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的方法
【摘要】:在生态园林当中,植物的配置则是重中之重,它不仅可以装点改善环境、创造景观,还对生态自然环境的创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时应以满足生态要求为基础,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配置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园林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举。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而不断扩展,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内涵等已不再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植物配置不再是仅仅利用植物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应包括各植物之间的艺术配置,与其他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结合。充分发挥它们与功能相结合的观赏特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求得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最大协调。 一、生态园林配置原则 1、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
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佯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绿化设计时,分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基调树种种类少,但数量大,形成该城市的基调及特色,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则种类多,每种量少,五彩缤纷,起到变化的作用。 2、调和的原则
植物配置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产生协调感。相反,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使人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3、适度原则
古语有云“过犹不及”。适度原则适用于生活的很多方面,对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也同样适用。植物配置时,树形高大、颜色浓重、枝叶繁密、质地粗犷、线条刚毅的风格,会给人以大气豪爽的感觉,但相应的,也会给一部分人带来过于沉重的压力;树形矮小、颜色素雅、枝叶稀疏、质地细腻、线条柔和的风格,会给人以柔美婉约在感觉,但相应也可能会让人感觉过于淡漠。所以,在配置植物时,一定要根据周围的客观环境,结合科学的理论依据,适度地对植物进行配置。 4、经济原则
城市园林配置在考虑其美观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经济性。对于珍贵的树木要避免滥用,多用乡土植物。因此该类植物对本地的环境适应性强,种苗易得,运输成本低,且存活率高。本地树木的大量应用还可以突出地方特色,使得各个地区景色各有千秋,避免重复。在树种的选择方面还应在不妨碍其功能与美观性的同时,选择对土壤要求低,易于养护的植物,还可以选择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植物,实现美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可以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
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现今的园林领域普遍认为有三种,即建造功能、环境功能、观赏功能。
植物的建造功能是指植物能够通过自身的大小、形态、开放或封闭、通透或紧密来影响所在环境的结构,整体构建出新的水平空间和立体空间,植物的建造功能主要表现在植物构成和空间上,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实现多样式、多层次、多类型的新空间。 植物的环境功能是指植物调节环境、改善生态链的能力。做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环,植物在涵养水源、稳定植被、调节气候、固土保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以生态为首要目标,在建设中,植物的环境功能尤为重要。
植物的观赏功能是指植物发挥外表特征的作用,以充当园林中独特景观的功能。植物的观赏性是最直接被人们所接触的特性。生
态园林首先是一个园林,园林的生态价值是建立在观赏价值之上的,反之就丧失了园林的最基本功能。 三、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的方式 1、充分表现植物景观的色相和季相
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利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相创造“四季景观”,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掌握不同的种群的色相,合理配置交换的林相。在我国在较长的植物生长期内,用较多的品种,满足对色彩的需求显示出相变化,按照植物的季相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使在不同的季节,在同一地区产生不同群落形象。
2、植物配置应做到花叶结合
在进行配置时应当避免单调、重复的情况,将观花类植物与观叶类植物有机融合,比如将红叶李、银杏等叶色变化美丽的植物和花类植物进行组合,不仅可以达到错落优美的效果,还可以延长植物的观赏时间。所以就要将两类植物做精心创意的搭配以期达到色彩迷人、形神兼备的状态。 3、符合审美观念
园林存在的意义就是作为观赏景观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园林中植物的配置越是赏心悦目就越能体现园林的价值。生态园林也不例外。生态园林的建设目的就是优化生态环境,达到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合理运用美学知识,在实现生态园林生态作用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园林的观赏性。 4、突出地方特色
广泛应用市花市树,体现城市绿化特点。市花市树是适合当地气候特点,受到群众普遍喜爱的植物品种,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地区文明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在植物配置时,重点地段,主要景点大量种植市花市树,与其他植物合理配置,对彰显城市文化气息和绿化特征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5、遵从互利共生原理
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例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真菌共生的例子。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 四、成功案例
2002年以来,某市大力推进生态型园林建设,市园林绿化部门积极引进培育了新优树种,包括彩叶植物、岭南野生观赏植物等,同时广泛推广使用乡土树种,丰富城市绿化植物,营造乔、灌、藤、草搭配的复层群落,探索出生态效益、景观效果、管护成本、抗病
抗灾能力都更加适合的城市绿化模式。该市先后获得了“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对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该市的“治山、治水、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市的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全市“园林小区”和“园林单位”达标率、义务植树活动达标率等相关指标也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从2003~2007年初,该市市的建成区绿地率从30.26%提高到33.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4.19%提高到36.7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9.44m2提高到12.02 m2,公园由156个增加到191个。全市人行天桥和高架桥绿化长度达91.81km,绿化覆盖面积达13.5 m2,全市绿色社区、花园小区等占全市小区的61.1%。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保持在3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38.2%,2006年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4d,优良率达到了91.5%。 结语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都是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生态园林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朴归真,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园林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努力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游憩地,进一步改善、丰富、调节人们的
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植物造景.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7 [2]过元炯.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5(2000.5 重印 )
[3] 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4] 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园林,1998,(2):14-16.
[5] 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中国园林,1998,(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