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2
【基础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答案】B 【解析】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话题的转换。C.表示补充说明。D.表示意思的递进。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4.请把下面的语段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的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人的诗歌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也是向后人挑衅。
5.下面是某校邀请校友来参加学校100周年校庆活动的信函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2021年4月28日,学校将迎来100周年寿辰。这是全校校友耿耿于怀的盛典。在此,我要代表学校三千余名师生,热忱邀请您重返母校,欢聚一堂,重温您们意气风发的求学时光,同览母校勃勃发展的新姿新貌,畅叙手足之情,分享成功喜悦,共话美好前景。我们相信,母校100周年校庆必将因您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寿辰”改为“华诞” ②“耿耿于怀”改为“魂牵梦绕” ③“我要代表”改为“我谨代表” ④“您们”改为“您” ⑤“手足”改为“同窗”
【阅读提升】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七子之歌 闻一多 澳 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2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 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澳门》前四句,节奏逐渐加快,语气变得激越,这种变化带有很浓的感情倾向。 B.组诗运用反问、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诗歌的意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这组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为时而作,为事而作”,重在叙事,缘事而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D.“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这两句诗既倾诉了澳门被外敌掳走的经历,也与下文中的“三百年来”相照应。
(2)两节诗的尾句都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解析】“重在叙事,缘事而情”分析错误,应该是“重在抒情”。 (2)①凸显本诗的主题。突出了澳门、等回归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②单看一首诗,“母亲”出现两次,而综合看两首诗,都以这句话结尾,这就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了深切眷恋着祖国母亲的澳门、的形象。③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具有强调和一唱三叹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3
②
①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九七九年
【注】①席慕蓉:著名作家、画家,祖籍内蒙古,随家定居,其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影响深远。②焉支:即焉支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势险要,为古代驻兵防守重地。
(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意象鲜明独特,语言活泼俏丽,感情纯朴真挚,流露着诗人深深的愁思。
B.“无情”“蹲踞”“冷眼”,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长城人格化,突出了长城作为旁观者的角色。
C.“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排比的手法,将长城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融在一起,加强了情感表达。
D.“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了一幅恬静清旷的画面,意境悠远。
(2)本诗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结尾又使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解析】“语言活泼俏丽”分析错误,本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
(2)①大量使用第二人称,便于诗人把长城直接当作倾诉的对象,增加亲切感,更易于抒发感情。②结尾用第一人称,使对长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回归抒情主体,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③诗歌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使得行文更加灵活,诗人情感的抒发更加自由。
4
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冬(之一) 穆 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
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
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
5
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3)“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矛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解析】“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错误,根据“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可知诗人有着淡淡的忧伤。
(2)B 【解析】“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分析错误,从诗歌整体来看,冬天虽然是严酷的,但也是温暖的。
(3)①“冷”指天气寒冷,“昏黄”指阳光暗淡,突出了“严酷的冬天”的特征。②与首句中的“短命”相呼应,传达出年衰岁暮之感。③为下文的深沉感慨“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做铺垫。
(4)①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却仍在冰下“低语”。②在“严酷的冬天”,“我”却享受着“人生的乐趣”。③诗人笔下,“严酷的冬天”与“感情的热流”并存,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丰富了诗歌意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