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听、说、读、写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出示投影 二、课堂导入: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片中的陋室是哪一位名人的居所呢?出示投影(指名回答)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杜甫被后人誉为“诗圣”,“少陵遗老”是杜甫的号。 三、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师:看来,大家对杜甫等文化常识比较了解。下面老师收集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出示投影 2、板书课题: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河床溯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去成都浣花溪畔那座简陋而破旧的杜甫草堂,一起去触摸这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板书课题)
3、关于歌行体
师:题目中的“歌”为何意?(提示:联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
师补充介绍“歌行体”。 出示投影(指名朗读)
4、背景链接:
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投影(指名朗读)
四、检查预习:
师: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请你将朗读过程中遇到的最难把握的字音和大家分享一下?可以提出疑.问,也可以提醒大家注意。
师: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生提出疑问,其他同学解决疑难。
师:老师认为下面一些字音值得大家多关注一下。出示投影 生集体朗读相关字音。 五、指导朗读:
1、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出示投影 2、录音示范朗读。师明确听读要求:注意停顿、明确语调、把握语速、体会感情。(师提醒注意倾听)
1
3、指名朗读,师对朗读作出评价、纠正。 ①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亮(以第一节为例:号、茅、..郊、梢、坳),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②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前三节基本用降调,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
“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
第四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4、推荐朗读。(戴明森) 5、集体朗读。 六、感知文本: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大家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本诗的大意已有了初步的感知。出示投影 1、方法: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进行展示。
师:不错,看来大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 七、探究文本:(提示:抓情节、入情境、品语言。) 师:“尽信书不如无书”,让我们发挥集体的合力和智慧一起进入诗的情境,去品析作者的感情之深、语言之妙。出示投影(结合问题设计小组合作讨论)
3、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一)赏析第一段:出示投影 设计问题1: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
生1:“怒号”说明风势之大,风声之响。同时“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师:修辞是赏析美文美句的切入口。 生2:“号”从听觉上突出秋风之狂,秋风之猛烈和秋风之无情。 ...师:许多诗文注重听觉方面的描写。 出示投影 设计问题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视觉上有力度。 ......
设计问题3: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设计问题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2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此标题既能点明时令,又能照应题目。 ........
(二)赏析第二段:
出示投影 设计问题1: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师点拨:俗话说,人老心未老。这儿意境刚好相反,即人未老心已老。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
师点拨:联系社会背景,安史之乱,战乱不断,这才是群童抱茅的根本原因。
出示投影 设计问题2: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但是也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 -- 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师:人物+事件,可谓是言简意赅。
(三)赏析第三段: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师:真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就该到第几段了?(生:第三段)
出示投影 看设计问题1: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
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设计问题2: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长夜沾湿”(板书)。
师:选取诗中的短语来概括,这是很聪明的一种做法。
设计问题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最能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心情?
3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四)赏析第四段:
师设计问题1转入第四段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出示投影 生集体朗读第四节。
设计问题2: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3:结合全诗内容,在“诗人”一词前加一个词语或短语,以构成偏正短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一词最好。因为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体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杜甫自己受冻还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或者更糟糕)的境地。
师小结全诗:出示投影 师:这四节分别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祈求广厦。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三节写景叙事,后一节抒情议论;从内容上看,前三节述说个人痛苦,后一节关心天下寒士。
诗歌从述说个人的痛苦,到让天下寒士都得到欢乐,内容上推己及人,感情上得到升华,手法上以....................小见大,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
师: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我们铭记这些令人钦敬的名字以及他们留下来的千古绝唱。出示投影 八、课堂检测:
(一)按原文填空:出示投影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的诗句是: 九、课堂练笔:出示投影 师:杜甫高超的语言功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动人的画面需要我们用优美的语言来展示。 从一到三节中任选一小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强调:这是中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误区:诗句扩展不等于诗句翻译。
方法:诗句扩展首先要转化为词语扩展,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1、要点要全; 2、重点要明;
3、语言要美(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展示学习成果。
十、情感升华:
师: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一次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十一、作业安排:
1、背诵全诗; 2、收集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十二、结束语。出示投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