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四年级(上)凉州词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四年级(上)凉州词教案完整版

来源:保捱科技网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

1、同学们,今天咱们学的是古诗,谁先来给我们背几首助助兴?指名。

2、老师这有几首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你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

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出示课件: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如与吐蕃,东西突厥,奚族,契丹的多次战争,成了唐代边塞诗反映的内容,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参与军幕,或去边塞(如幽蓟一带)旅行,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千古绝唱。 教学预设: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其中一首。出示古诗《凉州词》 1、出示学习目标。 2、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我请同学介绍一下。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3、朗读。

(1)这首诗有两个字难认,跟老师读一遍。

(2)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千古绝唱?(指名二位学生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让我们先来看前面两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 1、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2、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

5、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释“仞”:仞是什么意思?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想看看玉门关吗?出示课件: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

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孤

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1)预设: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孤单单的一座城。

(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仅仅只是城孤单单吗?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4、落实之二:片

(1)这座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犹如树叶一片。 5、回读该两句。

过渡一: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有羌笛――) 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度:越过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两句诗连起来读一遍)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

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受征戍之苦。

师: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老师摘录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

出示课件:诵读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配上相关的解释。可以轻声地

跟教师老师一起读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

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 8、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门豹治邺》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

3.拓展阅读图书《三顾茅庐》,找出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根据课后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能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 【教学难点】

根据课后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媳妇 干旱 徒弟 求饶 灌溉 骗钱 管理 人烟 面如土色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主要故事情节有哪些,利用箭头图梳理(完成课后习题)。 二、品读句子,感受智慧。

1.下面我们就抓住“惩治巫婆和官绅”这个写得最详细的情节来学习。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10-14自然段,找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想想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句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汇报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投进了漳河。

A.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中的“我也去送送新娘”,及“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等句子,感受西门豹计策的周密。

B.通过“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地惩治了巫婆。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投进了漳河。

结合“麻烦你去催一催吧”理解西门豹又将计就计、巧妙地利用“河神娶媳妇”之说,不动声色地惩治了官绅头子 。

(3)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扔下漳河去。

结合“站了很久”“再等一会儿”等言行,感受西门豹这样做是为了震慑官绅,使他们不敢再作恶。

3.教师随机指导朗读西门豹的每一次对话。 三、归纳方法,复述课文

1.引导学生讨论,三个情节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摸清底细”这个情节不是最主要的,可以略为简单一些,而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主要内容,要讲得详细一些,兴修水利是次要内容,最简单。

2.以“摸清底细”这一情节为例,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讨论:在老大爷的回答中,哪些信息不能省略,

哪些信息可以删减?

讨论后明确:“巫婆和官绅借给河神娶媳妇骗取钱财”“人们外逃”是邺县田地荒芜的主要原因,不能省略。“送新娘方式”与后文有关,可以保留。“新娘顺着水漂的过程”可以删减。

(2)练习长话短说。

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说清楚“时间”“谁”“地方”“什么事”等信息,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

(3)人物对话可以转述。

引导学生找出西门豹和老大爷四次对话,合并为一句话,并以转述形式来复述。如:西门豹看到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了解情况,老大爷告诉西门豹,都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

(4)运用以上方法,请2名同学来复述“摸清底细”这一情节,师生共同评议。

3.组内练习复述全文,出示复述要求: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他内容可以适当省略。 (2)提取主要信息,长话短说,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 (3)人物对话可以转述。

组内互评标准:主要内容说详细,其他内容要简洁。 4.全班交流。 四、整合阅读,练习复述

1.默读《三顾茅庐》,找出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语和句子,尝试简要复述这个故事。

2.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26.西门豹治邺 将计就计 不动声色

《普罗米修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3.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最触动自己的情节。

4.拓展阅读《金羊毛的冒险》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神话中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教学难点】

与同学交流触动自己的情节,体会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普罗米修斯》,走进神话故事。

(1)上节课我们读熟了课文,还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生汇报师板书 (取火 受罚 获救)

(2)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谁能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生2—3人汇报。

天神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拿取火种,遭到了宙斯的惩罚,他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最后大力神救了他。

以后学习写事的文章,我们继续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概括文章的大意。 二、关注故事情节,激发想象,感悟人物形象 (一)了解起因

(1)普罗米修斯去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取火是因为什么?那没火的时候,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火之后呢?

(2)生汇报,大屏示

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

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

(3)男女生分读,同学们读着这一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广泛说

(4)同学们,我们通过这些词语(生的东西 度过长夜 变红)人们茹毛饮血的画面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人们是多么的无助,多么的悲惨!在有火的时候你又关注到哪些词语?又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汇报:烧熟食物 驱寒取暖 驱赶猛兽(字变红)

(5)师小结:我们刚才通过抓关键词和想象画面就读懂了这几段文字,抓关键词和想象画面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方法,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次,读读这两段话。教师引读:很久很久以前……(生)

自从有了火……(生)

(6)火种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可是他给普罗米修斯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二)品读形象 (1)出示阅读提示:

自由读6、7自然段看看那些情节触动了你,画出关键词句,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和同学交流

(2)学生分享 预设1:出示课件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这段中哪个词语深深的刺痛了你?(死死地锁)一个锁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这个词又让你想到哪些画面?(生广泛说)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一读这段。指名读。

我们从文字中读出一副悲惨的画面,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锁身之悲,还有哪些情节触动了你?

(3)学生分享 预设2:出示课件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

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了尽头。

这幅画面中,哪些词或者哪些句子,又深深的刺痛了你?生交流,提示关注“啄食、尽头”

看看这张鹫鹰的嘴。(出示课件)你看到这是一张怎样的嘴?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课件示插图

就是这样一张像钩子一样的嘴,每天啄食着普罗米修斯,这是什么样的痛苦?带着体会读文。

(4)许多年来,是什么让普罗米修斯宁可忍受这样痛苦,也不屈服呢。生汇报。 (5)文中的普罗米修斯怎么回答的?PPT出示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的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6)就是“为人类造福没有错”的信念支撑着普罗米修斯不向宙斯屈服。 当铁链锁身,日夜遭受各种痛苦的时候,他会在心底里一次次对自己说——齐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当鹫鹰啄肝疼痛难忍时,他咬紧牙,瞪着眼睛对鹫鹰说——(齐读) 当肝脏长好,重复被啄时,普罗米修斯面对悬崖,对宙斯高声呐喊——(读) 点评:这声音在高加索山上空久久回荡。铁链锁身,锁不住他为人类造福的真情;恶鹰啄肝,啄不灭他为人类造福的真心。

(7)这让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普罗米修斯?板书

(8)普罗米修斯的表现不仅感动了人类,也感动了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他弯弓搭箭,射死了那只鹫鹰,砸碎了锁链——齐读(PPT示句)

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盗”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三、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1.同学们相信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故事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你能不能结合插图,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先自己练练。

2.指名讲故事。 四、拓展阅读

同学们,希腊神话既有宙斯等奥林匹斯众神的故事,也有普罗米修斯等英雄的传说,语文主题学习图书第二本68到75页《金羊毛的冒险》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请同学们打开图书读一读。PPT出示阅读要求

阅读时注意读准人物的名字。想一想在神话中你又认识了哪些人物?他们给你怎样的触动?试着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讲给身边的人听一听。 【作业布置】

自主阅读《特洛伊木马》《奥德修斯的故事》和《赫尔墨斯偷牛》试着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讲给身边的人听一听。 【板书设计】

起因 —— 取火 普罗米修斯 经过 —— 受罚 结果 —— 获救

为民造福 顽强不屈

4 繁 星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基于此,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满天繁星的壮美画面,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感情朗读,体悟自然之美,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这也符合散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充分彰显略读课文的功能,以任务导学单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促进学习策略的迁移。先让学生感受不同场景下繁星的特点;接着让学生指出哪些是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哪些是作者想象中的景物,并围绕作者的描写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满天繁星之美。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感受课文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清新明快,形象生动,让读者仿佛进入一个梦幻的境界。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怀”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的生活,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 教学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观察繁星,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把握策略

1.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当仰望星空时,我们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夜空吗?简要地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和当时的感受。

2.过渡:著名作家巴金爷爷也常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仰望星空,更用心灵去感受。那么,他笔下的繁星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巴金爷爷写的散文《繁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简要交流对巴金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生平简介:巴金(1904—2005),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中国文学家。1927年赴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

主要成就:1982年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8年获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2003年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4.明确学习任务,把握阅读策略:

(1)指名朗读导读提示,说说导读提示中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交流自己仰望繁星的感受。)

(2)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观潮》和《走月亮》,说说今天学的课文和这两篇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学习这类课文有什么方法。(都是写景类的课文,学好这类课文的一般策略:一、揣摩语言,感受景物特点;二、展开想象,感受景物画面;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四、品味语言,体会表达特点。)

(3)这节课我们就来用学到的这些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简要交流自己仰望繁星时看到的画面和当时的感受,

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使新课导入顺畅自然。阅读导读提示,可以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突出学习重点。回忆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建立相似联系,明确学习策略,以便更好地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策略迁移到略读课文中,彰显略读课文的功能。 二、运用策略,自主阅读

1.出示任务导学单,开展小组学习:

(1)我会读:同桌之间相互读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并且评价一下对方能得几颗星。

★ ★★ ★★★ ★★★★ ★★★★★ (2)我会思: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景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我会悟:

①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用直线画出作者看到的星空的画面,用波浪线画出作者产生的联想,细细品读,想象满天繁星的画面,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②有感情地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画面感。(小组推荐一位优秀代表,在全班朗读)

(4)我会品: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并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好在

时间 地点 景象特点 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学习生字。

“昧”可用部件相加法识记,并以会意的方法理解字义:“未”没有的意思,“昧”在这里是昏暗的意思。

“坠”可用部件相加法识记,下面的“土”表示从上面掉到地面上。 (2)师生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内容。(可以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填的表格,然后让学生进行评点,老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完善表格内容。)

参如下:

第一次 时间 从前 地点 家乡庭院 景象特点 密密麻麻 第二次 三年前 南京住的地方 星群密布 第三次 (3)交流,想象画面。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位学生交流哪些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哪些是作者产生的想象。其他学生分别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小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4)展示感情朗读。

①下面我们开展一个小小的朗诵比赛,要求:小组推荐一个代表,进行全班朗读展示;每组派一位同学担任评委,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点和打分,最后选出最佳朗读者。

②全班朗读展示,学生评委打分评点并推选出最佳朗诵者。(学生朗读时可以配上音乐,评委对每一位朗读者从感情、声音、朗读技巧等方面进行点评。)

(5)交流对句子的品读。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句段:

句段一: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

如今 海上 半明半昧 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引导学生体会“船动星移”作者产生的梦幻之感。 A.说说好在哪里。

B.体会“悬着”和“摇摇欲坠”相对应,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句段二: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感悟作者回忆起了童年,产生了淡淡的思乡之愁。 A.说说好在哪里。

B.“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把“星星”比喻成“萤火虫”;“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繁星半明半昧的可爱样子。而“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以及整段话都用了想象的方法来写,使夜晚的星空更加神秘迷人,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教学要注重阅读策略的迁移和应用,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本环节教学遵循这一要求,以任务导学单的形式,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学习任务,以表格形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其学习的过程也正是学习策略的进一步应用,凸显了学习的探究性、自主性、互动性、实践性等特征。 三、学习写法,迁移应用 1.总结学习收获。

2.同学们一定也欣赏过满天的繁星,你当时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又产生了哪些奇妙的感受?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仰望星空……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点指导。

4.布置作业:推荐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立足语言环境,通过语言活动的策划,让儿童通过语言行为实现自己的语言意图,从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繁 星

教学反思

从前 家乡庭院 密密麻麻三年前 南京住的地方 如今 海上

酷爱星天

星群密布

热爱自然

半明半昧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聚焦天空中的“繁星”,确立“读悟、习”的基本教学结构,不仅关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内容的理解,而且探讨语言表达的形式,不仅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而且注重语言的语用,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自主地品读课文,大胆地想象画面,充分地朗读交流,尽情地写作表达,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语文素养。感情诵读环节,因为设置了竞赛环节,学生的热情较为高涨,朗读可谓入情入境;模仿写作环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融观察与想象于一体,表达生动形象,想象丰富具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