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2耕作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四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八、本章思考题
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
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 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
教学内容:
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2耕作制度的功能 3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4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5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6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8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9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点名、提出本学期的要求。 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2耕作制度的功能 3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教学内容 4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回答提出的问题 5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6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8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本章内容 学生活动 布置作业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2耕作制度的功能 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二节 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第四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地位 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作业:
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
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 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 作物布局
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以及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了解我国的作物布局。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1作物布局的含义 2作物布局的意义 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4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第二节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1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3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 4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 5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6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第三节 作物布局设计 1作物布局设计 2作物布局研究法 第四节 我国的作物布局 1粮食作物布局 2经济作物布
3果品蔬菜布局 4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难点是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我省的作物布局。 五、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刘巽浩等到.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 2王立祥等.耕作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3吕文安.农业推广学.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4 4沈秀瑛.应用作物生态学.沈阳: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八、本章思考题
1合理的作物布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 2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何异同? 3作物布局为什么要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 4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包括哪些内容? 5一个地区应该如何进行作物布局?
6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对作物布局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章 作物布局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2学时)
教学内容: 1作物布局的含义 2作物布局的意义 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4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5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作物布局的含义 教学内容 2作物布局的意义 回答提出的问题 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4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1作物布局的含义 2作物布局的意义 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4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作业:
展开讲,举例占用。 1合理的作物布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 2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何异同?
第二节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2学时)
教学内容:
1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3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 4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 5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6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7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学生活动 回答 1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教学内容 3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 回答提出的问题 4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 5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6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1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4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 2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3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 作业:
1作物布局为什么要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 2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包括哪些内容?
第三节 作物布局设计
第四节 我国的作物布局(2学时)
教学内容: 1作物布局设计 2作物布局研究法 3粮食作物布局 4经济作物布
5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6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5果品蔬菜布局 6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7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作物布局设计 2作物布局研究法 教学内容 3粮食作物布局 回答提出的问题 4经济作物布 5果品蔬菜布局 6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三节 作物布局设计 1作物布局设计 2作物布局研究法 第四节 我国的作物布局 1粮食作物布局 2经济作物布 3果品蔬菜布局 4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作业:
1一个地区应该如何进行作物布局?
2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对作物布局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三章 种植方式
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各种种植方式的效益原理及其应用,了解我国主要种植方式的类型。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间混套作
1间混套作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 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4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 第二节 复种
1复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复种效益原理 3复种的条件 4复种的农业技术
第三节 我国主要种植方式的类型与分析 1复种的类型与分析 2间作主要类型和方式 3套作主要类型和方式 4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和方式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各种种植方式的效益原理。难点是各种种植方式的效益原理。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目前生产上的应用情况。 五、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沈学年,刘巽浩等.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3浙江农业大学等.耕作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4西北农业大学.耕作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 八、本章思考题
1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 2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国内间混套作发展的趋势。 4间混套作的增产效益原理 5间混套作的技术要求 6复种效益原理。 7复种的技术要求。 8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9世界复种发展的趋势。 10复种实施的条件。
第三章 种植方式
第一节 间混套作(2学时)
教学内容:
1间混套作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 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4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 5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间混套作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2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 回答提出的问题 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4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一节 间混套作 1间混套作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展开讲,举例占用。 2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 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4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 作业:
1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 2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国内间混套作发展的趋势。 4间混套作的增产效益原理 5间混套作的技术要求
第二节 复种(2学时)
教学内容:
1复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复种效益原理 3复种的条件 4复种的农业技术 5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复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2复种效益原理 学生活动 回答 回答提出的问题 3复种的条件 4复种的农业技术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复种 1复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展开讲,举例占用。 2复种效益原理 3复种的条件 4复种的农业技术 作业:
1复种效益原理。 2复种的技术要求。 3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4世界复种发展的趋势。 5复种实施的条件。
第三节 我国主要种植方式的类型与分析(2学时)
教学内容:
1复种的类型与分析 2间作主要类型和方式
3套作主要类型和方式 4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和方式 5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复种的类型与分析 教学内容 2间作主要类型和方式 回答提出的问题 3套作主要类型和方式 4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和方式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三节 我国主要种植方式的类型与分析 1复种的类型与分析 展开讲,举例占用。 2间作主要类型和方式 3套作主要类型和方式 4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和方式 作业:
1复种的类型。
2间作主要类型。 3套作主要类型。 4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
第四章 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
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各种种养结合模式,了解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及庭院立体种养模式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1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 2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种养结合模式 1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 2田间立体种养模式
第三节 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 1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
2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庭院立体种养模式 1庭院立体种养的特点 2庭院立体种养的前景 3庭院立体养殖模式 4庭院立体种植模式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目前生产上的应用情况。 五、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周玉振等.四川立体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刘中柱等.立体农业原理与技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
3邹超正等.中国高功能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 4卢良恕等.中国立体农业模式.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卢良恕等.中国立体农业概论.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八、本章思考题
1何谓种养结合?为什么在种植制度上要强调种养结合? 2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种养结合的模式。 3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旱地高效种植模式及技术。
4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小麦、玉米、蔬菜立体种植模式及技术。 5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西瓜、棉、复种大豆立体种植模式及技术。 6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稻蟹萍立体种养技术。 7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稻鱼立体种养技术。
8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庭院产值3000元、效益2000元的种养形式和技术。
9庭院立体种植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
10简单概括论述设计庭院高效种养的内部原理,说明多物种结构、多级质能
循环的优势。
第四章 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 第一节 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种养结合模式(2学时)
教学内容:
1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 2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3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 4田间立体种养模式 5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 教学内容 2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回答提出的问题 3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 4田间立体种养模式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1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 2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展开讲,举例占用。 作业:
1何谓种养结合?为什么在种植制度上要强调种养结合? 2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种养结合的模式。
第三节 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 第四节 庭院立体种养模式(2学时)
教学内容:
1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
2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 3庭院立体种养的特点 4庭院立体种养的前景 5庭院立体养殖模式 6庭院立体种植模式 7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二节 种养结合模式 1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 2田间立体种养模式 展开讲,举例占用。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 2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3庭院立体种养的特点 4庭院立体种养的前景 5庭院立体养殖模式 6庭院立体种植模式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回答提出的问题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 1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 2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 展开讲,举例占用。 4庭院立体种植模式 作业:
1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旱地高效种植模式及技术。
2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小麦、玉米、蔬菜立体种植模式及技术。 3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西瓜、棉、复种大豆立体种植模式及技术。 4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稻蟹萍立体种养技术。 5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稻鱼立体种养技术。
第四节 庭院立体种养模式 1庭院立体种养的特点 2庭院立体种养的前景 3庭院立体养殖模式 6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庭院产值3000元、效益2000元的种养形式和技术。 7庭院立体种植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
8简单概括论述设计庭院高效种养的内部原理,说明多物种结构、多级质能
循环的优势。
第五章 轮作与连作
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种轮作与连作的概念,轮作换茬及连作的作用,了解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及茬口顺序与安排,了解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和连作的应用。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 轮作
1轮作和连作的概念 2轮作换茬的作用 3轮作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茬口
1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2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3茬口顺序与安排 第三节 连作的合理运用
1连作的作用
2不同作物及品种对连作的反应 3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4连作的应用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轮作与连作的合理运用。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目前生产上的应用情况。 五、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刘巽浩.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孙渠.耕作学原理—关于地力的使用和培养问题.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3鲁如坤.农业化学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4王世魁.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作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黄国勤,高旺盛.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可持续发展.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0 6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八、本章思考题
1产生轮作的背景一条件。 2我国传统轮作与连作有什么特点? 3轮作如何培养和调节土壤肥力? 4轮作有何现实意义?
5为什么连作能够一直存在于生产实际? 6如何合理应用轮作与连作? 7研究作物的茬口特性有何意义?
第五章 轮作与连作 第一节 轮作(2学时)
教学内容:
1轮作和连作的概念 2轮作换茬的作用 3轮作的现实意义 4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轮作和连作的概念 教学内容 2轮作换茬的作用 3轮作的现实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回答提出的问题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一节 轮作 展开讲,举例占用。 1轮作和连作的概念 2轮作换茬的作用 3轮作的现实意义 作业:
1产生轮作的背景一条件。 2我国传统轮作与连作有什么特点? 3轮作如何培养和调节土壤肥力? 4轮作有何现实意义?
第二节 茬口(2学时)
教学内容:
1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2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3茬口顺序与安排 4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教学内容 2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3茬口顺序与安排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回答提出的问题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1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2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3茬口顺序与安排 作业:
第二节 茬口 展开讲,举例占用。 1研究作物的茬口特性有何意义?
第三节 连作的合理运用(2学时)
教学内容:
1连作的作用
2不同作物及品种对连作的反应 3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4连作的应用 5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连作的作用 教学内容 2不同作物及品种对连作的反应 回答提出的问题 3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4连作的应用 学生活动 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二节 茬口 展开讲,举例占用。 1连作的作用 2不同作物及品种对连作的反应 3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4连作的应用 作业:
1为什么连作能够一直存在于生产实际? 2如何合理应用轮作与连作?
第六章 土壤耕作
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及土壤耕作的作用与措施,了解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1土壤耕作的主要依据 2土壤宜耕性和耕作质量 第二节 土壤耕作的作用与措施
1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2土壤耕作措施 第三节 土壤耕作类型
1旱田土壤耕作 2水田土壤耕作 第四节 土壤耕作制
1土壤耕作的任务 2土壤耕作的建立
3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目前生产上的应用情况。 五、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刘巽浩.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沈昌蒲等.机械化土壤耕作.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陆欣来等.东北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4杨春峰等.西北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5北京农业大学等.耕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6北京农业大学等.耕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7东北农学院等.耕作学(东北本).东北农业大,1987
8杨春峰等.耕作学(西北本).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 9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八、本章思考题
1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有哪些?
2对土壤耕层构造产生较大影响的气候条件有哪些? 3什么是土壤宜耕性?不同水分条件与土壤宜耕性的关系。 4如何检查土壤耕作质量? 5土壤耕作有哪些作用?
6初级耕作有哪些作用?如何应用? 7次级耕作有哪些作用?如何应用? 8旱田耕作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9垄作耕法有哪些优点?
10少、免耕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应用? 11水田土壤耕作的方法与技术。 12我国不同地区土壤耕作制的类型。 13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土壤耕作制?
第六章 土壤耕作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2学时)
教学内容:
1土壤耕作的主要依据 2土壤宜耕性和耕作质量 3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土壤耕作的主要依据 2土壤宜耕性和耕作质量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学内容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1土壤耕作的主要依据 展开讲,举例占用。 2土壤宜耕性和耕作质量 作业:
1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有哪些?
2对土壤耕层构造产生较大影响的气候条件有哪些? 3什么是土壤宜耕性?不同水分条件与土壤宜耕性的关系。 4如何检查土壤耕作质量?
第二节 土壤耕作的作用与措施(2学时)
教学内容:
1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2土壤耕作措施 3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2土壤耕作措施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学内容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1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展开讲,举例占用。 2土壤耕作措施 作业:
1土壤耕作有哪些作用?
2初级耕作有哪些作用?如何应用? 3次级耕作有哪些作用?如何应用?
第三节 土壤耕作类型 第四节 土壤耕作制(2学时)
教学内容:
1旱田土壤耕作 2水田土壤耕作
3土壤耕作的任务 4土壤耕作的建立
5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6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旱田土壤耕作 2水田土壤耕作 教学内容 3土壤耕作的任务 4土壤耕作的建立 5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回答提出的问题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土壤耕作类型 1旱田土壤耕作 2水田土壤耕作 第四节 土壤耕作制 1土壤耕作的任务 2土壤耕作的建立 3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作业:
1旱田耕作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2垄作耕法有哪些优点?
3少、免耕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应用? 4水田土壤耕作的方法与技术。 5我国不同地区土壤耕作制的类型。 6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土壤耕作制?
第七章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
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农田保护与培肥的技术与措施,掌握节水抗旱技术,了解我国现行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的问题。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的问题
1耕地现状
2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农田保护
1农田土壤水蚀状况 2农田水土流失的治理 3农田土壤风蚀和治理 4农田土壤盐碱的治理 5污染土壤的改良利用 第三节 农田培肥
1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2养分平衡
3土壤培肥与建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 第四节 节水抗旱技术
1旱田节水技术 2农田抗旱技术
3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农田培肥的理论与技术。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目前生产上的情况。 五、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刘巽浩.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小田桂三朗等.农田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3孙渠.耕作学原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4沈学年等.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5王容芳等.中国耕地的基础地力与土壤改良.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6林成谷.土壤污染与防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7王礼先.水土保持学.北京:林业出版社,1995
8娄成后.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现代化.北京:气象出版社,19 9西北农业大学.耕作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 八、本章思考题
1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试述逆境土壤的产生及其治理措施。 3目前农田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4农田土壤培肥措施有哪些? 5试述我国节水抗旱农业的具体措施。 6分析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之间的关系。 7针对农业土壤受污染程度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8在耕作制度的设计里,保护性作物种植应如何应用? 9根据我国国情,节水农业发展意义何在?
10为什么说用养结合是耕作学贯穿始终的根本问题?
第七章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 第一节 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的问题 第二节 农田保护(2学时)
教学内容:
1耕地现状
2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 3农田土壤水蚀状况 4农田水土流失的治理 5农田土壤风蚀和治理
6农田土壤盐碱的治理 7污染土壤的改良利用 8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耕地现状 2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 3农田土壤水蚀状况 教学内容 4农田水土流失的治理 5农田土壤风蚀和治理 6农田土壤盐碱的治理 7污染土壤的改良利用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回答提出的问题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一节 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的问题 第二节 农田保护 1耕地现状 2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 1农田土壤水蚀状况 2农田水土流失的治理 3农田土壤风蚀和治理 4农田土壤盐碱的治理 5污染土壤的改良利用 作业:
1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试述逆境土壤的产生及其治理措施。
3针对农业土壤受污染程度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4在耕作制度的设计里,保护性作物种植应如何应用?
第三节 农田培肥(2学时)
教学内容:
1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2养分平衡
3土壤培肥与建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 4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教学内容 2养分平衡 3土壤培肥与建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 学生活动 回答 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三节 农田培肥 1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展开讲,举例占用。 2养分平衡 3土壤培肥与建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 作业:
1目前农田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2农田土壤培肥措施有哪些?
3分析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节水抗旱技术(2学时)
教学内容:
1旱田节水技术 2农田抗旱技术
3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 4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旱田节水技术 教学内容 2农田抗旱技术 3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回答提出的问题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四节 节水抗旱技术 展开讲,举例占用。 1旱田节水技术 2农田抗旱技术 3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 作业:
1试述我国节水抗旱农业的具体措施。 2根据我国国情,节水农业发展意义何在? 3为什么说用养结合是耕作学贯穿始终的根本问题?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情况及成效,了解我国耕作制度区划的基本知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
1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 2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
3南方稻作区种植制度的“三改” 4西南丘陵区“旱三熟”的发展 5西北旱作农区的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 6干旱区绿洲农业开发 7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8广东“三高农业”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1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2耕作制度区划指标 3耕作制度分区概况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目前生产上的情况。 五、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刘巽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3刘巽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4王立祥等.耕作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5沈学年等.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6孙渠耕作学原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7陈俊生等.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8梁志杰等.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新进展.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八、本章思考题
1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 2我国耕作制度区划有哪些类型? 3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耕作制度类型? 4举例说明我国耕作制度改革取得哪些成就?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2学时)
教学内容:
1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 2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 3南方稻作区种植制度的“三改” 4西南丘陵区“旱三熟”的发展 5西北旱作农区的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 6干旱区绿洲农业开发 7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8广东“三高农业”的发展 9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0耕作制度区划指标 11耕作制度分区概况
12总结
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 1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 2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 3南方稻作区种植制度的“三改” 4西南丘陵区“旱三熟”的发展 5西北旱作农区的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 教学内容 6干旱区绿洲农业开发 7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8广东“三高农业”的发展 9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0耕作制度区划指标 11耕作制度分区概况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回答 回答提出的问题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 7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1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 2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 3南方稻作区种植制度的“三改” 4西南丘陵区“旱三熟”的发展 5西北旱作农区的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 6干旱区绿洲农业开发 作业:
8广东“三高农业”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1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2耕作制度区划指标 3耕作制度分区概况 1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 2我国耕作制度区划有哪些类型? 3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耕作制度类型? 4举例说明我国耕作制度改革取得哪些成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