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5期 2019年03月
Vol.10 No.5March 2019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徐 刚
(遵义日报传媒集团,贵州 遵义 563000)
摘 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媒介形式,传统媒体权威性强、时效性差,新媒体传播自由、时效性强。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也开始朝着融合的道路发展。在这种融合趋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迎来更大的机遇。本文就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传统媒体一直占据着媒介市场的主导地位,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劣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与新媒体比较,传统媒体在技术和文化理念上存在着天然的缺陷,严重阻碍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开始冲击传统媒体的市场地位,而传统媒体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认清当前的形势,打破旧观念的束缚,积极走融合发展道路,借助新媒体展现自身优势。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概述
传统媒体是指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大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平台的媒体,常见的传统媒体有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能够立足的重要原因就是权威性强,经传统媒体报道的新闻信息很容易被受众接受。但是传统媒体也存在时效性差这一缺陷,传统媒体报道新闻信息往往需要经过编排和整理等流程。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媒体形态,如网络、移动电视、数字广播等。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媒介形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在新媒体的支持下,信息传播更加自由,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同时,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可以有效地互动。
三、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逐渐成为媒介市场的主流。虽然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新媒体也存在不足。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高度自由,造成大量虚假信息的传播。虚假信息会混淆视听,一旦新媒体传播了虚假信息,其影响力就会下降。而传统媒体权威性强,在报道新闻之前会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筛选。从这一角度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十分可行,因为两者可以实现互补。另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新媒体浪潮下,传统媒体的底气略显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时效性上。传统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信息需要经过编排,当天发生的新闻往往要第二天才能报道出来,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可在发生的第一时间被受众知悉。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必要的。因为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者各有优缺点,两者融合可以起到互补作用,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媒体行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5-0241-02业要深刻认识到融合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
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一)突破传统观念
新媒体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媒体环境下最主要的就是用户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用户与用户、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互动。对此,传统媒体要认识到新媒体的优势,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形势,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借助新媒体技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让用户积极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二)打造新型媒体技术体系大数据背景下,技术缺陷是传统媒体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阻碍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而要想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同时还要结合当前形势打造一个以大数据、
互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技术体系。[1]
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开始打造自己的App、微信公众号等,但是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传统媒体要深入进行技术研究,做好技术攻关工作,突破现有的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推进媒
体融合,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
(三)注重内容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也给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一旦发布了不真实的信息就会误导社会,进而影响自身的社会形象和竞争力。在大数据背景下,媒体生存的根本并不是传播力而是内容。只有内容真实、全面,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因此,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媒体要注重传播内容,不仅要对新闻素材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同时还要站在客观的立场剖析新闻事件,达给受众,进而正确引导。[3]
将新闻传
(四)两种媒体产业的互融
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呈现形式不同,两者所代表的产业形式也有所不同,这将阻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因此,在加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有必要解决两种媒体产业形态差异造成的影响,加快两种媒体产业的融合。媒体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提高自身的市场竞
争力,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4]
同时,根
241
媒介经营管理
据两种媒体形式的不同积极寻求新的突破,以各种形式和方式呈现新闻信息,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五)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现行的社会形势下,人才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有利于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对媒体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行业要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形势,加大媒体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一方面,加强现有媒体工作人员的培训,在强化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定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工作人员对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认识,引导他们扭转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对外引进专业的人才,壮大媒体人才队伍,进而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
[5]
体的更好融合。另外,国家要加大支持,开设专业院校,设置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媒体人才。
五、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更有利于新媒体的发展。但是传
统媒体与新媒体作为两种不同形态的媒介,在两者融
合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克服许多问题,包括观念、、技术、人才等。基于这些问题,媒体要形成深刻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和改进,进而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更好融合。参考文献:
[1] 吴惠娟.新旧媒体融合中的障碍和可行性分析[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05):136-139.[2] 黄瑶.纸质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研究——以
微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0):29-30.[3] 马利娜.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新闻
研究导刊,2017,8(09):292.[4] 郭青.融合新媒体属性发展音乐广播的可行性分析
[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9):173.[5] 于洪洋.我国杂志书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D].北
京印刷学院,2015.作者简介:徐刚,男,贵州遵义人,本科,记者。
(上接第193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将进一步促进黑
(全文)[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
com/jingwei/03-05/31702.shtml,2017-03-05.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利用优势并解决相应的[5]
划纲要[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politics.问题,为黑龙江省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people.com.cn/n1/2016/0318/c1001-28207948-2.html,
参考文献:2016-03-18.[1] 最新!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7)发布[EB/[6] 《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19)》发布 哈尔滨
OL].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http://bgimg.ce.cn/culture/人气最旺[EB/OL].东北网,https://tour.dbw.cn/system/ gd/201801/19/t20180119_27812243.shtml,2018-01-18.2019/02/05/058148128.shtml,2019-02-06.[2] 2017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指数发布[EB/OL].[7] 刘宗义.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进路:2011-2015年[J].
人民网,http://ip.people.com.cn/GB/n1/2018/0130/c179663- 重庆社会科学,2016(10):93.29794805.html,2018-01-30.[3]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作者简介:赵文素,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
[EB/OL].黑龙江日报,http://www.hljaic.gov.cn/xwdt/新闻与传播。zxbl/snjjyw/201712/t20171201_5344.html,2016-02-15. 赵天琦,女,黑龙江五常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4] 十二届全国五次会议开幕 李克强作工作报告传播。
(上接第228页)丰富。另外,大家在世界各地旅游的过
程中可能都曾见过或者听说过孔子学院,它很好地展示了优秀的中国文化,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提供了契机,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学习中国文化。
以展览为例,它的宣传力度较大、影响力极强,并且展览能够将涉及地区和具体的文化内涵相互结合,并且展览呈现的是一个国家最精彩的内容,给人的感受更直观,拉近了外国友人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并且取得相应的成效。
四、结语
数字影像艺术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存在极强的现实意义,并且给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发展。但是在利用数字影像艺术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42
如应用数字影像艺术传播文化可能喧宾夺主,弱化文化传播的意义,增强了娱乐性,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规避这样的问题。想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未来优秀的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参考文献:
[1] 马莉.探析数字影像艺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划研究
[D].北京印刷学院,2010.[2] 王天舒.数字影像艺术传播——中美电影跨文化的比
较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3] 邹阳阳.数字影像艺术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作者简介:常伟琦(1988—),女,山西朔州人,本科,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数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