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出示目标】
导入:出示图片(树林里有源源不断的河水,浇灌着岸边的水草,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美丽的地方在30多年前却是戈壁荒沙漠,荒无人烟。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一个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用大半辈子的努力得来的,它就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植树的牧羊人》中的主人公,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故事吧! 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重点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景及高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通过深入阅读,准确、全面的概括主要内容。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作者简介
让.乔诺(15~1970),生于 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
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2、音形识记。
• 戳( ) tān( )塌 山毛榉( ) 水qú( ) • 废xū( ) Chóu( )劳 缝隙( ) 干涸( ) • Kāngkǎi( ) 滚( )烫 刨( )根问底 3、词语解释。
• 坍塌: • 硬朗: • 干涸: • 刨根问底: • 不毛之地:
1
• 沉默寡言: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4、朗读课文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5、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
1、本文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共写了“我”和牧羊人的 次见面。 2、每一次和牧羊人见面,牧羊人的情况和高原上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第一次:牧羊人:
高原: 第二次:牧羊人: 高原:
第三次:牧羊人:
高原:
2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出示目标】
导入: 默读课文,回忆上节课所讲内容,教师提问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目标: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谈谈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体会他非凡的毅力。
3、理解牧羊人种树的意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从以上的文字中,你能说说标题的作用吗?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2、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 结构上: 4、写作手法
3
(1)对比手法。找出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本文采用 的结构,首尾两段写的是 , 中间一部分详细介绍了 ,突出了老人 。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他(她)的事迹: 我的评价和感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