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清明节的作文900字合集七篇
【精品】清明节的作文900字合集七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你有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为大家的清明节的作文900字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今天是清明节,天阴沉沉的,不停地下着雨,还刮着冷冷的寒风。公路两边的小树全都泪流满面,浑身湿透。爸爸、妈妈带我去殡仪馆祭拜阿公、阿嬷。阿公是在我小的时候去世的,听爸爸、妈妈说,阿公生前最痛爱我了,可好景不长,在我出生的第二年,阿公就去世了。阿嬷就一直在家照顾我,阿嬷虽然有哮喘病,左手曾摔断过,但还坚持抱着年幼的我,天天盼着我快快长大。阿嬷生前最喜欢听我打快板了,每次她都是慈祥地望着我,静静地听,听着,听着,她就笑了。早知道啊嬷这么快就分开我,在阿嬷生前该多打两下快板给她听。想到这,我就想哭,但我要忍住,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好好学习,不让阿公、阿嬷伤心。
到殡仪馆时,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因为我不禁想到了前不久,最后和阿嬷辞别时的情景,生死离别、难舍难分。电动的传送带,怎么也不顾我哭得死去活来,就直把阿嬷往火化炉里送,消失在我的泪水中……爸爸、妈妈越是不停地抚慰我,眼泪越是止不住地往下流。在祭拜时,我看见爸爸、妈妈像我一样,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爸爸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不停地摆放供品,认真地做每一件他认为该做的事。妈妈在一旁帮助,递着东西给爸爸。他们的悲伤,都在心里面,不像我这样容易写在脸上。我在一旁帮助摆供品,一边听妈妈对我讲阿公、阿嬷过去的故事,一边回忆着老
人们对我点点滴滴的关爱。我忍不住问妈妈:“阿公、阿嬷知道我们今天来看他们吗?”妈妈告诉我:“会的,老一辈都希望年轻的一代安康、平安。”我又问:“人为什么要去世呀?”妈妈答复:“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其实人生很短暂,关键要看活着的时候,有没有为别人做什么好事。”我一想,觉得妈妈说得很对。阿公、阿嬷生前总是替我们着想,有好吃的留给我,有新衣服给我买,不停地做家务。记得一次冬天放学回家,阿嬷就马上给我端出一个热呼呼肉包给我吃。正当我大口吃得起劲时,突然发现阿嬷在吹着自己的手指头,原来阿嬷担忧我饥饿,急匆匆掀锅盖时,不小心手指头被烫到了。当时我就鼻子一酸,赶快放下肉包,直冲房间找来烫伤药水给阿嬷。阿公、阿嬷从没替自己着想,总是一声不响地为我们做一切。唉,我当时怎么就不知道多为阿公、阿嬷做点事呢?我怎么就没想到,他们是老年人,会比我们更先去世的呢?我可以少玩一会儿,多给阿嬷揉揉肩呀!可是,如今,只能在这里懊悔了,要是阿公、阿嬷能多活几年该多好啊!
雨停了,我们开场回家。公路两边的小树,排得整整齐齐,已被洗得干干净净。一阵春风吹来,她们正吐出黄绿的嫩芽,左右伸展,茁壮成长。从如今起,我要珍惜每一天,多为爸爸、妈妈、教师、同学做好事。
一年一年过得真的很快,我想要去抓住它,它却从我的手指尖就像沙漏一样的泄下来。我很无奈,我真的没有才能让它过得慢些,我真的没方法,又要鼓起勇气去看望你。今天又是清明节,是你分开我的第3个清明节,我很想念你,我很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我很想知道我所做的一切你都看得到的对吗?可是我没有那勇气,去面对曾经幽默幽默的爷爷冰冷直挺挺竖立在我面前。记得这
三个清明节我都没有去看过你,一直没有。当然今年也不例外,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面前,听着歌。可是每次看见看空间说说一直在更新清明节什么什么的,我就没有心情在玩下去,我知道我又错过了你,又错过了每年一次的见面!
爷爷,我很懊悔当初没有陪你走到最后,很懊悔当初为什么不坚持去看你最后一眼。那时的我在外地,在读小学。听见爸爸妈妈在房间接 ,我以为只是个普通朋友的问候罢了。后来看到爸妈匆匆忙忙了行李,他说他们要回家一趟。我问他们怎么了,他们互相看了一眼好似有什么事情瞒着我,他们没告诉我,只是叫一个阿姨暂时照顾我一段时间。我看着他们远走的背影,眼睛红红的,心里很任性的在想,为什么他们不告诉我。吃晚饭的时候,阿姨说爷爷你快,我忘了当初的表情是怎样的,鼻子酸酸的,嘴里的饭怎么也咽不下去,敷衍的说自己很累要去睡觉。回到房间,一头栽进床,眼泪掉进被子里,把被子一大块都给打湿了。爷爷,你知道吗,我为了他们不告诉我原因,没理他们好久,他们打 给我我也没有接。我只是不明白,爷爷你平时身体那么棒怎么会变成这样?后来才知道你是因为喝了太多酒,记得从我出生开场你就一直喝点小酒,那时候还是童年,不知道喝酒会变成这样,听到消息后我还以为他们在跟我开玩笑,你知道吗?爷爷,你如今还好吗?他们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使进入天堂,会变成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很漂亮很美妙!你在吗?你可以看得到我吗?爷爷,我如今过得很好呀,爸爸妈妈一直都很爱我很宠我,在学校也过着很充实的生活!你是否还像以前那样还那么喜欢喝酒?你是否还是那么喜欢爱开玩笑?爸爸性格很像你呀,他一直都是我们家的开心!
爷爷,你想我吗?你想见我吗?怎么办,我还是没有那勇气去面对你,还是没有勇气去见你!我知道你已经走远了,可我不愿意成认,你知道吗!可是我好想你,好想一直陪着你,好想告诉你我从来没有告诉你的那些话,你知道吗,有时你很烦很罗嗦呀,我都不想理你呀!可是你知道吗,每次有人问我你爷爷奶奶还在吗,我就一直看着他,看到他害怕。等他走了,我一个人蹲在那里默默的流眼泪!你一直是我不想提起的悲伤。做人要往前看要开心点,这是你告诉我的,小的时候觉得好有道理,如今感觉好没有文化程度!哈哈,爷爷你在天堂过的还好吗?到底还好吗?
父亲走了已整整三年了。时间的无情却怎么也冲不淡我对父亲的格外思念和内心的负疚。父亲走得过于匆匆,以致于我们谁都不愿相信这是事实。他还年轻,他还有很多很多愿望没有实现,更没有享受供给儿子长大成人后的幸福就走了。在父亲拉紧我的手闭眼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父亲的绝望和留恋,我的心在滴血。从父亲洒在我身上的最后一眼目光中,我读懂了父亲带走的遗憾,因为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分开我们。知道了父亲的病情后,我们一家人开场保密,一天天欺骗着父亲,就在他走的一瞬间也没有知道自己是什么病。多么仁慈的谎话,多么苦口的良药,终究未能留下父亲。父亲走了,我只感觉天塌了,家乱了,母亲的头发变白了。 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了清明不只和雨有关,伴雨而流的还有泪水,思念和疼痛。头一回在没有父亲的陪伴下跪在了曾经和父亲一起跪着的地方,木木的,呆呆的,看着眼前没有长草的土包,眼泪止不住流。思绪便开场乱闯,去年的清明还好好的,就是父亲领着我们兄弟来到这儿的,除了父亲脸色严肃,我们还是有说有笑,争抢着挂坟纸(白纸裁成的小纸条),挣抢着吃剩下的献饭(给去世的
人做的饭),父亲一边烧着纸,一边给我们说,那个坟是爷爷的,那个坟是奶奶的。纸烧完后,他总要在坟堆上看看有没有洞子,然后用带来的铁锹覆上土,埋好,才放心的分开。每年都是这样,我们不用操心,只是跟着父亲就是了。怎么也想不到父亲撒手不管了,我们兄弟跪在坟前不知道该咋办。谁也不愿意说话,生怕惊动了父亲。都按着父亲生前的动作烧纸,奠酒,最后将饭连同碗都搁在了坟上。小弟吸烟,便默默地点燃一支放在了坟前,我的心灵猛地一抽,站起来看了看父亲坟头上的土,除了大风刮来的破烂塑料袋,什么也没有。
光阴荏苒,竟然那么巧,第二年清明节,我们兄弟偏偏都在外不能回来为父亲扫墓。母亲打来 , 中母亲的声音有点嘶哑,一定是为了父亲。在农村,特别是春节、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女人一般是不去坟地的。我在千里之外的异地开场自责和忏悔。母亲又打来 :你就好好工作,路远别在回家了,清明节你表哥为你父亲去坟地了。接完 ,一个人走出屋外,疯一样地跑向很远很远的荒丘,哭了很久。我一直想,清明节那天,父亲一定很寂寞。 再过几天又是清明节了。我提早算好了日子,提早谋划着。去年,国家为清明节放假三天,这个传统的节日便无形多了几份隆重和悲凉。女儿也会放假的,虽然她还很小,不知道清明节,到时我要领着她一起去为父亲扫墓,告诉她那个坟是爷爷的。也许她有很多问题要问,我最担忧她会问我为什么流泪。 清明节,但愿小雨纷纷,伴我泪水而洒。
由于种种原因,我的曾外祖父和曾外祖母的坟不在同一座山上,曾外祖父的坟在一座低矮而又苍翠的小山上,从山顶到脚是一片竹林,踩着有些残破的青石台阶步步而上,非常快就到墓旁,墓
的两旁是青草野藤,坟头上有几棵竹笋在成长,我们为坟锄了草,清理了坟上的枯木,又祭奠了祖先,便下了山,到曾外祖母的坟地去了。曾外祖母的坟在一座较高的山上,路非常窄,杂草丛生,妈妈告诉我她的奶奶是一个非常慈祥非常和蔼可亲的老人,妈妈兄妹三人都是她拉扯大的,在二十年前去世……祭奠完祖先后,我们便下山了。
下山时,我们边走边拔艾草,妈妈说要给我们做清明饺吃。等我们走到停车的地方时,我们已摘了非常多艾草了,只是我的手已伤痕累累,都是在摘艾草时被野草割破的。到了家,我们先把艾用水煮一下,再用冷水洗干净,切碎,再煮糊,然后把它拿来和粉,弄好后,我也学着爸妈的样子一起做艾饺,先是做了一头活灵敏现,大耳朵呼扇的小猪,得意极了。不出一分钟,我又做了一只肚里甜蜜蜜的糖馅小猪。接着我又做了一只大公鸡,因为皮薄馅多,所以被“撑”破了。
这是快乐的一天,是有意义的一天。清明节到了,我们学校放假三天。中午吃过饭,我问奶奶:“奶奶,我们扫墓了没有呀?”“没呢!”奶奶应声道。“我们准备下就去。”准备齐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随着家人去扫墓了。走到半路,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清明要扫墓呢?”于是我询问起爸爸来,爸爸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清明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节气,正是大地回春,一片天清气明的时候。”爸爸顿了顿接着讲道“清明节扫墓的风俗是从秦汉以后才开场的。一方面思念亡故的亲人,另一方面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后人幸福安康。”
我看到人来人往前往扫墓,扶老携幼的情形,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天,我和妈妈去姑婆家吃饭,回来的路上,看到有非常多的人在学校后面那条巷子里烧纸,我过去问那位老爷爷为什么烧纸?老爷爷说:“七月十四,俗称鬼节,传说会有非常多鬼出没,今天烧纸是为了祭奠死去的亲人。”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经过上网查询,我知道了中国有四大鬼节,分别是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传说,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冤魂厉鬼走出地狱,在人间游荡。每到这几个节日,人们都会在一些较偏僻的地方烧纸,祭奠死去的亲人,送去对祖先的祝愿,让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一辈子平平安安没有灾难。
鬼节还有非常多风俗。比方,大家都知道的烧纸、焚香、施食,还有大家不知道的施歌儿、水旱灯,等等。这些风俗都是为了祭奠或保佑。这里面都包含着人们的美妙生活的祝愿和对死去亲人的无限思念。祝愿来年能健安康康,思念死去的亲人朋友。 所以鬼节并不可怕,那些传说都是不真实的。其实这个节日是个非常美妙而又悲伤的节日。美妙在人们许的那些愿望,而悲伤在那些死去亲人的生命无法。鬼节,名字虽然可怕,但是它也蕴藏着许多传说故事。同时也提醒大家要珍视生命,保护生命。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这雨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场,
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迎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昔日种种,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回味少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贫寒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这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断魂\"?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我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的意境。少年无忧的光阴总是短暂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了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了。这首诗,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古往今来,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妙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
为逝者。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会有些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几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又是清明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能流泪。但对亲人绻绻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回忆就不仅仅再是生活的负担。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我们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援手于别人危难,自己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只要心中有爱,爱就会没有遗憾,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有拜托清明的细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难流的泪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清明诗句,据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场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风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策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
为了躲避祸害,出走。在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假设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
“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又叫食寒节在唐朝的时候很是重视,对于介子推典故,更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涵。“它告诉后人,为人做官应如介子推一样清正廉明,每到清明节,人们也应在缅怀故人的同时多反省自己。”
外婆去世已经20余年了,年年清明节随着周边的人们祭祖扫墓,我都会想起她,但我未曾有一次去祭拜那一抔黄土,我虽然忽略了形式,可我的思念是真切的。
外婆的样子我是终身难忘的,小小的身躯,不停的劳作,生儿育女五人,三个舅个个高大结实,其体格足足超过她2倍还多,我娘和姨也比她高出一个头,由于父母辈们忙,幼小的第三辈们又是外婆呵护长大,特别是我父母长期外出劳作,我的童年是在外婆的怀里度过的,我常想:外婆为什么这矮小呢?后来才知道,外婆15岁嫁入婆家,弱小的身躯过早承载着终年劳苦,他几年都难得回一次娘家,过早失去亲情的呵护,把自己的一切有限的能量奉献给了本也属于他的大家庭,看到现如今大、中学的安康结实、阳光快乐的女孩子们,我也很自然渐渐的得到答案。
在外婆生活的年代,家庭并不富有,但是典型的传统家庭,姥姥(外婆的婆婆)虽然是信佛的仁慈的老太,但他骨子里承袭着旧式长辈的威严,幺三喝四的,自由自在优哉游哉着抽水烟品热茶,家里的上下打理全是外婆一把手,而且在家庭里无任何话语权,更别说和丈夫和长辈理论了。待到外婆做婆婆的时候,世道变了,舅娘们早已不是旧时儿媳的作派,可怜的外婆只有小心慎重才能相迎
好的脸色,更不用说有如自己婆婆的长辈尊严了。这一切是时代的进步和变化,又能怪谁怨谁呢?
姥姥活到了86岁,一直外婆料理陪护,在外婆70岁的那年才算是做完了儿媳。
晚年的外婆因为真诚执爱、沉默勤劳、忍让豁达,赢得晚辈们的爱戴和尊敬,在晚辈们簇拥下幸福的活到了83岁,作为晚辈的我,从未听到她对自己艰辛的诉说,好象一切是那什么顺其自然。在外婆弥留之际,当我赶到外婆的身边,她已经不能说话了,只是用眼睛看着我,流露出微微的笑意,握住我的手久久不肯放弃,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当我说买了她喜欢的干果,她努力的摇摇头,表示是已经吃不下了,我要给她钱,她仍然是摇头,意思是已经用不着了……
外婆默默的去了,有如一滴水落入泥土,带走了她一生劳苦的经历、苦涩无奈的眼泪以及她哺育的后代的成就感。她没有留下任何遗产和遗愿,唯有的是给后人留下的关于她的记忆。但她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生,包容了应该和不应该的人情世故,担当了应该和不应该的责任重负。
如今,我也是做外婆的人了,和我的外婆一样,也只能诚服于世界的某一个时代,不懈的包容着,担当着。同时,又在比照中珍惜属于自己的幸福,在类比之中承载属于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样,世界才生生不息,繁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