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

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

来源:保捱科技网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中日同形词的定义

第三章 中日同形词产生的三种途径

3.1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3.2 日从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3.3 偶然一致产生的同形词。

第四章 三种途径所对应的文化差异对于同形词的影响 4.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4.2、日从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4.3、偶然一致产生的同形词。

第五章 中日同形词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5.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5.2、日从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5.3、偶然一致产生的同形词。 第六章 参考文献

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

作者专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作者年级:08级 作者姓名: 陈笛

【中文摘要】 本文以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将全文的重点放在同形词所反映出的两国的文化差异上。不仅是同形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差别反映出的两国社会文化、历史变迁和民族价值观的差异,还有通过社会文化大背景的不同而表现在同形词上的差别。

本文首先介绍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先行研究成果,前人关于本论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形词的词义研究上,就意义的相同、相类和不同来分别列举和分析,而本文在此基础上, 提出本文的侧重点和相对于他们的创新之处,通过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形成的三种主要途径,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引出本文的核心部分。从三种传播途径分别阐释对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差异,包括历史文明和社会习俗等的差异,以及分不同的词性来分别追溯同形词所反映出的两国社会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三种途径,文化差异,词性。 【英文摘要】: 【关键词】:

第一章 引言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比邻的文明大国,自古以来的频繁交往,带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而这双向的互动所产生的结果更直接、更明显并且于无形之中是表现在语言上。本选题通过对中日同形词的了解和分析,旨在揭示同形词产生的原因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差异,以及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变化而所折射出的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迁与不同,从侧面反映出两国近千年来的各方面的动态,为文化的寻根溯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日同形词的产生主要有从中国传入日本、从日本传入中国和偶然一致三种途径。通过语言文字文化的传播方向,可以了解到两国文化的发展态势、社会的开放发展程度和影响力;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直观的交流工具,反映了中日在政治、经济和生活等各方各面的特点,体现了社会的部分面貌特点,从语音、书写形式和语用方面的差异折射了文化方面的不同,而这也是借以充分了解两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对于这一论题,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字的语音、词汇、语法对日语汉字的影响,日语汉字流入中国对汉字的利弊影响,以及两者的对比方面和汉字的词源问题。而并没有从共时和历时对比的角度就同形词背后的隐藏的文化差异进行探讨,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动态,明治维新、西方文化的引入、自身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并没有被深入地纳入考虑的范畴。

而日本学者对中日同形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上,对日本汉字的探讨由来已久。明治维新前后,还创立了现代日语语言学。但主要局限于汉字及汉字词本身的研究上,如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构造、汉字词的使用、汉字词的特点等方面。而没有引用社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观点,因而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

本文作者认为语言文字作为直接的交流工具,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而文字作为纪录社会生活的工具更是敏感的凸现社会生活面貌和变迁。本文运用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观点,把语言文字所反映出的社会面貌挖掘出来,也论述了两国在文字发展的千年中,整个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是与前人论著的不同之处,推究出了文字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含义。

第1章 中日同形词的定义。

同形词是着眼于书写形式上的联系,论述的对象是用文字记录的词,因而把同形词定义为字形相同而实际上作为不同的词来运用的一组词。中日同形词即 在中日两国中存在着书写形式相同或相似的一部分字词,它们的意义或相同、相类或完全不一样,传播途径也各异,但重点在于书写形式的一致之处。

第2章 中日同形词产生的三种主要途径。

2.1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从秦汉时期开始日本借鉴中国的文化,对于当时只有口头语言,而并没有文字的日本来说,语言文字也是他们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引进了大量的汉字作为日语中的表音元素,这成为日本创造文字的基础。如:茶(ちゃ)、生姜(しょうが)、马(うま)、象(ぞう)、兰(らん)、牡丹(ぼたん)另加几个动词和形容词等等。这些词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在当时主要通过中国传播佛学的僧人和日本对汉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带过去,现在依然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

2.2从日本传到中国的三种中日同形词。

2.21日语式汉字

場合、場面、場所、便所、備品、武士道、舞台、貯蓄、調製、大本営、道具、不景気、服従、服務、被写、副食(物)、復習、破門、派出所、必要、保険、方針、表現、一覧表、人力車、解決、経験、権威、化粧品、希望、勤務、記録、個別、交換、克服、故障、交通、共通、距離、命令、身分、見習、美濃紙、目標、内服、内容、認可、玩具、例外、連想、浪人、作物、作戦、三輪車、請求、接近、説教、節約、支部、支配、市場、執行、侵害、申請、支店、初歩、症状、処女作、処刑、集団、宗教、出席、総計、倉庫、想像、体験、退却、停戦、展開、手続、特別、特殊、取締、打消、話題、要素、要点、入口、覚書、貸方、借方、弓道(射术,射箭术)、高利貸、興信所(信用调查所。侦探所)、茶道、柔術、立場、出口、肉弾、引渡、読物

以上的汉字是在日本经很长的时间产生的汉字,在没有从日语中引进之前,汉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汉字的使用例子。这些汉字都是基于纯粹的日语发音和造字法而产生的。

2.22近代改造的汉字(近代日本人在翻译欧美各国语言的词汇时,参照古汉语词汇的意思进行改造,这些改造的汉字被引进到汉语)。

文学、文化、文明、文法、分析、物理、演説、諷刺、学士、芸術、議決、具体、博士、保険、封建、方面、法律、法式、保障、表情、表象、意味、自由、住所、会計、階級、改造、、環境、課程、計画、経理、経済、権利、検討、機械、機会、機関、規則、抗議、講義、故意、交際、交渉、構造、教育、教授、共和、労働、領会、流行、政治、社会、進歩、信用、支持、思想、自然、手段、、主食、運動、予算、遊撃、惟一(唯一)

明治时期的西学译介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汉学素养,在译介西方学术用语时,借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词汇,并赋予了新内涵,形成了新的术语。

2.23翻译欧美词语的汉字(明治时期,在日本通过汉字的组合把欧美的语言意译或者部分地意译,进而这些词语被引进到汉语中),这样的汉字在数量上是最大的。

对汉语词的原意加以改造,或利用汉字组成新的词,使之适合于作西文概念的译语。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译语很多。

近代日本代西方的科学影响了整个亚洲国家,先期的日本音译法创造出许多诸如瓦斯(英gas)、俱乐部(英club)、米(英meter)、混凝土(英concrete)、浪漫(英romantic)之类的词汇。虽然这些词汇现在在日语中分别用片假名表示为カス クラブ メートル コンクリート ロマンチック 但在日本产生之初是用汉字表示的,中国也就原封不动地借用了当时的日语汉字。利用汉字组成新的词,举例:集中 宿舎 総合

2.3 偶然一致的中日同形词。

两国偶然一致地创造出了书写形式一致或类似的词汇。 高校 音读和训读造成的意义差异

这三种形式是形成中日同形词的主要成因,它们形成了中日语言文字文化中微妙部分。但不管是以何种形式产生,同形字之间都存在着语音、书写形式、语法和语用上的差异。尤其是明治维新之后,部分中日同形词的表义已经相距甚远,这与两国语言的发音系统、社会习惯和发展是分不开的。但这是中日汉字的渊源,也是同形词表义相同的根基。

第3章 三种途径所对应的文化差异对于同形词的影响。 3.1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字是最初秦汉时,中国有着强大的国力,语言文字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系统;而日本在当时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口头语言。于是在引进中国佛教文化的同时吸收了中国的汉字,作为日文中的表音符号,为没有书面表达形式的日语注音。可见,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化的发展起步是较晚的,远在中国之后,从而也就决定了文化的传播方向是从中国流向日本。

在没有书写形式的情况下,日本吸收的汉字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名词上,如饮食中的“豆腐(とうふ)、煎饼(せんべい)、馒头(まんじゅう)、茶(ちゃ)、生姜(しょうが)”等;还有动物中的:“马(うま)、豹(ひょう)、象(ぞう)、狮子(しし)、猩猩(しょうじょう)、骆驼”;花卉中的“兰(らん)、菊(きく)、牡丹(ぼたん)、葡萄(ぶどう)”。中国的特有词汇,压迫,剥削???

3.2 从日本传到中国的三种中日同形词。 3.21日语式汉字

物语 辩护士 歌舞伎 武士道 柔道 花道 权益 日本特有的军事组织 大本营(だいほんえい)

这些汉字是在日本经很长的时间产生的汉字,在没有从日语中引进之前,汉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汉字的使用例子。它们都是基于纯粹的日语发音和造字法而产生的,主要是日本古典技艺名称,如武士道(ぶしどう)、歌舞伎(かぶき)、柔道(じゅうどう)以及利用汉字构词法将以往被训读的汉字单词组合所产生的新词汇,如場所(ばしょ)、立场(たちば)、方针(ほうしん)、 电车(でんしゃ)、手续(手続き)。在日语中,本只有場(ば)和所(しょ)这两个词,而日本学者把他们组合,用中文使用和日语中发音相近或相似的汉字代替,结合日语中对应的意思形成独特的中日同形词。

当然,因为日本引进中国的文字已经是四世纪时的历史了,因而日语中的汉字部分对应的都是古汉语的词形,与现代汉语的书写形式和意义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偏差,但追究历史仍能看出其中深远的联系。

3.22近代改造的汉字(近代日本人在翻译欧美各国语言的词汇时,参照古汉语词汇的意思进行改造,这些改造的汉字被引进到汉语)。

明治时期的西学译介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汉学素养,在译介西方学术用语时,借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词汇,并赋予了新内涵,形成了新的术语。

例如“主义” 这个词,在古汉语中并不存在。日本现代学者在考证“主义”语源时,却说“主义”一词原为汉籍中所有,并举了《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一语为证,意谓日本近代学人仍是从汉籍中找到“主义”这个现存的词去译英文的词尾ism。但太史公这句话中的“主”指主上,也就是汉文帝,全句本意是说敢于犯颜强谏,致皇上于义。所谓“达主义”,不是说自己要坚持实现某种信念,而是说使主上抵达“义”的境界。在这句话中,“主义”根本不构成一个的语言成分。有趣的是,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词典》中,也举《太史公自序》中的这句话为“主义”一词的汉文出典。日本近代学人有可能是将汉籍中的“主义”误读成一个词,并作了望文生义的理解,再以译西文的ism。不过,日本近代学人汉文程度都很高,也可能他们根本没有误解汉文,“主义”不过是他们新造的一个词,与“以达主义”这种汉文中的“主义”无关。

“文化”出自《说苑》中的“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如果文化没有改变,以后也会像现在这样被别人反压.强调与武力相对应的文 文明、教化 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在《说苑》中,“文化”是指: ,这句话表示: 。

但被日本学者改造后,用来表示: ,这个意思一直延续到现在,并反向传播到中国,又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汉语词汇。

“封建”出自《左传》中的“封建亲戚,一藩屏周室”

“封建”是“分封建制”、“封邦建国”的意思, “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就是说用同姓诸侯构筑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权威。以周族的血缘关系为依据,逐次分封,建立起以逐级臣属和纳贡为条件的家族系统,而周天子就是这个以天下为家的家族系统的总族长。

现在:思想保守落后

3.23翻译欧美词语的汉字(明治时期,在日本通过汉字的组合把欧美的语言意译或者部分地意译,进而这些词语被引进到汉语中),这样的汉字在数量上是最大的。

对汉语词的原意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作西文概念的译语。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译语很多。例如、艺术、文化、文明、文学、封建、阶级、国家、演说、民主、自由、经济、社会,等等,都属这一类。有些汉语词输入日本后,意义已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例如“经济”、“社会”等。日本学人在选定这种汉语词来译economy、society等相应的西文概念时,该不会有过多的犹豫。而更多的时候,日本学人必须对汉语词的原意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才能为某个西文概念选定一个大体合适的译语。将汉语词的语意抽象化,是日本学人改造汉语词意的一种途径。例如“阶级”一词,汉语原意指台阶和官位俸给的等级,不具多少抽象的意义,当日本学人把“阶级”作为西文class的译语后,便将这个词大大抽象化。另一种途径则是将汉语词的原意缩小,即取其原意中的一部分,来译西文概念。例如“文学”这个词,汉语原意十分宽泛,一切文字形态的书籍文献,都属“文学”之列,在汉唐,“文学”还是一种官职。而当日本学人用“文学”来译西文的literature时,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含义。还有一种途径,便是对汉语词仅仅假其字而完全不取其义,甚至赋予一种与汉语原意完全相反的意义。例如“民主”这个词,汉语原意指“庶民之主宰”,而当日本学人用以译西文的democracy时,便令其表达了一种与汉语原意截然对立的意义。

还有一种是新造汉语词。面对西文概念,在现有汉语词汇中实在找不到相应的词可作译语时,日本学人便利用汉字组成新的词。以这种方式产生的西文译语也颇不少。在具象名词中,上文所说的“电话”便属这种类型。在抽象名词中,个人、民族、宗教、科学、技术、哲学、美学等等,都属日本学人生造的汉语词。例如“哲学”一词,为在西文东译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西周所造,用以译西文的philosophy;“美学”则为有“东洋鲁索”之誉的中江兆民所造,用以译西文的aesthetics。

从日本传到中国的三种中日同形词揭示出:一方面,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吸收了先进的西方文化,使用罗马音和汉语词汇来表示一些西方新词汇,如“(せいさく)、自治(じち)、民主(みんしゅ)、独占(どくせん)、資本(しほん)、原則(げんそく)、議会(ぎかい)、義務(ぎむ)”等,这类词主要集中在科技、、思想等方面,丰富和扩展了我们的汉字词汇。另一方面,日本吸纳了很多西方文化和思想,无疑又与传入东方中国的汉文化发生碰撞,总要渗透到词语中并直接地体现在语音和书写形式上,从而形成了一些形似而意义上有所差异的词汇,这也是形成中日汉字同形词差异的原因。

从以前的中国文化传到日本转变到相反的方向,纠其原因,最主要的一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中,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完全沉浸在自己天朝上国的梦幻中而不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日本却处于明治维新时期,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朝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大国却败给了日本这个小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中日师生的地位关系。基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中国派遣学生留学日本,学习、吸收和引进日本的文化。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更多的接受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先进、开放的思想,在与外界的接触过

程中广泛地吸收他们的文化和思想以及前沿的科学技术等。这些也直接地反映在日本所创造的根据欧美词语的而用片假名所表示的词汇上。在这个时期,日本处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一个鼎盛时期,中国开始吸收日本的先进开放的文化。在语言文字方面,根据日本人所翻译的平假名转成有相似发音的汉字词汇,从而形成了当时大部分的科学、技术词汇。

3.3两国偶然一致产生的汉字。

至于偶然一直产生的中日同形词,更多的情况下可能是因为两国语言中广泛使用的汉字和语感的影响,而选择了相同的词汇。虽然部分词汇的意义相类或者并不相关,但这类同形词的存在至少反映了两国在社会、文化上的认同感渐于接近,对于常用的汉字有相同的选择性。 高校

第4章 中日同形词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4.1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日同形词。

① “正月”汉语指新年的第一个月,而引进日本之后顺应日本人的社会习惯专指新年。 ②“月” 对中国人来说,月是团圆的象征,她的阴晴圆缺也代表着人的悲欢离合。月亮也是人们表达思乡和怀念的精神寄托。中国人很重视中秋节,全家聚在一起讲求的是团圆,因此赏月时喜欢的也是晴天的满月。

而在日本,他们也赏月,却不是在我们的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而是在旧历的八月十五(也叫十五夜)和九月十三(十三夜)这两天。“十五夜”是中国传统的习俗,“十三夜”是日本固有的传统节日,和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人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满月,他们更喜欢“等月(月待)”,喜欢看朦胧的月亮。因为在旧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基本上都是秋高气爽的大晴天,而在岛国日本却处于多雨的季节,据统计1870年以后的150年间十五日满月的天气只有56天,约占37%。因此日本人逐渐喜欢上了朦胧的月亮,逐渐形成了等待月亮的习惯。

③“自然”这个词,在古汉语中指不依赖人力,或人对之为力的现象,但在传入日本后,却具有了“偶然”、“万一”、“意外”这几种意思。

④“经济”一词,在古汉语中指“经世济俗”、“治国平天下”,但传入日本后,则意义变得狭窄起来,被专用来指财务经营、财政措施。

现代汉语中的“社会”这个词,已是一个抽象名词,是日语“外来语”中的一个。这是日本学人对西方society的翻译。但“社会”在古汉语中,基本上是一个具象名词,特指每年春秋两季乡村学塾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集会。。《辞海》上举《东京梦华录·秋社》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词:“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请祗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但这个词传入日本后,渐渐别有所指。据日本学者铃木修次考证,在江户末期,日本已将以教会为中心的教团、教派称作“社会”,这就已经使这个词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意义。

4.2 从日本传到中国的中日同形词。 ①大本営:日本特有的军事机构。

②土産:在日语中根据音读和训读,它有两个发音。音读为(とさん)时有“その土地の産物”(当地的土产)之意。如果训读为(みやげ),则有A、旅先、外出先から持ち帰るもの、特にその土地の産物なと(从旅游地或外出地带回的东西,特别是当地的特产);B、他家を訪問する時持参する品物(到别家拜访时带的礼品)。“土产”在汉语中也有两个意思:A、某地

出产的;B、某地出产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土产”一词在日语里面比在汉语里词义要广一些。虽然两国都有“土特产”之意,但汉语重在物品本身上面,而日语中除此之外的“礼物”之义用的非常广泛。

日本人在乔迁新居时,要到新邻居家拜访并送上礼物以示友好。私は引っ越して来た田中です、これはささやかなお土産ですが、どうぞお受け取りください。(我是刚搬来的田中,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请您收下。)在出差时,必定会购买礼物送给公司的各位同事,甚至每天回家时也要买礼物送给家人、孩子。这是因为日本人特别注重维持人家关系的“和”。

③幹部

干部一词,在1539年第一次在法国大作家拉伯雷的作品中出现,借用意大利语的含义,指方框,后转义为一定的场所、环境;后转为指作品的各部分安排;后又指领导一个军团的军官。之后,又指官方或企业中的高级人员。再指青年干部和所有干部。直至今日,cadre一词在法语当中仍旧有十几个词义。汉语早年把它借来使用,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干”的开头辅音是g,和c字母的法语读音十分接近。在我国,干部是一个外来词,是从日文中借过来的。明治前后,日本人用汉字译一些西方基本的词汇,如干部、物理、数学、化学、经济等等。这些译法又被中国接受,为中日两国接受西学奠定了概念上的基础。

干部一词被许多国家采用,其涵义是指在国家机关和公共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人员。1922年7月,中国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章中,首次使用了“干部”一词。从此以后,在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科学、文化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都称为干部。党的十二大党章明确指出:“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这是对我国干部本质特征所作出的科学概括,也是区别于任何剥削阶段官吏的根本标志。

干部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组织或团队中的领头人,带领大家去完成目标的人。

在日文中,鸭是指除大雁、海鸥、天鹅类外,鸟的总称,中型水鸟,或者是指容易被欺骗的对手;而在中国是指鸟类中的一科,嘴扁腿短,趾间有蹼,善游泳,肉可食用。丈夫,在中国专指妻子的男人,是男女婚姻中男性的一方,已婚女子的配偶;日本文字中的丈夫却是指魁梧结实健壮的男人,或者引申为结实的东西。在现代汉语中“老婆”指妻子,而并非指上了年纪的妇人,而日语中的“老婆”意指后者。这些同形词的差异有的是日语还限于古汉语,而现代汉语在语言的变迁中更细微、更专指。

4.3两国偶然一致产生的汉字。 ① 高校(こうこう) ②

结论

同形词的存在反映了两国各方面之间的密切往来,而词汇的借鉴方向折射出两国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文字文化从大国流传到影响力较小的国家。在社会、文化各方面发展的过程当中,同形字的意义和书写形式甚至是语音上所引起的改进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所经历着的变革和改进。因为语言文字作为表达的工具,人类交际的最直接手段,最敏感和直接地

透视着社会的变化。当然,不同的发音、书写形式和意义都是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而同形词中存在的差异也相应地反映了两国文化差异。

本文从前人的先行研究出发,立足于自己的新的文化差异视角去探讨由三种主要途径产生的同形词所反映出的两国社会文化差异;再由具体的同形词来分析两国存在的客观的社会、文化和风俗等的不同。

本文选择了文化差异这一独特的切入点,但是只是系统地就所有的同形词去研究、总结其中的共性。如果选择一个具体的分类标准,如词性、字数等等,把这一大类分成几个具体的、共性更加突出的类别,那么研究的着力点将有所具化,深度也将有所提升。

第5章 参考文献: 书籍: 1、《常用国语辞点》[M]。宫地、幸一,株式会社小学馆发行,昭和五十八年四月。 2、《国语大辞典》【M】,株式会社小学馆,昭和五十七年二月十日。 3、《汉语语音史》【M】,王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20日。 4、《日语概说》,皮细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 5、《现代日语词汇学》,沈宇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学术论文: 1、《从日语中的汉语词看中日间词汇的双向交流》 戴玉金,《龙岩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 2、《汉语中日语借词刍议》 冯裕智,《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通过中日汉字比较探析日语汉字》 邱芳,《时代教育》 2011年第04期 4、《日语对近现代汉语的影响》 邹小平、杨丽,《科教导刊 》 2009年第22期 5、《日语汉字的演变》 靳卫卫,《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第5期。 6、《日本传入中国的词汇》 窦硕华 。《日语知识》,2005年第4期。 7、《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J]. 李无未.《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日语音读汉字与汉语汉字之对比研究》 郭莹。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3月,第25卷第2期。 9、《日语中的汉字词》 郭玉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03期 10、《中国语と日本语の同形语》 大河内康宪 11、《中日相同汉字不同词义的比较》 王军。《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