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中國人重孝道,講求慎終追遠,表現於行動上的便是祭拜祖先。自古以來,歷代都有掃墓的日子,雖然日期不一,但大約都在清明前後,因為清明正是寒盡春來,萬物復甦之時,正可表示對祖先的崇敬。民國二十四年,明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更凸顯了清明掃墓的重要意義。
臺灣自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後,許多舊時的習俗都漸為人們所忽視,但清明掃墓卻仍深受重視,各地墓園在清明前後,祭掃活動進入最高潮,山頭盡是掃墓人群,亦會舉行中樞祭典,充份顯示中國人不忘本的精神。
由於墓園多位於郊區,且清明節正值暮春之際,全家大小掃墓過後,往往會一同出遊,享受明媚的春光,共享天倫之樂,踏青便成為清明節重要的娛樂活動。
清明節各地都有不同的應節食品,在臺灣,最普遍的是墓粿以及潤餅,為相當具有特色的食物。
清明節結合了人們對祖先及自然的崇拜,顯示國人崇尚孝道的美德,但是在今日社會中,除了掃墓及祭拜以外,遵循祖先的教誨及發揚祖先的美德,才是孝道的更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