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现状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现状

来源:保捱科技网
精神医学杂志 2018 年第 31 卷第 1 期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8 ,Vol 31 ,No. 1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现状+

林明婧12厉萍1卢庆华2

【摘要】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一种行为。青 少年是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发人群。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国内普通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 出率高于西方。但国内研究者对其关注并不多、相关研究较少。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个性特征、外 部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三个方面。解释自伤的动机和原因的理论模型很多。国内关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流 行病学、症状学研究结果丰硕,但关于非自杀性自伤的病因学、治疗等方面研究甚少。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进行非自杀性 自伤的病理生理、治疗干预等方面的研究。【关键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9346(2018) -01 -0067 -04

doi : 10. 3969/j. issn. 2095 -9346.2018. 01.020

非自杀性自伤(n〇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指个体在无自杀动机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反复、故 意、直接地对自身组织造成轻到中度损伤的且不被社 会接纳、认可的行为。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是非自杀 性自伤的高发人群[1]。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一系 列的精神疾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严重影响青少年 的社会功能,并显著增加自杀的发生[]。以前一直把

NSSI

率为5.4% [6]。张芳[7]对上海市中心区2 402名初中学 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NSSI行为年检出率为21.7%。一 项关于中国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的Mate分析, 共纳入23个研究,总样本量73 677人,NSSI检出率为

16.6% (95% C7 = 10.7% ~24.7% )[]。1.2

行为特征目前已有的研究显示,有12种NSSI

行为方式,如切割、烧灼、划伤、撞头、击打等。Saraff

PD

看作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个症状,现在大部分 等[9]的研究表明:NSSI者选择一种自伤方式比例

研究者倾向于认为NSSI是一个的临床障碍。目 前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专家 组已将NSSI纳入了 DSM-5的诊断草案当中,说明

NSSI

约为42. 3%,选择两种、三种自伤方式者各占28. 8%、

13.5 %

。不同的自伤方式所占比例为:最常见的自伤方

式为用刀割(71.2% ),其次为用力抓(32. 7% ),此后依 次为击打自己(26.9% ),干扰伤口的愈合(19. 2% ),咬

(15.4%)(13.5% )

日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着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本综述旨在介绍目前关于青少年 时期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和治疗 方法的研究进展。

1

,烧灼(13. 5%),在粗糙的表面上摩擦皮肤 ,在身体上雕刻(9. 6% ),用针扎(7. 7% ),吞

咽危险物品(7. 7%),拽头发(5. 8%),拧(3. 8%)等。 关于NSSI行为的方式,普遍认为具有性别差异,如

Andover MSNSSI

青少年NSSI行为的流行病学特点

发生率由于行为的定义界定、测量方法、样本

1.1

等[10]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女性的

代表性的差异等问题,不同的调查研究对非自杀性自 伤的检出率不尽相同。Taliafeeo LA等[3]在美国最大 的青少年流行病学研究之一U = 61 767 ),报告非自杀 性自伤年检出率约为7. 3%。国内大部分的流行病学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率普 遍高于西方。郑莺[4]对1 283名武汉市中学生进行调 查,结果显示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率高达57. 4%。冯 玉[5]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的3所普通中学的

340

首发年龄更早,女性更倾向采用割和刮的方式,

男性则更多采用烫烧的方式。实施NSSI行为最主要 动机是为了释放和管理不良情绪(92. 7% ),其次是控 制和影响他人(60. 6% ) []。80%初中生自伤者的自 伤观念来源于“自伤者内心”,2. 7%的学生通过自伤

“释

放情感”,93. 3%的初中生自伤是为了“调节情

绪”[6]。

2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危险因素

总结国内外的文献报道,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

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自伤行为发生率为45. 6%。

大连一项对初中生的调查结果显示,NSSI行为年检出

关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

'■基金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6WS0397)

作者单位:1.250014山东济南,山东大学护理学院2.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通讯作者:厉萍,E-mail: pinglil2@Su. edu. cn

67

精神医学杂志 2018 年第 31 卷第 1 期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8 ,Vol 31,No. 1

学因素三个方面。自伤行为并不是某一个单一因素所 能导致的,而是性格、情绪调节障碍、早期创伤经历、家 庭教养方式、不良生活事件、同伴关系及学校环境等后 天因素和与遗传有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

2.1

杀性自伤的一种应激源,事件数目的多少与非自杀性 自伤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在NSSI的发生发展中 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4)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 青少年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青少 年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父母。不良的同伴关系会导致青

个体因素(1)人格:有研究表明,非自杀性自

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NSSI行为与同伴孤 立、欺负等存在相关性[18]。有研究者认为NSSI行为 可以缓解不良同伴关系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有些青少 年实施NSSI是为了达到调节人际关系和控制他人的 目的。有研究在1701名中国中学生中调查了同伴群 伤者具有较高的神经性及开放性,较低的宜人性及尽 责性。早期具有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性格特征的 青少年更易发生NSSI[11]。(2)情绪因素:非自杀性自 伤者面临负性事件缺乏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与

NSSI

相关的情绪变量主要有:高情绪强度、情绪表达

不能、情绪调节困难。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情绪调节 困难与非自杀性自伤相关,能有效地预测非自杀性自 伤。有研究者直接检验了情绪表达不能与自伤行为之 间的关系。

2.2

环境因素(1)家庭、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家 庭、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NSSI的产生均有影 响,其中家庭环境起主导作用[12]。以往许多研究表 明:童年期性虐待和躯体虐待、童年期忽视和成年期的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然而,最近的研 究提供了不一样的发现。在一项Thomassin K等[13]的 研究中证实仅儿童期情绪虐待与NSSI显著相关。这 也与一项回顾和荟萃分析发现童年期性虐待与非自杀 性自伤行为只是中度相关的结果相符合。在另一项研 究中,发现只有间接的童年期虐待(即目睹家庭暴力) 与NSSI显著相关,而直接的虐待(身体或性虐待)与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不相关。另外,父母过度的批评或 冷漠与NSSI呈显著相关,这也是已反复证实的。(2) 父母教养方式:一项对社区青少年及其父母的一个大 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显示:NSSI和教养行为之间存在相 关性[14]。NSSI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家庭 内部问题也会触发NSSI。NSSI组青少年在母亲温暖 和支持的得分低于非NSSI组。而NSSI组的母亲显示 有较高的抑郁、压力、焦虑特征和对子女较低的满意 度[15]。一项研究U = 1 439)探讨了父母和家庭与青 少年NSSI的关系,结果显示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感 知到较高的来自父母的心理和行为控制。在Logistic 回归中,将父母报告的养育行为作为协变量进行控制 后,结果发现父母报告的支持和行为控制在预测NSSI 行为中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正确的家庭教养方 式使个体形成成熟的人格,在面对生活挫折或其他负 性事件时能够以正性方式应对;而在极端的父母教养 方式家庭中成长的个体不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面 对负性情绪无法应对时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如自伤) 来回避[17]。(3)不良生活事件:不良生活事件是非自

68

体的冲动氛围对NSSI的影响和同伴群体的冲动性如 何介导个体NSSI行为。结果显示同伴群体的影响对

NSSI

有直接作用[19]。有研究显示有一个自残的同伴

朋友是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重要风险因素[20]。

2.3

神经生物学因素与自伤有关的神经生物学因

素有内源性阿片肽、多巴胺、5-羟色胺、下丘脑-垂体-肾 上腺轴等,其中对内源性阿片肽的研究较多。Stanley

8

等[21]探讨了内源性阿片肽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在非

自杀性自伤中的作用。比较了有反复非自杀性自杀史 的患者与没有非自杀性自杀史的对照组的脑脊液中内 源性阿片肽、5-羟色氨酸、高香草酸(HVA)的高低。 发现与非NSSI组比较,NSSI组的脑脊液中p-内啡肽、 脑啡肽水平明显降低。内源性阿片肽和自伤者的病理 性的无痛感体验相关。无痛感体验的自伤者较有痛感 体验的自伤者有较高的抑郁、焦虑、愤怒、混乱、分离体 验[22]。

总之,自伤行为并不是某一个单一因素的作用。 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证实哪些因素对非自杀性 自伤自伤行为的发生起主导作用。

3

理论模型

研究者对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经历了从早先的调

查其发生率、描述其症状、行为特点到NSSI的功能、发 生机制。理论模型的构建也从单一的功能模型进展到 现在的整合性模型。其中比较经典的模型列举如下。

3.1

二维模型该模型分为“个体-人际”和“正强化-

负强化”两个维度,有个体正强化、个体负强化、人际 正强化和人际负强化4个功能。该模型清晰地表述了 自伤行为并且得到了很多实证研究的支持,但是其概 括性高,只能提供有限的自伤行为的信息,所以模型适 用性和预测性都不高[23]。

3.2

发展病理模型是Yates TM[2]利用发展心理病

理学理论提出的儿童期创伤引起的自伤行为的发展过 程。该模型认为个体在其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情 绪、态度、工具、动机、人际5种心理能力,早期创伤经 历会影响这5种心理能力的发展,个体在其以后的成

精神医学杂志 2018 年第 31 卷第 1 期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8 ,Vol 31 ,No. 1长过程中无法应对遇到的困难,会选择自伤行为来应 对心理能力不足。从而自伤行为是个体由于儿童期创 伤经历导致的、后天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补偿性管理 措施。

3.3

最近的一个系统回顾中证实辩证行为疗法、认知行为 疗法和心理化基础疗法对青少年的NSSI治疗有 效[27]。在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经过一年 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后试验组的NSSI发生率降低大 于控制条件下的对照组[2]。在一项关于认知行为疗 法的初步研究中证实经过认知行为治疗NSSI行为显 著减少。经过12个月的心理化基础疗法的自我伤害 行为明显减少[2]。总的来说,没有具体的治疗显示优 于其他治疗,或者可以建议作为本阶段的主要选择,因 为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非常少[27]。

体验回避模型Chapman AL等[2]提出了体验

回避模型,外部刺激引起了个体的一些如愤怒、自责、 低落、挫败等负性情绪,个体在具有情绪表达不能、情 绪调节困难和高情绪强度、缺乏情绪控制策略等情绪 管理障碍的情况下无法调节负性情绪,会采取自伤行 为去回避或缓解不愉快、厌恶的情绪体验。自伤行为 可以暂时缓解不愉快情绪体验,这种结果强化了负性 情绪体验和自伤行为之间的联结,当个体再次无法应 对负性情绪时,就会选择自伤行为来逃避。而大量研 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3.4

整合模型Nock MK等[2]的整合模型从自伤的

功能、风险因子及作用机制、诱发因子三个方面来解释 自伤行为。首先自伤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而是 一种应对机制,自伤者通过自伤行为对自己的情绪、认 知和社会功能进行管理;也是一种沟通方式,NSSI者 借助自伤行为达到影响、控制他人的目的。遗传生物 学因素、早期创伤经历、家庭教养方式等致病因素共同 作用,导致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障碍,从而进一步导 致自伤行为。Nok MK提出了自我惩罚理论、实用主 义理论、痛感缺失等6个假说解释了个体最终选择自 伤的原因,阐明了自伤的易感因子。该模型涵盖内容 最为丰富,涉及遗传生物学、心理、社会三个层面,为 人们如何理解自伤行为提供了一种整体思路。

3.5

内平衡模型Stanley :6等[21]认为早期的创伤和

遗传因素使得个体体内源性阿片肽长期低于正常水 平,阿片肽会降低个体对痛知觉的感受性,使个体对痛 觉变得迟钝,而自伤行为能够促使机体释放内源性阿 片肽,提高血液中阿片肽的浓度,从而实现机体内内源 性阿片肽的平衡。而有研究显示自伤者体内的内源性 阿片肽低于非自伤者,在自伤过程中感受到的疼痛较 小或者没有,这也验证了该模型。

4

治疗方法

目前关于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其流行病学、症状学的研究相比,治疗方面的文献是 相对缺乏的。由于其确切的病理生理以及病理心理机 制尚不明确,针对其病因有效的治疗策略尚处于研究 阶段。关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和治疗主要包 括:

4-1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

法、针对情绪调节的团队治疗、手册辅助的认知治疗、 声音运动治疗、动力解构心理治疗、移情焦点治疗等。

4

.2

药物治疗目前关于治疗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的有效的精神科药物的证据依然不足[30]。因此,没有 这样的治疗可以推荐。

4.3

物理治疗主要有电休克治疗、电针治疗、重复

经颅磁刺激、迷走神经刺激、深部脑组织刺激等治疗。

5

小结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NSSI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重

要的精神卫生问题。尽管大部分在成年早期后停止, 但长期反复的NSSI行为会导致的一系列的心理健康 问题如:自杀、从事危害社会行为等。一些研究表明欺 凌,不良社会交往,儿童期情感虐待是NSSI的危险因 素,儿童期性虐待和躯体虐待表现出较弱的证据。神 经生物学研究表明HPA轴和内源性阿片系统的改变, 以及情绪刺激的神经加工改变与NSSI有关。尽管认 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

、心

理化基础疗法对NSSI

的治疗表现出良好的有效性,但更多的研究去验证其 结果是十分必要的。总之,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青少 年NSSI的流行病学和功能学研究方面结果丰硕,但是 在病因学(尤其是神经生物学等方面)和治疗方面需 要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

Muehenkamp JJ, Claes L, Havertape L, et al. International prevalence of 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deliberate self-harm [ J ].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2012

, 6(1) :10.

[2]

Andover MS, Gibb BE.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ttempted suicide, and suicidal intent among psychiatric inpatients [J]. Psychiatry Res, 2010,178( 1 ): 101-105.

[3]

Taliaferro LA, Muehlenkamp JJ. R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lf-injurious Behavior Among a National Sample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uents [ J ]. J Am Coll Health , 2015,63(1) :40-8.

[]郑莺.武汉市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流行学调查及其功能

模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

]

冯玉.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个体情绪因素和家庭环境 因素的关系[D].武汉:华中师范大,2008.

69

精神医学杂志 2018 年第 31 卷第 1 期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8 ,Vol 31,No. 1

[6] 王蕾,孙月吉,林媛,等.大

连市1 463名初中生非自杀自 consortium seyle [ J ]. European Psychiatry, 2013 ,28(1) : 1.

[19] You J, Zheng C, Lin MP, et al. Peer group impulsivity

moderated the

individual-level

relationship

between

我伤害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与脑科学 杂志,2012,21(2) :177-180.

[7] 张芳.上海市中心区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和相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J] . J Adolesc ,016,7:90-99.

[20 ] Hasking P,Andrews T,Martin G. The role of exposure to

self-injury among peers in predicting later self-injury[ J]. J Youth Adolesc,013,2(10) : 1543-1556.

[21]

Stanley B, Sher L, Willson S, et al. Non-suicidal self­injurious behavior, endogenous opioids and monoamine neurotranmitters [ J ] .J Affect Disord ,010 ,124(1) :134- 关危险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8] 毛绍菊,唐寒梅,傅燕艳,等.中国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

检出率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J],2016,6

(37) :878-881 .

[9] Saraff PD, Pepper CM. Functions, lifetime frequency, and

variety of method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 Psychiatry Res, 2014, 219(2) : 298-304.

[10] Andover MS , Primack JM , Gibb BE , et al. An examination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men : Do men differ from women in basicNSSIcharacteristics ? [ J ]. Arch Suicide Res,2010,14(1) :79-88.

[11]

Keenan K , Hipwell AE , Stepp SD , et al. Testing an equi-finality model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early adolescent girls [ J ]. Dev Psychopathol, 2014,26 ( 3 ) : 851 - 862.

[12]

闫敬,朱翠珍,司徒明镜,等.四川省1312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 行病学杂志,012,33( 1)46-9.

[13] Thomassin K,Shaffer A,Madden A,et al. Specificity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emotion deficit in nonsuicidal self- injury in an inpatient sample of youth[ J]. Psychiatry Res, 2016,44: 103-108.

[14] Imke B,Laurence C,Patrick 0,et al . The effects of non­

suicidal self-injury on parenting behaviors: a longitudinal analyses of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rent[ 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 ,2015 ,9 :24.

[15] Tschan T,Schmid M

,In-Ablon T,et al . Parenting behavior in families of female adolescents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comparison to a clinical and a nonclinical control group [J]. Child Adoles Psychiatry Ment Health ,2015 ,9 : 17.

[16]

Baetens

,Claes,Martin, et al . Is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ssociated with parenting and family factors? [J]. J EarlyAdolesc,014,34(3) :387-05.

[17]

Hilt LM,Nock MK

,Loyd-Richarcdon EE,et 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 rates,correlates, and preliminary test of all interpersonalmodel [J]. Early Adolesc ,2008,8 ( 3 ) :455-69.

[18]

Brunner R

,Kaess M

,Parzer P,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suicide attempts among adolescents in europe :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research

70

140.

[22] Russ 册,Campbell SS,Kakurm T,et al. EEG theta activity

and pain insensitivity in self-injurious borderline patients[J]. Psychiatry Res, 1999, (3): 201-214.

[23]

江光荣,于丽霞,郑莺,等.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心理科学进展,2011,19(6) : 861-873.

[24 ] Yates TM. The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of self-injurious

behavior: Compensatory

regulation

in postraumatic

adaptation[ J]. Clin Psychol Rev,2004, 24(1) :35-74.

[25] Chapman AL

,GratzKL,Brown MZ,et al Solving the puzzle

of deliberate self-harm : the experiential avoidance model[J]. Behav Res Ther ,2006,44(3) :371-394.

[26 ] Nock MK,Prinstein MJ.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ve behavior [ J ]. J Consult Clin Psychol, 2005,2(5)

,885-0.

[27] Ougrin D,Tranah T, Stahl 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suicide attempts and self-harm in adolescents : systematic reviewand Meta-Analysis [ J ].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iy,015,4(2) :97-107.

[28]

Mehlum L, Ramberg M

, Tormoen AJ, et al.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compared with enhanced usual care for adolescents with repeated suicidal and self-harming behavior : outcomes over a one-year follow-up [ J ].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016 ,5 (4) :295-300.

[29]

Rossouw TI, Fonagy P. 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for self-harm in adolescents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J ].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12,51(12) :1304- 1313.

[30] RebeccaC,PaulL. Non-suicidal Self-Injur in Adolescence [ J ].

Curr Psychiatry Rep,2017,19 (3) :20.

(收稿日期:017 -10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