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这四首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 1.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 2.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风格。 3.借助意象、意境等体会诗歌不同的思想感情。 知识精讲 1.作家作品。
(1)郭沫若,原名 ,四川省乐山人。中国 、 、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集《 》中国新诗的代表作,表达了“ ”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另有历史剧《 》开创了历史剧与时代脉搏一同跳动的篇章。
(2)闻一多,是 、 、 。 派代表,提倡新诗要有三美: 、 、 ,强调诗人应“戴着脚镣跳舞”。诗集《 》《 》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组诗《 》表达了深挚的爱国情感。
(3)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著有《 》。曾参加朝鲜战事,负伤致残。曾任青海省作协副、荣誉,专业作家。“峨日朵雪峰”在 境内,山项终年积雪。
(4)雪莱, 著名 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他的诗作《西风颂》中的名句“ , ?”广为流传。 2.文体知识
新诗指 前后产生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打破了 束缚,内容上要求 。形式自由,意蕴丰富,多用修辞;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 ”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 3.生字注音。
放号( ) 律吕( ) 慰藉( ) 石砾( ) 嚣鸣( ) 铆钉( ) 揳入( ) 罅隙( ) 渗出( ) 锈蚀( ) 酣畅( ) 雕琢( ) 晨曦( ) 霓虹( ) 荫蔽( ) 醇酒( ) 闪烁( ) 倦怠( ) 鄙弃( ) 炽热( ) 4.解释词语。
律吕: 脂膏: 慰藉: 揳入: 罅隙: 犀利: 瞻前顾后: 5.易混辨析。 慰藉:
蕴藉: 彷徨:
徘徊: 荫蔽:
荫庇:
重点梳理
1.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归纳本课四首诗是怎样表达青春的。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人借助雄奇的想象,展现宏大、壮观的景象,呼唤大破坏、大创造。所谓“大破坏”就是反帝反封建,所谓“大创造”就是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这正是“五四”精神的体现。
(2)《红烛》写于1923年。面对社会的黑暗和,年轻的诗人有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尽管生活中不乏困顿、失望,但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3)《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雕铸了一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他竭尽全力登上峨日朵雪峰,满身的疲惫,换来对雪峰落日壮丽之景的惊叹。他“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也是面对生活和事业积极奋斗的青年的写照。
(4)《致云雀》写于18世纪后期。处于黑暗恐怖笼罩的英国社会,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雪莱表现出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他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象征光明、欢乐、自由的云雀。通过云雀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本课四首诗所选意象都独具特色,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的巨人,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诗中描写了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展现超乎寻常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非凡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从诗中的呼喊里,我们也能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汹涌的激情,这正是“五四”怒潮唤醒的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2)《红烛》中荧荧的红烛,颜色可与心的颜色相比,蜡做躯体,火点着灵魂,更需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它要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捣破他们的监狱。它心火发光之时,残
风来袭,烧得不稳,着急流泪。流一滴泪,灰一分心,创造一分光明。文中的红烛,就是诗人的写照。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荣辱得失,有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3)《峨日朵雪峰之侧》选取“峨日朵之雪”“太阳”“石岩壁”“蜘蛛”“登山者”等几个意象,描绘了一个凝重壮美的画面:太阳彷徨很久,突然跃入一片山海;石砾滑落深渊,激起巨大的回响;蜘蛛在锈蚀的岩壁栖身;登山者双手紧紧插入石缝,鞋底点点鲜血渗出。意象鲜明,展现了博大的生命意识。
(4)《致云雀》借对云雀的赞美,倾诉了自己对人类美好前途的向往和憧憬。东方欲晓,云雀从地面的巢中一跃而起,平展双翅,穿过曙色初开的云层,在蔚蓝色的天空飞行,开始它每天的征程。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使读者与他一样获得感性形象。这乐曲像从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里降落下来的小雨点,万物得此甘霖而从熟睡中苏醒;它像一位富于哲理的诗人,用它触景生情的诗歌,启迪世人,使他们从漠然的状态里崛起,让当时的人们既感到忧惧,同时又感受希望的来临。她像名门少女寂居高楼深宫,弹奏乐曲吐露热恋的心情;这乐音弥漫在高空,绵绵不绝。它又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隐藏在鲜花和芳草丛中,仍能在凝露的幽谷中发出熠熠的光辉。它又似绿叶掩映下的一朵红玫瑰,浓郁的芳香使窃香贼痴醉昏迷。
3.本课四首诗分别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字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
(2)《红烛》比喻、拟人、象征手法运用巧妙。抒情的感叹词“红烛啊”多次出现,把红烛当人来写,诗人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风”比喻恶势力,“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红烛要燃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文中的红烛象征满怀赤诚和热情,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的青年。
(3)《峨日朵雪峰之侧》运用白描手法,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太阳彷徨许久,突然“跃入”一片山海,
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表现出来。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还有对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甚至还有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出人意料,但不得不叹为神来之笔。
(4)《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罅) 山峦(lán) 闺隙(xià阁(guī) 酣畅淋漓(hān) ....B.器(yànɡ) 脂鸣(xiāo) 荡漾膏(zhī) 不事雕琢(diāo) ....C.揳) 铆(yì) 入(qì钉(mǎo) 倾吐(qīng) 清辉洋溢....D.霓) 衷(róng) 霞蔚虹(lí心(zhōng) 消融云蒸(wè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石砾 撕裂 慰籍 自然赐予 B.阴蔽 迅疾 婉转 一跃而上 C.催残 鄙弃 倦怠 瞻前顾后 D.晶莹 甘霖 炽热 深山幽谷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人有时候很多无奈________的心情都是自作自受,给自己一点空间,给未来一点期待,生活才会更加自由洒脱。
②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去铸炼自己高尚的情操,________自己的文化素养。
③看看博友,或婉转缠绵,或热烈激扬,或平实可亲,或高贵典雅,如行云流水,总是让我驻足________。 A.彷徨 积淀 留连 B.徜徉 积淀 留恋 C.彷徨 沉淀 留恋 D.徜徉 沉淀 留连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C.④①⑥②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D.④②①⑥⑤③
5.某中学将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对下面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三首诗词之间为主持人各设计一段衔接语。(每段不超过60字)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衔接语:① 闻一多《红烛》
衔接语:②
雪莱《致云雀》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6.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 《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7.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辟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这一主张。
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力”,歌颂“力”,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进。
8.下列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绘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
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B.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
9.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2题。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殷勤”是殷切之意,写祖国对诗人的关爱。“我不辜负你的殷勤”是说诗人热爱祖国,愿报国济民。“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是说,游子思家国,更望家国也体会到他的爱,两者心心相印。
B.诗的第二节从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卤莽直率,但胸怀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
C.诗的第三节交代煤的来历出身,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D.诗的第四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天光”,隐喻将起的中国;“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11.“年青的女郎”的形象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用“年青的女郎”来比喻自己的祖国?这一比喻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2.怎样理解“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本诗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写“年青的女郎”,这种表现形式对抒发思想感情有何好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3.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句话”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整个民族的心声。
B.“说出就是祸”“能点得着火”等句子强化了“一句话”的力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C.诗人内心充满了渴望,相信将来总有一天“咱们的中国”会如霹雳般震惊世界。 D.可以不信“铁树开花”,但要相信这“一句话”,表现了诗人内心坚定的信念。 14.对这首诗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和诗的首句出现的“一句话”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B.这“一句话”能带来“祸”,能点着“火”,它缄默了五千年,一下子“说破”,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第二节将铁树开花的稀罕与“一句话”的真实性进行对比,进一步增添了“一句话”的力度。 D.全诗两节,每节换韵,节奏谐畅紧凑,起伏跌宕,配合了诗人激愤式的诘问。 (三)(2020·祁阳县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中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诗歌中虚写的诗句有“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B.“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骄傲和自豪;“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写出了骆驼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C.在这首诗中,诗人不满足于一般的形象再现,他发挥了更大的主观独创性,运用了更丰富的想象。 D.诗歌托意于物,以特定的、有限的形象作依托,采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手法创造意境,具有寓意深远、超越时空的作用。
16.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
山顶缆车 舒巷城① 它不能高飞
像那空中的铁鸟 它羁泊于山上 戴着铜缆的脚镣 于是它爬行 在倾斜的岁月间 看脚下的沧桑 于是它爬行 在十里的红尘边 看摩天楼上的斜阳
1979年
(注)①舒巷城(1921-),本名王深泉,诗人。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将系住缆车的钢缆比作束缚“铁鸟”的“脚镣”,表达了自我对现实的独特感受。 B.“倾斜的岁月”使抽象的时间形象可感,让人联想起缆车在倾斜的山坡间穿行的情景。 C.“山顶缆车”并非孤独的存在,它被置放于现代社会背景中,成为都市生活的见证者。 D.本诗以“红尘”“斜阳”等传统意象衬托“摩天楼”的高耸,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18.“山顶缆车”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