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茅台酒

茅台酒

来源:保捱科技网
茅台酒:一幅悠远的历史画卷

叶正江

2009年初,经茅台集团公司史志办编辑人员6年的辛勤笔耕,《中国贵州茅台集团公司志》带着国酒的醇香,以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呈现在我面前。    

该志全面、客观地记述了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创办、建设和飞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是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全面了解茅台、热爱茅台,建设茅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界人士认识茅台、关心茅台、研究茅台的一部大型历史文献书。特点有:  

——气势宏大,内容翔实。全志22章、112节,80余万字,气势宏大。内容上溯至茅台酒的起源,下止于2007年底。由凡例、概述、大事记、茅台镇、茅台酒的历史传承、茅台酒厂的成立和发展、经济效益、公司演变、子公司、传统工艺、产品包装、产品销售、企业管理、质量体系、科学研究、知识产权、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党群组织、人才培养与引进、福利事业、贡献社会、酒文化、人物、附录等内容组成。  

志书资料丰富,内容记载重点突出。如,茅台酒不只是一种产品,她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茅台酒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近代;红军四渡赤水、新中国开国大典、周总理外交访问,茅台酒扮演了重要角色;、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对茅台酒生产质量作过重要指示。20世纪80年代,厂明确提出把“爱我茅台、为国争光”作为企业精神,引导员工学先进、学劳模,把企业精神形象化、具体化;为使员工了解茅台的历史和奋斗历程,在员工中开展厂情厂史教育,组织参观国酒文化城和四渡赤水纪念塔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升华群体意识和爱国情结,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尽心尽责,爱岗敬业。再如,为彰显茅台历史文化,投巨资修建国酒文化城,文化城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世界规模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展示国酒文化的靓丽窗口……丰富多彩的篇章,向人们描述了国酒茅台“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的史实,是茅台酒的一幅悠远历史画卷。  

——“以人为本”,存史资治。茅台酒厂从创建、形成规模到飞速发展,是若干代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该志部分章节采用“以事系人”的写法,浓墨重彩地进行记述,上至公司法人代表,下至一线职工。  

“成裕烧房”的创始人华联辉,对产品生产精益求精,使“华茅”酒进一步发展,并在巴拿马获奖的二、三代继承人华之鸿、华问渠;结股开设“荣太和烧房”,生产“王茅”酒的王立夫、王秉乾;刻苦经营“赖茅”酒,使酒的独特工艺基本形成的赖永初;在“成义”、“荣和”、“恒兴酒厂”作酒师的兴;从工人到酒师,曾任副厂长并总结出“以酒养糟酿酒经验”的王绍彬;12岁就在作坊做帮工、从事酿造生产和研究,后任生产副厂长,总结勾兑规律,把茅台酒香型命名为“酱香型酒”的李兴发……茅台酒得以传承,一代又一代酿酒人付出艰辛的事迹跃然纸上。  

张兴忠、余吉保、郑光先、柴希修等厂领导,在建厂、恢复生产、处理遗留问题、发展生产等方面做过贡献;70至80年代酒厂整顿、恢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期间,郭景德、周高廉、陈德华等,以建设为中心,抓质量、抓管理、落实知识分子,使生产与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使酒厂跨入省工交战线先进企业……茅台酒形成规模、让人知晓,他们做过努力。  

厂、厂长、扩改建工程指挥长邹开良带领一班人,启动“七五”800吨/年和“八五”2000吨/年扩改建工程,使硬件建设和经济效益连上抬阶:产量和效益由19年的年产1700余吨,销售收入1亿元。发展到1998年产量超5000吨,销售收入6.7亿元……企业辉煌,规模发展,有他们的汗马功劳;茅台酒香飘四海,盛名不衰,离不开他们的突出贡献。  

1998年后,公司董事长季克良,总经理袁仁国及领导班子与企业万余名员工一起,主动应对国际、国内市场,进行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轨道。  

他们全身心探索现代企业发展道路,调整产品结构;改革经营策略,扩大营销网络;全方位扩大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覆盖面;率先在白酒界提出“文化酒”概念,赢得业界广泛认可;定位“绿色茅台、科技茅台、人文茅台”,使国酒品牌文化内涵不断升华;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认证;通过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计量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几大管理体系一体化认证;根据茅台员工多年体检结论和医学专家的研究成果,提出“国酒喝出健康来”的理念;继续扩建工程,兼并习酒公司,控股遵义啤酒,收购昌黎葡萄酒……  

如今的茅台有限公司,一品为主,多品开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酒类生产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等数十个品种;茅台酒年产量突破万吨,质量稳定提高,多次荣获国际金奖、历届国家优质奖,始终保持国酒地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酒;金融、科研多元发展,茅台股票稳居股首,科研硕果累累;酒厂高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志书对一线工人也给予了关注。只有高小文化的工人胡宗进,从炊事员、工人、班长、酒师,到国家表彰的劳动模范。他不怕脏,不怕累,从事酿酒工作十多年,所带班组年年优质、高产。他工作时像埋头拉车、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牛。他是全厂若干职工形象的一个缩影……  

以上内容在志书里占了一定篇幅,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存史资治作用。  

——新旧合一,一脉相承。1985年5月,茅台酒厂就成立了厂史编纂委员会着手修志工作。首次修志,没有企业志可借鉴,编修人员经过6年的辛勤工作,于1991年底出版了《茅台酒厂志》。该志下限写到19年,只是对“茅台酒的历史、工艺特点和酿造方法、茅台酒文化、地理环境、人物以及建国以来茅台酒生产的传统工艺和享誉世界的发展历程”进行记载。遗憾的是,近20年的发展轨迹没有完整的书籍记载。  

全国二轮修志开始后,公司于2002年底成立了史志编纂委员会,开始资料收集工作。2003年至2007年,厂史志办先后编辑出版了《国酒茅台五十春》、《征程万里过茅台》,并参与《遵义年鉴》撰稿工作,为续修公司志打下了基础。2005年后,编辑人员增加,加快了编写进度。新志贯古通今,详今略古,记载全面,填补了茅台酒的历史空白。  

——领导重视,编辑认真。编修志书要求高、难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编纂过程如酿制茅台酒一样复杂:一要制定《编修方案》、拟订《篇目》;二要搜集大量的原始资料、采写新资料;三要撰写初稿;四要总纂定稿;五要经过有关部门审定;六要经过“三校一读”;编辑人员还须掌握修志的行文规范,并灵活应用到每个环节……  

面对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诸多困难,编辑人员没有气馁。他们迎难而上:重读厂志、核查原始资料、走访当事人;主动参加市、省组织的业务培训,外出取经;勤劳作息、默默无闻、辛勤笔耕。几年间,他们和市、省修志专家数次交流,就志书篇目、体例、编写形式等共同研究,精心设计,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让人顿生敬佩之情。  

编撰人员大多参加过茅台酒厂的建设和生产,情感与企业已融为一体。他们又是公司从事文字工作的骨干,因此,这部专志符合要求,语言流畅,在一些篇章中写出了真情实感。  

该志得以顺利完成,更在于公司领导班子重视修志工作。据茅台集团史志办主任、《中国贵州茅台集团公司志》主编胡静诗介绍,茅台集团历任领导均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关心修志工作。在志书编纂过程中,公司主要领导多次过问。纪委、副赵书跃,副、工会刘和鸣等领导还亲自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原厂志主编钟升良再次参与编纂,使编辑人员倍受鼓舞。  

——文化自觉,提升形象。茅台酒无法复制,不能在异地酿造,不仅在于其 生产工艺的独特、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也在于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作底蕴。历史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外在形象的内核。公司领导在抓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记载、传承国酒历史文化,并以弘扬和发展国酒历史文化为己任,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行为。他们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