:俳句;汉俳;文学;交流 中图分类号:I106.2:I207.2 作者简介:莫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4)4-0011-04 伟(1977一),女(苗族),湖南怀化人,副教授,双硕士,研究方向为日语语文文学、企业管理。 俳句与短歌一起并称为日本短诗文学的两大形 式,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歌。 形式,两人或更多人一起通力合作,一个人咏上句,另 一个人咏下旬,每一句和另外一句相连,被称为“连 虽然俳句是日本独特文学形式的代表,但是进人 1970年代以后,俳句越来越为世界上各国人民所喜 爱,开始国际化的发展轨迹。1989年12月,日本成立 歌”。后来,庶民百姓又利用这一文学形式来表达滑 稽、诙谐的生活内容,形成了内容上不同于“连歌”的 “俳谐”。室町时代(1393—1573)和江户时代(1603— 1867),“连句”和把连句的第一句出来形成的“发 句”一直非常流行。到了明治时代,连句渐渐消失,只 留下了“发句”,于是形成了现代所谓的俳句。_2 “俳句”这一称呼是明治中期正冈子规所倡导的 了“国际俳句交流协会”,以统一此项活动,使它更 加有组织有规模地在世界各国开展。80年代,在美国 的与俳句相关的杂志已经发展到了1O余种,与俳旬 有关的书籍已经出版了30余种。一部分美国人开始 用英语写俳句,这一类的俳句被称为英俳。在西欧国 家,人们也分别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语言书写俳 俳谐革新运动时确立的。俳句的三个基本要素是5、 7、5的定式、季语和切字。 句,这一类的俳句被称为法俳、德俳、意俳等。_l 中国 也逐渐出现汉俳这一诗歌形式。 诚然,汉俳,作为俳句形式的一种继承与发扬,与 5、7、5的定式是由俳谐连歌而来。日本传统诗歌 的韵律都是五个假名和七个假名的组合。所以5、7、5 的定式并不是俳句的本身固有的本质,而是其必要的 前提条件。 俳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也从不缺乏自己的特 点。本文着眼于俳句与汉俳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中日 文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过程,展望未来 这种良性循环的发展前景。 一季语是高滨虚子所倡导的“花鸟讽咏”的最中心 的要素。虚子曾说“俳句是花鸟讽咏的文学”。“花 鸟”即指季语。然而从连歌时代开始,作为表现季节 的语言的季语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季语也不是俳句所 固有的因素。 、俳句的形成与发展 俳句本来起源于日本的“和歌”,和歌是日本独特 的文学形式——韵文的形式。在奈良时代(711— 794),和歌已经形成了“长歌”和“短歌”两种基本形 式。所谓“长歌”,就是以“5、7”的形式不断地延续下 与定式和季语相比,也许切字才是俳句所固有的 因素。如下例: 瓶c:墨亨藤 花房 【二力 c于扎c 加 })c于 。(正同子规) 上c二 去,一直到作者把想说的全部表述完为止。最后的结 句,就是在最后的“7”上再加上一个“7”,整个形式就 是“5、7、5、7……5、7、7”。而“短歌”,则是把长歌的最 后部分出来形成的,即“5、7、5、7、7”共三十一个 假名。 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长歌”几乎销声匿 、< 更强。 屯雪 深墨老寻把c于y)。(正同子规) 虽然同样是“c于})”,但在俳句里给人的冲击力 以上的三要素无疑是俳句之所以成为俳句的重要 元素,但是要说到俳句最为本质的特点,笔者认为是它 收稿日期:2013—12—25 迹,世人皆作“短歌”。那时,“和歌”即指“短歌”。贵 族们又把短歌分为“上句”(5、7、5)和“下旬”(7、7)的 极端的短小。俳句是一种言犹未尽,意味深长的表达 形式,正因为其言犹未尽,读者才会因人而异,产生不 同的联想。这也就是所谓俳句最大特征的“含蓄”。 俳句在发展历史上经历了几次起落的过程,第一 次高潮时期便是由松尾芭蕉所提倡的“蕉风”。“蕉 风”赋予俳句以极高的艺术性,为大家所喜爱,世人所 推崇。之后,俳谐又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与谢芜村又 一次提出改革,旨在“恢复蕉风”。他根据中国南宋的 绘画理论而提倡“离俗论”,创立了“天明调俳风”,使 得俳句深具绘画的艺术性。 明治维新后,随着引进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西方 的文化思想也被引进日本。正冈子规提出把西洋绘画 艺术当中的“写实主义”移植到俳句创作里。他发起 了第三次改革运动,赋予了俳句以新的旺盛的生命力。 令人叹奇的是,与谢芜村和正冈子规在提倡俳句 改革的时候,依据的都是绘画理论,一中一洋,中西合 璧,成为最后提倡的蓝本。 二、汉俳的形成与发展 仅从名字看,似乎“汉俳”仅仅是日本俳句的简单 模仿之作。其实,深究起来,追根溯源,汉俳是在中国 格律诗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国诗歌 土壤中的幼苗。关于俳句与“汉俳”两者之间的联系, 林岫(1945一)在《俳句首选集》的序言中如此描述:汉 俳并非俳句的简单移植,它是以俳句为媒介产生的汉 诗新诗体。换句话说,说它是格律诗也好,是自由诗也 好,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即汉俳是实实在在的汉诗,而 不是像“洋泾浜英语”一样的东西。 中国人最早期对于俳句的涉猎可以追溯到清晚 期。那个时候有一部分中国人去日本留学,他们熟悉 了俳句,更有人成为当时在日本就十分有名的俳人。 罗朝斌的俳句在日本就享有盛名,曾经受到过日本的 俳句大家河东碧梧桐、正冈子规、高滨虚子的称赞。 4 J 最早将俳句翻译成汉语的是清人程剑南,他把大岛僚 太的俳句“五月雨 南为日 力、c:松 月”翻译成 为五言绝句“长夏草堂寂,连宵听雨鸣,何时悬明月, 松影落庭前。” 俳句真正被输入到中国是在五四文化运动之后 了,作家周作人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21 年,他于《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五号)发表了“日本 的诗歌”_6 J一文,把日本的诗歌分为短歌、俳句、川柳 三种形式介绍给了当时的国人。他还在其所撰著的文 章当中介绍了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正冈子 规的俳句,和泉式部、香川景树、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 子的短歌。虽然在这一时期关注俳句的作家和知识分 子不在少数,但是周作人无疑是个中翘楚,他说“这时 我所关注的一种El本文学作品,乃是俳谐,这也称作俳 句,是一种古老的文学,……这本是日本诗歌的一种形 式……俳谐乃是俳谐连歌的缩称,古时有俳谐连歌,使 .1 2. 用连歌的体裁,将短歌的三十一音,分作五七五及七七 两节,由两个人各做一节,联续下去,但其中含着诙谐 的意思,所以加上俳谐两字。后来觉得一首连歌中间, 只要发句,即五七五的第一节,也可以成诗,便成 为别一种东西了。其后经过变迁发展,有松尾芭蕉的 正风,幽玄闲寂的禅趣味,与谢芜村的优美艳丽的画 意,晚近更有正冈子规的提倡写生,这是受了写真主义 文学的影响了。” 早在五四时期,在所谓的小诗中,郭沫若等人就曾 用“五七五”句式撰写过一些作品,如写日本风景的 一首: 星空 海上泛着银波 天空还晕着烟云 松原的青森 这首小诗可以说是最早的“汉俳”。但那时的诗 人在写作时,并没有“汉俳”的自觉意识。汉俳真正在 中国开始传播起来,还是在1980年代初。1980年5 月底,在接待以大林野火为团长的中日友好协会代表 团时,赵朴初使用俳句的“五七五”写作了几首别致的 短诗,其中一首诗为: 绿荫今雨来 山花枝接海花开 和风起汉俳。 一般认为这是“汉俳”一词的最初由来。 随着“汉俳”创作的兴起,对日本俳句的翻译和介 绍引进的相关工作也同时展开。从2O世纪8O年代开 始,大批俳句翻译著作开始问世。像《日本古典俳句 选》E 81、《山头火俳句集》 ]、《金子兜太俳句选译》 。。、 《藤木俱子俳句・随笔集》¨¨、《拈花微笑》 、《千里 同风》 等接连问世。现代俳人如稻田汀子、草间时 彦、松本澄江、宇笑冬男、加藤耕子、桥本杏花等的作品 也被不同程度地介绍到中国 。9年后,位于杭州的 中国和歌俳句研究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所成立“中日歌俳中心”,上海也成立了“上海俳句(汉 俳)研究交流协会”。需要指出的是,“汉俳”创作并不 仅仅只爱好古典诗歌艺术者的专利,在发展的同时,也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学习和写作汉俳的队伍。 到2012年为止,已经出版了汉俳集20余种,如香 港的晓帆(原名郑天宝)的《迷朦的港湾》(, 1991),地区谷威的《情丝》(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1)、林林的汉俳集《剪云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林岫的《林岫汉俳诗选》(青岛出版社,1997), 段乐三的《段乐三汉俳诗选》(珠海出版社,2000),刘 德有的《旅怀吟笺——汉俳百首》(文化艺术出版 社,2002),曹鸿志的《汉俳诗五百首》(北京长征出版 社,2004),张玉伦的《双燕飞——汉俳诗百首选》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肖玉的《肖玉汉俳集》(香 港,2001)等。 三、俳句与汉俳的异同 汉俳是受俳句的影响而产生的诗歌形式的一种, 当然和H本的俳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笔者认为 汉俳与俳句最大相似之处就是内容。山本健吉曾如此 定义纯粹俳句:“俳句e 滑稽 1)。俳句c 挨拶 『)。 俳句f耋即典 9”(俳句是俳谐,俳句即问候语,俳句 乃即兴)。原本俳句来自于俳谐之发句,是对在座的 主人使用季语打招呼。汉俳最初的内容也是打招呼。 之后,汉俳的内容渐渐扩大,即兴和滑稽也就出现了。 但是汉俳与日本俳句的不同点更加显著。 第一,从形式上来说,如果使用十七个字构成7、 5、7的构造,当然外观上看起来是俳句。但是,汉俳是 计算汉字的字数,而俳句是计算音拍即假名的个数,这 点是不一样的。另外,切字,是从日语的修辞法和助词 的作用得出的东西,在汉诗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取而 代之的是,汉俳与汉诗(近体诗)一样,一般是利用押 韵或韵律效果。从这可以看出,El本的俳句和汉俳大 相径庭。 第二,从信息量方面来看的话,17个汉字组成的 汉俳要比17字的俳句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有5W1H 的说法,即who,where,when,what,why,how。日本 的俳句很难满足5W1H的信息量,我们来看以下 例旬: 沙鸥 寒江泛轻舟 细雨空朦淡淡愁 天地一沙鸥 这是汉俳诗人晓帆的作品,竹下流彩将此翻译成 为日本的俳句: 一蛏舟堙雨,\放 冬鸥 我们把原句和翻译的俳句相对比就可以看出来, 信息量上的高低立下可分。翻译的俳句中“寒江”、 “淡淡愁”、“天地”都无法补足。这种不同点是汉语与 日语的不同所带来的。 第三,季语是俳句的一大要素,汉俳也应该尊重这 条规则,尽可能的在汉俳当中写入季语,以此来增添汉 俳的优美。不过,在以社会生活作为题材的汉俳当中 季语的运用比较困难。加之,中国人没有日本人那种 对季节特别的敏锐,因此,汉俳对季语有无表现出了相 当的包容性。 第四,两者在内容关注的重点上也不尽相同。日 本俳句和中国小诗,汉俳等诗歌虽有联系,但却呈现出 不尽相同的审美风格与情感内涵。日本俳句以关注俳 人内心情感的变化与感悟为重点,而中国诗歌却对现 实社会的不同侧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差异性 也许与中日两国诗人的不同经历、身份和两国传统文 化相异有关。 日本俳人许多都是佛教禅宗人士或者醉心佛法之 人。如山崎宗鉴与西行是出家修行的僧人,加贺千代 虚心向禅僧请教,芭蕉也倾心禅宗哲学。俳人对佛经 的参悟与学习,使他们对自然有了更多的感受与体悟, 在悟的内在直觉中,不单对某个单一物的知觉,而是对 “存在的根本事实的知觉”_1 。他们在禅宗的浸染之 下,对世界有一个敏感而细腻的心,禅悟感知使原本就 善于用直觉把握真理的日本人从平凡之中感知神秘, 在“一花一世界”里寻找内心的真实。而中国,无论是 小诗诗人,还是汉俳作者基本上没有僧徒,也没有禅学 修习的经历。“湖畔”诗人正值20岁的青春年华,海 音社众人也是高校学生,他们有着一颗年轻的心,美好 的世界是他们歌赞的对象,直抒胸臆是他们的表达方 式。他们与自然亲近,懂得欣赏它的美,他们在生活中 发现哲理,娓娓道来,他们情感表达坦率而朴实,热情 而真挚。 四、俳句与汉俳的交流和发展 在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史上,诗歌的交流有着 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朝末年的罗卧云(俳号苏山人) 用日语创作了大量俳句,活跃于明治俳坛,其俳旬作品 得到过日本著名俳人正岗子规的赞扬。_l 而后来的葛 祖兰、周作人、钱蹈孙等也都活跃于中日诗坛,他们或 创作,或翻译,为当时中日两国诗歌的交流作了大量的 贡献。 汉俳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是1980--1990年代中日 文化交流深化的产物。汉俳虽是日本俳句影响下产生 的一种外来的诗歌体裁,但鉴于古典俳句受到了中国 古典诗歌的影响,所以我国有些学者、诗人对汉俳有亲 切之感,使得汉俳在中国的发展相当快,从名流到 普通文学爱好者,作者和欣赏者较多,在创作上都有声 有势。 但是,另一方面,汉俳作者们对日本俳句的美学精 髓体会与把握得还不够深人,在理论上,对汉俳的外在 形式谈得多,所讨论的基本上都是汉俳的体裁、形式、 格律,而对汉俳的审美特征、特别是对“俳味”体会与 研究都比较少。许多作者还没有意识到,从俳谐而来 的汉俳其实不仅仅是一种“五七五”格律的小诗体,它 还承载着一种审美文化精神。 7_ 五、结语 渡边新一认为,5、7、5的诗歌形式与中国的长诗 词的历史不无关联。5、7、5的形式在《十六字令》,南 唐李煜的《喜迁莺》,宋人韦庄的《荷叶杯》中都能看到 原型。汉俳原本就是中国诗词历史当中的文学遗产。 有人说:“汉俳是现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由日本俳句催 生而出的”_1 。其实应该说,汉俳是中日文化互相交 流、相互促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日本的民族诗歌受 中国诗词的影响,产生短歌和俳句,而中国汉俳的问 世,是受日本俳句的影响,两国诗人频繁交流,相互 .1 3. 研究,汉俳的问世,也就成了必然。 [4]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92:277. 目前我国写作汉俳的人,大约百人上下,包括专 业诗人和业余作者。甚至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团体,诸 如和歌俳句研究会、上海俳旬研究交流协会等,2013 年5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又成立了 [5]李长声.居酒屋夜话[C].日本学论坛,2002:162. [6]周作人.艺术与生活[M].长沙:岳麓书社,1989:110—114. [7]王向远.“汉俳”三十年的成败与今后的革新[J].山会 科学,2013,(2):56. [8]林林,译.日本古典俳句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社,1983. “中日歌俳研究中心”(中日歌俳,指中日两国的和 歌俳句、汉歌汉俳),同日本的歌人和俳人(和歌与俳 句的作家)进行交流。2011年5月同日本学生俳句 [9]李芒,译.山头火俳句集[M].杭州:浙江文芸出版社,1991. [1O]李芒,译.金子兜太俳句选译[M].南京:译林出版 社,1995. 代表团、2013年5月同日本竹苟俳句会,先后进行了 两次交流,并出版交流作品集。日本也出版了两国短 歌与汉歌、俳旬与汉俳的合集,今后还将发展下去。 和西方文学相比,汉俳这种天然根植于东方文学 [11]李芒,李丹明,译.藤木俱子俳句・随笔集[M].北京:中国 社会出版社,1996. 土壤的文学形式拥有更好的包容度和发展力,应该拥 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佩云.谈谈俳句的国际性与汉俳写作的几个问题[C]∥ 全国和歌俳旬研究会论文集,1990. [12]叶宗敏,王大钧,译.拈花微笑[M].南京:译林出版 社,2004. [13]叶宗敏,译.千里同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4]李芒.采玉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15]铃木大拙.禅学入门[M].上海:三联书店,1988:98. [16]王勤.汉俳的形成及发展略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2):42. [2]宋协毅。日本俳句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j].日语知 识,2001,(4):24. [17]瞿青.汉俳趣谈[J].汉俳诗人,2005,(2). [3]林岫,郑民钦,译.汉俳首选集[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7:230. 责任编辑:彭雷生 Communication Reflected n Haiku and Chinese Haiku The Literary iMO W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 410205,China) Abstract:Haiku is a Japanese classic ditty formed by the 1 7 components of a divergence in pronunciation,stirct not only in form,but also in season word,with its origin from renga and haikai of Japan.Chinese haiku means writing haiku in Chinese,and it is the product of Chinese Japa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fter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 ment.This paper compares the process of haiku and Chinese haiku’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haiku;Chinese haiku;literarure;communication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