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来源:保捱科技网
二轮复习综合专题三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历史进步

【专题考察角度:】

考题分布:16年一卷40题明清到晚晴时期人口问题及认识

16年二卷40题近代中国及西方人口迁移及认识 14年二卷东北移民特点及作用

16年三卷明清时期与近工业社会救济比较 15年二卷41题新中国成立以来节假日变迁 13年一卷40题中国古代与近代海洋利用 12年工业城市化带来交通信号灯变迁

【考向分析与知识定位】

一、历史变迁与人口问题,关注经济发展中“人”的因素。

1、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与人口迁移,租佃关系与明清时期人地矛盾。

2、人口迁移和人口增减的原因、内容与影响。 原因:

内容:

影响:

二、从社会史观角度,看待社会救济、节假日、交通变迁等,以历史的眼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1、 古今中外经济发展历程、近代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迁。 2、 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领域和影响 原因:

领域:

影响:

【典型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自宣德以后,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重负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洪流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有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小唱、优人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格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在 16—18 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 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式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 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度,没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 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 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 了 18 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 18 名贵族中,只有两人出生于老贵族家庭,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有非贵族阶层跻 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及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 (15 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人口流动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概括人口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10 分)

2.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直接影响到民生和社会稳定,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社会济贫问题上,宋代贯彻“由胎养到祭祀”主要是指慈幼。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修胎养令,规定凡下户怀妊而不能自存者,以粟颁赐之。宝祐四年(1257年),令“天下诸州建慈幼局”。事实上,除慈幼局外,养老之居养院亦肩负育幼任务,且养至十五岁并免费入学。关于贫民之收养,设有专门机构,唐代有悲田院,宋因其旧于京师置东西福田院,以禀老疾孤穷丐者……至于漏泽园,是由提供公地,“埋葬无主死人……每年三元春冬醮记”。南渡后仍维持此制。这种由“胎养到祭祀”的福利,虽比当代福利国家所提供的涵益较广,但却主要是选择性,局限于贫而无告者之特殊对象。不过,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南宋时,这种互助由宗族扩及乡党,这可从朱熹所提倡的社仓看出。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6世纪以前,英国救济穷人问题多通过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未

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日益增多,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增加。为稳定社会秩序,1601年都铎王朝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1)强壮有力而不愿工作的不能得到任何救济,他们要接受强制劳动;(2)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3)不幸而找不到工作的规定济贫官有帮助其找到工作的义务。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三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

二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及其严重地步。工党采取“福利国家”,这对于消除社会公平、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生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影响和作用;同时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它也产生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安定、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福利国家”越来越成为英国的沉重负担,它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了矛盾,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如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中产阶级日渐削弱。这个问题发展为“英国病”的新病因。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编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济贫和英国福利制度的共同目的,并概括其实施过程中体现的相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福利制度的影响与宋代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制度的认识。

1、 (1)特点: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流向商业、手工业等部门;双向流动。(答出3点给6分,答出4点给7分)原因: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的发展);的控制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科举制度的推动;自然灾害频繁等。(答出其中4点即可,8分)

(2)原因: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兴起,孕育了大量职业官僚人员;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 航路开辟,产生大量富有的商人、新贵族;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形式的文化运动,培 养了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分子。(6 分) 共同影响:促进新的经济因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具 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产生。(4 分)

2、(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治统治。

相同特点:制定相关法令、制度予以保障;国家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因救济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救济措施。

(2)不同影响:在保障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上效果更为显著;导致财政负担过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导致了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增强了人们的社会保障意识和福利观念。

原因:“二战”后英国的社会矛盾尖锐;执政党为了取悦于民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人们对职能认识的深入增强了维权意识。 (3)认识:福利水平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福利制度既要照顾眼前利益,又要着眼长远发展;福利制度要适时改革,兼顾效率与公平;福利的形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