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Column of ABS and ABP’s Academic Communication 201 7 【本文献信息l孔彬., 播电视智慧融媒体研究….,~播与电视技术,2018,VoI.45(2) 孔彬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北京100866)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广播电视发展现状,并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的概念与内涵;然后, 从内容、平台、传输以及终端等四个角度来人手,剖析了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的特征要素;随后,提出了智慧融媒体的技 术体系架构;并指出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广电智慧云”。 【关键词】智慧融媒体,人工智能,5G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16171/j.cnki.rtbe.2018002002 Study on Intelligent Convergent Media for Broadcasting Kong Bin (Academy of Broadcasting Planning.sAPPRF Beijing[00866.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adio and T V.and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convergent media in broadcasting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Also,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convergent media in four aspects of content,platform,transmission and termina1.Then,it proposes a technical scheme of intelligent convergent media.Finally,it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telligent convergent media is intelligent broadcasting cloud, Keywords Intelligent convergenl media.Artiicifal intelligence.5G 动互联网,来开展媒体业务;通过智能化手段来细分用户群 和精准定位,并进行个性化服务;再辅以社交工具来进行内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关 容采集、生产和传播,最终达到黏住用户的目的。广播电视 媒体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可以理解为:以开放、聚合、跨界整 合为特征的互联网思维,重构传媒平台,实现服务产品社群 化和传媒组织平台化,进行分布式自组织社群化管理,以满 足用户基于空间、场景和个性特征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 智能融媒体。 乎广播电视媒体的未来命运。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 渠道拓展、业务融合、全媒体改造、台网融合等方面已做了 大量的、积极的尝试与探索。然而,面对如微信、微博、今 日头条等互联网媒体来势汹汹的竞争时,广播电视媒体不能 仅仅被动跟随发展。这样势必造成内容优势不再明显、差距 不断增大的局面,也面临着沦为内容提供商的风险。因此, 在媒体即将巨变的前夜,如何把握未来趋势,针对“内容 (Con ̄nt)+平台(Platform)+传输(Transmission)+终端 (Termina1)”的信息流程,建立核心竞争优势,是广播电视媒 体亟待完成的关键命题 j。 当前。新一轮的信息技术以智能化为重要特征,出 现了大量基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以及 云计算等的技术创新。媒体转型需要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年·第45卷第2期] 目前.很多传媒机构已经搭建了“厨房”的变革, 然而相关的组织变革、内部流程并不能与之配套;同时,外 派采访的记者与平台编辑之间依然无法互动,记者也不能根 据编辑的要求和平台数据进行新闻的采集。此外,媒体产品 社群如何做?如何从平台社群化直接到社群平台化?主流媒 体实现对互联网媒体弯道超车?媒体服务用户时,如何做到 个人数据与用户需求相匹配?怎样从“懂用户”到“黏住用 户”?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9 Special Column of ABS and ABP’s Academic Communication 201 7 本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趋势与问题,从技术角度来全面考 量、勾画“智慧广电”的未来图景,探索广播电视智慧融媒 体发展的技术路线。 收终端等需求,建设全台网,改变传统的“采集、编辑、播出、 存储、使用”流程,云化以及IP化制播系统,形成能够智能 分析搜索、制作采编协同、管理存储共享、调度指挥统一等 的制播云平台,联结各级各类制播云平台,建构全国范围的 融合媒播云。 广播电视用户已经从广播时代转换到有线电视时代,并 逐渐向互联网时代过渡,如图1所示。广播电视市场。也从 二是响应用户“任何地点、任何终端、任何时间”都能 够使用媒体服务的需求,建设各类运营机构(互联网电视、 IPTV、网络广播电视台、手机电视、直播卫星、有线网络等) 及集成播控平台的融合媒体服务云平台,形成能够智能感应 到相关的“网络、位置、内容、终端”,能够智能适配融合覆 盖网的传输与协同要求,智能化发送、搜索相关媒体内容。 三是建立联动机制,联结融合媒体公有云、专属云和私 有云,促进融合媒播云与服务云能够互联互通,建立能 够综合管理、应用、采集、分析的大数据平台。同时,构建“广 之前的节目种类广泛、专注于节目制作、提供有限的服务包 选择等为特征,转变为主要以迎合次级用户、强大的用户、 菜单+订阅的服务为特征。由于频道增多、消费者价格过高、 节目成本增长等原因,传统广播电视面临着用户不断减少的 难题。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中国有线数字电视付费用户首 次跌破1.6亿户,统计数据约为1.59亿户。 皮尤研究表明:美国人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的比例已接近 电视方式。因此,在媒体融合的今天,大三网(广播电视网、 电+”产业链条,满足媒体泛在化、社交化、互动化的需求, 打造广电媒体云。 通信网、互联网)和小三网(有线、无线、卫星)都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果广播电视想要确立新的竞争优势, 就应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更低的价格、运用数据+算法、 具备更大的规模。 面对上述挑战,广播电视媒体也在努力加强自身变革, 此外,总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 通知、《广播电台、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等 重要文件中。也有相关阐述。而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从全媒体走向媒体融合,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逐步向智慧融媒体的方向 进行探索。聂辰席《在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 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就提出:着力打造融媒体服务、智 慧化传播的新型主流媒体。 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成果中均有相关论述。 其中,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认为:未来媒体网络 协议堆栈要求——物理层上应该支持所有的网络,同时继续 提高广播传输网络性能,能够接受IP/UDP协议为媒体网络网 络层,协议层应支持推拉结合跨网优化,实现多源媒体内容 的关联封装,在多网传输情况下的同步呈现,海量媒体在海 量消费过程中的大数据分析及应用是最终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打造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首先应该大力推进广播电视 融合媒播云和服务云建设,并在协同联动的基础上,构 建广电媒体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因素。 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提出:智能融合媒体网是一 个“广播+双向+智能引擎”的台网端系统新架构,利用内 容消费“--/\”规则,整合各网互补优势,突破联合资源调度、 跨网传送和多屏联动等关键技术;既可以形成下一代广电信 息双向服务的网络形态,也可以为现有电信服务网络提供更 为灵活的媒体业务配置能力;通过在IP基础之上的统一的媒 是根据不同传输网络、服务平台、业务类型和用户接 体传送协议设计,形成“推一拉”结合的媒体服务新模式:“推 一拉”结合的、比现有网络电视(OTT)媒体服务能力更强大 的、按需提供高品质媒体服务的新能力。 概括的讲,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是指:(1)生产制作流 程实现一体化,方便各类资源能够共享,融媒化的提供多种 产品内容服务。(2)分发与传播实现一体化与融媒化,打造 功能完备、支撑有力、可管可控的集成播控平台,保证内容 20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年·第45卷·第2期] Special Column of ABS and ABP’S Academic Communication 201 7 ·能够最优化组合、亮点化索取、碎片化集成,满足个性化需求。 (3)内部机制管理实现创新与一体化,合理配置各类资源。 务云、广电媒体云、融合覆盖网络、监测云等的基础上,形 成“广电智慧云”。 从网络架构的角度而言,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形成的“广 电智慧云”平台,也可以由如下三层结构来构建:即以可重 就研究本身而言,广播电视智能融媒体可以从内容、平台、 传输以及终端等四个角度来入手.来阐述其特征要素。 组为特征的物理层,以虚拟化为特征的网络层,及以人工智 能(A1)为特征的控制层,如图2所示。 4.1特征要素1:智能内容生产 生产制作流程实现一体化,方便各类资源能够共享.融 媒化的提供多种产品内容服务。如何根据大数据智慧分析提 供内容选题方向,实现全媒体内容策划与协同生产。研究面 向机构的新闻机器人、内容创作决策智能化等技术,以及面 物理层的设计,可以根据上层的需要,任意分割组合成 所需的码率、保护率、延时等参数的资源分配。比方说,根 据应用场景不同,物联网(IoT)需要低功率、小码率、延时 不敏感的资源分配,视频网需要大码率、低延时、不对称的 资源分配,5G/车联网需要相对低码率、低延时、对称通信的 资源分配,数据网(WiFi)需要相对低码率、极低延时的资 源分配。 向用户的用户画像+精准投放+智能推荐、语音识别控制、 智能媒体网关(硬件)、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等人工 智能技术对媒体建设的影响与借鉴作用。 网络层的设计,则是将实际物理网络虚拟为多个逻辑网 络,使用重叠(Overlaying)实现多客户的隔离,以保证可扩 展性、安全性、故障隔离以及抽象化。 物理层与网络层的区别在于,物理层调用的资源.都是 客观存在的;而网络层的作用,在于逻辑上进行网络资源的 划分。 4.2特征要素2:信息资源整合 实现智慧媒体服务云与制播云的互联互通、协同联动、 融合创新,构建智慧云平台。研究如何从传统制播网络向互 联互通的IT架构转变。构建“全媒体汇聚、共平台生产、多 平台发布”的一体化媒体智能化信息资源平台。 4.3特征要素3:智能化传播 研究“内容+网络”、“广播+互联”模式的未来广电传 播体系 分发与传播实现一体化与融媒化,打造功能完备、 概括而言,无论是物理层的资源分配,还是网络层的逻 辑划分,都可以参照5G的网络切片技术。5G网络切片技术, 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在同一网络的物理基础设施上,虚 支撑有力、可管可控的集成播控平台,保证内容能够最优化 组合、亮点化索取、碎片化集成.满足个性化需求。 拟出的逻辑网络,从而定制网络功能和特性,构建出相 互隔离的网络环境,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5G网络切片 所追求的目标,是将骨干网、接入网、用户终端、网络运维 管理等有机结合,为不同的业务需求类型提供相互隔离且能 运维的完整网络。 4.4特征要素4:用户大数据分析 扭转“不重视用户互动接收,只重视内容发布与覆盖” 的传统思维,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场景重现、数据分析的方式, 根据内容资源与用户使用数据,通过用户画像,充分了解用户, 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网络,必须满足跨网联动、多屏互动、 精准化推荐相关媒体内容,实现面向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无处不在等业务需求,统筹并协调发展有线无线卫星,加强 媒体创新融合,提升海量音视频内容承载能力 推动小三网 与大三网的融合,构建可管可控、互联互通、智能协同、宽 从系统功能的角度而言。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的技术体 带交互、天地一体的广电融合传输覆盖网,保证融合媒体的 系架构将在广播电视融合媒播云、广播电视融合媒体服 宽带、交互、移动、跨屏的业务需求。 控制层的设计,将分别应用面向机构(如新闻机器人、 内容创作决策智能化等)和面向用户(如用户画像+精准投 放+智能推荐、语音识别控制等)的人工智能技术。 实现智能内容生产,一方面是从PGC入手,增加机器人 智能写作的功能,另一方面是从UGC人手,扩充用户生产。 实现海量供应,形成海量数据,为智能化奠定基础。同时, 通过“广电智慧云”平台,对传输内容、渠道、对象进行个 性化、自动化的精准匹配;进行智能传输控制,满足用户的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年·第45卷·第2期] 21 Special Column of ABS and ABP’S Academic Communication 201 7 差异化传输需求。而对终端用户筛选内容的过程也将智能化, 借助智能技术,帮助乃至代替用户做出最优的内容消费决策。 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极高,这就可以借助5G强大的传输能力 充分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在内容反馈时,也可以智能化评价内容。并能针对评价内容 自动做出反应,自动实施动态调整 。 通过针对“内容+平台+传输+终端”的传播体系研究, 提炼总结出: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的发展方向,是结合人工 有人预言。如果把5G与其他网络增强技术结合起来。通 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广电智慧云”。 下一步可重点探究音视频最新技术创新特征、沉浸式媒 信运营商完全可以提供与广播电视功能等同的高效服务了。 因此,有不少人认为:目前由有线、地面数字电视、卫星、 体体验、基于lP的广播电视生态链、云计算与大数据、媒体 安全等技术问题;以及通过这些技术如何来抢占未来媒体的 制高点。圃 IFrrv、互联网电视等为主的视音频市场有可能被5G网络所 ! 不可否认,广电的聚变与裂变就在眼前,传媒与通信的 融合也将进入一个更为深化的阶段。作为构建广播电视智慧 融媒体而言,基本的立足点包括如下几点: 1.变“竞争”为“竞合” 参考文献: 【l】孔彬.基于融合媒体云的智慧广电平台初步设想[J].广播与电视 技术,2(116(6).133-l36. [2】陈寅.深化媒体融合要有智能思维[J].新闻战线,20l7(17),30— 33.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5G网络与广电之间。不是简单的 竞争关系。建设5G网络。是属于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工程, 其立足点在于打造更为优质的信息通信平台;这本身对于推 作者简介: 孔彬,男,l980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国家新闻出 广广电的各项业务,是大有裨益的。二者之间,合作多于竞争, 发展大于替代。广电有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完全可以借助这 次机会进行产业转型、二次优化以及整合创新。目前,全国 的广播与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均已超过了98%;这说明, 广电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而5G从规模化商用开始,必然需 要增加接收终端。来发展用户。此时,广电可以通过升级改 造电视机、家庭网关等接入设备,利用5G的带宽优势,来丰 富客厅与电视应用。 2.着眼于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生态链 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视听新 媒体研究。 当前的广电,正在探索一条有自我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包括5G在内。都有助于广电朝着智能化 的方向发展。未来时代的格局,将会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 人工智能(AI)必将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也将占据极其重 要的地位。智慧城市、智能媒体网关、智能终端、智慧社区、 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智慧家庭等一系列与智慧广电相关的各 个产业生态链环节,都需要与像5G网络这样的信息传输通道 进行融合,才能蓬勃壮大。 3将内容优势发扬光大 一直以来,“内容为王”是广电行业“以不变应万变”的 重要策略之一。随着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用户对于高品质视音频内容的期望值,也在与日俱增。5G网 络的建立,恰好为广电优质内容的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与 解决之道。超高清节目、VR、AR、全息投影等新兴内容资源, 22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年·第45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