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张桂华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8期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面的丰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且一些古老的东西和技艺也深得人们的喜爱,更是增添了几分怀旧风。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里面既有先人的智慧,更有精彩的历史内涵,甚至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主要的类型有:个人或群体的实践、表演、表现、知识体系和技能等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而这些不同的类型,也只有采用不一样创新传承办法,才能够在保护的同时,赋予其更多的时代精神,被大家所接受和喜爱,而不仅仅是圈在那里,要保护起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创新 途径 产业化 个性化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研究人员一般会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分为三种模式: 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以及整体性保护。研究人员也从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促使第四个保护模式——服务性保护。然而,判断的背景下加快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应当进行重新认识。新形势下服务的保护,是基于公共精神的基本水平,公共文化,必须发挥“文化治理”功能,使用和集成的路径。公共精神的发现和重塑是其核心内容,动员群众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实现服务性保护。

二、弘扬精神内涵, 提高社會意义, 丰富其对人民的影响力

虽然目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很高,但是多数是在相关专家的号令下,似乎是一种形式化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普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还不是很多,甚至有些反面的呼声会认为:社会在进步,一些不适应的东西就应该被淘汰,做过多的挽留可能会“劳民伤财”。这些意见的存在也是因为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还不是很详细,对其功能和保护意义更是不明确。而想要号召大家都参与到这一保护行动中,就应该先从理念的层面上做指导。如: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重点将其背后的意义给大家展示。如我国的“皮影艺术”,很多人认为现在有了网络,电视电影更是进一步普及,皮影的存在似乎没那么有吸引力了。那些皮影的制作更是非常繁琐,可能在成本和效果方面都不能和如今的电视电影文化相比。但是即使电影再精彩,我们也无法从中体会到皮影带给我们的快乐,和那种想象力的驰骋,更不能体现和传承历史艺术形式。皮影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代表着丰富的历史意义,无论是艺人的手工精致,还是讲述的历史故事,又或者是各种精彩的声音变化,这些都是皮影带给我们。在其传承和保护过程中,要在小区、乡村、晚会甚至是更加高端的场合,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一优秀的表演形式。将其故事形式再做丰富,讲述其自身发展的故事,增添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多的神秘和奇幻色彩。又或者在重大的社会场合,或者是弘扬某种社会精神时,也可以采用皮影的表现形式,增加其社会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程度。这不仅仅是一种保护,更是艺术形式的新旧结合,能够散发出更多更加美妙的光芒。

三、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的原则,实施直接果断的保护办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遗落,无论是自然环境、人为损坏,文化发展和城市的变化,其具体形式的直接伤害。和损害保护这些遗产的时候,我们不能犹豫,考虑到它的意义和价值,应该马上把它第一个“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主导,社会参与。决定在手中,因此更多的保护工作为立足点,充分考虑现实的要求。保护首先是摆脱“钱”的枷锁,丢失,要考虑多少钱是无法弥补的。前面的其他利益,保护首先,给予的支持,值的变化。救援第一,呼吁和人民关心的是文化遗产,注意旁边的“老”,考虑其文化价值和意义,一旦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应该第一次的行动,拯救它的存在,保护其完整性。在今天的城市快速建设,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只有自发的保护,呼吁所有的人,把它变成行动,可以改变,果断直接保护。对于一些破坏行为,应该团结一致,坚决抵制。这一点对制定和实施,必须加强救援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文化遗产,它是一种精神和艺术形式,更有可能在保护的难度。体育对于其研究和相关专业人员讨论,深度挖掘,保留一些消失的艺术形式,电影和电视的信息,是否或艺人,书籍,等等,保持形状,让上帝了。简单而粗糙的形式的保护不能解决问题,但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然后你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可以发挥作用。

四、重视人民智慧,回归朴质内涵,创形而不改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是古人的智慧和普通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因此对其的保护应该回归本质,寻找到出发点,再度创新和传承。重视人民的智慧是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步,也是提高其重要性和影响力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在今天社会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作为强国中坚力量,如果没有从“心”出发地尊重劳动人民,那么很难真心实意去保护历史文化。重视人民智慧,采用更加创新的保护形式。在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增加一些人民重视的成分。比如采用物质奖励,或者是弘扬宣传的方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难以从中获利的,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或者是一种消遣方式。这样守护它的人民难以靠此支撑自己的生活,许多情况下便选择了放弃,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普通的一员。因此重视人民智慧,给这部分人物质上的支撑,金钱上的帮助,也帮助这部分文化遗产的弘扬。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得到大家的肯定,自己也能够有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从他人那里得到的肯定,会增加他们守护的信心。这个保护方法更加适应于那些民间艺人以及一些传统的表演艺术家。第二点,回归朴质内涵,是针对目前因为过于商业化而失去其精髓灵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换来更加“原汁原味”的文化。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想要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去改变,或者是加入商业成分。这样不纯粹的保护,反而会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要采用绝对朴质的保护形式,将原本的形式,不掺杂任何外界影响的艺术展现出来。例如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更加追求效率,这样传统的丝织技艺可能就失去了其优势,甚至埋没在其中。如果我们结合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那么其内涵就改变了。最好的办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就是提升这类产品的艺术价值,鼓励民间技艺者大胆想象,做出更加精美的作品。然后作为礼物馈赠朋友、旅游信物、收藏品等。这样既能够保留其原本的生产方式,展现技艺之美,还能够增加艺人的成就感,保障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来完善和传承自己的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一部分,它们随着时间有所改进,反而更会增加其韵味。这也要求在传承和保护时,能够创形而不改神。比如中国的木拱桥,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历史的印记。但是在今天,交通发达,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随之而来的也是这些建设桥梁的材质的变化。木桥不再适合外界的交通,但是却是一些景点或者艺术品的首选。选择在一些有古老文化气息的经典,建设传统的木桥,一方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为文化的守护提供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木桥”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如今,盆景和缩放场景很受欢迎,在盆景中选择用木桥作为材料,细心刻画,精心布局,将木桥工艺缩小化。这就是创形而不改神,最大程度保证了“原本”,却又体现了时代特点。 五、结语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作为现有各种文化的发展基础,做好对其的传承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在的指导下,发动社会和媒体的力量,传播文化特殊性,提高亲民性,号召全民参与,全民行动的保护模式,让创新保护办法层出不穷,其守护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沈燕红.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2(7):144-146.

[2]陈伟龄.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南京金箔集团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路径的调查[J].群众,2010(11):48-49.

[3]孙大志.守望传统,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44-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