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的内心冲突与社会冲突的对立及其精神发展史
浅析于连身上的冲突与对立:《红与黑》作为一部反映十九世纪社会现状的作品,作者准确而清晰地分析与判断了王政复辟时期的政治斗争。
但这部作品真正吸引大部分读者的不是那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主人公于连这一人物形象。
那么,于连身上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
在书中前言里提到,于连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他的野心抱负与孤军奋战,他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和报复性的反抗,才是小说中真正扣人心弦的地方。而导致于连如此的,正是其背后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
于连身上有着许多冲突与对立,在小说中最先在读者眼前呈现出来的就是家庭里父与子的冲突。 第四章的标题就为父与子,可见这一章就鲜明的表现出来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了,但这关系绝不仅局限于这一章节中,而由此展开对后面的情节具有有一定的把控作用。
父亲索海尔老头对儿子于连是非常厌恶的,这种厌恶是从小到大一直都存在的。因为在襁褓时,于连深思的神情和苍白的肌肤让他父亲觉得他活不久,并且认为他还是个累赘。
带着这样的情感,于连与父亲之间产生了一道长长的宏沟。他想着绝不要成为像自己父亲那样的人,他在看厂时看书,被父亲打骂时忍住不哭,在被安排去做家庭教师时想要出逃等等,这些都是在与家庭之间强烈的冲突下所发展出来的想法和作为。
在这一章中出现了两次“家里谁也看不起他”这句话,由此可见于连是被视为弱者的。因为从小与家庭的关系僵硬,于连内心怎么会愿意被一群自己都怨恨着的人看不起呢?
他想着反抗,想着要成为强者。所以,这也造就了于连自身的对立和冲突。 他明明崇尚拿破仑,却为了自己的前途去仰仗谢朗神甫,还刻意博其欢心,把新约圣经和《教皇论》背得滚瓜烂熟,可其实他哪一本都不相信。于连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想要出人头地,但本质上是想要脱离自己的家庭、离开讨厌的家乡。因为这里他所见所感的都使他心灰意冷,他跟自己所处的环境仿佛格格不入。
继而于连去到德•雷纳先生家做家庭教师,表面上他是离开了家,可他也并没有为此而开心,反而是苦闷的。从小缺乏家庭关爱、深知上层阶级对底层人民的的于连对上层社会只有仇恨和厌恶。书中第七章写到于连发出一段感慨:“我敢打赌,甚至连该用在孤儿,也就是比其他人更孤苦伶仃的弃儿身上的钱,他也要捞一把!啊!简直是魔鬼!我也和捡来的孩子差不多,我爹、我哥哥、我家里所有的人对我都恨之入骨。”
根据这里,可以说于连是将家人对他的恨转加在了上层社会上面。可他一边厌恶上层一边又想着能够出人头地,因而他矛盾着痛苦着。不得不说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且深远的,在小说接下来的情节里将会一一印证于连身上的冲突和对立,进而这也为他的悲剧奠定了基础。
在家庭关系中,于连是怎样都无法扭转与父亲的冲突的,这也就注定了他自己身上的对立面也无法得到解决。
但这正是《红与黑》这部著作吸引人的所在,世上哪有完美无缺的人,于连做为一个表里不一、矛盾的存在,是对当时那种环境下造就出来的人的一种真实写照。这样的一种人物形象也由此深入人们的心中,继而产生共鸣。