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交流与传播思维建模

文化交流与传播思维建模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18届一轮复习政治导学案

时间:2018-1 班级 姓名

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思维建模:

1、关于文化交流与传播问题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外文化交流也日趋活跃,加强文化交流是近年来高考的一个考查重点。 常见设问方式:

(1)结合材料谈谈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为什么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 (3)我们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常用答题语言:

(1)为什么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

原因: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进行文化交流是我国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进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意义:①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②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③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建设和谐世界。 (2)如何推进中外文化交流

①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基本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途径手段:要充分利用商贸活动等途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④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⑤以我为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⑥任务使命: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

1

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二、题型示例:

1.近年来,中国人的节日日益增多。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仍非常受重视;而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也越来越受都市年轻人的青睐。伴随‚洋节‛而来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们与我国传统的文化交织在一起,使中国的文化日益呈现出多样文明。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答案】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着差异。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②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自己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承认并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③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④我们也要通过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2.今年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多次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的雾霾天气,不仅对海陆空各类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有病不能乱投医,得找准‚病根‛进行靶向治疗,治理雾霾,也需对症下药,监测并找准污染带。怎么测得准?如何找准污染带?北京市顺义区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相关科研人员的不断丰富经验和提高认识能力,并通过安装新型监测站,引入区域空气质量动态技术平台实时监测,为监察人员提供了精准督查方向。人们对雾霾天气认识的逐步深化,有利于人们精准施策,诊治雾霾。随着2017年春节的临近,一则有关‚春节不再燃放鞭炮‛的倡议书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引发关注,并被大量转发。众多市民呼吁:为了我们共同的蓝天,春节不要再燃放鞭炮了。也有网友发出不同声音,认为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一部分,完全禁止燃放鞭炮并不现实。一位环保专家表示:‚制定禁燃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既要考虑环保和安全因素,也要考虑公众需求,在‘春节能不能燃放鞭炮’的问题上应该实现综合平衡。‛

(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在“春节能不能燃放鞭炮”的问题上实现综合平衡的理解。

【答案】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通过燃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庆祝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具有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春节燃放鞭炮作为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不应该完全抛弃。同时也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量消除由燃放鞭炮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并且继承传统文化不应墨守陈规,需要不断创新。庆祝春节的习俗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创新。

2

新县高中2018届一轮复习政治导学案(102)

编写:费屹 审核:王俊 时间:2018-1 班级 姓名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考点展示: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影

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核心突破:

1.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传承 原因 态度 继承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析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做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法 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关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系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正确区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内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区涵 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别 实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是创造质 传统文化的过程 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从一定联系 意义上可以说是前后相继的一个过程 3.区别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 文化传播 文化继承 侧重 横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纵向——同一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之间 区原因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具有继承性 别 态度 洋为中用,对外推广 古为今用,发扬光大 联系 都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精华与糟粕,要辩证分析,教育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失分误区: 失分点 不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 提醒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认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因为只有优秀

的传统文化才可以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二是不能认为“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因为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矫正训练 (2013·广东高考)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3

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失分点1 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提醒 虽然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但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矫正训练1 (2013·北京高考)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失分点2 科技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提醒 在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决定因素,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科技不起决定作用。

矫正训练2 当今时代,网络发展使人们的信息传递、诉求表达、社会交往、思维习惯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①科技进步对文化传播有重要影响②科技进步是文化进步的唯一动力 ③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④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

四、提升训练:

1、根据“互联网+”行动计划,某公司提出“智谷产业”的新概念,欲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快速增长的文化创意生产、创意成果数字出版、文化类产品和产权交易的生态产业链。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彰显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突出作用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通过文化产业的消费渠道实现④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成果应该得到扶持和倡导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 )

2、2017年3_月,历时3个月的“徐悲鸿——现代中国绘画的开拓者一艺术展在美国丹佛闭幕。徐悲鸿的历史巨作《田横五百士兵》和《愚公移山》代表了时代的精神,描绘出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面斗争的决心,许多美国观众为之震撼。材料表明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其特有的感染力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时代精神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1 8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挪移到广西复原重建。对这种古建筑千里“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一种破坏。

对这种古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

4

新县高中2018届一轮复习政治导学案(103)

编写:费屹 审核:王俊 时间:2018-1 班级 姓名

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思维建模:

1、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作用包括对社会和对人两大方面,国家对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视,本考点在高考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常见设问方式: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的作用的?

(2)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材料中做法的原因(意义)。 常用答题语言: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6)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根基,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常见设问方式: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常用答题语言: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4)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5)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5

二、题型示例:

1.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响到抗日战争和战争的胜利,从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英勇斗争到抢险救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顽强拼搏,从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无私奉献到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实际行动,90年来,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精神的伟大力量。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血战到底,人民用大无畏的气概赢得了党的信任、人民赞誉,也赢得了世界尊敬。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新时期弘扬“精神”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精神本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新时期弘扬精神,激发人们的奋斗热情,增强文化素养和国家观念,不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4分)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精神,提高全民族精神力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4分)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努力奋斗。(4分) 2.新春佳节是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时刻,向亲友派发红包是传递祝福与关爱的民俗传统。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让抢红包从线下走到线上,一些远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一些电商巨头也借机为观众奉上‚红包大礼‛,给人们的假期增添了不少欢乐。但是,不少人发现,抢红包正从消遣的‚伴奏曲‛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歌‛。游子千里归家,依旧没有跳出方寸屏幕,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老同学的微信群里,旧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试想这个假期,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有看上完整的节目,没有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的话语,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这样的春节过法,着实引人深思。

有人惊呼,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1)答案一:同意。

①特定的文化活动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抢红包活动的确会影响与亲人的正常交往。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承。抢红包影响了春节独有的家庭伦理文化的传承。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反映到人们的春节生活中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淡化了传统春节文化。④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现代信息技术虽方便了异地人们的交往,但对传统年俗和家庭正常交往产生冲击。 答案二:不同意。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世代相传的春节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不会受到短暂抢红包行为的冲击。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春节文化始终是维系家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了亲情交流方式,显示出传统春节习俗没有的优越性。④文化激荡看主导。对多样春节活动形式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树立高度的春节文化自信。

6

学案100-101 失分误区

矫正训练1 C [材料中的观点明显忽视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持有的态度应当是反对,直接排除掉B、D两项;A项“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的说法错误,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相悖。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C项符合题意。]

矫正训练2 C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而不是多元化,A说法错误,排除;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各有特色,不能说中华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具有优越性,B说法错误,排除;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汉语,D说法错误,排除;从材料内容来看,外国人说中国话,说明汉语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C符合题意。]

四、BCCCA

矫正训练 D [①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源;③错误,书法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关系不直接。②④正确。]

矫正训练1 B [北京的一些中小学将“京西太平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并未改变教育的基本功能,恰恰说明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故应排除A,选B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故C说法错误。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途径,但并非主要途径,故D说法错误。] 矫正训练2 B

四、AA

【答案】(2)答案示例一:支持。理由:①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一种形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②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修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③这种古建筑“搬家”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弥补财政不足的问题。

答案示例二:反对。理由: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②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