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逸闻轶事录话说大历十才子之冠钱起
诗人标签:
钱考功、钱郎、钱刘、大历十才子之冠、怀素之叔 诗人名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长安落第》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赠阙下裴舍人》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归雁》
一、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在我国文学史上,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人们总是喜欢把那些相关的事物放在一块儿来说,但结果却往往并不使人满意;事实上,就是个中人士自己有时也未必都觉得满意——这可真是忒有意思了。
盛、中唐之交的著名诗人钱起,由于他诗作所具有的成就,人们便有了“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这样的口诀。
沈是沈佺期,宋是宋之问,这两位,我之前都曾经做过他们的专辑,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钱是钱起,郎是郎士元。
但钱起一听就很不高兴了,嗤之以鼻道:“郎士元怎么能跟我相提并论!”
这非常类似杨炯对当时流行的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的排名评价:“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后又有人把钱起跟刘长卿并列,合称“钱刘”,但这次,钱起并没有发什么牢骚,因为大多数的评论者认为钱起的水平要逊色于刘长卿,也许钱起当时也是这么默认的,所以并没有再发什么牢骚。
郎士元也够悲催的,不知道怎么就得罪了钱起及刘长卿,被钱起瞧不上还不够,还再次被刘长卿瞧不起。
刘长卿曾说:“今人所谓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李嘉祐、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
刘长卿还顺带将李嘉祐拉上了。
但不管怎么说,在当时,钱起与郎士元还是比较知名的。
当时,朝廷自宰相以下的所有,如果出外为州郡的长官或者出使,如果没有他们两个人的诗歌和文章送行,就会觉得非常没面子,可见,他们两人在当时的文坛地位。
钱起被后人认为是“大历十才子”之冠,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钱起的故事。 二、“鬼谣”助科举
钱起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参加科举的那首诗——《省试湘灵鼓瑟》。 《省试湘灵鼓瑟》【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是他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即我们所说的高考作文。
这首诗是唐朝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优秀的考场作文之一。
科举考试中产生诗歌佳作是小概率事件。唐朝有近300年的历史,流传下来的“省试诗”却只有几百首,好作品则更少。
究其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科举考试要按一定的程式来作文,格式有一定的要求。
2. 时间有限。神来之笔是需要心境和环境的,最主要的是灵感的迸发,在有限有时间内,激发考生的灵感非常不容易。
3. 内容的。唐朝的科举试题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但政治正确往往就会有艺术枷锁! 所以,相比落第诗,应试诗缺少那种最能打动人的真情实感,故佳作较少。
钱起参加考试时的诗题是“湘灵鼓瑟”,出自《楚辞·远游》中的“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这是个传说典故,相传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他的妃子因为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常常在湘江边鼓瑟,寄托哀思。
其实这个题目是有隐晦的政治正确要求的:美人忠贞于夫君便如臣子忠诚于君主。这是希望考生在诗中表达对君王的忠心。当时很多考生都考虑到了这点,有的写道“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来表达赤诚忠心。
然而钱起却完全没有考虑政治正确,反而通篇驰骋想象,极尽将无形的乐声以有形的形象表现出来,借此表达神话中湘灵鼓瑟的哀思。结尾更是两句绝唱横空出世:“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可谓神来之笔!
《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 这里面还有一个优美的故事。
钱起到长安参加省试的时候,路过京口(今江苏镇江),并住进了旅馆里;正感无聊的他便趁着皎洁的月光外出散步。忽然间,户外那悠远的吟诗声缓缓地传了过来,平时也喜欢吟诗的钱起不觉地就仔细聆听起来。不知怎的,那人却一再地吟诵着这么相同语汇的两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于是,钱起遂起来开门并缓缓地踱了出去,看看究竟是谁在吟诗。但大门一打开,却居然没有发现人!钱起心中深觉奇怪,凭着他那极强的记忆力,一下子就把这诗句给记住了,只是他心中并没有太拿它当回事儿而已。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钱起参加“粉闱”考试,试题就是《湘灵鼓瑟》,要求写作一首五言排律诗。
由于对《楚辞》格外熟悉,因此他自然很高兴;但在真正构思写作时,前面三联都已经很快完成,就差最后收尾的一联,却迟迟没有思路。正在冥思苦想之际,他忽然想起那天晚间户外吟诗声的韵脚不也属于“九青”部吗?而且,如果把那联诗用在自己这诗结尾的话,不也是天衣无缝吗?想到这里,他很快地便完成了全篇。
当时的主考官为兵部侍郎李麟,他在看到钱起的这首诗时,一再摇头晃脑地轻声吟诵着,完全被诗中这优美的意境征服了: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的场景,画面极其省净明丽,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后来在试房里休憩时,他还一再叹赏着,并对之拍案叫绝道:“像这样高妙空灵的结句,只有神物相助才能写得出来啊!”于是,李麟便把钱起置于高第。
这首诗一出便震惊了诗坛,除了帮钱起一举高中外,这首诗还一举奠定了他在大历年间诗坛的地位。
后代诗人在用到“湘灵鼓瑟”这一意象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钱起这首诗的影响,他们甚至直接就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改一下,或者连改也不改,直接原句照搬。
据不完全统计,有几十首诗词都曾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钱起的这一联,包括著名诗人苏轼。 熙宁五年(1072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时,一日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就是苏轼调侃老夫少妻“一树梨花压海棠”的那个张先)同游西湖,见湖心有一彩舟渐近,中有一女风韵娴雅,方鼓筝,二客竞目送之。一曲未终,人翩然不见。
苏轼因作此词以戏张先。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宋】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首诗因富有情趣而为后人所熟知。
最后一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就直接化用了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一联,虽是化用,但苏轼用在这里却是非常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秦观、柳永等著名诗人也都曾直接引用过这一联。
其实,钱起的这首诗并不是标准合律的作品,因为他犯了重字的错误。一篇之中用了两个“不”字,乃应试诗大忌。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是非常精炼的,一首诗字数本来就不多,如果有重字的话,会显得冗沓。
但由于其最后一联实在是太精彩了,这完全不影响其他地方的瑕疵。
这首《省试湘灵鼓瑟》也因此成为应试诗的典范,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成为千古名句。
其实钱起也并不是一举就中第的,他之前也曾多次参加科举落第。
因每年放榜的时候都在繁花似锦的春天,及第者及落第者的心情不同,面对同样的繁花,他们的心情也各异。
钱起的这首落第诗就将落第举子那种伤心写得深入人心,真实感人。 《长安落第》【唐】钱起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除了屡败屡试外,钱起还不忘向权贵投赠,以期得到他们的提携。一首非常有名的投赠诗。
《赠阙下裴舍人》
《赠阙下裴舍人》就是【唐】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以写景为主,开头四句,描画了一幅秾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晨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的飞鸣追逐,好一派活跃的春的气氛!紫禁城中更是充满春意,拂晓的时候,在树木葱茏之中,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敲响了,钟声飞过宫墙,飘到空中,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那曾经是玄宗皇帝发祥地的龙池,千万株春意盎然的杨柳,在细雨之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了。这四句诗写的都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
那么,钱起赠诗给裴舍人,为什么要牵扯上这些宫殿苑囿呢?这就要看看舍人的日常活动情况了。在唐代,皇帝身边的职官,有通事舍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这些“侍从之臣”每天都要随侍皇帝左右,过问机密大事,其实际权力范围很大。
不难理解,此诗的开头四句,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的目的,是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由于裴舍人追随御辇,侍从宸居,就能看到一般看不到的宫苑景色。当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时,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莺;皇帝在紫禁城临朝时,裴舍人又看见皇城的春阴晓色;裴舍人草诏时,更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而龙池的柳色变化及其在雨中的浓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四种景物都若隐若现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
可见,虽然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可见手法高妙。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颈联是说,和煦春日也难消穷途遗恨,耿耿胸中咏怀着捧日忠心。
随后诗人笔头一转,就写到请求援引的题旨上:“阳和”句是说,虽有和暖的太阳,毕竟无法使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消散。“霄汉”句说,但我仰望天空,我还是时时刻刻赞颂着太阳(指当朝皇帝),意思是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干事的热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尾联是说,献赋十年至今仍未得到恩遇,如今白发丛生羞对裴舍人。
末两句意思是说,十年来,我不断向朝廷献上文赋(指参加科举考试),可惜没有得到知音者的赏识,如今连头发都变白了,看见插着华簪的贵官,我不能不感到惭愧。话说到这份上,意思自然是再清楚不过的,但仍然含蓄,尚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这首诗,通篇表示了一种恭维、求援之意,却又显得十分隐约曲折,尤其是前四句,虽然是在恭维,由于运用了“景语”,便不觉其庸俗了。由此颇见钱起娴熟的艺术技巧。全诗富丽精工,又不流于藻饰堆砌,十分难得。
说到科举,不得还提他的儿子钱徽。
钱徽的官职做得比其父亲钱起要大,他做过礼部侍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知制诰,曾被宪宗皇帝称为长者。
正是在钱徽担任礼部侍郎主持科举的那一年,唐朝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长庆元年(公元821),钱徽升任礼部侍郎,与杨汝士一起主持科举考试。该年,前刑部侍郎杨凭(774年状元,柳宗元的岳父)的儿子杨浑之正准备考进士,为保考试成功,杨凭四处托人找门路说情。他找到当时的宰相段文昌,因段文昌喜欢字画,杨凭就投其所好,将家里收藏的珍贵字画挑选了一批送给段,段对送来的字画爱不释手,多次写信推荐杨浑之,还亲自跑到钱徽家中说情。
同时,翰林学士李绅(就是写《悯农》的那位诗人)也去找钱徽求情,希望能够让他的门生周汉宾考中。
然而发榜之日,被要求开后门的杨浑之、周汉宾二人却没有中举,谏议大夫郑覃之弟郑朗却被定为状元,另外中举的还有宰相裴度的儿子裴譔,中书舍人李宗闵的女婿苏巢,右补阙杨汝士之弟杨殷士等共14人。
段文昌大怒,向唐穆宗上奏,说钱徽所取14人“皆子弟艺薄,不当在选中”,并“取士以私”杨、钱不公。
穆宗皇帝咨询翰林学士们的意见时,李绅因托请不得,自然说是舞弊。而元稹在段文昌举荐下,得到穆宗赏识被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和同为翰林院的李德裕、李绅交好,时称“三俊”,因而在穆宗询问的时候,也赞同段文昌所言,认为确实有舞弊存在,需要重新测试。
穆宗于是命中书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安排重考,试题题目为《孤竹管赋》和《鸟散余花落》诗,结果十四多数都不知典故,况且辞律鄙浅,只有孔温业、赵存约、窦洵直三人所试粗通,与及第;裴譔因是裴度的儿子,为安抚在外带兵的裴度的心,则特赐其及第。郑朗等十人则落选。
钱徽、杨汝士等则被贬为地方为刺史。
这次的科举考试事件被认为是“牛李党争”的开端,党争的一方为李宗闵及其盟友牛僧孺等,即牛党。另一方为为李德裕等,即李党。
这次的科举结果是否公正,后世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钱徽正直公道,不徇私情。 何以见得?
钱徽贬为江州刺史时,当时,周围的人都让他将段文昌和李绅写给他的书信呈给皇上看,皇上看后自然会明白的,这样他就可以洗清冤屈了。但钱徽却说:“我不能这样。我只求无愧于心,得和失是一样的。做人要修身养性谨慎行事,怎么可以拿私人书信去为自己作证呢?”(不然。苟无愧心,得丧一致,修身慎行,安可以私书相证耶?)
随即命令子弟们将书信都烧了。
如此高节,也说明钱徽在录取上,或许其中略有瑕疵,然而并无舞弊之心和营私之举,才能如此大度。
另一方面,郑覃之弟郑朗作为状元被落第,后来又通过其他渠道入仕,开成中,擢起居郎,累迁谏议大夫,为侍讲学士,唐武宗时期历工部尚书、御史大夫,改礼部尚书,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成为宰相,也说明郑朗应该颇有才华,当时钱徽选其为状元并不为过。
三、钱起代表作
除了《省试湘灵鼓瑟》外,钱起还有几首诗比较著名。 《归雁》
【唐】钱起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这首诗假借诗人与雁的问答以披露春夜的某种感受,在婉转流利的形式中寄寓了深长情思。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直接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 这首诗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唐】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这是一首邀请朋友赴约的诗歌,诗人着力刻画他的书斋的清幽雅致,意在表达对杨补阙的盛情,期待他能如期来访,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对书斋周围景物的准确、细腻的描绘来实现的。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将水、云、竹、山、鹭、花人格化了,写得极富感情。诗全是写景,句法工整。首联起对,颔联晴雨分写,颈联写花鸟情态,末联写邀约。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是此诗是最出彩的句子,二者为倒装句,先突出了竹林山色令人怜爱,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指出它们令人怜爱的原因是雨后新绿、夕阳渲染,如此遣词造句,不仅让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而且让它们具有了极强的色彩感,使读者很有质感地感受到竹林高山的清秀壮丽。
全诗写景静中有动,幽而不寂,体现了钱起新奇清淡的诗风。 四、君子之交
钱起所处的时代为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与他交往的诗人涵盖了盛唐及中唐的著名诗人,比如王维、裴迪、卢纶、李端、郞士元、李嘉佑、戴叔伦、司空曙、秦系等,钱起与他们均有诗歌名篇唱和。
下择录两首。
《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 【唐】钱起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
钱起与王维相识的时候,王维已经步入晚年,钱起诗的风格跟王维的诗风有些相像,因而能得到他的认可,他曾经称赞钱起的诗为“高格”,钱起也曾经多次在王维的辋川别墅游玩并留宿。
王维去世后,钱起再次来到王维的别墅处踏春,也借以怀念这位好友。
因王维无后,其去世后,他的别墅就人去楼空,无人照看。回想之前他们曾面对这繁盛的芍药花指点赋诗,但现在却是花虽依然而人已亡,怎不令钱起感伤。
于是,他便创作此诗,以怀念王维。
裴迪是王维最好的朋友,因王维的关系,自然也是钱起的朋友。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裴迪书斋望月》
【唐】钱起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几个朋友聚在裴迪的书斋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此刻诗人才注意到,主人所在的深深的庭院,层层门户早已关闭,户外万籁俱寂。一阵清风吹来,枝叶沙沙,引发无限寒意。人们顿时感到秋夜的清凉。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刺刺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起叶飏,飘然四散。面对这样的凄清的月色,将会惹动多少人的愁思。
尤其是最后两句以问句作结,留待读者去揣摩、思考,显得意味深长。 五、一门四代皆进士
自钱起考中进士后,其后一连三代均有人中进士,且官职都做到很大。
钱起之子钱徽,贞元初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华州刺史、尚书左丞等官职,后以吏部尚书致仕。卒赠尚书右仆射。
钱徽之子钱可复,进士,在甘露之变中被杀。 钱徽之子钱方义,进士,官殿中侍御史,终太子宾客。 钱方义之子钱珝,官中书舍人。代表作有《江行无题》100首。
中晚唐之际,社会动荡,钱家一门,竟然胡延续四代的科举及仕宦生涯的辉煌,也算是非常难得。
在唐朝,最有名的草书大家为张旭和怀素,他们俩合称为“颠张狂素”,或者“颠张醉素”,张旭我们之前曾经讲过,而怀素,我们大多只知道他是一个僧人,对于其姓氏,则很少有人知道。
实际上,怀素俗姓钱,真名叫钱藏真,他是钱起的外甥(或者侄子)。 钱起曾有一首诗《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专门写他的这位外甥。 《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唐】钱起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诗中“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将怀素上人的那种性格癫狂的性格特点总结得恰到好处,不清楚“颠张狂素”,或者“颠张醉素”中的“狂”“醉”是不是就是直接从钱起的这首诗中提取出来的。
这首诗虽然通篇都是赞誉之词,但却无奉承之嫌,到处洋溢着浓浓深情。诗中使用了很多佛家用语,十分切合怀素上人身份。
六、诗人小结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舅)。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皇帝身边的顾问)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又与刘长卿全称为“钱刘”。
钱起祖孙四代都是进士。 钱徵:为其儿子。 钱珝:为其曾孙。
怀素:为其侄子(或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