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5期 2015年9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i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V01.28 No.5 SeD.2015 翻译美学视角下隐喻翻译的审美再现 梁 颖,肖 辉 (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唐诗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了无数的学者将它翻译成各种 语言版本。唐诗中大量使用隐喻,蕴含丰富的关学价值。译作中,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在 审美再现上占领上风,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本研究通过对具体译作的分析,从审美再现 的角度分析解释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唐诗三百首》,为唐诗英译提供了新的角度。 关键词:翻译美学;隐喻;审美再现 中图分类号:1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5)05—0072—06 一、引 言 授的审美再现翻译理论运用到《唐诗三百首》的 隐喻案例分析中,希望通过该分析,能给《唐诗三 隐喻在我国古诗歌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 用,蕴含了丰富的审美价值,《唐诗三百首》是我 国古代诗歌的精华,其所包含的隐喻更是数不胜 百首》翻译的审美再现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 示。 数。《唐诗三百首》的翻译版本众多,不同的翻译 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各不相同,对于隐 喻的理解和翻译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因 为中西方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 致人们对隐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心理 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间接造成隐喻的翻译并 非易事。 二、审美再现 中国翻译美学很早就出现了,追其本源,早在 三国时期,支谦就提出了“应循本质,不加文饰”, 发展到现代,出现了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 似”,钱钟书的“化境”,刘重德的“信达切”和许渊 冲的“三美论”等理论。 刘宓庆作为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 提出了很多翻译美学的理论,并出版了相关的文 章和书籍。其于2005年出版的《翻译美学导论 很多学者对具体隐喻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研 究,但是从翻译美学角度出发,侧重隐喻的审美再 现的研究却很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唐诗的隐喻 (修订本)》构建起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该书 详细地阐述了翻译美学的相关问题,如翻译的审 美客体和主体、审美意识系统、审美理想和审美再 现等。本文将就其翻译再现理论进行研究。所 谓审美再现,并非机械地追求译文与原文形式上 的对等,是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在意 义对等的前提下,尽可能形式的对等,让译语读者 翻译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作为我国翻译美 学的杰出研究者,刘宓庆教授将传统的美学思想 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促进了中国现代翻译美学 发展。他认为文学翻译是语言再现的艺术,是审 美的翻译,该翻译思想影响深远。本文以我国古 典诗歌的代表《唐诗三百首》为案例,将刘宓庆教 收稿日期:2015—05—11 作者简介:梁颖(1991一),女,安徽芜湖人,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翻译美学视角下隐喻翻译的审美再现(项目编号:KYLX一0992)。 一72— 理解源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产生和原文读者 同样的美学感受。刘宓庆先生认为文学翻译过程 是:借助于感知的观览-+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的品 味一借助于理解的领悟 借助于内模仿的再现, 概括为观一品一悟一译。¨ 翻译过程中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审美主 体指译者和译文读者,审美客体指源文本和目标 文本。审美主体在将源文本转换成目标文本,即 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 将源文本的审美加工转化到译文中,确保源文本 的美学要素得以再现。翻译审美客体分为形式系 统和非形式系统。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包括语 音、文字、词语和句段层层级;非形式系统,也就是 模糊集,其审美构成不是音韵和词这些形式上的 审美信息,而是非物质形态的,不确定的,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需要整体把握的。 刘宓庆认为审美主体是与审美客体相对应存 在的。客体的审美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审美主体的 审美实践。在翻译的审美实践中,审美主体既受 制于审美客体,又有着主观能动性,这是翻译审美 主体的两个基本属性 J。译者在翻译中具有一定 的主动性,在依据源文本的审美构成的前提下,结 合自身对源文本的理解,对源文本进行再创造以 达到神似的美学效果。 三、诗歌隐喻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有两千多年了,但 很长一段时间隐喻都被当做是一种文学作品的修 辞手段来研究。直到1980年,Lakoff的《我们赖 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让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提高 到认知的高度。隐喻包含“本体”、“喻体”和“喻 底”三个方面,“喻底”指的是“本体”和“喻体”的 相似性,这是“本体”和“喻体”的纽带,离开相似 性,隐喻也就不存在了。隐喻通过对“喻体”的描 写,让人们理解“本体”的特征和属性。 “诗贵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微言 大义”这些中国传统文论和诗论中的思想精髓, 无不追求含蓄、蕴藉,以凝练之笔留给读者广阔而 丰富的想象余地,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追求 “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效果。受中国 传统的具象思维和“天人合一”、“道相互为”的思 想传承,意与境浑的美妙意境让世世代代的国人 为诗歌这朵中国文学“奇葩”称妙叫绝,流连忘 返。 唐诗蕴含了丰富的隐喻,隐喻的运用符合我 国古诗歌追求意境,以意传神,讲究模糊美等美学 效果的要求。简短的隐喻可以生动地表达诗人的 思想,丰富诗歌的意境。 隐喻的翻译需要人们理解英汉隐喻思维模式 的异同以及各自的审美价值。译者在对诗歌隐喻 的美学元素进行解码时,首先要整体把握隐喻的 审美构成,理解原诗歌隐喻中所蕴含的信息,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保留其意象、意境等要 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形式上的相同,再 现原文中美学元素。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作 为理论指导,试图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 层面,来分析译文对原文的审美再现。 四、《唐诗三百首》隐喻英译的审美再现 译者首先与原文作者进行视野融合,去体会 作者所要传递的深层信息,进而在译文中传达出 来。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人们 对某些事物美的理解也存不同。译者要准确把握 原文的审美要素,力求在译作中再现原作的审美 价值和艺术整体。不仅要把握原文的语音、词汇 之美,而且要再现其意境与风格之美。 1.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 形式美可以使读者的审美感受更加直接明 晰,激发读者对内涵的探求欲望,因此译者应该在 翻译活动中注重对形式美的传达。本文将从拟声 词为代表的语音隐喻、词语、句段层面来分析许渊 冲的《唐诗三百首英译》。 (1)语音层的审美再现——语音隐喻 所谓的语音隐喻,实际上是关于语音与其所 指对象之间象似性的问题。_4 拟声词也是语音隐 喻,拟声词的发音与其所指对象存在着一定程度 上的相似性。拟声修辞通过摹拟声音,唤起听觉 感受,是一种文学性的修辞格,常用于渲染气氛和 揭示人物个性。拟声词有比较明显的词汇特征, 即拟声词用于指称声音,通过近似摹拟声音,突显 声音的某种特点。L5 J 用拟声词来描写声音、景色,可以使描摹更加 生动、形象、真切,能够让被描写事物或人的形象 更加丰富。中国古诗歌讲究押韵,但凡好的诗歌 必须要韵律优美,而拟声词在这里突显出其突显 出其声音作用。例如: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王勃《咏风》) 一73— Soughing,the cool breeze blows, My wooded dell clean grows(许渊冲译) 生命一样,年华易逝,生命的流逝是抽象的。但是 通过使用萧萧这个拟声词,用秋叶的快速飘落来 描写生命的有限,让抽象具体化。 由于英汉拟声词的差异,在英译的过程中有 时会出现英语拟声词缺省的现象,因为英语中没 有和“萧萧下”这个拟声词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所 以译文将“萧萧下”翻译成了shower by shower,虽 肃肃:疾驰而来的风声。“肃肃”一词,可释 为风行疾速的样子,如《诗・召南・小星》:“肃肃 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另可释为风声,如 《后汉书・董祀妻传》:“胡风春夏起,肃肃人我”。 [6] 这里“肃肃”是拟声词,形容风声的行驶速度 之快,飘然乍起,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 贱,都送去凉爽。该句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 然省略了拟声词,但shower by shower体现了落叶 洋洋洒洒,纷纷飞落的苍凉之感,也与“滚滚来” 的译文hour after hour押韵。“shed its leaves 通过赞美风不辞辛劳,飞速行驶,给林壑带来清凉 来喻指有为之士像风一样勤劳,为百姓服务。用 “肃肃”表示风的快速、勤劳,其实是诗人来隐喻 自己和志士们急于为百姓服务的状态。 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对常见的事物声音的模拟也存在一定的对应。翻 译时可以直接用英语中相应的拟声词将古诗词曲 的拟声词所蕴含的声响直接展现出来。这样可以 让译文读者更加全面地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体 会原作的美。原文肃肃表示风声的快速,译者直 接译出拟声词,翻译成soughing。译文中,作者通 过使用相对应的拟声词再现了原文的声韵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登高》)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许渊冲译) “萧萧”自古多被诗人用来形容凄清、萧条的 事物,与风声、马鸣声、叶落声、白发联系紧密,给 人一种寒风呼啸,落叶飘零,心情愁苦,郁闷难解 的感觉。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于安史之乱四年 后的重阳节,独站高台,放眼望去,看到的是萧瑟 的秋景,此时诗人年老体衰,去日无多,知道致君 尧舜上的人生抱负永远不会实现,唯有感叹自己 孤苦无依,身世漂泊,这萧条的秋景正好印证了他 现在的处境,引起无限感慨。人生的坎坷和国家 衰亡都涌现在诗人的脑海中,触动了他内心深处 极度的伤痛,眼前的秋景蕴含了诗人无限的悲怆。 该诗句“无边”,极言落叶之多;“萧萧下”,萧 萧是拟声词,树叶随风飘落的声音像萧萧一样, “萧萧”也是隐喻,极言落叶飘落之快,就像人的 一74一 shower”中“shed”和“shower”都是sh开头,再现了 音韵美。 (2)词语层的审美再现 刘宓庆教授指出:“在原语的词语层,承载审 美信息的基本手段可以涵盖在‘用词’(diction)这 个大题目中。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用词往往符合 ‘准’(appropriateness)、‘美’(beauty)、‘精’ (compactness)这三条标准”。… ①对立统一词 我国古代哲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相辅相成、 对立统一的,出现了很多意义相反的两个字组成 的反合结构词,即对立统一词,体现了朴素的辩证 思想。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送友人人 蜀》) Decided our rise and fal1. Do not bother at al1.(许渊冲译) 该句短小精悍,以寥寥数句,描写出李白对为 追求功名利禄人蜀朋友的劝诫之心:官爵地位的 升沉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婉 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 “升”与“沉”一上一下,喻指官位的升迁与贬职, 相互辩证,对立统一。给读者带来一种和谐对称 的审美感受,在译文中,译者使用了对应的rise and down,直接翻译出喻体,再现了原文对立统一 的美感。而且decided和d0都以d开头,fall和 all押尾韵,整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再现了音韵 美。 ②数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 易《杨柳枝词》) A tree of million branches sways in breeze of spn‘ng, More tender,more soft than golden silk string by string.(许渊冲译) “千万枝”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 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的景象。柳 枝千万,可见柳之繁茂。千万枝是个喻体,用来比 喻当时的人才之多。译文中译者使用million branches将模糊数字“千万”具体化,因为西方读 者对千万这个词可能觉得不太理解,不懂到底是 多少枝,译文直接用million这个具体的数字,可 以直接体现柳枝的繁茂。 ③拟人 通过把原属于人所特有的行为、品质、情感和 态度等赋予大自然其它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 使它们具有人的特征。这种人与自然的融合使得 被描写的事物形象、生动、活泼,增加了诗文的感 染力。如: 草树知眷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 《晚春》) The trees and grass know that soon spring will go away; Of red blooms and green leaves they make gor・ geous display. But willow catkins and elms pods are SO un- wise, They wish to be flying snow darkening the skies.(许渊冲译) 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百花争奇斗艳的情景, 暮春本给人凋落惆怅之感,诗人却推陈出新,把暮 春描写的生机盎然,该诗中诗人用了“知”、“解” 和“斗”三个动词,将草木拟人化,把物比做人,本 体是草木,喻体是人,赋予了草木人的属性,能像 人一样,“知”、“斗”、“解”。还有“才思”高下有 无之分,使表达生动、形象,生气勃勃。他们珍惜 大好春光,争相斗艳。译文把草木译为The trees and grass,“知”、“解”、“斗”直接翻译成了know, make gorgeous display,wish,保留了原文的拟人手 法,让译文读者体会到原文草木珍惜光阴的意境。 人也要像草木一样,要珍惜光阴,积极向上。译文 押韵,营造出一种听觉美感。 (3)句段层的审美再现 汉语诗歌中,语言的语法机制被大大弱化,语 言内涵主要依靠读者的主体意识去领悟和感受。 汉语行文注重主体意识,不在乎语法形式和逻辑 上是否合理,语法的整体形态呈现。唐诗更 是如此,讲究意境,需要自己体会背后的含义。而 英语语言极重逻辑,这就要求我们在散文翻译的 过程中对模糊的原语进行理解补充,进行结构调 整,使其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今夜部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Your cloudlike hair is moist with dew,it seems; Your jade—white aFlllS would feel the cold moonbeams.(许渊冲译) 颈联描写了诗人的妻子因夜露深重,乌云似 的头发被打湿了,如水的月光让她如玉的胳膊感 到寒冷。“云鬟”指的是像乌黑的云一样的头发, “玉臂”指的是像玉一样的臂膀,都是对年轻女子 的美貌描写,喻指美女。越是把妻子写得容貌美 丽,也越体现诗人的思念和离愁。“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中“湿”和“寒”是动词,让云鬟湿, 让臂膀寒冷,而非形容词。谓语动词本应该位于 主语和宾语之间,“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但 这里却在宾语后面,因为“清辉寒玉臂”的臂不和 其他联押韵,只能变换词序,改为“清辉玉臂寒” 与整首诗构成an韵。与汉语讲究意境,缺乏逻辑 相比,英语是一门非常注重语言逻辑的语言,原文 的语序对于英语读者而言,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因而,译者通过对原文的整体把握,把原文译成主 谓宾的正常语序,在保留原文隐喻的基础上,改变 原文语序,同时加上it seems与下文的moonbeams 押尾韵。cloudlike和jade—white也押韵,译文读 起来让人体会到韵律和节奏感。 2.非形式系统审美信息的再现 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除了具体的形式系统审 美信息外,还有与之相对的非物质形态审美信息, 即一个不确定的、非计量的无限性系统“模糊 集”,包括“情”“志”“意”“象”四个层面。本文 将从意象和意境两个层面来探讨非形式系统审美 信息的再现。 (1)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融人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 事物,即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载体。意象是诗人思 一75— 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的结合。我国古诗歌言简意 赅,强调以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意象,而隐喻 则是构建诗歌意象的重要手段。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李白 《江上吟》) Immortals could not fly without their yellow crane; Unselfish men might follow white gulls to the main.(许渊冲译) 该诗句有四个意象,分别为“仙人”、“黄鹤 楼”、“海客”、“白鸥”。“海客”一句的典故出自 《列子・皇帝篇》,其中有一则寓言说古代海边有 一个人非常喜欢鸥鸟,常有成百白鸥飞集他身旁, 他以白鸥为伴,逍遥自在。 诗句描述了一幅仙人等待乘黄鹤而仙去,海 客却毫无机心地与白鸥游玩的画面。表达了即使 修成神仙,仍然还要等待黄鹤才能上天;而我泛舟 江上,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比那眼 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到了这种境 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 了。“海客”这个意象,象征着自由,逍遥自在,喻 指诗人自己像海客一样,与白鸥作伴,不追求世间 功名利禄的潇洒心境。 因为英语读者对我国典故并不了解,所以译 者保留隐喻,但将典故的意思直白化,用具体的语 言描写出原文典故的意思,让译文读者体会海客 与白鸥相伴的美景,理解诗人追求自由、无欲无求 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 龄《芙蓉楼送辛渐》) Ifmy friends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I’m all irght, Tell them I’m free from blame as ice in crystla vase.(许渊冲译) 该诗句有两个意象“冰心”和“玉壶”,表达 了人的内在品质好像玉壶中的冰一样,比喻人的 清廉正直。洁白的玉壶晶莹剔透,里面的冰更是 一尘不染,“玉壶”是喻体,人的身体则是本体,通 过描写玉壶这个事物,来形容人的身体外在像这 个洁白的玉壶一样,清白洁净。“冰心”这个喻体 所喻指的则是诗人的品质犹如装在在玉壶中的冰 一样清正廉明。 译者翻译中采取了隐喻变明喻的翻译方法, 一76一 原诗句只写出了“玉壶”和“冰心”两个喻体,本体 并没有写出来,中文读者可以通过这两个意象体 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但对英语读者而言,可 能从“冰心”和“玉壶”这类表达晶莹、洁白的词汇 上难以联想到诗人的内在,所以译文中译者保留 “玉壶”和“冰心”这两个意象,将其直接翻译成as ice in crystla vase。同时用as这个词,将原文的隐 喻变成明喻。并且译者根据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 创造性地加人了I’m free from blame,将诗人的品 质显现化,再现了诗人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 的高尚节操。 (2)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 而形成的一种境界,它是我国古诗歌的最高审美 原则,以意传神,用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体验。 隐喻是建构诗歌意境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体现了 诗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刘长 卿《别严士元》) Your lonely sail sets off at sunset on the stream; The grass will green for miles the southern shore in dream.(许渊冲译) 该诗歌对景物有大量的描写,语言朴素、行 文流畅、音调和谐,以对“夕阳”和“孤帆”等景物 的描写,寄托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诗歌的意境是 忧伤和凝重的。 “日斜江上孤帆影”描写了诗人亲自送好友 严士元到岸边,依依不舍,最后朋友的船在夕阳下 渐渐远去。离别景象和不舍之情相互交融。“孤 帆”表面指的是孤独的船,实际指的是朋友的孤 独,朋友像帆一样独自一人远去,帆是朋友的隐 喻,暗指朋友的远去。译文用lonely来修饰sail, 体现了原文孤独、悲伤的意境。同时“万里”喻指 万里长的草地都绿了,指距离之长,用具体的长度 喻指距离。译文中用miles将具体距离模糊化,体 现了模糊美,再现了我国古诗歌讲究意境的美学 特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 涣《凉州词》) Why should the Mongol flute complain no wil— low grow? Beyond the Gate of Jade no vernal wind will blow. 现的美学元素,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本文以刘 作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该诗歌充分体现 宓庆的翻译美学思想为指导,从形式审美再现和 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后两句承视觉而 非形式审美再现两个方面分析了许渊冲的《唐诗 听觉:闻羌笛奏《折杨柳》之曲,可是杨柳未绿,无 三百首》,希望对以后的诗歌英译有一定的指导 枝可折。于是又由听觉进面至知觉的表述:边塞 作用。 之域距长安、去中原太远了,春光难得照拂此地。 这末句自然有“言外之意”。_9 该诗句描写在荒凉 参考文献 的边塞,一眼望去都是萧瑟的景色中,春风不来,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杨柳不青,似乎“羌笛”也在埋怨。该诗句意境给 版公司,2005:227,119—120. 人荒凉、惆怅之感。 [2] 季传峰.从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看翻译 羌笛,古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孑L。 审美再现中的译者主体性[J].常州工学院学报: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该诗 社科版,2010(1):76—80. [3]杨秀梅,包通法.认知隐喻——诗歌英译中的意境 句用“怨”这个词将“羌笛”拟人化,指的是吹羌笛 鉴赏和传输载体[J].中国市场,2009(9):128— 的人,即戍守边疆的将士。被抱怨者“杨柳”不是 130. 指实物杨柳,而是将士们的离别和思乡之苦,表达 [4] 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了将士们怨恨离别的思想感情。所以“羌笛”喻 2005(3):70—74. 指吹笛子的人,“杨柳”喻指离别和思乡之苦。 [5]黄生太.论《红楼梦》拟声词翻译[J].作家,2012 “春风”则喻指朝廷对将士的恩泽。诗人通过对 (6):189—191. 杨柳、羌笛和春风等具体的自然意象,间接诉求了 [6]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 不满之情,假借“羌笛”的埋怨,抒发自己对戍守 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52,251. 边疆将士的同情,委婉地指责了统治者对将士们 [7]刘明华,夏秋权.杜诗“萧萧”解读[J].杜甫研究 的冷漠。 学刊,1998(1):67—70. [8] 李颖.从文化影响看译者对唐诗意象的英译——以 五、结语 庞德、韦利和许渊冲的译作为例[J].中南林业科 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1—84. 唐诗中隐喻的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不同文 [9] 陈良运.接受美学与《凉州词》[J].名作欣赏, 化、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应该努力追求译作的整 1989(3):98—108. 体审美效果。唐诗隐喻的翻译过程也是审美过 (责任编辑、校对:徐广联) 程,其目的就是让译文读者感受原文作者所要呈 The Aesthetic Reproduction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UANG Ying.XIAO Hui (School ofForeign Stud,s,Nanjing Unive ̄ity ofFinance and Economics,Nanjing,Jiangsu,210003) Abstract:Tang poems are undoubtedly the splendid gems of Chinese and wodd civilization,which have attracted numerous scholars to translate them from Chinese into different languages.Tang poems are rich in metaphors and aesthetic values.Among the trnaslated versions。XU Yuanchong’s 300 Tang Poems takes the upper hand in aesthetic reproduction nad enjoys a high repu- tation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chooses several poem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300 Tang Poems as samples and tries to 8/18. 1yze the application of aesthetic reprod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ang Poetry translation. Key words:translation aesthetics;metaphor;aesthetic reproduction 一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