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科整合方式,享受数学多元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
作者:郑贝贝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9年第8期
郑贝贝
【摘要】 利用学科间的融合,构建自主、开放、探究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科整合;数学;多元课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理念犹如清新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 “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受人欢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学科间融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它构建了自主、开放、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一、形象生动,让美术走进数学课堂
教育学家德廖莫夫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写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突出,对他们来说,由眼睛带来的体会是印象最深刻、最容易理解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种有意义的、开放的、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想想,动手捏捏、贴贴、画画,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有趣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教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这几种图形后,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画一幅图或者设计一种物品。画数学是孩子们喜爱的一项数学活动,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认识了这四种平面图形,掌握各自的特点。这样将美术引入数学课堂,将优美的平面图形变成一幅精彩的画,整个课堂被激活,学生的才能展示有了广阔的舞台。
又如,在教完“轴对称图形”时,笔者让学生画一画常见图形的对称轴。完成之后,又让学生利用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设计两条花边,孩子们那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那些美丽的作品让我也不由不感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这样教学很好地激发了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笔者结合第三册美术教材“漂亮的钟”,指导学生动手设计一个小闹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类型的钟表装饰,并利用自己制作的小闹钟,同桌之间相互介绍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以及1-12的各个数字,掌握“几时”的记时方法。笔者又拿出几个制作好的缺少时针或分针的闹钟,让学生做个小小修理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的几个钟都坏了?少了什么?你能当个小修理工,来把它们修好吗?”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笔者创设了一个修理钟表的情境,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小小的修理工,有趣的创作和游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进去,进入乐学的境界。
通过动手操作,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美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情感共鸣,让音乐走进数学课堂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它带给人无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是心灵的交汇、情感的共鸣撞击出的音符,是人类高尚的精神需求和真情体验碰出的火花。音乐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节奏鲜明的音乐能振奋人的精神,使人激动、兴奋,而旋律优美的乐曲,则能使人情绪安静、轻松愉快。小学生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好动和好静两个极端。怎样使好动的学生静下来,使好静的学生动起来呢,用上一点音乐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上课预备铃响后,播放音乐,小朋友一起跟着音乐唱“上课铃声叮当响,我们愉快进课堂,学习用品放整齐,等待老师来上课”。在节奏轻快的歌声中,就连最调皮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放好学习用品,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我们也可以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课间游戏”或“课间操”穿插一些轻快的音乐,将音乐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如唱数字歌谣。当课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往往比较低落,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我们可以创造欢乐、轻松的氛围,如响“喳喳……”鸟儿们欢快的叫声,或“哗哗哗……”流水的声音,也可以让学生跟随节奏感强的音乐拍拍肩、摇摇头或边唱边做模拟动作,如模仿小鸡、小猫叫的动作。以此唤起学生的精神,促使学生以高涨的情绪积极探索新知识。利用音乐,或唱、或跳、或玩,虽然占用了课堂上一二分钟时间,但是这会为下半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在出示钟表课件的同时增加钟表“滴答”的声音,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课堂上,从而提高了这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教学“观察物体”时,笔者用《蜗牛与黄鹂鸟》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以两只蚂蚁争论牛的大小的对话引入,一只蚂蚁爬到牛蹄子上说:牛只不过一只碗大小而已;另一只蚂蚁爬到牛角上认为牛只不过长短跟黄瓜差不多,弯弯的。学生边听边笑,笔者紧接着故作惊讶地问:“你们笑什么?”一些孩子说:牛是很大的,一些孩子则说:蚂蚁只看到了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全部。由此,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伊始紧紧抓住了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角色体验,让表演走进数学课堂
儿童先天都具有良好的表演天分和较强的表现欲望,肢体语言的表达更能帮助孩子加强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小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如果整堂课都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课,既压制了潜能又压抑了个性,十分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心健康,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课堂气氛单调、枯燥,也不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参与意识。
在课堂上,及时抓住时机,引导孩子们进入角色,借助表演的艺术形式,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比如教学“找次品”时,考虑到学生多,天平少,再加上调整天平太耽误时间,毕竟这是数学课而非科学课,所以笔者就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左右手当天平,学具当钙片,两边托盘平衡的话两手一般高,不平衡就一边高一边低。这种方式克服了后进生对这些边缘数学的惧怕心理,有效突破了学生对于理解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这个难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再如,相遇问题历来是一个重点,题型变化多,学生不易理解,这时我们也可以把表演请进数学课堂,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也改变数学在他们心目中的枯燥形象,感受到数学的有趣,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的目的,使学习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四、探究活动,让语文走进数学课堂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象,有多彩的意象,如果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其融入进行辅助教学,那么数学课中学生感到枯燥生疏的内容必将因语文知识的融入而显得亲切有趣,焕发更为生动的活力,学生也能更好地领略数学的丰富多彩。抓好数学学科的着力点,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文学素养,不断汲取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走真、善、美的创新之路是数学教学走向更宽广道路的必然趋势,是大数学观的体现。
“回文”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可将语文领域的这一知识嫁接到数学中。如在“数学中的回文”这一数学活动课中,用“走一走、王中王、天外天”等用语,通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从左往右念与从右往左念完全一样。再引导学生找出“7227、4321234……”这样的回文数,在学生兴致高涨时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去。
又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的定义时,笔者以“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典故引入,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老人每天给猴子8颗栗子:早4颗,晚也4颗。后来日子过得不怎么充裕,老人就改成每天给猴子栗子早3颗、晚4颗,猴子觉得早上怎么变少了,就跟老人讨价还价,于是老人就改成了早4颗、晚3颗,结果猴子听了早上没有变,很高兴地接受了改变结果。学生们听了都感到很好笑,笑猴子太笨了,于是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3加4和4加3不是一样的结果吗?笔者适当地引入到教学中,肯定学生的结论,从而引入到加法交换律中“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能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重难点,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原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适当的成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理解程度更深刻,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更优化。
五、公平有趣,让体育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增强学生的体质,如在《圆的认识》一课,让学生在操场上投球入筐,让学生先围成一个长方形,把一个大筐放在长方形的正中,让学生向筐里投球,学生有的投中得多,有的投中的少,为什么呢?有学生说每个人离球筐的距离不一样,当然投中率就有高有低。有什么办法更加公正、公平呢?学生积极思考:大家围成一个圆,把球筐放在圆的中心(圆心),再依次投。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以及在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样把数学和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体质和学习数学知识,学生既认真又快活地学到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动手的准确性。
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对学习对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会使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深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有趣”中获取知识,获取力量!那么,如何能够使兴趣融入小学课堂教学呢?笔者通过了长时间的亲身实践和与同行们的一些交流探讨,数学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通过结合教材、创新设计、多学科巧妙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能让孩子们在“玩”,在实验,在音乐中感受乐趣。我们教学时要抓住学科间的联系点,利用其它学科中的资源为数学学习服务,同时也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真正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卢秀珍.让多彩生活走进数学大课堂[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7):66.
[2]文雷林.对小学数学大问题课堂和生本课堂的思考[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